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1(the Golden Days ). Trans. 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 Ltd. , 1973
[2]C. T. Hsia.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ts Reception Today As a Product ofTraditional Culture[A].
    诚如楼上所说,霍克斯的译本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不失文学性,所以在西文世界里享有大量的读者群,从而导致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杨宪益与戴乃迭(Gladys B. Tayler )的译本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较之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更是尊重的原著。作为一个译者,严复先生讲的“信,达,雅”是衡量译作的根本标准。霍克斯的个人风格过于迁就了西方人的语言和文化,反而丧失了“信”这个基本的要求,西方人看到的已经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是霍克斯的创作。相反,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具有如下优点:杨宪益精通古典文化,所以保证了对原著的理解较之霍克斯要好得多;而杨宪益译成英文后,毕竟由此词不达意,因为英语不是他的母语。戴乃迭此时就起了关键作用。她的母语是英语,在杨宪益把握不准之处,由她来补充。也即是说她本身就是以西方人的标准来衡量杨的译作,然后修改润色。这样一来,一个精通中文,一个精通英文,合力之作的效果要比霍克斯单打独斗好得多了。
    至于楼上所说的,霍克斯的译本列入了“企鹅经典”,流传范围更广,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杨戴的译本是1978年由北京Foreign Language Press出版,能进入到西方世界已属难得,更不要说享有盛誉了。如果杨戴的译本在西方出版,那么这个译本的传播范围肯定要广于霍克斯的。因此从传播的范围上是无法断定一个译本的学术价值。在清初三杰中,王船山躲在深山老林里写作,相比顾炎武和黄宗羲,其影响力无法企及,但是现在他则与此二位同样为人所赞誉。因此杨戴的译本或许数十年之后才会显示出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