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2 17: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祖庠:漳州孔子書院經典文化講座叢書總序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直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而為世界所景仰。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優秀的經典文化,是一種精英文化。
然而自明代中葉以後,中華民族文化與西方文藝復興文化、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文化相比,已經落伍了,成了一種衰落的文化。一八四零年的雅片戰爭,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以其船尖炮利,打開了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這危急之秋,一批憂國憂民的先進之士,將目光投向了西方,力圖尋求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學技術,對我國社會制度及民族文化以改良,達到變法自強的目的。魏源、龔自珍、嚴複、康有為、孫中山等就是這樣的人。
在這中西方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碰撞之際,梳理我傳統文化與制度,拋棄其糟粕,繼承光大其精華(“整理國粹”),並對西方社會制度及文化作出公允評價,汲收其優秀成分為我所用(“拿來主義”),是我們應持的態度。這批志士仁人(包括林紓、黃侃、辜鴻銘、梅光迪、吳宓等人)是這樣作的。如果這種千年難逢的機遇能持續一段時期,一個如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就可能在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一種新的先進的中華民族文化就可能形成。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在西方列強的再次淩辱下,中華民族被迫發出了自己的吼聲,反帝,反封;要民主、要科學,奏響了世界最強音,掀開了自己現代化光輝的第一頁。
然而就像倒洗澡水也把自己的孩子一起倒出去一樣,新文化運動發起的人們在反封建的同時,也將以漢字為載體的傳統典籍精英文化列入“打倒”、“消滅”之例。“打倒孔家店”的一片呼聲,不但在斷送著“整理國粹”、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道路,也在斷送著吸收西方文化優秀成分,為我所用的“拿來主義”高明主張,因為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有能力汲取並消化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充其量,也只能把外來文化中的低層部分甚至是垃圾搬來作為自己的文化。這樣作,實際上也是在斷送著新文化運動的自身,因為任何新的文化只能是在自己母體中孕育、誕生,並還需要不斷地汲取母體文化及外來文化中的養分來壯大發展自己。
我們也並不是不知道:要推翻一個延續了幾千年、根深柢固的封建制度,“不過正則不能矯枉”;因此,對於當時的人們,如陳獨秀、胡適、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出了一些極“左”的口號,我們也能理解。但是,如果有人把這些“策略”性或“戰術”性的口號,也當成一種“政策”來實施,並且在運動已經發動起來後,特別是在我們的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了之後,還在繼續強化並推行著這些極“左”的口號時,那就可怕了。事物就是這樣最終走向了它的反面。
“五•四”以後,隨著“國內革命戰爭”的展開,特別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戰爆發,民族戰爭、階級鬥爭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民主、科學、新文化建設的航船則已擱淺,給中華民族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新的中央政府成立後,由於美帝國主義等敵對勢力的顛覆、包圍政策,中國又一次被迫關上了大門。本來,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在家裏從事我們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可是,由於封建殘餘思想及極“左”思想作祟,再加上“冒進幼稚病”,我們既沒有繼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未竟之業,也不能承傳固有文化,甚至於不能汲取外來文化;相反,我們還在繼續地斷送著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種態勢下,一種畸形的、與現代格格不入的文化——封建的甚至是法西斯蒂的個人崇拜文化、現代迷信文化孕育、誕生了,並迅速發展著,到了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徹底埋葬傳統文化(“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則把這種文化推向了極至。直到十年後,我們才等來了它的“壽終正寢”。
這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絕後的浩劫,以至我們在重新打開國門改革開放之際,已經是站在史無前例的“一窮二白”的起點上了。一窮,國民經濟已瀕臨崩潰;二白,我們已經沒有自己的文化或文化低下,這是因為五十多年來,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繼承而屢屢遭受殘酷地打擊,而“革命文化”又成為泡影。
“一窮”還好辦,因為長期在極左路線下遭遇貧困的人們,都懷有致富改善生活條件的強烈願望,所以三十年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由於這經濟的發展,是在一種文化空白或衰落的條件下進行的,上層建築不能跟經濟基礎協調發展,所以這種經濟往往表現出畸形,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東西留下了深深的隱患。
“二白”呢,就難辦了。門窗雖然打開了,但對於一個文化空白或衰落的民族來說,能汲收的只能是外來文化中的底層,所以“迪斯科”、通俗歌曲,一夜之間,就在大陸流行,於今不衰。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西方學者對西方文化的檢討,他們之中的一些有識之士把眼光投向了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只有吸收東方“孔夫子”的思想,人類才能順利走向未來。國內有的學者也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文化。但對於一個文化空白或衰落的民族,特別是在封建殘餘和極左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批判,而追求金錢、名利、享受之風又鋪天蓋地刮起來的情況下,這種反思,如同流星,瞬息即逝;如同投石于大海,沒有激起一點漣漪便被淹沒。而這不久,“余秋雨文化”卻走紅了大江南北。這種流行走紅的文化,說直白一點,不過是一種初級文化而已;客觀地說,這種文化對於當時的中國,不是沒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對於一個文化空白或衰落的民族,復興文化,當然應該從初級開始;它的走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問題是,這種文化隨之給製造者帶來的卻是大師級的盛名,我們的媒體,實際上也在把他們當成大師宣傳;再加上他們自己,儼然也是以一個大師的面貌出現。於是,文化不高,尚缺乏鑒別力的年輕人們,就把他的謬誤也當成真理,膚淺當成了高深,並成為他的粉絲海帶,也許這就是古代所說的“世無英雄,豎使小子成名”現象。——這就可怕了,因為魯迅先生說過:“(劉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清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時代(包括他們自己),把餘秋雨之類已攪渾了,人們已經看不出他的深淺清濁了。這幾年走紅的於丹等人,本質上也是這麼一回事。而這種文化普及的結果,就是浮躁文化、膚淺文化、虛假文化的氾濫。但我們相信,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這些文化都會成為歷史上的瞬間過客。
難道歷史現在也真的到“世無英雄”的時代了嗎?不,真正的“英雄”甚至於大師依然殘存,雖然歷經百年憂患,在世的已經不多;但不是沒有,才讓“雨”啊,“丹”呀這些三流、四流文化來扮演一流的角色。如在“雨”走紅的時代,就有錢鐘書先生等無數人;“丹”走紅的時代,還有季羨林先生等無數人。但囿于時代文化條件的限制,大師們是不可能真正走出來的,因為文化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缺乏基本的土壤。如人們對錢鐘書的知名,就不是從他的《管錐篇》,而是從電視劇《圍城》,而《圍城》,不過是一位才子早年的稚嫩之作,何況真正看懂的人又有多少?而季羨林先生呢?也不過是從對他的宣傳上,而對他諸如《羅摩衍那》之類的譯、著,瞭解的又有幾人?其它一批勤勤懇懇而默默無聞的文化耕耘者就更用不著說了。
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高層次的陽春白雪精英文化,不是走不出來,就是走出來曲高和寡;那麼,對於一個文化低下的社會來說,人們需要的當然是下里巴人了。
這話是對的,問題是,什麼是下里巴人?
“巴人能唱本鄉歌”,“高高山上一樹槐”,是下里巴人;“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是下里巴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也是下里巴人。但《文化苦旅》不是下里巴人,不過是高中寫作水平的習作;《<論語>心得》也不是下里巴人,不過是一個不合格的中文專業工作者學習古文的膚淺心得,其中謬誤不少,因為作者並不具備閱讀古文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而“下裏”、“巴人”的作者們卻是真正的專家,有的甚至是大家。
中華民族傳統經典文化,她事關民族文明程度,思想、道德、文化高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沒有中華民族典籍精英文化的復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復興中華民族文化必需從根本抓起。首先是要恢復到中華固有文化的至高點上,在一個低起點上起飛的文化,是騰飛不起來的。正如一個不入流的琴師,在他指導下的學生,是絕對演奏不出一流作品來的,因為基本功沒有打好。
三十年的改革,為我們打下了較好的經濟基礎,現在政治寬鬆,民生繁榮,民主、文明政治的建設進程,正在拉開。我們盼望這種形勢能繼續發展下去,這樣,到一定的時期,一個新的百家爭鳴的場景就可能會出現,雖然晚了一、兩百年。
但可能要遺憾的是,即使這種形勢能夠出現,我們已經沒有嚴複、蔡元培、魯迅那樣的人才,來成為爭鳴的主角了。現在網上一些人的“預演”,說明這種爭鳴即使出現,也是低層次的,至少不是高層次的。因此,我們現在要作的,就是為這個時侯的到來培養人才,這是當前教育之所急,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已經無力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首先要普及中華民族傳統典籍文化,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我們的文化才能提高;但她決不是一種膚淺文化的普及,也不是一種引車買漿者文化的普及,而是一種優秀文化的普及,一種經典文化的普及,而且這種普及必需是在精英文化指導下進行的。
“要讀書,必須先識字。”這種普及必須從學習認識古漢字開始,必需從“人之初”之誦讀經典開始,老老實實地從“一”開始。兒童是這樣,成人也應該是這樣。一些人們,熱愛國學,但他們不願意從基礎作起,不願意從他們認為是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即學好“小學”——古代漢語言文字之學——“文字”、“音韻”、“訓詁”學開始,即想徑直往國學本部——“經”(“文”、“史”、“哲”)學攀援,其結果是永遠也入不了門,遑論登堂入室呢?道理很簡單,國學典籍都是用古漢語撰寫、用古漢字記載下來的;古漢語、古漢字是和現代漢語、現代漢字有很大差別的語言文字,不搞清楚這種語言文字,又怎麼能讀得懂用這種語言文字寫成的典籍?正如不懂英文的人,怎麼可能讀得懂英文原著?僅靠譯著來研究莎士比亞、歌德,能夠深入嗎?我們不能重蹈富翁造三層樓的舊事了,惟有老老實實從基礎做起。
國學,是一種精英之學,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對她品頭論足,進行演繹的。擺任何花架子都是無濟於事的,真實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才是我們的根本出路。
立國之本,在於培養人才,只要我們能踏踏實實地坐下來培養人才,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在現代社會裏,一定能夠發揚自己的優秀傳統,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現代民族文化,重現古代文明之光,對世界文明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建設好自己的小康社會,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世界一起奔向大同。
這就是我們出版這套叢書的目的,也是我們籌建漳州孔子書院的目的。
這套叢書全為書院《經典文化講座》的講義。為了以上目的,我們嚴格遵守對經典原著“述而不作”的宗旨,力求儘量保留或恢復其本來面目。
2008•4•17—5•31
於漳州孔子書院
附:漳州孔子書院經典文化講座叢書目錄
第一緝(“小學”)
《古漢字學》
《音韻學》
《訓詁學》
《古漢字語音手冊》
第二緝(“經學”)
《周易》基礎
《尚書》基礎
《詩經》基礎
《老子》基礎
《論語》基礎
《禮記》基礎
《莊子》基礎
《荀子》基礎
《孟子》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