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71|回复: 1

[【图书推荐】] 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8 13: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5057193/9787305057199
·条形码:97873050571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华人学者论丛


内容简介

《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结集了作者于2000年至2005年期间发表于汉语世界的18种关于德里大达思想翻译,介绍与研究的篇章。鉴于作者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师从德里达多年,与其有直接的工作接触,在研究翻译他的著作过程中,首次以访谈与对话的方式向汉语世界介绍他思想的难点与特点,直接切入思想者的历史生活语境。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张宁,女,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人文科学博士,现任日内瓦大学汉学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著有法文专著《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巴黎,1998)。译有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北京:三联,2001;台北:麦田修订,2004,当年台湾《联合报》评出的十大好书之一)。编著有英文《中国当代的死刑论争》(纽约,2005)。

编辑推荐

《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宽恕及跨文化哲学实践、与中国哲人对话是否可能、雅克·德里达的中国之行、欧洲知识景观中的德里达、解构死刑与德里达的死刑解构、最卑劣的流氓国家:向双重状态开启的“待来临之民主”。

目录

对话篇
宽恕及跨文化哲学实践——德里达访谈
与中国哲人对话是否可能?——德里达访谈
关于汉译《书写与差异》的访谈

背景篇
雅克·德里达的中国之行
欧洲知识景观中的德里达
犹太叙述与后现代经验
德里达的遗产

专题研究篇
德里达的“宽恕”思想
宽恕问题的中国脉络
解构死刑与德里达的死刑解构
考论死刑

翻译篇
“我在与自己作战”
最卑劣的流氓国家:向双重状态开启的“待来临之民主”
关于死刑
Profession的未来或无条件大学
宽恕:不可宽恕的与无时效的
德里达谈现象学
失之交臂的海德格尔与德里达
后记

序言

在当今世界大开放的新格局中,“全球化”这个名词不啻是经济、社会范畴内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发展的需要。表现于文化交流、学术研究领域的“全球化”,则呈现为东西方文化的互渗互动、融会贯通,即以全新的学术视野,“打通”的学术眼光,从东西方文化的交互渗透、比较研究中抽绎出中西学术的核心价值,并在学术规范、方式方法上衡之一种共通的学术标准,使学术研究不再围囿于“象牙塔”,或是圈子内激赏把玩的“妙品”,而应该使学术研究兼有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普世”的学术价值。
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中,一些海外华人学者走在了前列。他们大都在国内接受了基础的中国文化教育,后又留学欧美,并在欧、美著名大学内从事文化教育与研究工作。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他们并没有迷失自我。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吸收西方的文化涵养,一方面他们一样倾情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利用熟谙两种语言的学科背景优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从事了相当丰富的学术研究工作。他们有时就像一群学术研究的 “候鸟”,穿梭往返两大洲之间,利用他们的学术假期和会议时间与国内同行作广泛的学术交流,产生了一批有价值、有创见的学术成果。而这正是我们出版这套 “海外华人学者论丛”的缘由。
本论丛收集的大都是这些海外学者近几年来的优秀学术成果。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题材多样,研究形式不拘一格。他们有的文章已在国内外发表出版过,有的则首次在国内出版。我们从审读中觉得,他们的学术视野广阔,学术架构清晰,研究问题敏锐,研究思路富有前瞻性,有些提出了一些前沿的学术问题,尤其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术规范的精准操作上,给国内的学术界吹来了一缕清风,我们希望这一缕清风能吹皱起国内学术界的一片涟漪。
学术无国界。在这个存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时代,我们突破这种“霸权”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彰显我们东方的学术价值,以撇清西方大众对我们文化认知与解读上的种种误区。我们需要更多的李约瑟、费正清、杜维明、余英时们,我们需要一批东方学术的“传道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为这些海外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出版的平台,我们乐于充当这样的文化支撑者。

文摘

德里达是战后法国奇异知识风景线中的一个亮丽景观,他的离世可以说是西方思想中的法国阶段的结束。要想了解这个西方思想中的法国阶段,还得首先说明战后德国思想的走向以及它在法国形成的“德国”转型。
法国思想中的德国阶段
战后的欧洲之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法国阶段,是由于德国思想界的创造力受到了纳粹德国的致命挫伤。由于尼采与海德格尔所代表的哲学传统曾经为纳粹所利用,德国思想界便摒弃了这一传统并在美国的影响下,转向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心的思想追求,形成了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启蒙理性的新传统。而逃离欧陆的德国知识精英则将其分析哲学的传统带向了美洲大陆,所以也就不奇怪,美国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都是德国人或受德国影响甚深的美国人,如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赖欣巴哈(Htans Reichenbach)、亨佩尔(carl Gustav Hempel)等。今天美国哲学界大有回归由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开创的美国实用主义传统之势,理查·罗蒂、普特南等就是其代表人物。
有趣的是战后的法国却继承了德国哲学的尼采、海德格尔传统,在德国禁止授学的海德格尔却由于受到法国友人与追随者的青睐,而在法国得以发扬光大。法国学者多明尼克·任尼柯(I)ominique Janicaud)两年前出版的《海德格尔在法国》(Heideggeren France)对法德思想史上的这起公案有翔实的追述与深入的讨论。法国进入了它思想史上的尼采一海德格尔阶段,也由于政治伦理原因,德国思想界对当代法国思想中的这一潮流每每感到不适,如哈贝马斯和曼非尔德?富兰克(Manfred Frank)。尽管现象学传统也曾对法国思想潮流有过不容忽视的强势影响,但在存在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它都是受到扬弃的,其中的缘由尤其值得重视。德里达本人的哲学生涯就是从现象学起步的,1962年完成的关于《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一影响的印记,但是德里达后来的思想进路却是与现象学预设的分道扬镳。利科则是由诠释学的进路介入现象学的。可以说法国思想界在战后出现了一种德国哲学的转化,而这也正是西方思想史中法国阶段形成的根源。
那么,法国思想中的这一德国化过程是如何呈现的呢?首先,它表现为对德国哲学原创性进行转化的巨大努力。这最为明显地体现在法国学术语言的深刻变化之上,大量新术语、新语法现象的出现,比如,像德国人那样将动词原形当作名词来使用,就是个显见的例子:le penser=das Denken。传统的法国学术语言讲究古


后记

这本集子的清样稿放在父亲的书案上,今天是北京奥运的最后一天,校对完这叠上世纪末本世纪前五年留下的思想印记,心中十分忐忑,这笔精神的债务以这样的方式出现是否合适?德里达2004年10月8日辞世后,我曾写过不少文字,也接受过不少采访。之后至今,我都想保持缄默,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属于一段特殊精神经历的追悼。
然而,缘分却不期而遇。
2007年,我回到当年因德里达访问而结缘的南京大学,却意外催生了这个集子。二十多年在海外游历的一粒果实,能够在南京——我父母最终落脚的地方,因此也是我这些年必回的家,瓜熟蒂落,也算是漫长的离家远行的一种落叶归根的方式吧!
在南京住的时间不多,总是酷热的盛夏!但南京的梧桐有它的深厚与博大,南京的历史有它沧桑的形状,南京的百姓有它特有的自在……时间久了,就像爱上巴黎塞纳河上永远不同的光影的韵律,你会慢慢体味出南京这座城市的沉稳之美。
这个盛夏就要走了,我的假期要结束了,欧洲又在招我上路。上路之前是这份留在南京的书稿,它伴着一种很难言说的牵挂,游子对日渐老去的父母深深的歉意与不舍。这本书就算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另一种报答,就算是对南京这个非故里的家乡的一种感恩吧!
也感谢周宪教授、金鑫荣副总编、施敏女士,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本书现在的样子,也就不会有这个成熟于金陵的善缘。文责自负,文集中的疏漏与错误都由本作者负责。


【推荐理由】作者曾经担任德里达的助手。本书共分四篇,对话篇、背景篇、专题研究篇、翻译篇。内容包括:宽恕及跨文化哲学实践——德里达访谈;与中国哲人对话是否可能?——德里达访谈;关于汉译《书写与差异》的访谈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8 2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dzl.ias.fudan.edu.cn/ShowArticle.aspx?ID=16479
请您仔细阅读版规并作出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1:54 , Processed in 0.1642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