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23|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毛詩正義》觀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2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詩正義》觀要

摘要:本文自《毛詩正義》實例出發,認爲經學史內已有的評價及使用方法不盡恰切;並借鑒《聖經》詮釋重析《毛詩正義》特點為其獨特的詮釋態度,從而質疑現有經學分期並提出當重新著力於《毛詩正義》的學術史位置。
關鍵詞:《毛詩正義》 經學 詮釋

如周予同所言,經學史分期有漢宋二期、劉師培四期、《四庫全書總目》六期、江藩十期、皮錫瑞十期和周予同二期三世說 。其中,《五經正義》一嚮被明確或默認歸於漢學繫統甚或漠視不言。其間亦有截然相異之結論,如范文瀾《群經概論》視之為“儒學之一大厄運\……故正義之學,乃專守一家,舉一廢百之學也。”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則稱:“其實唐人義疏之學,雖得失互見而瑕不掩瑜,名宗一家,實採衆\說,固不無附會之弊,亦是破門戶之習。”
克羅齊說:“即使已形成的歷史,人們稱作或想稱作‘非當代史’或‘過去史’的歷史,若真是歷史,即若具有一種意義,並非如囬想的空洞無物的演說,則也是當代的。” 如此,當我們言說歷史,實際正是在言說我們。選擇什么事實及賦予其什么樣的意義,往往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及因此提出的問題。所謂精緻的理論框架或結搆模式,更多祗昭示對所處時地的自信,而非有萬千糾葛的所謂“歷史真相”。在框架模式內,被捨棄的比被選取的必定要多。而每一次風氣轉移則必由囬歸的方法:以重新去取評議,陳述以往而證說自身。
民國時被宣佈終結了的經學,已然沒有了傳承所在——至少大陸如此。今日的國學並讀經問題,放置在全社會文化背景下觀照,實不過祗是死水微瀾。一如漢古文派為顯明自身而指稱出今文派,清人立漢學、宋學名目時也實際昭示了清學即將重裝登場 ;從概唸本身看,必先有“子”,才可能需要“父”這指稱。而今日顯得荒蕪的學術局面,因認識或者潛意識中認識自身而試圖稱述以往經學研究實在沒有可能——因為沒有當代的自身。如是,進入經典的微細,作內部分析,積纍些許材料或者是僅有的選擇。
進一步攷察,詩經學史或視《詩經正義》為“勦襲”、或言其“專明毛鄭之義”,近乎一例把唐人義疏看作漢學總結 。如黃焯於《毛詩鄭箋平議》序內稱:“故孔疏實集六朝詩說之全,非可以唐人詩說目之。” 則直截視《詩經正義》非唐之詩學,是說有悖常理實因囿於視角。淵源於唐末 的疑古自宋代鋪張開來後,其強度的異樣使得毛鄭孔最終被作為整體觀看而再無質疑;因風氣移轉所得的結論影響至今。
然而,從詩經本身的流傳、詮釋觀看,事情絕不至如此簡明;或者說,如此的簡明在此時此刻,已然沒有了詮釋所應有的力度而僅僅餘下空洞。從詩三百到三家詩到毛傳而鄭箋而孔疏,詩經的詮釋更非注不破經、疏不破注即可說畢。
不得不承認,詩經的每一個問題都牽動全局。在以下的言說中我們不得不使用截斷的手法以便表述。
從詩經文本開始,述說我們的詮釋立場如下:
詩經文本多生自民間,其作意多不得而知。採詩者及之後傳唱者、整理者亦各有意圖注入。至毛氏傳出而三家式微,后之讀者試圖離毛傳而研讀詩經,標舉一以本文為準之旂號者,實非實情。人多引朱熹“今欲觀詩,不若且置小序及舊說,只將元詩虛心熟讀,徐徐玩味,候彷彿見箇詩人本意,卻從此推尋將去,方有感發。” “當時解詩時,且讀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卻看諸人說與我意如何,大綱都得之,又讀三四十遍,則道理流通自得矣。” 然而,且不說並非虛言的《總目》“朱子……於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 ”,《朱子語類》內實亦有說:“某舊時看詩,數十家之說一一都從頭記得……這一部詩並諸家解都包在肚裏……今公纔看着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是發明得箇甚麽道理?” 事實上,毛傳出世,之後的學理研讀堪稱研究者,至少必曾經過此傳 ;其全盤棄絕者,如古史辨派之試圖掃清“毛學究鄭獃子 ”,其有所建樹與否猶存爭議;而至關重要處,古史辨派因成見在胸而在根本上無視了衆\多歷代詮釋文本在詩經研究中的意義,從而也無從認識詩經學早已非經文本身之事 。比較而言,法國學者葛蘭言的問題更值得我們思忖,他在《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問:“‘讓我們拋弃傳統的解釋吧,因爲事實證明它會導致對原文的誤解’,這樣說說是很容易的,但更好的做法是去追問,誤解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學者們(而且是這方面的天才學者)竟然不能詮釋他們本族的語言,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我們無法同意其所言近千年的詮釋均為“誤解”,但較之古史辨派對的一意驅絞而終至有今無古,葛蘭言無疑因旁觀而清。
參照其他經典的詮釋當可使我們更接近認識自身。《聖經》作為基督教的典籍,其詮釋史有着和我們類似的歷程 。
斐洛——這比保羅還年長的人——和其前的寓意解經有過爭議,從教父時期亞歷山大學派的奧利金寓意解經法到安提阿學派強調歷史背景 ,加之三重理解方法,直至中世紀早期教會接受兩種區分,確定標準的“經文四重含義”:字面意義、寓意意義、對寓意的解釋或道德意義、神祕意義。
確實,惟有堅持字面意義優先纔可能不使聖經虛妄,1515年路德闡述:“如果同一真理在聖經的其他地方沒有明確的字面陳述,任何比喻,對比喻的解釋以及神祕解釋都是站不得住腳的。若不是這樣,聖經就會變成可笑的東西。”
但,《聖經》的字面意義可以單另詮釋,《詩經》的字面意義却不可以。原因在於:雖亦有禁止普通民衆\讀《聖經》之年代,而主流上,“《聖經》不祗是基督教內部學術研究的對象,也是在公衆\崇拜中誦讀和詳細解釋的內容,同時還是基督徒個人默想和靈修的內容。” 《詩經》則很難講是公衆\的對象。《聖經》的本文不可以斷章取義,《詩經》的斷章取義則被普遍認可乃至被夫子宣揚。因爲,深層上,《聖經》是作為上帝昭示的終極性質真理之表述——“聖經是神的話,借着歷史中(人)的話而表達。 ”,《詩經》則完全沒有類似性質。亦即,通過字面,《聖經》的本義可以作為歷代追尋的真諦,而《詩經》的“本義”,从原點上即沒有被賦予意義;因之,其所謂字面意義實際無可單另。“詩無達詁”之說根本上立足於此,但隨所主或自通其說均無不可時,“本義”即消解了存在意義。如上比較而言,《聖經》本文與其詮釋一並與讀者發生關繫,而《詩經》則一嚮以其傳箋面目與讀者相遇 。
如此,我們對《詩經》的理解纔可能接近所求。在毛傳鄭箋孔疏及其後的各層詮釋內本無對錯問題;歷代言說自有其因由,我們所應當做的,是一力還原歷代的詮釋場景,將詮釋者及其所處情勢、所試圖面對、被詮釋者及流布等考鏡剖析,在比較歷代詮釋基礎上,認識我們自身及所面對,決定言說,或者沉默。
依此立場觀照《毛詩正義》,則以往經學史評述既難稱公允,詩經學史自身又多漏略 ,無論其固有特點抑或其在學史內的位置都大可重新商榷。
《毛詩正義》最鮮明特點是其詮釋態度。
孔疏使用大量的“毛以為”、“鄭以為” ,表面看祗是將述而不作傳承一步,析讀之則不難發現,在“毛以為”、“鄭以為”之後,孔疏一例明示其所發現或認為的毛鄭所言之原及毛何以如是以為、鄭何以如是以為 。內證外證之運\用,已然是成熟手法。後世之所謂轉精而出者,如陳奐詩疏,雖則益加龐博,而因其對內證外證之執著,最終偏離至于“愚頑”。究其因,孔疏使用內外證時清晰意識到此法實不足為終審:在毛傳質略處,孔疏時言“傳意或然”;亦有徴引王肅說而明言“不知毛意然否” 。於大儒,多聞實易,闕疑實難 。以此環顧,亦可見今日以數理統計究詰典籍之錮蔽:將某一語詞或句式全部提取,分析同異,以形式邏輯之當否稱說並斗膽終審,定古籍錯訛;而實際,如《周南 桃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孔疏言,毛傳釋“家室猶室家也”,“家人”釋為“一家之人盡以為宜也”,與其解“宜”關聯,鄭之易傳則據上下文語境。以毛傳悖於內證、與上下文不合定論極合邏輯;然而,弃語義而以邏輯要求毛傳,根本上已大偏誤。如是推縯,不難將《齊風 敝笱》毛傳“如雲”“言盛也”、“如雨”“言多也”、“如水”“喻衆\也”的“喻衆\也”之類一並看作錯訛。應當問:整齊,便對么?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序》言毛鄭所同一用意者,不泥於字,依文立解 ;本於人心之文,其異于數者正在不齊,三百篇縱經刪削又如何可無視詮言心意 ,一以形式整齊之義例劃論。孔疏時言某無義例,堪大稱道。
毛鄭異同早已是一大公案;至今日,大有學人囿於視角言孔疏有“強毛從鄭”之弊。孔疏在毛鄭互異處多詳盡徴引、悉舉二家所以言說之緣由。“鄭唯……為異”格式在孔疏內大量存在 。鄭因毛有不明作箋,加之其思“整百家之不齊 ”,其援引禮書入詩亦使孔疏述鄭篇幅勃然龐大。如晁公武言:“至穎達始著義疏,混南北之異,雖未必盡得聖人之意而刑名度數亦已詳矣。自茲以後,大而郊社宗廟,細而冠婚喪祭,其儀法莫不本此。” 詩用如此,雖使詩之情質大受傷損,並被餖飣之譏,亦可見孔詳述鄭實非有意從鄭。《小雅 鹿鳴》再一鐵證:“○箋書曰厥篚玄黃○正義曰:‘箋以筐篚得盛幣帛之意也,今禹貢止有厥篚玄纁之文而鄭禹貢注引胤征曰篚厥玄黃,則此所引亦為胤征文。鄭誤也。當在古文武成篇矣。鄭不見古文而引張霸尚書,故不同耳。 ”解疏不破注,如直指為囬護傳箋,有此一條“鄭誤也”已可棄置。若依不破義理而解,則孔之目的本在於昭明其所擇取之義理,其不惜將矛盾之處一並揭舉的做法實則正因其深諳:理非一耑,本有不齊。
從詮釋角度,孔疏是否屬漢學本身即是偽問題。分期雖屬必須,依據何者而分則需盡力自人類詮釋之全部經驗加以反思。如《四庫全書總目》說,宋學著作內未嘗無精深考據、其國朝著述內未嘗無自用之說;學術流衍,言師之自是承傳,言絕之實在亦是承傳。唐人義疏內實有魏晉玄思,清學更無可能直接天漢。一正一反而一合,方是公例。無視時間維度,如韓愈《原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後即無傳而至于己之時代,此類遠紹先祖意識,其給予學界者,狂躁實多、積功實少。傅斯年《中國學術思想界之基本誤謬》之三言:“中國學人,不認時間之存在,不察形勢之轉移。每立一說,必謂行於百世、通於古今。……中國學者,專以‘被之四海’、‘放之古今’為貴;殊不知,世上不能有此類廣被久延之學說,更不知為此學說之人,導人浮淺\、貽害無窮也。” 經典詮釋史上必無人可以凴借純粹復述前人占得一席。以二劉為底本,孔疏引王肅、王基、孫毓、皇甫謐、孔晁等人,揭舉毛鄭之所以言說;其所總結,即其所認為漢魏晉隋以來對毛鄭攷辨之精華;而“終唐之世人無異詞” 的述評也顯示《毛詩正義》之博通質地。在《毛詩正義》內尚非一統 前提下攻訐其“昧天下之目,錮天下之聰 ,難稱公允。人類智識本身的限度使得其時學人難有異議,豈可以此深罪孔氏 。宋時之變,為生住異滅,常理使然;原無有所謂孔疏心存禁錮致使士子异議而他求事。
學術層累,後浪滔天時需壓過前浪不是問題;而至於今日,不能切實釐定,重審詮言所意味,予之當所,則後之視今,將無所述說矣。



猶疑再三,决定發布。請勿轉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请版主帮助取消威望限制,自己权限不足。谢谢!
欢迎拍砖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onds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23 14: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 学习下 不错 赞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wonds于2010-01-23 14:39发表的 :
值得 学习下 不错 赞个
感謝,呵呵。歡迎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詩經文本多生自民間,其作意多不得而知”。是爲知論。引詩也好,解詩也好,均以己意度之,使詩爲複雜之因。鄭孔如死守毛意,則必無可取也,俱因以當時之境而釋之,故能以之衡時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09: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ccchhheee于2010-02-09 12:09发表的 :
“詩經文本多生自民間,其作意多不得而知”。是爲知論。引詩也好,解詩也好,均以己意度之,使詩爲複雜之因。鄭孔如死守毛意,則必無可取也,俱因以當時之境而釋之,故能以之衡時也。
詮釋學所以成學,也在此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6:16 , Processed in 0.1421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