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40|回复: 5

[【随笔】] [原创非首发]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09: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于 http://bbs.crsky.com/read.php?tid=1771747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在96年漫长的生涯中,包涵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从清王朝的覆亡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从蒋介石政权的垮台和共和国的建立,直至“十年浩劫”,其间的政治纷争、军阀混战和社会动乱,他他都亲身体验,耳闻目睹。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呆笨转向聪慧

    梁漱溟出生时,母亲难产,当时,只有在母子间选择一个活下去,到底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父亲很难下结论。先是说“保大人”,接着又说“保孩子”,一会又说“大人、小孩都要保”,这样的下去,眼看大人、小孩都保不住了,好在梁漱溟福大命大,这时他那个倒转的脚恢复了正位,母子可以平安了。可是,这孩子一出娘胎就显得赢弱瘦小,到了5、6岁,仍然晃悠悠的头晕目眩坐立不稳。无奈,只好躺在床上,要紧的是,医生说他是“唐氏综合症:(即先天愚型),到了7、8岁,失眠病患反复发作,整夜不得安生,等到天明时呵欠连天,萎靡不振。

    那么,梁漱溟是不是能摆脱病通的折磨呢?他用什么办法摆脱病痛呢?

   《现代儒家梁漱溟》一书介绍说,梁漱溟14岁考入顺天中学堂那年,“他的身上发生了惊人的奇迹:孱弱多病的体质大为改观,变得强健;呆笨傻绌的智商翻了个个儿,精力优于旁人,聪明也领先。书中没有说梁漱溟为什么身体变好,人变聪明。但我想,梁漱溟先天的智力就不错,人们说他小时呆笨,是不正确的。梁漱溟小时不是笨,而是智力还没有得到开发。文章说,梁漱溟的父亲对教子十分得法,总是采取暗示的方法,父亲为帮助儿子开窍取得了不可意料的收获,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儿子的自学根底和自觉精神。至于梁漱溟的身体为什么变健康了,我想,一是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二是梁漱溟的积极锻炼取得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学佛转到学儒

   梁漱溟从14岁开始即好用思想,到18岁时尢甚,为了苦乐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对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儒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让他以后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

   开头,他潜心研究印度的佛家。他把能能买到的佛书、丛刊全部买下来,细加研读,还时常到“北京图书馆”去借阅。研读之后,即归结到人生唯是“苦”的认识。研究皂的结果,两度欲自杀,曾拒婚、茹素,入迷佛学,一度想出家当和尚。就这样,人生唯是苦的印度式思想,使他时时沉溺在烦恼之中,久久难以解脱。

    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师,成为梁漱溟的人生关键性的转折点,而且成为生活道路上的里程碑。

    由于梁漱溟曾经通过范静生的介绍,拿着自己那篇哲学论文《究元决疑论》去拜族和请教蔡元培,没想到引起了蔡元培的关注,就聘请梁漱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的教师。梁漱溟由此怀抱着这样的意志和愿望:一定要对于东方哲学(指中国的孔子学和印度的佛学)作出一番研究成绩,不久,他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公开宣言:“世界人类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这个宣言,不仅震撼了中国和世界,同时,也震撼了他自己。

    从这个时刻开始,标志着他从青年以来的一大思想转变:当初归心佛法,认定人生唯是苦,这就造成精神上时时陷入矛盾斗争之中。他在认真钻研孔门思想中,发现了儒家与佛家对人生态度恰恰相反,全部《论语》都贯穿着一种乐的人生观,全书不见一个“苦”字。经过细心思考反省,他慢慢就有了放弃出家回到世间的动念。这一念,使梁漱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陷进挨批的逆境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融洽,经常来往,两人之间有时谈得兴高采烈,有时又不欢而散。也许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使梁漱溟一时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后来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梁漱溟说道:希望不要忘记农民。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希望对农民行仁政,要体恤农民……

  对于梁漱溟的发言,毛泽东很不以为然,他在讲话中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吧!至于说工农之间有九天九地之差,是破坏工农联盟,反对总路线。

  梁漱溟认为自己没有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要毛泽东收回这话,为此,与毛泽东在会上公开激烈争论了起来,搞得会议全僵得开不下去。

  16日至18日,毛泽东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批判了梁漱溟,分量很重,震惊中外。

    随后,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30年后,90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那件事后,我的政协委员照当,生活待遇照旧,也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处理,我知道那是毛泽东的意思 。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9: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匹夫之志不可夺

     梁漱溟这人非常有个性,命运也不错,虽然历经风险,但总能逢凶化吉,有这样际遇的人,确实少见。

    说他有个性,那是他的想法与做法使人难以意料。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17岁时,他就拒绝母亲给他指定的婚事;只读了初中,他就辍学了;还曾经想去当和尚。

     在学术上,他总是标新立异。在“五四”运动时,分为“新文化”“旧文化”两大派别,梁漱溟却另外创立一个以倡导儒学思想的派别,开创了“新儒学”;他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他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在社会改造上,他想出的办法是“乡治”。在成功说服军阀韩复榘后,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东开始他的“乡村自治”试验。

    他是个由着性子来的人,只要认准的,就是前面是深渊,也不退缩。最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参加政协组织学习近一个月,却一言不发。梁漱溟被迫开口了,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他在批林的同时,还在说话中为刘少奇等人说好话。

  梁漱溟这番话,石破天惊。政协学习组立即开始批判梁漱溟。从1974年2月到9月,先后6个月地分小组批判,然后是两个月的批判大会。他每会必到,就是一言不发。当组织者询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时,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88年6月23日,95岁高龄的梁先生坦然告别人世。 梁漱溟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不少,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宪法的两条意见(一是不设国家主席不好,二是在宪法里写入党的接班人不好,五三年与毛泽东公开争论,批林批孔中大唱反调等等,虽然受到了批判,但都能平安的度过。尽管一生难得很难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激愤、忧伤、痛苦时常伴随,但却能活到95岁的高龄,真的令人惊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网友的回复——
   
   这是读书感想,有感而发。

  在本论坛上,不用人在为人生而困惑。苦乐、病痛等很多现实问题困忧着人们。我看到不少会员在佛、道中寻找解脱。但我感到,他们尽管花费不少心思,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感到茫然。按照我的体会,这些路子会使人走进泥潭,不能自拔,会带来负作用。现在,对于佛法,我不会花大多的功夫,只是关注那些对我有用的方面。
学道中人,最最讲究“悟性”,这个梁漱溟,这个现代的大儒,从他身上,我得到很多感悟。

  首先,这人为什么从体弱变为体健?找出答案,这对我们众多被病魔折磨的人,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其次,这人为什么能从“呆笨”变成聪明?为什么从一个初中生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学者?我们知道,他是自学成才的,但是,不是任何人自学就能如他那样,出得如此成就的。我感到,他这人就是个特殊的人。他有很多“先见之明”,尽管当时人们不理解,但过后证明他是对的。他有很多“怪论”,如他主张“尚情无我”的理想人格,主张“一任直觉,以求‘对’”的“尚情”,现实中,他行事经常是“一任直觉”,而且确实是对的,这使我感到非常惊奇了。他的好些做法,与爱迪生倡导的“六个方法’也有异曲同功之妙。

  呵呵,成功,是不需要繁重的体力劳的:思想,是有动力的;心想,是能成事的……

  还有很多感悟,待我认真读他的有关著作后,再作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9 02:16 , Processed in 0.13010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