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4 1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lamses于2010-03-04 10:57发表的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賞析 :
细细读去,今存350首的东坡乐府中,以豪放二字蔽之,似乎确实难称人意。至清末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王氏拈出一个字概言了东坡词的最动人处,王国维说: 东坡之词旷,这一个旷字既含疏旷,亦指放旷。以此评苏词风格,可谓深刻。
....... 以豪放二字蔽之,恐怕也未必是难称人意。豪放非豪壮,更多指的是超越于法度之外。因此,豪放与旷之间并无矛盾;或者可以说,豪放已经包含旷在内。
以豪放来评价苏词,由来已久。这种说法首见于曾慥跋《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之不可及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律。……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这所谓的豪放,便是指超越于法度之外。苏轼本人也多次提到豪放,如《书吴道子书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与陈季常书》:“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能容人如此快活。”苏轼正以豪放与法度对举。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浩怀逸气,超然乎尘俗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柳氏为舆台矣。”而陈师道《后山诗话》中则认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虽然褒贬不一,但都是针对苏轼词超越词体固有法度的豪放而言。
这种风格自然是与苏轼自己狂直通脱率真有关,此种个性再加上苏轼雄大的才力,深厚的文学修养,便自然形成他文学上的、并不仅仅是词的独特风格,他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以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又在《诗颂》中自云其诗是:“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苏轼这种特色,是旁人很少能企及和几乎无法模仿的。所以后代词论家每每以苏词为“横放杰出,不可学也”,其原因就在于此种自然而工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之于天赋而非仅靠学养和锤炼所能获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