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6|回复: 0

[【社会视角】] 人民时评:“恐归族”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2 0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团团圆圆”、“阖家欢乐”是春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可近年逐渐增多的“恐归族”,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春节时“缺兵少员”,“恐归族”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那么,“恐归族”过年的压力来自何方呢?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恐“春运”太可怕。不论是天上的,水上的,还是陆地的,交通工具这时都显得“捉襟见肘”,不但人多受罪,价钱也会较平时高,有时需要托人才可弄到紧俏票。有些人已经形成心理障碍,想起“春运”的奔波之苦心里就发怵。二恐“红包”无底洞。一年辛苦挣得的钱,从银行中取出,也许还没有暖热,就要以“红包”形式派发给数都数不过来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朋友们。而且“红包”数额逐年看涨,让许多工薪阶层心生怯意。三恐人情债太多。有些地方风俗不能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礼节繁杂,饭局车轮战更是一个“累”字了得!四恐攀比受不了。回到家,见到亲戚朋友,难免问起哪里高就啊?如何发财?成家了没有?这些问题照实说吧,恐自己脸上不好看,又扫了人家的兴;不照实说呢,紧接着可能就会“红包”“出血”,让人左右为难。尤其是,有些游子给父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在外一切都好。可事实上并不尽如人意,回家则担心“美丽的谎言”“穿帮”、“露馅”,所以,一年一度的盘问,仿佛轮回式的“梦魇”……

  “恐归族”的出现,是对“回家”还是“不回家”做心理选择的结果,也是传统春节延续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它的实质,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碰撞产生的火花在人们心理层面的折射。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一枚硬币两面看”。

  一方面,“恐归族”的诞生,或者可以催生春节文化的新因子,如果合理引导,会更加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使古老的春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既然恐归,那一定是有一种新的过春节方式。能不能让它成为更健康、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春节生活方式?比如叫上父母出外旅游,这不仅能够放松身心,开阔视野,还能让家人在旅游中感受亲情的天伦之乐,可谓休闲与亲情兼得。比如“充电”,在别人整天做酒囊饭袋的时候,在书香中沉醉、润泽,显然更益于身心健康。再比如做做平时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从这些方面看,“恐归”有它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恐归族”的存在也提醒我们,有些春节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是否需要改变?一年一度的“春运”能不能再变得轻松一些?家庭对游子是否要求过高?游子自己是否过于虚荣?

  毕竟,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不仅要传承她,还要创新她。“恐归族”的出现给我们提了个醒:现在的春节生活方式可能有陋习,有弊端,我们必须加以改进。从社会角度讲,应该大力倡导符合收入实际的春节消费,倡导亲情主导的春节文化,淡化春节的物欲色彩。从家庭角度讲,“恐归族”春节不回家,影响的并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们的家庭。为自己,也为孩子着想,父母不要对子女寄予太高的期望,只要平安,只要是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要从心里感到幸福,这种幸福子女是会感知到的。从“恐归族”个人来说,尽量消除心理障碍,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春节还是回家的好,陪伴父母就是在尽孝心,也可以减轻自身漂泊的孤独感。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中温暖的亲情等待着你,家中也许并不丰盛但洋溢着爱的饭菜等着你,今年不行,明年怎么样?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974201.html

恐归,各有各的原因。回家,谁不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7:08 , Processed in 0.17662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