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95|回复: 12

[【活动】] 【墨香余韵】活死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30 2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小时候读诗少,现在看成了很大的遗憾:第一我知道的诗歌很少,能够回味反刍的少,所以嘴巴经常淡出个鸟来;第二我记性差,很多诗歌读了很多遍都记不住。小时候就不一样,小学课本上的诗歌我都记得,虽然每学期就那么两首诗。
人对小时候的东西有感情,这也在所难免,我都不记得自己那时候为什么要背这些诗了。但在一些失眠的夜晚,那些诗歌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让我倍感亲切。
可是后来自诩学了些读诗的理论,便有所不满,这些美好回忆也有些褪色起来,但另一些却更加鲜活,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还是谈点实在的,诗歌。我还记得一首叫《绝句》的诗,作者是杜甫,当时也不知道他是个圣人老头: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现在也没有查杜甫诗歌全集,核实一下诗歌究竟叫什么名字(刚查了一下,《绝句四首》全唐诗228卷)。当时背得挺熟练,也不觉得有特别的趣味。后来在某一天夜里醒来,品出这首诗歌的妙处了:
原来这首诗四句都在讲同一个东西,就是镶嵌,如果觉得这个太人工气了,改叫蕴含也可以的。比方翠柳里含着黄鹂,白鹭往上飞入青天,窗含的含字最点主题了,从门口看出去能见到停着的船。能够达到镶嵌效果,杜甫用了些心思:同样是镶嵌或者蕴含,前两句应该是在户外看到的,视野比较开阔;后两句是在屋内见到,视野比较逼仄。开阔视野下,颜色对比产生了镶嵌效果,比如黄色的鸟隐约在翠绿的树叶中,白色的鸟飞翔在蓝色的天空背景下(他仰着的脖子酸了么)。这两句也是在大的背景下的小(相对于小黄鹂的是大树;相对与白鹭的是广阔的青天)而在屋里,则通过有限视角来看到广大的事物,产生了镶嵌。比如门和窗阻碍了视野,但也透过它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事物。

除此之外,这首诗歌用尽了对句所能使用的技巧:比如黄鹂白鹭相对,翠柳蓝天相对,感觉又是个染料铺;西岭东吴相对,千秋万里(时间空间)相对。此外,两个一行千万呀这些数字都让人觉得仿佛看到了对联一般。


当时我悟道这一层,觉得挺得意,仿佛将这首是看懂了,品出了其中的好;当然你也知道,我主要是说这首诗的烂。烂处主要是镶嵌得呆板,小气,匠气十足,简直玷污他诗圣的名声。

既然这么说,就不得不谈谈诗歌的好,或者说美;也不展开说,就是针对这首诗来谈一点吧。最近看小天才(已死于1966年)吴兴华的诗论,他觉得诗歌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比如那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变”两个字就将诗歌的魅力展现了出来。这是我知道的,因为我看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其中谈到诗歌的美如同美人的美,要活,他举的例子是诗经里《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一句说她手像青葱,皮肤像猪油,脖颈像天牛虫,牙齿像葫芦子,额头像一种虫子,眉毛像另一种虫子。朱自清说,这样的比喻是形象了,但却无法显示她的美,因为都是些物。的确,除非是饥饿的人和饥饿的鸟,谁对猪油和虫子们感兴趣。但朱自清说,下一句就不一样了,她笑得动人,眼珠子一转仿佛在等什么。不得了,笑是富有流动性和感染力的,美目要给你说话一样。这就叫勾人,这叫色授魂与。这种流动性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诗美所在。

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诗歌的时候,就举了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探讨了诗的优劣。“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没有说陆游这首诗坏在那里,钱穆一句点破,就是呆滞。前一句气息闭塞,后一句气氛沉闷。这种诗歌跟杜甫那首有一拼,靠的对仗而不是诗歌流动取胜。其实对仗本身就暗含着匠气。想当年鲁迅在《怀旧》这篇文言小说里谈到教对句,先生说红花,学生对青桐,本已经是很好了,却被应呵斥为平仄不对: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予对:“青桐。”则挥曰:“平仄弗调。”令退。时予已九龄,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思久弗属,渐展掌拍吾股使发大声如扑蚊,冀秃先生知吾苦,而先生仍弗理;久之久之,始作摇曳声曰:“来。”余健进。便书绿草二字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矣。”这个秃头连黛玉水平都不如(?◎◎?):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
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说这首是呆滞,也许不那么完全,因为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上字,多少有些动感吧。从视觉变化上看,上青天不如“入青天”来得富有变化。想想白鹭越飞越高,终于隐藏于青色天空不见,好歹是个视觉上的变化。

已经说过这首诗的呆滞和匠气,小气又何从谈起呢?主要是个格局比较小。同样是蕴含命意的,这个气魄就比较大: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宗白华翻译blak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也许不能将中国圣人跟外国圣人比较,何况还差那么多年。但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我个人觉得blake那首诗歌灵感就来自佛曰,呵呵。从分形理论看,也许有些道理,钱钟书也搜了些,比如将须弥山藏到芥子里,都算是极大物含于极小物的例子。这种巨大的变形,让人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杜甫这首诗达不到这种高度。

后来的诗人有没有再探讨这类嵌套,我就不知道了。(寒山有馒头诗,说人吃馒头,可后来也变成馒头里的馅。馒头当年是当人的替代品被诸葛亮弄出来).直到自由体诗歌的时候,哲理风又盛行,这类似的命意才能够找到其活力: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自己说这首诗讲求个“相对”,让人想到庄子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中的相对(余光中先生),但卞之琳似乎更妙趣一些;也有人说诗歌关键在“装饰”,就如杜甫的绝句在第3句“含”一样,我也不能苟同,因为卞之琳诗歌的流动感被“装饰”这两个字给破坏了。

千版说诗画的事情,本是件复杂的关系。后来有拉辛在《拉奥孔》里对诗和画进行了有效的区分,钱钟书也表示赞同《七缀集》,简而言之,画是某一瞬间的,而诗歌则能表现出动的关联性。不能用画表现出来的诗,钱钟书举“目送飞鸿,手挥五弦”,“送”就难用画体现出来。

那卞之琳这首诗“动”在何处呢?如果四句拆开看,一句可以画一幅画,组成个四联漫画。可一句和另一句之间的关联,却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镜头”变化。(我以前探讨过读诗与镜头的关系)。比方第一句,中心场景从你,然后拉到小桥上的你,然后是一个类似的主观摇镜头(可以从肩头看过去),这里通过“拉”镜头,可以产生不多的视域变化。第二句也有些类似,主观镜头(看风景),镜头后拉,站在小楼上,镜头前推,目光落在你身上。最妙的是,第一句的结末是“看风景”,第2句的开头也是看风景,第2句的结束在你,正是第一句开头的那个“你”。这样第一句结束到第二句开头,主观镜头不须改变(但实际上是你的主观镜头和诗人的主观镜头的混合),第2句的你是“看风景人眼里”的“你”,又和诗人眼里的你重合。就像分裂成两块的玉环,可以通过这种重合而复原。于是 你和小楼上看风景的人都包围在诗人好奇的观察和洞察中。

我认为,这首诗歌里“包含”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流变。你看风景,风景收在你眼底,仿佛你是高于风景的(站在桥上);可在另一个更高处(?在楼上),你作为风景的一部分收在别个人的眼底。而这一切都看在诗人眼里,他却是隐身不见的。即使是这样,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站在桥上的人也可能看到楼上的人,并把他也作为风景。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含,超过了庄子那种小大知的区分。因为风景这个“大”因为其主观性而变得不确定起来了。

容我们回头看杜甫诗歌里大小关系,柳树是大的,容下了两只黄鹂;但黄鹂的叫声可以穿越树叶为诗人听到;青天是大的,白鹭飞在上面。在诗人的眼里,这些都是客观的,明确的,可比较大小的。而卞之琳的诗里,风景这个词是暧昧的,多少有些抽象的,由看这个动作而产生意义,它的不稳定性便如同那个芥子一样,并不是实在的某粒芥子,而是理念中的芥子,是“名”。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名,就想象风景,你看它才会产生(悖论的是,很多人看了以后,认定某个地方是风景名胜了,于是大家去看风景了,是“名”的胜呀)。

在杜甫的后两句里,也隐约探讨了名,一个是千秋雪,一个是万里船。去东吴的船,在成都杜甫草堂门前停泊了。杜甫看到了这艘船的一部分(他家门很宽么),想到了是这船来往万里的行程。门小于船,船小于行程万里的长途船,这便构成了层次关系。其中万里船是杜甫命名的(也有一说是诸葛亮)。而千秋雪似乎暗示了名这种不稳定的东西(就如同雪一般容易融化)存在稳定性。

透过门,杜甫看到了一艘船,他知道这船会去遥远的东吴,但它现在停泊在这里,仿佛跟别的普通船没有分别,于是杜甫的世界开始趋于静止,连黄鹂的叫声也听不清了,他的寂寞不过如此。

卞之琳似乎乐观的多,月亮经过你的窗户的时候,你不妨认为这是一种装饰,虽然明月不是你的,但你一瞬间发现的关系让你觉得世界很美丽。你也可以让世界美丽,即使你真正不能改变世界,你也可以进入到别人梦里,让别人感觉到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 09: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一朋友说起他心仪的姑娘时,老爱说那眼珠子骨碌碌地转。《西厢记》里不是有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写得真好,可怜的张生,一下魂就被转没了。
老兄你干吗啊,设那么高的威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 1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没有起转承合的,每一句说一景,可以说没开头,没结尾,
但其中的含义却不言而明,诗中有画,画的布局合理有度.
为什么不用入而用上呢.
这副画的重点在什么地方,近处的黄鹂,杨柳,河流,船,近处的雪岭,近处的白鹭.
而青天,远处的雪岭,都是虚写.所以说入青天不适当,因为青天是虚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动感不动感算是白说了,呵呵。

另,版主给点是点呀,我求书要钱用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3: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讨论到名的部分有些笨拙,不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 13: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wegg于2010-05-01 10:42发表的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画?就画个小小的船码头吧,远景有个山的影子就是了,一座小茅草房子,开着窗户,一个老翁在窗前若有所思的样子,茅草房前是一条远去的江水,水面隐约可见个船的轮廓,茅草房斜上方有几只向远飞的成行的鸟儿,就算白鹭吧,茅草房边再画棵翠柳,叶子随风摇曳,有没有黄鹂在叫,全凭想象了,对了,那老翁刚才就在听黄鹂叫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 2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为入声,合口三等,声音弱而促迫,不吻合本句所表现的明朗景象及情调,且第五字为句腰,尤需振起,用“入”字自然不合适。
这首诗确实写得呆,与“体”有关,胡应麟曾讽刺其为半律,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的课也是白上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 08: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确实是个相对的东西,但相对不是等于不讲求,杜甫说自己晚来渐于诗律细,是不是说杜甫堕入魔道了呢?况且诗歌的声律并不仅仅是个平仄的问题,入虽然也是个仄声,但在都吻合平仄的情况下,哪个音更能体现出本句所表达的意,那当然应该用哪个音了。再说了黛玉的前提是意趣要真,则词句的修饰也可以不用了。上青天本是即目所见,用了入字反倒是隔了一层。兄自己这一改不是也不合林小姐的说法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9: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 10: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刚也在找杜诗中使用“入”字的例子,兄所举之例与平仄有关,不过关于这一点弟在一些帖子里也说过的,声音是造成诗美的手段,传情达意则是诗之目的。所以讨论诗歌的声音时,应该综合其所表达的意来考虑。我在前面的回复里也不是单纯地说平仄,而是从哪个声音更能体现意和情这一角度来说的。
兄所举的这句诗,“上”字“入”字用得都极精确,苔色缘阶而上,故用一“上”字,草色汪汪一碧,满目皆青,似觉扑面而来,故用一“入”字表现刹那间视觉的震撼,而这“入”字在这里显然不是表现一个由远而近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而是更侧重于“入”这一动作的结尾,“进入了”,通过“入”字所造成的距离的消失,来表现出草色之浓。这和兄说的视觉变化无关。
再举几个例子,“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像这些,虽然“入”字的具体解释并不一样,但可以发现,都是注重于这一动词所表现的行为的尾端或其效果,并不是突出其整体的过程,所以我对“入”能否表现出视觉变化还是持怀疑的态度。
兄善于以视点说诗,所谓把诗解得活泼泼的,在《西洲曲》帖里就注意到了,确实是受益匪浅。不过,就杜甫这首诗而言,弟还是觉得以保留个人的意见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 1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意象派诗歌的鼻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 1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从哲学的观点看,就是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吧,O(∩_∩)O哈哈哈~,一搏笑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 02:19 , Processed in 0.21297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