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74|回复: 0

[【随笔】] (原创首发)史曲万代――司马迁祠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 12: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曲万代――司马迁祠墓
他写下了历史,历史也写下了他。
人们总喜欢把历史比作河流,身临龙门,也许会有真切体会。龙门位于陕西韩城东北大约六十里处,是黄河峡谷的出口。黄河沿着不到五百米宽的峡谷汹涌而下,越往下接近龙门,河床越窄,水流越湍急。河道突然转弯,滚滚的河水直撞到峭壁上,激起排空浊浪。回流咆哮着冲向对岸,重掀巨澜,碰壁后又不屈不挠地奔向江心的礁石。翻腾的狂涛冲天而起,壮烈地跌入谷底,跳出龙门……人们把这幕壮观称为“龙门三激浪”。在历史长河里,有人只是滞水中转瞬即逝的一滴,也有人是千年永恒的激浪。
地灵人杰?或是人杰地录?唱出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在这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汉当时疆域的大部。在三十八岁时,继任为太史令,有机会接触国家藏书。四十二岁时,司马迁开始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
不幸往往降临善良正直的人。四十七岁的司马迁为李陵的事在武面前直言自己的看法,遭到惨无人道和象征耻辱的“腐刑”。他想一死了之,但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前贤的遭遇中,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终于在五十三年时基本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开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尽管司马迁完成《史记》后不知飘落何方,但人们在的故乡建起祠庙,希望他的灵魂永远安息。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09)。经宋、元、明、清,历代加以修葺扩建。现位于韩城南二十里处芝川镇南原。黄河支流边有梁山,山虽不高,只有五十来米,但突兀耸立于河滨,气势凛然。司马迁祠就建在梁山的山梁上。沿着石经拾级而上,依次有四道牌坊。第一层台立有木牌坊一座,上面写着“高山仰止”四字,意在赞颂司马迁的人格精神象山一样高大,令后人敬仰。木牌枋后面地势骤然变得陡峭,到后面几乎是斜立的石梯。
第二层台上的山门由砖砌成,门额上原题“龙门才子故里”,可惜今已不存。龙门既指黄河峡谷的出口,也指距梁山西北约八里处的龙门寨,司马迁就出生在那儿,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他祖先的墓碑。
第三层台为一座砖砌牌坊,正中题有“河山之阳”四字,因《太史公自序》中有“耕牧河崇山之阳”一句。或许人们希望少时耕牧之地能安抚司马迁那屈辱痛苦。桑的心灵?
第四层为建筑主体,座落在山梁之上,有献殿、寝殿和墓冢,寝殿中有北宋时期创作的太史公塑像:身着红袍,端坐高台,方脸长须,双眉入鬓,一派凛然正气面对太晚公的炯炯双目,人们心目中刚直不阿、坚忍不拔的伟人形象便更加具体化了。献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祭品、致礼仪的地方。祠院的后面是司马迁墓,原为土坟,元延祐元年(1314)用砖包砌。墓砖上刻八卦图案,因此也被称为“八卦墓”。墓前立有清人毕沅所题“汉太史公墓”石碑。墓顶上五棵古柏直冲云霄,它们象太史公当年的书史直笔一样,默默地忠实地记录着墓冢的历史。
在韩城有两支人数很多的家族――“同”姓和“冯”姓。每年清明,他们都要在司马迁祠内共同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这两姓的人都说司马迁是他们的祖先,因此在他们的祭祀中,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纸钱上面要写年、月、姓名,然后在坟上焚化。据说司马迁当年获罪下狱并受宫刑后,他的子孙怕受到株连,于是将“司马”这个姓分开,一部分人在“司”前加一竖,成了“同”字;另一部分人在“马”前加两点,成了“冯”字。这就是当地同、冯两姓的来历。
司马迁祠内还保存着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六十四块。有的记载太史公生平与家族事迹,有的述说祠墓沿革,也有赞颂、悼念司马迁的诗歌文章。
站在梁山顶上放眼眺望,北有芝水,东有滤水,在延绵起伏的中条山脉远处,是浩荡汹涌的黄河。苍茫的河山,淡化了久远的时空,让人感觉到历史是永恒的,历史又是短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7 18:50 , Processed in 0.2950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