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98|回复: 1

[【其他】] 【美文活动】《半张纸》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1 1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张纸
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的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作者简介】

  [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著名作家,一生创作60余部戏剧,还著有大量小说。创作历经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其创作方法对欧洲戏剧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太忙乱,关键是乱,不能抽出点时间将这篇文章的分析写完。其实还有别个原因,就是我在想怎么写的时候,常常有别个念头冒出来,似乎要否定我原来的一些构想。这大约是好小说所具有的品质:你的分析似乎无法穷尽他原作的丰富性。然而挑战这种丰富性,也使分析文章的最大动力。
这篇小说,我在网上搜索评论的时候,发现一个教案,那么它可能出现在某个语文课本中。教案的观点总是比较正统而且富有说教意味的,它通常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来掩盖文本的丰富性。比较可惜。
那么这篇小说的丰富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体味,这种体会甚至是冲撞的,这就有意思了。

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很容易被它的情节打动:一个年青人在半张纸上,发现了他两年的生活轨迹:他和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子恋爱了,他们订婚并沉醉在爱河里。爱丽丝怀孕了,忙坏了大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难产也许是产后疾病,母亲而小孩都死去了。他感觉无法承受这种悲伤,要搬离这个留给他幸福也留下痛苦记忆的屋子。我当时的感觉是,命运残酷地夺取了这个美满家庭的幸福,留下一大堆破碎的记忆。那半张纸,也许就是这种破碎的证明。也许是小说开篇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它是直接描写这个悲伤青年: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这是小说开始所设定的基调,阴冷,灰暗,痛苦与逃避。但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留心到了结尾部分,作者用相当高昂的调子,抒发这位年轻人在短暂回忆这两年时光后的感受:
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这位青年人真的能“骄傲快乐”么?我们普通人似乎更容易为结局的不幸而哀伤。是作者要故意营造一个“光明的尾巴”么?还是这个年青人跟庄子一样,妻子死了要“鼓盆而歌”,作出一番潇洒状?如果生活曾赐予他幸福,又为什么要从他身边毫不留情地夺走?命运是公平的么?
半张记满电话号码的纸,真的能有让他从忧伤中走出的神奇魔力么?作者必须给一个交待,一个违背普通人通常情感反应的解释。我们大家并不能因为曾经幸福过就“骄傲快乐”,也不能因为别人没有体验过这种幸福就抹杀不幸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阴影。这里,作者就营造出了冲突,他在普通人的反应和年青人的“顿悟”之间制造了戏剧冲突。这种冲突让我们再去读一遍小说,为年轻人找些理由:他能从回忆中汲取力量,他能抵抗这种不幸。这也使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突如其来的不幸不能击垮人生美好的信念。

在对这篇小说第三遍细细地阅读中,我发现围绕电话号码的情节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家庭故事,从恋爱到成家到怀孕以及妻、子的过世,这时小说的主情节线,小说的主题也跟这部分情节紧密相关;小说还存在一些游离的情节,仿佛跟他的家庭故事没有直接联系,比如他曾经呆过的银行倒闭,他失业了,但他很快找到了工作,又比如“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后半部分情节虽然和主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却和主题密切相关:朋友的例子告诉我们盛极而衰的事情无处不在,“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仿佛是他的家庭从美满到不幸的缩影。而他从失业到找到工作,则暗示了他能走出低潮。这些副情节线安排在主情节线的前半部分,也许很容易错过或者读了也印象不深;但它会在人脑海里产生模糊的印象,以至于不幸结局出现的时候,我们并非那么感觉出乎意料。

我在尝试对他这个人物性格(character)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斯特林堡创作的这个角色基本上是个扁平人物,他的反应和普通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不过,当时的文化背景,仍然为他的行为提供了参考:
第一个电话号码来自他的爱人,他形容为“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然后出现了一个修女,注明是L医生,她来诊断妻子的一些特殊反应。
最后是“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仿佛似乎圣经的布道。
小说虽然和宗教关系并不密切,却也暗含着“约伯”的原型:上帝赐予他一切,又把这一切夺走。但宗教也给人以力量,在这部小说里是一个模糊的文化印记。



虽然是现在发上来,其实是前些日子就写好,奈何一直没有写完。只能先放着。还是谈谈他的回忆吧。我们说是这半张纸的魔法,不如说是看这些号码引发的他的回忆产生了神奇的影响。用原文的话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为什么这两分钟的回忆能够对他产生这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他看到电话号码前的情形:他沉浸在失去爱人的悲伤里,这种悲伤仿佛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也投上了灰暗的阴影,他所做的只是要逃离这段回忆。而电话号码却点燃这次回忆,他获得了不同的体验,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等待孩子的降临,然后是悲伤。显然,悲伤只是他美好生活的尾声,他站在了整个两年生活的角度,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失去亲人那一刻。就像一个久居在房子里受憋屈的人,一下子站在山顶上,在上面看自己的屋子,只觉得狭小。同样,失却爱人的不幸,不应该抹杀爱人带来的美好的一切回忆。甚至,这回忆作为一种人生体验,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直面这人生。他(真的猛士)就变成了幸福者和哀痛者。

为了能够“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作者采用了电话号码这种形式,类似的情况,比如日记(《狂人日记》),相片(《落月》)。相片也许太具象了,日记则不容易产生间离感。这篇小说的叙事是极富戏剧性的,隐含作者一会是全知一会像个侦探(局限视角),仿佛在阅读这个年轻人的思想与情感反应。这种手法在电影里已经很常见了flashback(闪回),但在那个时代还比较新鲜,可比起意识流,比如伍尔夫和乔伊斯,还很保守。
这些信息快速组成情节链,使得情节发展变得很快,读者获取情节的速度也加快,仿佛坐过山车一般,使得多少有些说教的命题变得新鲜。

终于到了最后可以探讨一下题目了,为什么是半张纸呢?举个小故事吧:
一个人渴了,看到桌子上有个杯子里有水,他举起杯子一看,有些失落,怎么就只有半杯水;而另一个人也很渴,他看到也是杯子里有水,心里很高兴,好幸运还有半杯水。这也许是悲观和乐观人的分别:悲观的人看到杯子是空了半杯,而乐观的人看到半杯子水是满的。这个年青人经历了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或者说他原本是乐观的,只是受到了打击,后来一下子领悟并从悲观里摆脱出来。

他能够正确面对这段回忆,他珍视了这段回忆,于是他得救了: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4 17:47 , Processed in 0.29997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