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6 2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外看中美教育问题:
02.27.07有关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问题
上周五听到William C. Kirby教授谈论中国及美国的教育问题,深感荣幸。Kirby教授研究中国现代历史,为费正清先生之学生,曾任哈佛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先担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这几年Kirby教授与中国诸名校院长交流甚多,并同时作为文理学院院长曾站在哈佛课改的第一线。以下是他针对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几点观察:
1. 扩招所带来的客观问题。1977年中国约有大学生80万,1990年左右上升为100万,1999年为230万左右,2007年则预计为2300-2600万之间。在短短的8年间中国大学生数量上升了10倍,而执教人员则没有显著上升。学生/教师比由22比100下降到了6比100。现在的大学生比例为20%左右,并预计在10年内饱和至美国水平,既是40%。美国现有大学生1300万左右,并因人口变动预计在2015年升为1500万左右,而大学生/人口比则不会有实质性变化。
2. 现有知名中国大学通过扩招带来大量盈利,但是却没有达成一完善的学生资助系统。
3. 新兴私利大学运作如同盈利性机构,而没有做到学术界应有的责任。
4. 经济收益使教授更热衷于接活,并没有注重本科教育。清华北大国际排名即使很前也只代表了它们教授的学术成果,却不代表教授致力于教育本科学生。
5. 学生并无与教授接触的意愿,由于形势所迫得面对更现实的就业升学问题。
6. 中国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美国诸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般的学府。解放前的几所基督教学校原为文理学院,却在短期内不可能重建。
7. 本科教育尚未普及一种以人文为主的通用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同时,Kirby也说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些正面性历史及发展:
1. 1949年以前中国学术并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2. 经过了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学术空白后,中国学术界复苏甚快。
3. 1999年展开的扩招计划是世界罕见的。无论结果如何,使更多的人获得大学教育(哪怕总体质量现在还无法跟上)是不可否定的事实。美国在1940年代末的G.I. Bill亦大量增加了大学生人数,虽在短时间内导致了学界质量下降,长远来说是成功的。
4. 部分大学已经展开了通用教育改革:复旦是一例子,北大的元培班则又是一个例子。
5. 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很残酷,却相应而言非常公正,比起美国的招生制度能转空子的地方少很多。
最后,我提出问题,询问Kirby对一预定西方或东方传统经典(the Great Books)作为必修课之看法,被反驳。理由是在将这些课程变为必修课时,知名教授未必愿意教,并会把现有的讲义一代一代地传给年轻教工,并无任何真正的学术创新性,最终成为学院官僚机构的一部分。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我任为经典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教学方法如何,经典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代表,并且是每个个体可以用来产生共同语言的文化资源,又必要成为通用教育的基础。只要能避免教程程序化、官僚化,则还可以增加教授与学生的联系,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授之间有一共同语言,比那种1-200人的核心教程要好得多。
http://www.decennis.com/ruoshuit ... %E9%97%AE%E9%A2%98/
美国教育历史总结:
二战时候:
随着普通中等教育的贬值,州立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也下降了。希望通过收取学费获得更多经费的大学和学院,开始不经入学考试接受所有中学毕业生。这种做法显然降低了对中学应届毕业生知识水平包括那些以帮助学生准备进入高校为目标的学术性知识的要求。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的中学生发生了深刻变化,变成了被外国学者所描述的“没有智力目标”的、“没有理性科目和智力要求”的“大众化学校”。事实上,到40年代,美国普通教育的必修部分已被削减到最低限度(仅英语、社会学科和体育三门)。选修课占到总学时的75%,科目总数达到2000门。只有13%的高年级学生选修物理, 27%选修代数,近30%选修化学,22%选修外语,其余的学生选修开车、打字、美容等五花八门的应用科目。
60年代的美国教育界许多学者在评价“进步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时,一致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一运动“造成各个层次的教育产品的低质量”。例如,霍夫施塔特在自己的奠基性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理性主义》一书中写道:“严重的反理性论笼罩着我们学校的课程计划,引发了对传统教学的鄙视,招致对庸才的崇拜。在我们的学校中,热衷于学术著作绝不是一桩时髦的事情,而参加体育运动、俱乐部、乐队则可以带来比学术成就更高的威望”(注:Hofstadter R.《Anti -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N.Y.1966,P356.)。
当代教育学者在反思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学校状况时,认为“普通教育质量之所以全面下滑,是因为学校片面理解学生的兴趣,课程无节制的多元化使必修课被选修课挤出课堂,以及降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以至于不论他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均能升级”(注:Powell A. 《The 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 Boston, 19 83, P296.)。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提出将“生活适应”教育转向重视科技的教育,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加速人才培养。但此后在“学科结构运动”名义下开展的课程结构改革却因教学内容过分的理论化和相对忽视应用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和教学难度过大,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学生成绩大面积滑坡。
70年代的“生计教育”和稍后的“回到基础运动”,可以说是美国普通教育在新的条件下的又一次左右摇摆。前者为纠正“学科结构运动”带来的偏向,转而强调职业劳动和实际经验,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显示了过分的功利主义;后者在提高了普通教育学术水平的同时,滑向另一极端,忽略学生创造性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培养,未能完整体现美国综合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办学特点。
1983年4月, 以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名义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报告,对美国青少年基础教育水平普遍下降已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尖锐批评,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后,各种社会组织完成的有关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调查、建议、研究报告等不下数十种,它们的内容和观点五花八门,但贯穿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应成为20世纪末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
在“进步教育”时期,美国中学并无成绩不良之说,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不学代数学足球,不学语文学美容。现在,必修课增加,学习内容加深,并定期进行基础科目的考查,学生成绩不良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如何预防这种现象严重出现,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三类学生:
(1)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美国教育研究者的结论是, 在全体学龄儿童中,大约有1/5因为生物—遗传和社会原因,存在体质、智力、情感—意志、社会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因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1974年颁布的国家特殊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为这类儿童创造条件,进行矫正—发展性教学,并为此培养一批专门与这类儿童打交道的教师。不过,美国中学通常并不划分快慢班,让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但对前者采取某些特殊教育措施,尽可能让他们在正常学习环境中成长。目前,在诊断学习有困难学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少数民族儿童。目前, 美国主要少数民(种)族有非洲裔黑人(3000万)、拉美人(2000万)、亚裔(400 万)和美洲土著——印第安人(2000万)。长期以来,美国民族政策以“熔炉”为核心,即所有非英国新教文化圈的民族和种族(包括外来者和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包括语言、信仰、价值、传统、行为规范等)差别都要在这个熔炉中消失,都要掌握英语,效仿“正宗的美国白人”的价值观、传统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下,中学只用英语教学,教育内容和教科书反映的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忽略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和行为特点,从而导致非白人居民中学习困难者大大增加。
近20多年,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熔炉”观念被“沙拉冷盘”取代,即意识到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族的国家,而多元文化的共存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条件,文化多元性原则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根基。目前,恢复印第安人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实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制已成为国家法律,这无疑将为超过500 万之众的不擅英语的学龄儿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培养本民族教师等方面执行文化多元和种族多元原则,也是提高普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3)贫困家庭儿童。 贫困与普遍成绩不良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根据美国今年出版的一份教育杂志介绍,美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有色人种。目前大约有1100万中小学生(占总数1/4)在楼房破旧、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下的大城市学校中学习。这里,每班学生人数超员,学生中暴力和犯罪现象普遍,家长与学校互不沟通。在这种学校中,学习尚过得去的学生(即勉强通过国家数学和科学科目测验者)只占学生总数的25%—30%,而在非城市学校中,这一比例通常达75%—80%(注: Barries to sussess// Education week 1998, Jan, 8.)。
“贫困—学习成绩不良”这一恶性循环只有在大力改变贫困家庭社会和经济地位之后,才能最终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研究其他补救办法,例如,如何提高贫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何帮助他们恢复对自己生活前景的信心,如何敦促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心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http://www.shuxueweb.com/2006/zhongxue/HTML/6025.html
隐形“游戏规则”
一般来说,好学校所在的社区其他条件也较好,居民素质高。美国的居民区已经形成明显的等级观念。孩子能够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收入。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选择好点的学校,每年要向学校交上万美元的择校费,这与大学学费相差无几。中产阶级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得“认命”了,在这样的风气里,想教导孩子“人穷志不短”是很难的。
除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美国学校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手”,造成学生的人为隔阂。其中,种族问题比较严重。在好一点的学校,白人学生占绝大多数,形成学校的主导力量。其他学生都根据族裔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其中,亚裔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地位较稳固。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黑人学生。据美国媒体透露,某所学校因黑人学生增多占到学生比例的30%,“一夜之间”,70%的白人学生全部转学。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独此一家而是时有发生。在学校里,与黑人打成一片的只有极少数白人中的“另类”。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除了学习压力,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辛苦。
美国的教科书中也存在着问题。在美国的历史书上,讲到早期华人移民来美国的原因,居然是“太平天国运动强迫中国人离开故土,而美国人慷慨地敞开胸怀收留了他们”。世界历史课本在讲到社会形态时,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字眼都有解释,惟独对共产主义没有。给未成年的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有失客观。
学习压力非常大
有人认为国内的课业负担重,来美国学习感觉轻松。其实不然,美国孩子按部就班地升学,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大大增多,难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陪着孩子挑灯夜战的大有人在。
国内来的孩子感觉其实并不轻松。
他们要先过语言关,然后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确有不少国内来的孩子表现出众,但是究其原因,与他们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关。
美国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方式使聪明的、悟性强的孩子越来越拔尖,天资弱一些的孩子越来越落后。我朋友的小儿子来美国上初中一年级。他说,每天有两节自由发挥课,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另一节课是随便写点什么画点什么。有的孩子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样的画,再编一段故事,有的孩子只会在纸上画两个彩色的大圆圈。同时到美国的孩子,一年后有的出类拔萃,有的却连课都听不懂,加上文化差异等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沾染诸多恶习。
对学生来说,分数永远是“硬道理”,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年考两次,考数学和英文,总分1600分。各学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越好,“要价”越高。分数还关系着大学奖学金的发放。要想拿到奖学金,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生为了能有一个好成绩,纷纷进入各种考试培训班。培训班收费不菲,周末上课三五个小时,每月就要上千美元。
http://news.sina.com.cn/e/2004-03-05/15182995377.shtml
研究美国择校问题的专家Claine Smreker教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他认为,要了解美国的择校问题,必须先知道四种学校类型。
1.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学生课本、学校日常运作的经费等都由政府拨款。学生免交学费。公立学校学生占所有学生的80%左右,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主体。
2.私立学校。学生每年需交纳学费3000至25000美元,这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10%左右,据说这个数字近50年来没有变化。不但家里要交得起学费,入读的学生也必须是成绩优秀的。
3.家庭学校。有些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风气太糟,怕影响孩子的宗教信仰,也怕孩子在学校学坏,因此自己在家中教育孩子。一些喜欢大自然或住得非常偏远的家庭,也让孩子留在家中接受教育。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聪明,学校根本就无法因材施教地教育好他们,于是也把孩子留在家中。这种学生占2%,即120万,而且1/3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支持这种教育方式。
4.公私合作学校。企业出校舍,政府派教师,有点像国内办的企业学校,这种学校都办在公司总部内,如惠普电脑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在总部办了学校。
要了解美国的择校,我们还必须分析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可分为普通公立学校、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等三种类型。
19世纪初期,改革家们开创了公立学校,主要是为了将大量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这个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培养亲社会行为、忠诚的爱国情绪和合格公民上看,是卓有成效的。1958年,《国防教育法》及其以后的修正案将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定为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联邦政府对在这几方面办得较好的学校进行专款资助,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并且聚集了当地一流的教师。接着,在六十年代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中,各州政府允许处在市中心的办得较好的学校面向全学区、全州招生,让不同种族的学生混在一起,有利于种族融合。但让哪部分学生进好学校呢?最公平的办法就是选拔。以上社会原因客观造成了一些公立学校成为具有一流的师资、优秀的学生、良好的硬件和充足的资金的重点中小学,即“磁石学校”,在校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法案,都在推进公立学校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样,又催生出了一种新型学校——特许学校,如果某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学生可以转学;如果连续三年教育质量未见提高,该校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甚至校长和教工都必须接受调整,整个学校由政府委托的特别机构管理。自从1992年第一所特许学校问世以来,到2003年,全美已有2700所特许学校,在校学生在68万以上,预计到2010年,特许学校在校生将增至100万人。
美国公立学校中,除了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外,就是最大众化的普通公立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占全国学生的80%。我们经常在美国看到的和国内报刊经常介绍的,就是这种学校。
二、择校方法多种
我们在田纳西州参观了HarpethHall私立女子学校。该校每年学生需交1.6万美元学费,尽管学费不低,但学位还是供不应求,每年申请的学生有250人以上,但最后录取的只有100人。小学统考成绩,只有成绩优秀的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有体艺特长、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社团活动经验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因为私立学校都有培养未来领袖人才的办学理念,小学教师的推荐信函也很重要,他们就学生的态度、能力作出准确评价,对其在团体的重要角色进行定位,把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
这所私立女子学校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学校软硬件都是州中一流的,布置和占地跟国内一流的重点中学一样,但师生比例很低,是1:8,全校只有633位学生,每班学生只有13人,上选修课时人数更少。我们听法语课时,课堂上只有9位学生。在校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毕业后,90%以上的学生都能考上国内顶尖的前30名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中有非常多的著名女性。
田纳西州诺什唯尔市的磁石学校Hume-Fogg高中,在全美高中里排第36名,面向全市招生,在校学生800人,100%升重点大学,其中有高三学生拿到高达800万美元的大学奖学金。学生不但在数学、科学等学术性科目中成绩优秀,而且在艺术。戏剧等科目上都达到了专业水平。学校开设了37门大学课程,学生修了这些课程后上重点大学,所有大学都认可其学分,在大学里可以免修。
该校校长解释了学校的招生程序。首先,学校接受家长的申请,根据申请确定首批入围学生,入围学生比最后录取的学生人数多一倍,例如该校每年招生200人,第一批入围人数就有400人。这400人的的推选方法和以上介绍的私立女子学校的招生方法基本一样。而后,他们对400位考生进行编号,摇球抽签决定200位幸运儿,该方法简单、公平,任何人都不能找后门。
三、课业负担并不轻
我们第一周参观了4所公立中小学,他们的学生确实像国内报刊中所说的,学习轻松,作业不是没有,但比较少,只是一张A4纸,题目比较简单,30-60分钟就可以做完。但是,学校会布置读课外书的作业,有的教师会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实践性很强的、需要到室外调查的、需动手制做的作业。这样加起来,他们的做作业时间不会比国内的学生短。
我们就课业负担问题向多名Harpeth Hall私立女子学校的学生提问,她们的回答大概一致。每天下午3点放学,她们一般会留在学校做作业到6点才回家,回家后超过11点才完成作业是很正常的。所以她们个个身材苗条,面庞清瘦,不像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那么胖。
http://www.cnier.ac.cn/jyqbck/yuedu/466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