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enry2000888

[【时事表】] 安徽“上书”教授称:孔子若活到今天不能评教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巢

不用再狡辩了,谁和你讨论什么改还是不改,看我原文吧!

别自以为是以为你是改革者,给别人安装一个反对改变的帽子就万事大吉了!我有和你讨论这个改的必要吗?你读懂了文字吗?

没有可操作的方案,什么改变都是玩笑!

你工作几年了吧?
有基本上下级常识吗?
有处理业务的经验没有?
有基本的人事经验吗?

贵校都是您这样的学生吗?

我没有时间和你讨论什么改还是不改的问题,我一直问你的就是:

你有可操作的实际方案吗?如果没有就先回家想想,好不好,我不想再和你讨论什么改还是不改的问题,这没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纪要:

我的原文评论:


【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制度性积淀的结果。首先,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务处”。其次,学生作为顾客没有真正的消费权利,不能挑选老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打造自己的专业基础。再次,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没有文章。另外,科研评价制度有点趋于功利化和形式化。】

觉得这段话比较搞笑,学校要有了“办学自主权”,那多数老师的下场和东北2000年前的大批下岗工人没什么区别,而且我们相信招生腐败比现在更加的严重,因为没有制约的机制和相关合乎这个规定的管理者,人家凭什么要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招生呢???大家都靠报道和批评来制约招生吗?这几年不做报道,专门敲诈事主的记者还少吗?

【学生没有消费权利】,当然不能有消费权利,学习是要依靠教学规律的,完全不能按照自己兴趣来,否则学生自己请私塾教师得了,何必和大家挤在一起天天上大课何必交流呢?完全是一派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言论!

【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死板的好处就是人人有份,可能都吃不饱,但是年头够了,该上也上了,这些优点年轻教师慢慢体会吧,但是孔子确实不是体制内的,让他当教授有点困难,但是孔子周游列国最早是为了做个有职权的公务员,这和作者的教授说有点误差!!!


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话提案者文字和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此段话没有可操作性!

那我们再设想一下,学校拿来权柄做什么事情能做大做强啊

是不是要市场化运转?
没有国家的更多拨款了,学校从校友那边拿来多少赞助?
要知道哈佛大学金融危机时候都大叫不好,靠着自己多年全球校友赞助和资金运作,哈佛才顺利过关!

我们的多数学校呢?有多少地皮可以销售,国家能像以前那样低价或者无偿划拨了吗?
我们的多数学校正是依赖放弃部分管理权才有了资本要求教委持续供应资金或者援助,教委不管了凭什么再给学校输血救难呢?看着校长可爱赏糖豆吗?

我们的多数学校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招揽优质学生(和北大清华,香港澳洲美国学校在一个起点抢,不靠着招生办用额度限制)?
我们多数学校有多少能不裁剪教师,大家和和美美顺利过渡呢?
再说了,放权了学校说了算,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尤其是刚刚毕业五年以内),要人脉没有什么积累,要科研业绩没有多少积累,要拉赞助没有那么广的路子,这样的放权究竟是对谁更有利呢?最起码教委管管人事时候能有个名义上面的制约,这个阀门没有了,青年教师自己位置拿什么来保障(替代手段)?

今年绩效考核已经开始了,可以看见很多教师朋友都感到不适应,要是再放权到各校,那还不是要更严格把压力压向一线青年教师,大家如果都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就可以知道方鸿渐可以拿着【克莱登大学的文凭】靠着【同情兄】的面子进入国立三闾大学学校,那也是市场化的一种现象啊?都放权了,谁知道那天某个方鸿渐自海外归来取


我的一点小观察:

这几天钱老去世纪念文章很多,但是有一点很有意思,提起钱老的老师,基本都是冯·卡门老师,
另外一个是北师大附中董鲁安,

【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 ... 90814/15599953.html

所以可以认为这个中学老师是为了做政治思想工作被纪念的(要知道钱学森回忆这段的时间和环境是解放后钱老回国效力)!

那么我们想一下:
我们很多教书的青年老师和读书的孩子们将来是成为钱学森一样的天才还是成为普通的祖国建设者更有机会,
谁又会被记住,像钱学森的老师一样被铭记的又有多少?

被记住的都是业界或者专业上面的世界级大牛,那么默默奉献的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我们这些默默做着夯实基础的老师呢?

孔子是个标杆,但是那是领导希望出现的标杆,我们这些众多的做着基础工作的默默奉献的青年教师呢?
我们也一定要争着和孔子一样思考行动吗?

我们是标准的制定者说话算数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下,我们是做个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学生,对得起那越来越多的绩效考核标准就好了。

欢迎讨论!



哈哈,点评是轻松的,要您自己来做个方案是困难的,您拉半天单子不就这个效果吗?

这纯粹就是为了辩论而辩论的架势,您管别人改不改呢?您自己来个不悲哀的解决办法啊,呵呵

东北改革怎么不能说明问题呢?
您给大家说说看看,哪个学校抓权之后不裁剪原有老师的,
您做过重组和调整的活吗?
做过接受前任遗留问题清除隐患的活吗?
怎么处理不良资产和业务?
请问您有这个经验没有,不要跟我们讲什么思路矛盾,拿出方案来给大家看看,好不好


哈佛的例子就是告诉你,世界级名校都会有危机,人家底子厚才勉强撑过去,我们多少学校有人家哈佛的实力呢?况且人家哈佛也是有世界级财经人才帮着运营资产,请问贵校有几个公认的世界级财经人才做资产运营呢?

您的论点半天纯粹就是在所谓特例或者设想上面打转,有可操作的方案就拿出来吧,何必使用这种辩论技巧来左右搪塞呢?您保证拿什么来管制这些没用上级监管的比谁都不傻的学校管理者一心为公,接受什么机构的管理呢?我看不到您的这些话语的可操作性和建设意义,纯粹就是一些反问句式和无法证明的空想罢了,哈哈


鸟巢

看您的这贴里的这话,估计没有运作过项目和玩过业务重组吧,我的话都点这么清楚了,还玩语言游戏不敢正面回答一个不悲哀的方案吧

我的话再点明说一下

既然要放权了,学校领导要怎么走?

我都说的很清楚了,要走企业话运营的话,领导最快见效的就是这么几手

第一压缩开支
第二人事清洗
第三砍掉不必要的业务

然后做企业财务报表,把数字做漂亮,赢得大股东支持,坐稳位置,接着开始运营自己的事业,我想这些书园里面大把企业传记都有,我就不废话了!

您说个大家都不悲哀的办法让大家看看,怎么不损坏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又能改变的好办法来

何必使用这么多反问句式和特例猜想呢?您既然觉得有更聪明的办法,拿出来给大家看看,何必使用这些辩论句式,这又不是大专辩论会,使用技巧时候别忘了情景场所,哈哈

这个改革或者改变青年教师要不要支持,这和聪明无关,和基本生活常识有关,这点我也特别说明一下!


因为做出一个支持或者反对的决定前,生活常识要基本具备的人就会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改革要改变什么,我的利益怎样保障!
那么青年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处在一线而且话语权不是特别多,这时候要注意自己利益得到保障没有,目前这些提案的教授们拿孔子说事,但是有对青年教师利益的保障说明没有?

第二这个改变谁来主导,谁来制定规则,我们青年教师的利益谁来代言

本新闻里面的文字都是在要求权利,问题是谁来主导,没有看见!
谁来制定规则标准,没有定论!
青年教师谁来为之说话,没有看见,都在说孔子如何不在当今受宠!
看不见任何办法来规划和指导!

第三这个改变有问题出现损失时候,谁来处理问题收拾残局,保障青年教师的利益不受干扰。

那么我们也没有看见像样的对应方案,尤其是叫着要改的那位朋友!


这里我们基于中国人基本生活常识来问问:

一个改变连基本轮廓都没有,
不清晰主导力量,
不知道谁制定规则标准,
不知道自己利益谁来保障,
不知道自己利益受损时候谁来受理投诉或者挽回损失,
不知道改变的对冲风险的办法,
这样不清不楚的改变,你一定要马上不顾自己利益的支持吗???

有基本生活常识的能计算自己利益的人会支持这样的不清不楚的改变吗?
不计算自己有没有好处,搞不清状况就开口说要改变这样的人是正常的有基本常识的朋友吗?

你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状况,也没有提出什么可操作的方案,就不用为了辩论而辩论吧,你要不看看我的评论原话再说话吧,反正你到现在也没有什么不悲哀的办法拿出给大家看看,不用为了找场子来回复了,好吗?

改的办法很多,拖着也是一种办法(现在不就这么拖着吗?您以为你指挥教育部,拿出可操作方案吧),我根本就没有说不改这个问题,我评论原话讲这个安徽的提案者的言论可笑,而且没有可操作的技术含量,您莫非和这位提案者有关系?

下次请您评论时候先看看前提,再有问问自己有没有基本常识和经验再来参加讨论,我已经说了一次了,这不是大专辩论会,玩辩论技巧时候先看看文字。

还有正是教委这道阀门保障很多青年教师的权益不受私有化企业化浪潮的冲击,东北改制为什么大批工人下岗,到了今天那么多人抵制私企,呵呵,读书再多也要了解一下社会常识。



还有什么都拿美国说事是不是很可乐,不正是美国有毒资产打包害了全世界吗?台湾数学教学正是前些年教改拿来美国那套体系导致现在台湾学生数学水平大幅下降,到今天多少台湾家长在痛骂,还有美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导致美国学生理科没有多少人读理科水平要靠亚裔或者拿绿卡的撑门面,人人都去学金融管理这类简单来钱快的科目,到了今天美国华尔街大堆金融干才下岗,美国理工科研部门都是拿着绿卡的亚洲人士或者其他国家的精英,这不都是美国干出来的面字工程吗?



还有请问您一下,您最多时候带过几个人,有使用调配人力的经验吗?看着这些专家的提案,您就感觉不到我说那段可笑的提案里面的基本常识的缺失吗?知道那段可笑的方案里面的违反社会常识的点吗?哈哈


又在转进了,我的原文评论里面有讨论要不要改的问题吗?我原文评论里面说提案者的文字可笑的地方,您莫非就是这个提案者?

还有承认没有经验了?

看清楚我的原话了吗?我说的是这个提案不具备操作性和对青年教师的一些可以预计的后果,所以说这个提案根本没有经过可操作性考虑(说白了就是没有动脑子,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下次读文字时候别自以为是,好不好,原文如下:


【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制度性积淀的结果。首先,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务处”。其次,学生作为顾客没有真正的消费权利,不能挑选老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打造自己的专业基础。再次,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没有文章。另外,科研评价制度有点趋于功利化和形式化。】

觉得这段话比较搞笑,学校要有了“办学自主权”,那多数老师的下场和东北2000年前的大批下岗工人没什么区别,而且我们相信招生腐败比现在更加的严重,因为没有制约的机制和相关合乎这个规定的管理者,人家凭什么要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招生呢???大家都靠报道和批评来制约招生吗?这几年不做报道,专门敲诈事主的记者还少吗?

【学生没有消费权利】,当然不能有消费权利,学习是要依靠教学规律的,完全不能按照自己兴趣来,否则学生自己请私塾教师得了,何必和大家挤在一起天天上大课何必交流呢?完全是一派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言论!

【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死板的好处就是人人有份,可能都吃不饱,但是年头够了,该上也上了,这些优点年轻教师慢慢体会吧,但是孔子确实不是体制内的,让他当教授有点困难,但是孔子周游列国最早是为了做个有职权的公务员,这和作者的教授说有点误差!!!


拜托,您这是又拿辩论技巧,先无中生有给我安排一个反对改变的帽子,然后又自以为是的扮演改革的主角,这是什么讨论态度啊!

请问您的可操作办法给大家看看,或者说说这个提案者的方案的可操作的流程,您说的出来吗?


这位鸟巢朋友就一直在他自以为是的空想里面和反对改革的虚幻的对手在作战,呵呵

鸟巢,先读明白了文字,再拿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再说事,这里大家真的没工夫和你谈什么不改还是改的问题,你自己好自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1: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继续看看美国的相应资料:


美国教育中的腐败问题透析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6-08-11? 高洪源 粱东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教育中的腐败是一个全球性普遍问题。本文介绍了美国教育腐败问题研究的一些成果,揭示其特征、危害和原因,探寻治理措施,从一些侧面认识美国教育腐败问题,以期对我国教育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教育腐败;特征;原因;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教育市场化取向的增强,美国因教育腐败出现的纠纷和诉讼越来越多。本文拟透析美国教育腐败问题,揭示其特征,陈述其危害,剖析其原因,探寻其“医治”措施,以期能对解决我国公立学校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教育腐败问题有所启示。

  一、美国教育腐败的特征

  在美国,教育腐败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何谓教育腐败的认识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腐败是“由于行贿受贿或品德习性,在履行公共职务中表现出的不正直、不诚实”;有的学者主张腐败是“为获得物质利益而滥用职权的行为”;也有的学者认为腐败是“为获取私人利益而滥用职权”。这三个界定各有侧重,第一个更多从人格内涵角度强调腐败是执行公务中的欺诈行为;第二个定义一般化地把职权滥用与物质利益获取相联系,但是没有说明为谁取得利益;第三个强调职权滥用的目标是攫取“私人”利益才可以判定为腐败。但是在近年来美国的相关研究中,对教育腐败界定的外延扩大了,更加符合公众的认识而非法律的规定,概括起来包含以下涵义:首先,教育腐败是特指公共领域中公务人员的一种行为;其次,教育腐败既包括欺诈、浪费公共财物,也包括职权滥用;再次,教育腐败不仅包括把公共物品据为已有,也包括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因此,所谓“教育腐败”是指从事教育事业的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滥用职权,浪费、贪污、欺诈公共财物,给教育及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理解,美国特别调查委员会通过对教育腐败问题的调查,概括出美国教育腐败的如下特征:

  1.腐败动机的异质性

  从犯罪的动机来看,涉嫌教育腐败的人员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企图从学区牟取私利的人,另一种是为把工作做得更好而犯欺诈罪的人。前者性质比较严重,这种腐败如同“癌症”,是由“病人”自己的组织“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而引起的,表明组织本身及其成员出现重要问题;后者是工作人员为了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不得不打破常规、制度,这种腐败“如同人身上长的‘疖子’,起到为肌体排除毒素的作用,是健康肌体的一种正常反应”。例如,在洛杉矶统一学校学区,有位官员为了减少程序,尽快购买到300套急需的可移动教室,没有遵循繁琐的竞标制度;这与另一官员为了得到好处,忽视竞标制度,与个人偏袒的公司私下交易,其性质根本是不同的。

  2.法律约束的无力性

  腐败具体表现为浪费、职权滥用和欺诈等形式。浪费是指在购买需要的东西时明显多付钱,或者是购买明明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是对已有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职权滥用是以牺牲组织的根本目标为代价、故意或不计后果地增加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但从传统的角度看,职权滥用和浪费更多地涉及到人的道德行为,常常与集体谈判协议、专断的决策、区域政策联系在一起,都不属于违法行为。由于不受法律的约束,浪费、欺诈和职权滥用互为帮凶,都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

  3.腐败的普遍性与集中性

  其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地域范围看,教育腐败波及到几乎所有的学区;二是从腐败程度看,小到偷学校的小件物品,大到侵吞大笔的建筑款项;三从手段上看,包括浪费、欺诈及职权滥用等。教育腐败的集中性表现在,腐败主要发生在教育中心机构、学区和学校的非教学人员。以洛杉矶学区为例,在2001财政年度,根据首席督察官的调查和审计,学校中的欺诈和浪费总计约4.8万美元,而中心机构却达到了21,550,920美元。学校损失约占中心机构损失的0.2%,官方公布的调查和审计结果也是这样。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学区最大的腐败和浪费问题在学区的中心机构,而非学校。据加州公民运动的领导人说,他们的组织近年从该州的10所城市中收集到了14万件腐败的记录。

  4.腐败程度的严重性

  教育腐败程度的严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长期性和系统性。零星的、偶尔的诈骗和浪费现象在任何大的组织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系统的、长期的腐败问题则暴露出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学校采购制度中普遍存在偷窃、阻碍监督人员工作、超支等现象,如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花75美元买市场零售价只有80美分的电器绝缘板,花198美元买零售价为30美元的锅炉高压排气阀。有人把采购局戏称为“令人震惊局”(Bureau of Surprise),因为买到的货物不是不合要求,就是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然而,这种不光彩历史却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909年。

  5.制度缺陷诱致腐败

  在美国,近年来由于教育政策的缺陷所导致的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1年,联邦政府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CLB)法案,规定参加法案的州要制定全州的阅读、数学和科学几门学科的考试标准,并且要求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每年都要有所进步,学校的成绩要公之于众,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将在几年内分步受到帮助、允许学生选择其它学校直至重组学校等处置。巨大的压力导致学校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腐败行为。主要形式有:(1)在州考试前让那些成绩低的学生留级以避开考试,以免影响学校总成绩,在马萨诸塞州第二大学区,留级的9年级学生上升了5个百分点。(2)设法使低成绩学生在州考试前“流失”于学校之外,不参加考试。(3)把低成绩学生“诊断”为存在学习障碍者,他们将不参加州考试。例如,在德克萨斯,从1994年到1998年,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增加了两倍,有3万1998年参加了州考试的学生而1999年却没有参加。

  二、美国教育腐败的影响

  1.影响学生价值观和学业成绩

  在研究腐败对学生的影响时,纳塔利娅·朗夫杨茨维(Nataliya L.Rumyantseva)将教育腐败影响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关涉到学生的腐败,另一类是间接涉及学生的腐败。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腐败主要发生在学校范围内,它主要涉及以下几对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学生与职员。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或者是为了得到好的成绩,或者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偏爱而贿赂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或者为了得到物质利益,或者是为了得到其它方面的便利在行为上有失公允。第二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教育行政部门,他们的腐败行为不直接与学生发生关系,但却对学生造成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通过影响学校的供应、建筑、校长、教师和服务人员的质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生存机会、信仰和价值观。以纽约市学区为例,行政人员在分配资金时总是最大可能地用在自己身上,而花在购买图书、课本和教师发展方面的钱却少得可怜。

  近年来,州统一考试带来的种种弄虚作假行为更直接给那些社会处境不利学生的利益带来损害,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消极的影响。从纽约市调查的数据看,凡是学业成绩排在最后的学区,往往都是腐败最为严重、发生率最为频繁的地方,并且辍学率呈高增长。当然,其他学区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2.影响教职员工的素质

  美国的一些学区,尤其是大学区,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庇护制度和裙带关系,这种制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影响到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例如,纽约市学区从校长的选拔到学校员工的雇佣,都存在着不正当行为,教育行政人员(包括教育监督人员),往往利用特权和关系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安插到教育部门,而不管他们是否合格,甚至是不是需要。类似的情况在校长、教师及其他人员的聘用上更为严重,这种滥用职权的现象使部分教育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学业。

  3.挪用教学资金,影响办学条件

  教育资金应该最大限度地用于教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拨款到达学校前就有很大一部分被挪用、抽走。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 P.Heyneman)将教育资金在教育供应上的流失分为三部分:策划、生产、分配。他认为策划中的腐败通常发生于公共部门,如为了挑选课本的编写人员,决策人员往往要在有特权的候选人中抉择,而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官员得到好处的多少。当然,最后的获胜者也能从合同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学校使用的印刷物品等,因为教育物品垄断的特点,不仅能保证出售问题,而且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教育印刷和其它教育产品的制造也成为承包商们争夺的焦点。教育资金从教学部门转移到教育行政部门、承包商和工程管理人员,严重影响了办学条件。“纽约市审计人员估计每年都有上千万美元的工资从教学岗流到不断膨胀的行政部门。”

  4.影响教育用品与服务的质量

  腐败不仅造成教育资金被挪用,而且使有限的到位资金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98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位学区委员会的成员在五年中强迫他管辖的学区三次变换阅读课本,他从不同的出版商那里获得回扣,其中从一家就得到了5万多美元。一再变换课本,使学生的阅读失去连续性和渐进性,学生的成绩急降。一项研究发现:条件很差的学校其教学成绩比较好的学校低6个百分点,比条件优越的学校低11个百分点。

  三、美国教育腐败的原因剖析

  1.教育组织庞大,带来管理与监督困难

  有学者把美国的学区比作一个巨型公司,结构复杂,部门繁多,而且高度集权,这种组织模式造成了管理与监督的不便。首先,个别部门和科室成为权力控制上的半独立王国,变成监督上的真空地带,成为各种腐败现象的多发区。其次,容易造成信息超载和失真。经济学家认为,组织膨胀,层级增加,将导致“放射状控制损失”(radial control loss)。因为在不同职位上的人,对信息都要进行过虑、挑选、编译和压缩,这样信息在由上而下、由里而外的层层传递中,部分丧失或扭曲。这种现象势必使监督机构及其人员难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其监督效力就会大打折扣。再次,造成内部管理不透明,不利于监督。由于学校变得日益复杂和部门分割化,其内部也变得越来越不透明,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监督职能,增加了信息失真。例如,一个大的学区每一部门都有自己规定的语言、独特的术语、习语、法定的隐语、编码和符号。不同的部门都有自己的预算系统,不同的计算机编码,甚至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也有很大差别。因此,监督部门很难深入到学区及学校内部,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2.忽视预防成本,造成监督浪费

  从道德角度出发,腐败的最理想状态应为零,但是从经济学视角考察,把腐败减少至零,往往代价太大。某些西方学者认为,腐败的社会存在有一个最为适当的水平,这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腐败的预防成本和腐败对社会造成影响(社会成本)之间的比较。从理论上讲,只有腐败的社会边际成本高于预防成本时,才应该增加腐败的预防资本。从社会方面看,当边际预防成本高于社会边际成本时,继续减少腐败的数量就会得不偿失。在现实中,忽视教育腐败的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造成腐败的预防边际成本远远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如纽约市调查局曾经兴师动众,花费500美元查办一桩4美元的电池报销案。类似的案例很多,如洛杉矶统一学校学区,监督费用有时高于调查案件的几千倍,有一审计部门曾花费几千美元,追查25美元的去处。凡此种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剧了教育腐败。

  3.权力分配失衡,出现隐性腐败

  集权制管理使处于能够改善教育教学最佳位置上的人失去应有的作用。“决策权应该留给那些熟悉环境,了解形势变化,最有效获得和利用资源的人。”尽管美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从宏观上看是分权式管理,但从州一级的管理方式看,则是高度集权的、金字塔似的管理体制,到塔的最底层——校长,就成了执行上级决策的办事员。

  首先,校长没有财权。美国公立学校没有任何资金的自由处理权。美国的教育资金在州和市政府这一级,使用比较自由,然而经教育总署、中心办公室、学区各级层层扣除,资金到达学校时,每一个便士都派上了特定的用途。学区根据各校的入学人数和类别,按严格的比率把资金分配给学校,校长和当地管理者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对资金的使用作任何变动。“资金如何使用不是由校长和孩子的老师共同商榷决定,而是由那些对孩子的特殊需要一无所知的官员和政客们来决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其次,校长没有人事权。成员拥有共同愿景,是成功组织的关键。但是,在美国的很多学区,校长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聘用、解聘教师和其他人员,这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例如教室的一个灯泡,或一把椅子坏了,校长没有权力雇人,或让学校的其他人员修理。因为按规定只有得到中心学区许可的电工或木工才有资格。为一盏灯或一把椅子,校长或许要等上几个月或几年。校长的手脚被紧紧地捆绑着,没有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失衡,为集权者提供了更多的腐化机会。

  4.制度或政策缺陷导致“为集体利益”的腐败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类制度或政策设计所存在的缺陷,导致许多学校为了达到政府提出的标准,避免受到处罚或处境不利,而不得不作假的现象。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 ... /20060811150128.htm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在美国的高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试辅导”,王文说,要想得到辅导就要上课外的辅导班,“这些班的费用相当高”,富人家的孩子能支付辅导班的费用,SAT的成绩自然会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学招生时十分看重的课外校外活动也需要较高的费用,王文的儿子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辩论夏令营,三个星期的费用高达几千美元,这对于穷人家来说无疑是很难支付的。


“有钱就意味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说,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美国人最不希望有人说他们办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实上他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只不过这种精英教育外面有一层朴实的公平外衣,王文说。





“不少美国高中生在暑假里到暑期学校提前修一门课程,也有的参加美国大学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或者课程学习,还有的上SAT补习班(SAT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的一种标准化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或者去打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等等”,王文老师介绍,“没有哪个孩子会让自己的大学申请表上的暑假生活是空白的”。


“十一年级是最繁忙的一年”,王文说,很多美国高中生在这一年修完了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所有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个年级考完SAT和ACT考试(两个都是美国大学录取考生的标准化考试),同时,还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王文说,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这样对王文说:“都说中国学生累,其实他们只忙学习这一件事,不算什么,我们要从课内忙到课外”。




作为国际产业的博士教育  
国际生是美国博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一半的国际生在研究生层次学习,其中多数在攻读博士学位。在全部研究生中,国际生高达13%,远远高于国际生占本科生2.7%的比例。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生通常集中在最有声望的大学和少数研究领域中。商业和管理是最受国际生青睐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将近20%的注册学生是国际生),紧随其后的是工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领域中,大约一半的博士学位都颁发给了国际生。事实上,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美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接受国,许多国际生在美国获得学位后,并不想立刻回到自己的祖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国际生会继续留在美国,很多人进入了美国大学教授会(Choi,1995)。在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工商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学科领域,相当多的大学教授来自于其他国家。在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博士教育计划中的国际生特别多。


确保未来科学和学术的领导地位是美国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严重的问题困扰着美国博士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存在的财政问题对博士教育和高等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很难与产业界竞争最好的人才。许多最有才智的年轻人不愿意攻读修业年限长、薪酬低、学习过程繁琐的博士学位。而哲学博士获得学术职业的难度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美国高等教育招收了其他国家最有才智的人。一些国外的学术精英在美国大学接受博士教育,许多人便在美国学术界就业。另外,许多国外大学的学者被美国大学较为优越的薪水和工作条件所吸引,在美国大学就职。对其他国家而言,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这也不是造就精英人才的可靠手段。


http://www.taisha.org/bbs/thread-661173-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资料二:

美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2008年04月01日 星期二 20:57

比尔盖茨在美国国会作证,美国的数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放开外国人的工作签证。大家也许会想,一个三亿人的国家,难道大学毕业生还不够微软区区几千个工作岗位的需求?难道美国大学生对微软8.5万美元起薪不敢兴趣吗?

  小杭所在的马里兰州是美国政府机关和军事机构所在地,失业率是美国各州最低的,凡是不吸毒和没有前科的美国公民总能在马里兰州谋到一份体面工作(政府公务员)。然而,小杭所在城市巴尔第摩(Baltimore, Maryland) 是一座黑人聚集的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非常令人深思。

我儿子在Timonium Elementary school的数学快班,州立统考是99%,全州只有1%的学生比他好。可是他回上海后,数学小考只有48分,两位数乘法有时还搞不清楚。对于中国教育,我会另有文章探讨。我只是告诉大家,这个测试题目是相当容易的。我在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美国巴尔第摩城市的许多黑人小孩,从小学开始都是20多分的成绩,也就是说,他们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也不愿意去学。另外这张图表,比较了巴尔第摩市和巴尔第摩县的成绩比较,多数白人都居住在县里,当然也有不少黑人小孩,即使白人小学,有些成绩也是惨不忍睹。我买的房子所在地是巴尔第摩县的第二个好学区,过去也是美国蓝领所在地,并不是一个富人小区。其实,许多有钱人的小孩都在私立学校,就不在小杭统计范围内了。

  近二十年来,尽管美国在法律上消除了种族歧视,由于自由经济,政府无法干预人民的居住选择权,于是,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逐步搬离城市,哄抬学区好地方的房价,人为隔离那些不重视教育或贫困家庭,好的学区房价升高,学校经费也就充足,也能吸引好老师,学风好也促进小孩的进步。许许多多美国孩子自己是没有办法选择学校的(父母的经济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去何种学校),这些差学校也就断送了他们的前途。

http://hi.baidu.com/qingsongqing ... 30243b8694734f.html

2009-03-07 | 我看到的美国教育问题

1. 美国从布什时期颁布了一项No Child Left Behind(有教无类法案),字面意思就是没有孩子落后法案。这项法案的大概宗旨,就是要求任何公立学校无条件接收任何孩子接受教育,并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也包括了一些有先天障碍的儿童,包括阅读障碍和轻度智力缺陷的孩子。这项法案表面看来非常人性化,美国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和金钱投入这个大型改革中。百度一下,惊奇地发现竟然受到国内很多人的吹捧和欣赏。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所有美国老师(n>100),没有一个对此项法案表示赞同;同时,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这项法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水平。不难想象,将有智力障碍和正常孩子放在一个班里教育,对老师的工作是多大的挑战;也可以预知的是,很多孩子在课程进度缓慢、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 美国课堂被很多中国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天堂——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吃零食、喝饮料。而老师们说:当老师是他们的不幸,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家长的支持。在美国,每五年就有30%的老师转行,而跳槽的原因,除了待遇问题,还有公众普遍对教师行业的不认可。

3. 很多人羡慕美国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考试。讽刺的是,美国的大学生对每次考试的分数都非常在意,看到学生和老师争执,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区区的一分两分。你可能会说,那说明他们会为了自己应得的争取,国内的孩子就很懦弱啊。但是你可能没发现,数十年寒窗下来的中国学生很多都领悟到了,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多少。与其在无关紧要的分数上纠缠不休,不如迈步向前。我们导师开导她的美国学生(注意:博士学生了,还需要这样的心理辅导)时这么说:你即使得了C,毕业以后别人还是照样叫你博士。

美国教育不是神话,美国教育界都在为过去20年中美国教育的落后发愁。就像在普度的一位来自中国的终身教授说的那样:别把咱们好的东西丢了。


http://nicedays.blog.sohu.com/11172972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很多课程其实已经有国际最一流的教材存在了,我们没必要另外再写一本出来,除非你能写出新理论,新内容,新思路,新编排出来,否则放着最优秀的教材不用,非要编写一部垃圾的教材出来,浪费精力啊,浪费纸张啊,所以我觉得教授与其写一本没水平的书,不如有选择地翻译几本国际上经典的教材。我看以前的大师级的院士,很多都是把翻译介绍和使用优秀著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看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上书”教授的误区

最近,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的几位教授对记者坚称,如果孔子活到现在,肯定评不上教授的,因为孔子没有什么著作。(详情参见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1-12/1961194.shtml

教授的抱怨似乎有理,可以博得不少人的赞同。可是,俺看了新闻之后,大叹三声:“完了,中国的教授难道就是这样的破水平吗?”为什么?理由很简单,这些所谓的教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以今律古!用今天的标准去议论、评判古人的行为,本来就是学术的大忌!我们今天有几个人会指责白居易包二奶、三奶?没有多少!有多少人会指责李白不同电脑?有多少人会指责孔子收了学生的见面礼和学费?。。。没有多少吧!因为这种指责太荒谬了!

同样,你能让孔子活到现在吗?不能!就算能,你怎么知道他写不出旷世杰作?而且不止一本?你怎么知道孔子他不会成为文章专业户?既然如此,安徽教授的假想和抱怨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我们今人之所以不会指责古代文人三妻四妾,流连花巷,那是因为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古人的。有鉴于此,我们对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应该从历史的高度加以理解。在孔子的时代,教育很不发达,识字的只有少数几个知识精英,而且当时的孔子,是精英中的精英,正如现在学界中的泰山北斗!你能说当时的孔子没有水平吗?如果你一定要拿今天的教授和古人相比,那么,我问你:你能说现在的中文系教授,其水平高过科举时代的秀才或举人吗?

所以,千万不要拿古人和今人相对比,也不要轻易地想象古人,甚至以今释古、以今律古,否则,古代和当代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历史也就不会演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9: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发现 这三条 上书当下的弊端,我觉得这些弊端还是存在的。
也没发现 你说的有什么对的,特别是红字部分,实在是不敢苟同。 让其他人来说吧。


【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制度性积淀的结果。首先,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务处”。其次,学生作为顾客没有真正的消费权利,不能挑选老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打造自己的专业基础。再次,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没有文章。另外,科研评价制度有点趋于功利化和形式化。】

觉得这段话比较搞笑,学校要有了“办学自主权”,那多数老师的下场和东北2000年前的大批下岗工人没什么区别,而且我们相信招生腐败比现在更加的严重,因为没有制约的机制和相关合乎这个规定的管理者,人家凭什么要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招生呢???大家都靠报道和批评来制约招生吗?这几年不做报道,专门敲诈事主的记者还少吗?


【学生没有消费权利】,当然不能有消费权利,学习是要依靠教学规律的,完全不能按照自己兴趣来,否则学生自己请私塾教师得了,何必和大家挤在一起天天上大课何必交流呢?完全是一派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言论!

【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死板的好处就是人人有份,可能都吃不饱,但是年头够了,该上也上了,这些优点年轻教师慢慢体会吧,但是孔子确实不是体制内的,让他当教授有点困难,但是孔子周游列国最早是为了做个有职权的公务员,这和作者的教授说有点误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改,先要搞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9: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鸟巢于2009-11-16 19:23发表的 :
没发现 这三条 上书当下的弊端,我觉得这些弊端还是存在的。
也没发现 你说的有什么对的,特别是红字部分,实在是不敢苟同。 让其他人来说吧。


【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制度性积淀的结果。首先,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务处”。其次,学生作为顾客没有真正的消费权利,不能挑选老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打造自己的专业基础。再次,职称评定制度过于死板,孔子若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没有文章。另外,科研评价制度有点趋于功利化和形式化。】
.......


鸟巢

说不出来就退出讨论吧,对不对由不得您这种没有基本常识的没有经验的小朋友来说啊!

鸟巢转进几次了,先悲哀一把,被问住了转到自以为是的什么改还是不改的问题了,还是倒不出什么像样的材料了就拿美国说事了,被美国材料给憋住了,又来什么对不对了,先问问你自己:

看懂中文字含义了吗?

你自己看看这提案有可操作的可能性吗?

你自己做过这类重组或者说做过带领团队的工作吗?

如果有,请您告诉大家这个教授的提案可行性在哪里,你实施关键点在哪里,青年教师的利益保障在哪里?



哈哈,看看你自己连一个提案关键点在哪里都没有搞清楚,还码这么字干什么,你真的看懂我昨天问的问题了吗?(过了24小时了,您真的懂了意思吗?)

我这里再贴出一次:

这个改革或者改变青年教师要不要支持,这和聪明无关,和基本生活常识有关,这点我也特别说明一下!


因为做出一个支持或者反对的决定前,生活常识要基本具备的人就会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改革要改变什么,我的利益怎样保障!
那么青年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处在一线而且话语权不是特别多,这时候要注意自己利益得到保障没有,目前这些提案的教授们拿孔子说事,但是有对青年教师利益的保障说明没有?

第二这个改变谁来主导,谁来制定规则,我们青年教师的利益谁来代言

本新闻里面的文字都是在要求权利,问题是谁来主导,没有看见!
谁来制定规则标准,没有定论!
青年教师谁来为之说话,没有看见,都在说孔子如何不在当今受宠!
看不见任何办法来规划和指导!

第三这个改变有问题出现损失时候,谁来处理问题收拾残局,保障青年教师的利益不受干扰。

那么我们也没有看见像样的对应方案,尤其是叫着要改的那位朋友!


这里我们基于中国人基本生活常识来问问:

一个改变连基本轮廓都没有,
不清晰主导力量,
不知道谁制定规则标准,
不知道自己利益谁来保障,
不知道自己利益受损时候谁来受理投诉或者挽回损失,
不知道改变的对冲风险的办法,
这样不清不楚的改变,你一定要马上不顾自己利益的支持吗???

有基本生活常识的能计算自己利益的人会支持这样的不清不楚的改变吗?
不计算自己有没有好处,搞不清状况就开口说要改变这样的人是正常的有基本常识的朋友吗?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财富:+3(golden21c)
Posted: 2009-11-15 16:39 | 14 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snowtulip于2009-11-16 19:53发表的 :
不管怎么改,先要搞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还有加上一条:

不管怎么改,一线干活的主力--------青年教师的利益不能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2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外看中美教育问题:

02.27.07有关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问题

上周五听到William C. Kirby教授谈论中国及美国的教育问题,深感荣幸。Kirby教授研究中国现代历史,为费正清先生之学生,曾任哈佛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先担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这几年Kirby教授与中国诸名校院长交流甚多,并同时作为文理学院院长曾站在哈佛课改的第一线。以下是他针对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几点观察:
1. 扩招所带来的客观问题。1977年中国约有大学生80万,1990年左右上升为100万,1999年为230万左右,2007年则预计为2300-2600万之间。在短短的8年间中国大学生数量上升了10倍,而执教人员则没有显著上升。学生/教师比由22比100下降到了6比100。现在的大学生比例为20%左右,并预计在10年内饱和至美国水平,既是40%。美国现有大学生1300万左右,并因人口变动预计在2015年升为1500万左右,而大学生/人口比则不会有实质性变化。
2. 现有知名中国大学通过扩招带来大量盈利,但是却没有达成一完善的学生资助系统。
3. 新兴私利大学运作如同盈利性机构,而没有做到学术界应有的责任。
4. 经济收益使教授更热衷于接活,并没有注重本科教育。清华北大国际排名即使很前也只代表了它们教授的学术成果,却不代表教授致力于教育本科学生。
5. 学生并无与教授接触的意愿,由于形势所迫得面对更现实的就业升学问题。
6. 中国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美国诸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般的学府。解放前的几所基督教学校原为文理学院,却在短期内不可能重建。
7. 本科教育尚未普及一种以人文为主的通用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同时,Kirby也说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些正面性历史及发展:
1. 1949年以前中国学术并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2. 经过了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学术空白后,中国学术界复苏甚快。
3. 1999年展开的扩招计划是世界罕见的。无论结果如何,使更多的人获得大学教育(哪怕总体质量现在还无法跟上)是不可否定的事实。美国在1940年代末的G.I. Bill亦大量增加了大学生人数,虽在短时间内导致了学界质量下降,长远来说是成功的。
4. 部分大学已经展开了通用教育改革:复旦是一例子,北大的元培班则又是一个例子。
5. 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很残酷,却相应而言非常公正,比起美国的招生制度能转空子的地方少很多。
最后,我提出问题,询问Kirby对一预定西方或东方传统经典(the Great Books)作为必修课之看法,被反驳。理由是在将这些课程变为必修课时,知名教授未必愿意教,并会把现有的讲义一代一代地传给年轻教工,并无任何真正的学术创新性,最终成为学院官僚机构的一部分。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我任为经典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教学方法如何,经典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代表,并且是每个个体可以用来产生共同语言的文化资源,又必要成为通用教育的基础。只要能避免教程程序化、官僚化,则还可以增加教授与学生的联系,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授之间有一共同语言,比那种1-200人的核心教程要好得多。

http://www.decennis.com/ruoshuit ... %E9%97%AE%E9%A2%98/


美国教育历史总结:


二战时候:


随着普通中等教育的贬值,州立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也下降了。希望通过收取学费获得更多经费的大学和学院,开始不经入学考试接受所有中学毕业生。这种做法显然降低了对中学应届毕业生知识水平包括那些以帮助学生准备进入高校为目标的学术性知识的要求。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的中学生发生了深刻变化,变成了被外国学者所描述的“没有智力目标”的、“没有理性科目和智力要求”的“大众化学校”。事实上,到40年代,美国普通教育的必修部分已被削减到最低限度(仅英语、社会学科和体育三门)。选修课占到总学时的75%,科目总数达到2000门。只有13%的高年级学生选修物理, 27%选修代数,近30%选修化学,22%选修外语,其余的学生选修开车、打字、美容等五花八门的应用科目。

60年代的美国教育界许多学者在评价“进步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时,一致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一运动“造成各个层次的教育产品的低质量”。例如,霍夫施塔特在自己的奠基性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理性主义》一书中写道:“严重的反理性论笼罩着我们学校的课程计划,引发了对传统教学的鄙视,招致对庸才的崇拜。在我们的学校中,热衷于学术著作绝不是一桩时髦的事情,而参加体育运动、俱乐部、乐队则可以带来比学术成就更高的威望”(注:Hofstadter R.《Anti -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N.Y.1966,P356.)。



当代教育学者在反思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学校状况时,认为“普通教育质量之所以全面下滑,是因为学校片面理解学生的兴趣,课程无节制的多元化使必修课被选修课挤出课堂,以及降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以至于不论他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均能升级”(注:Powell A. 《The 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 Boston, 19 83, P296.)。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提出将“生活适应”教育转向重视科技的教育,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加速人才培养。但此后在“学科结构运动”名义下开展的课程结构改革却因教学内容过分的理论化和相对忽视应用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而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和教学难度过大,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学生成绩大面积滑坡。



70年代的“生计教育”和稍后的“回到基础运动”,可以说是美国普通教育在新的条件下的又一次左右摇摆。前者为纠正“学科结构运动”带来的偏向,转而强调职业劳动和实际经验,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显示了过分的功利主义;后者在提高了普通教育学术水平的同时,滑向另一极端,忽略学生创造性和其他心理品质的培养,未能完整体现美国综合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办学特点。


1983年4月, 以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名义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报告,对美国青少年基础教育水平普遍下降已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尖锐批评,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后,各种社会组织完成的有关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调查、建议、研究报告等不下数十种,它们的内容和观点五花八门,但贯穿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应成为20世纪末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



在“进步教育”时期,美国中学并无成绩不良之说,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不学代数学足球,不学语文学美容。现在,必修课增加,学习内容加深,并定期进行基础科目的考查,学生成绩不良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如何预防这种现象严重出现,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三类学生:



(1)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美国教育研究者的结论是, 在全体学龄儿童中,大约有1/5因为生物—遗传和社会原因,存在体质、智力、情感—意志、社会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因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1974年颁布的国家特殊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为这类儿童创造条件,进行矫正—发展性教学,并为此培养一批专门与这类儿童打交道的教师。不过,美国中学通常并不划分快慢班,让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但对前者采取某些特殊教育措施,尽可能让他们在正常学习环境中成长。目前,在诊断学习有困难学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少数民族儿童。目前, 美国主要少数民(种)族有非洲裔黑人(3000万)、拉美人(2000万)、亚裔(400 万)和美洲土著——印第安人(2000万)。长期以来,美国民族政策以“熔炉”为核心,即所有非英国新教文化圈的民族和种族(包括外来者和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包括语言、信仰、价值、传统、行为规范等)差别都要在这个熔炉中消失,都要掌握英语,效仿“正宗的美国白人”的价值观、传统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下,中学只用英语教学,教育内容和教科书反映的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忽略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和行为特点,从而导致非白人居民中学习困难者大大增加。


近20多年,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熔炉”观念被“沙拉冷盘”取代,即意识到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族的国家,而多元文化的共存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条件,文化多元性原则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根基。目前,恢复印第安人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实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制已成为国家法律,这无疑将为超过500 万之众的不擅英语的学龄儿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培养本民族教师等方面执行文化多元和种族多元原则,也是提高普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3)贫困家庭儿童。 贫困与普遍成绩不良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根据美国今年出版的一份教育杂志介绍,美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有色人种。目前大约有1100万中小学生(占总数1/4)在楼房破旧、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下的大城市学校中学习。这里,每班学生人数超员,学生中暴力和犯罪现象普遍,家长与学校互不沟通。在这种学校中,学习尚过得去的学生(即勉强通过国家数学和科学科目测验者)只占学生总数的25%—30%,而在非城市学校中,这一比例通常达75%—80%(注: Barries to sussess// Education week 1998, Jan, 8.)。


“贫困—学习成绩不良”这一恶性循环只有在大力改变贫困家庭社会和经济地位之后,才能最终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研究其他补救办法,例如,如何提高贫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何帮助他们恢复对自己生活前景的信心,如何敦促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心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http://www.shuxueweb.com/2006/zhongxue/HTML/6025.html

隐形“游戏规则”

  一般来说,好学校所在的社区其他条件也较好,居民素质高。美国的居民区已经形成明显的等级观念。孩子能够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收入。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选择好点的学校,每年要向学校交上万美元的择校费,这与大学学费相差无几。中产阶级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得“认命”了,在这样的风气里,想教导孩子“人穷志不短”是很难的。

  除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美国学校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手”,造成学生的人为隔阂。其中,种族问题比较严重。在好一点的学校,白人学生占绝大多数,形成学校的主导力量。其他学生都根据族裔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其中,亚裔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地位较稳固。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黑人学生。据美国媒体透露,某所学校因黑人学生增多占到学生比例的30%,“一夜之间”,70%的白人学生全部转学。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独此一家而是时有发生。在学校里,与黑人打成一片的只有极少数白人中的“另类”。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除了学习压力,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辛苦。

  美国的教科书中也存在着问题。在美国的历史书上,讲到早期华人移民来美国的原因,居然是“太平天国运动强迫中国人离开故土,而美国人慷慨地敞开胸怀收留了他们”。世界历史课本在讲到社会形态时,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字眼都有解释,惟独对共产主义没有。给未成年的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有失客观。

  学习压力非常大

  有人认为国内的课业负担重,来美国学习感觉轻松。其实不然,美国孩子按部就班地升学,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大大增多,难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陪着孩子挑灯夜战的大有人在。

  国内来的孩子感觉其实并不轻松。

  他们要先过语言关,然后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确有不少国内来的孩子表现出众,但是究其原因,与他们在国内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关。

  美国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方式使聪明的、悟性强的孩子越来越拔尖,天资弱一些的孩子越来越落后。我朋友的小儿子来美国上初中一年级。他说,每天有两节自由发挥课,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另一节课是随便写点什么画点什么。有的孩子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样的画,再编一段故事,有的孩子只会在纸上画两个彩色的大圆圈。同时到美国的孩子,一年后有的出类拔萃,有的却连课都听不懂,加上文化差异等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沾染诸多恶习。

  对学生来说,分数永远是“硬道理”,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年考两次,考数学和英文,总分1600分。各学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越好,“要价”越高。分数还关系着大学奖学金的发放。要想拿到奖学金,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生为了能有一个好成绩,纷纷进入各种考试培训班。培训班收费不菲,周末上课三五个小时,每月就要上千美元。

http://news.sina.com.cn/e/2004-03-05/15182995377.shtml

研究美国择校问题的专家Claine Smreker教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他认为,要了解美国的择校问题,必须先知道四种学校类型。

   1.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学生课本、学校日常运作的经费等都由政府拨款。学生免交学费。公立学校学生占所有学生的80%左右,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主体。
  2.私立学校。学生每年需交纳学费3000至25000美元,这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10%左右,据说这个数字近50年来没有变化。不但家里要交得起学费,入读的学生也必须是成绩优秀的。

  3.家庭学校。有些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风气太糟,怕影响孩子的宗教信仰,也怕孩子在学校学坏,因此自己在家中教育孩子。一些喜欢大自然或住得非常偏远的家庭,也让孩子留在家中接受教育。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聪明,学校根本就无法因材施教地教育好他们,于是也把孩子留在家中。这种学生占2%,即120万,而且1/3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支持这种教育方式。

   4.公私合作学校。企业出校舍,政府派教师,有点像国内办的企业学校,这种学校都办在公司总部内,如惠普电脑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在总部办了学校。

  要了解美国的择校,我们还必须分析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可分为普通公立学校、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等三种类型。

  19世纪初期,改革家们开创了公立学校,主要是为了将大量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这个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培养亲社会行为、忠诚的爱国情绪和合格公民上看,是卓有成效的。1958年,《国防教育法》及其以后的修正案将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定为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联邦政府对在这几方面办得较好的学校进行专款资助,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并且聚集了当地一流的教师。接着,在六十年代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中,各州政府允许处在市中心的办得较好的学校面向全学区、全州招生,让不同种族的学生混在一起,有利于种族融合。但让哪部分学生进好学校呢?最公平的办法就是选拔。以上社会原因客观造成了一些公立学校成为具有一流的师资、优秀的学生、良好的硬件和充足的资金的重点中小学,即“磁石学校”,在校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法案,都在推进公立学校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样,又催生出了一种新型学校——特许学校,如果某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学生可以转学;如果连续三年教育质量未见提高,该校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甚至校长和教工都必须接受调整,整个学校由政府委托的特别机构管理。自从1992年第一所特许学校问世以来,到2003年,全美已有2700所特许学校,在校学生在68万以上,预计到2010年,特许学校在校生将增至100万人

  美国公立学校中,除了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外,就是最大众化的普通公立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占全国学生的80%。我们经常在美国看到的和国内报刊经常介绍的,就是这种学校。

  二、择校方法多种

  我们在田纳西州参观了HarpethHall私立女子学校。该校每年学生需交1.6万美元学费,尽管学费不低,但学位还是供不应求,每年申请的学生有250人以上,但最后录取的只有100人。小学统考成绩,只有成绩优秀的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有体艺特长、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社团活动经验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因为私立学校都有培养未来领袖人才的办学理念,小学教师的推荐信函也很重要,他们就学生的态度、能力作出准确评价,对其在团体的重要角色进行定位,把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
  这所私立女子学校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学校软硬件都是州中一流的,布置和占地跟国内一流的重点中学一样,但师生比例很低,是1:8,全校只有633位学生,每班学生只有13人,上选修课时人数更少。我们听法语课时,课堂上只有9位学生。在校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毕业后,90%以上的学生都能考上国内顶尖的前30名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中有非常多的著名女性。

  田纳西州诺什唯尔市的磁石学校Hume-Fogg高中,在全美高中里排第36名,面向全市招生,在校学生800人,100%升重点大学,其中有高三学生拿到高达800万美元的大学奖学金。学生不但在数学、科学等学术性科目中成绩优秀,而且在艺术。戏剧等科目上都达到了专业水平。学校开设了37门大学课程,学生修了这些课程后上重点大学,所有大学都认可其学分,在大学里可以免修。

  该校校长解释了学校的招生程序。首先,学校接受家长的申请,根据申请确定首批入围学生,入围学生比最后录取的学生人数多一倍,例如该校每年招生200人,第一批入围人数就有400人。这400人的的推选方法和以上介绍的私立女子学校的招生方法基本一样。而后,他们对400位考生进行编号,摇球抽签决定200位幸运儿,该方法简单、公平,任何人都不能找后门。

  三、课业负担并不轻

  我们第一周参观了4所公立中小学,他们的学生确实像国内报刊中所说的,学习轻松,作业不是没有,但比较少,只是一张A4纸,题目比较简单,30-60分钟就可以做完。但是,学校会布置读课外书的作业,有的教师会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实践性很强的、需要到室外调查的、需动手制做的作业。这样加起来,他们的做作业时间不会比国内的学生短。

  我们就课业负担问题向多名Harpeth Hall私立女子学校的学生提问,她们的回答大概一致。每天下午3点放学,她们一般会留在学校做作业到6点才回家,回家后超过11点才完成作业是很正常的。所以她们个个身材苗条,面庞清瘦,不像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那么胖。


http://www.cnier.ac.cn/jyqbck/yuedu/466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有人呼吁要先明确和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更有人拿出一系列美国的教育材料,论证人家做的好,是由于如何如何。但是,各位,你们似乎都忘记一点,那就是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联!忽略政治制度的因素而大谈教育改革,无异于找寻无源之水,无异于舍本逐末!

我对新任的教育部长没有什么期望,也不敢奢望他会做出什么惊人的改革之举。中国的教育弊端,将在新任部长任内,继续存在,甚至会继续恶化,因为,在这个国家,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设置的。只要能够培养出什么接班人,教育系统出现什么弊端并不重要,也没有关系。教育的目标既然早已经定下来了,那么,学生是不是有创造力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21: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1楼tulawang于2009-11-16 21:16发表的 :
上面有人呼吁要先明确和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更有人拿出一系列美国的教育材料,论证人家做的好,是由于如何如何。但是,各位,你们似乎都忘记一点,那就是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联!忽略政治制度的因素而大谈教育改革,无异于找寻无源之水,无异于舍本逐末!

我对新任的教育部长没有什么期望,也不敢奢望他会做出什么惊人的改革之举。中国的教育弊端,将在新任部长任内,继续存在,甚至会继续恶化,因为,在这个国家,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设置的。只要能够培养出什么接班人,教育系统出现什么弊端并不重要,也没有关系。教育的目标既然早已经定下来了,那么,学生是不是有创造力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您的看法很有道理

学生有无创造力很多时候不是一线教师能决定的,一线教师也是干活的劳动者,大纲要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把该教的教了,该考的都给指导清楚了,学校的考核指标完成了就ok!除非上面给大家一个可以操作的考核学生创造性的办法来,咱们再按部就班,多做了也不见得多发多少奖金工资的,搞不好学生来个小报告说你违规教授不适当内容那就问题大了!

改革怎么改,谁来改,一线青年教师都没有什么权力来定夺,最多是改革的承受者,不能谁喊口号漂亮就支持谁,总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失!

所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要求就够了,我们不是学校领导,不是教委,完成任务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22: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tulawang

这里向您说明一下:

美国教育资料的引用时为了说明美国教育的弊端(有国人的视角也有美国人自己的视角),来说明对方这个鸟巢自己对于美国教育的美好幻想的和美国教育实际问题反差!

【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务处”。】

第一段美国公立学校资料:

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学生课本、学校日常运作的经费等都由政府拨款。学生免交学费。公立学校学生占所有学生的80%左右,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主体。

第二段美国教育腐败的问题和教育权力划分:


权力分配失衡,出现隐性腐败

  集权制管理使处于能够改善教育教学最佳位置上的人失去应有的作用。“决策权应该留给那些熟悉环境,了解形势变化,最有效获得和利用资源的人。”尽管美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从宏观上看是分权式管理,但从州一级的管理方式看,则是高度集权的、金字塔似的管理体制,到塔的最底层——校长,就成了执行上级决策的办事员。

  首先,校长没有财权。美国公立学校没有任何资金的自由处理权。美国的教育资金在州和市政府这一级,使用比较自由,然而经教育总署、中心办公室、学区各级层层扣除,资金到达学校时,每一个便士都派上了特定的用途。学区根据各校的入学人数和类别,按严格的比率把资金分配给学校,校长和当地管理者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对资金的使用作任何变动。“资金如何使用不是由校长和孩子的老师共同商榷决定,而是由那些对孩子的特殊需要一无所知的官员和政客们来决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其次,校长没有人事权。成员拥有共同愿景,是成功组织的关键。但是,在美国的很多学区,校长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聘用、解聘教师和其他人员,这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例如教室的一个灯泡,或一把椅子坏了,校长没有权力雇人,或让学校的其他人员修理。因为按规定只有得到中心学区许可的电工或木工才有资格。为一盏灯或一把椅子,校长或许要等上几个月或几年。校长的手脚被紧紧地捆绑着,没有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失衡,为集权者提供了更多的腐化机会。


【学生作为顾客没有真正的消费权利,不能挑选老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打造自己的专业基础】

第一段美国放开学生自由修习的后果: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的中学生发生了深刻变化,变成了被外国学者所描述的“没有智力目标”的、“没有理性科目和智力要求”的“大众化学校”。事实上,到40年代,美国普通教育的必修部分已被削减到最低限度(仅英语、社会学科和体育三门)。选修课占到总学时的75%,科目总数达到2000门。只有13%的高年级学生选修物理, 27%选修代数,近30%选修化学,22%选修外语,其余的学生选修开车、打字、美容等五花八门的应用科目。
当代教育学者在反思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学校状况时,认为“普通教育质量之所以全面下滑,是因为学校片面理解学生的兴趣,课程无节制的多元化使必修课被选修课挤出课堂,以及降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以至于不论他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均能升级”。


第二段:美国学生所谓择校自由的背后:

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有体艺特长、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社团活动经验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因为私立学校都有培养未来领袖人才的办学理念,小学教师的推荐信函也很重要,他们就学生的态度、能力作出准确评价,对其在团体的重要角色进行定位,把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在美国的高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的考试辅导”,王文说,要想得到辅导就要上课外的辅导班,“这些班的费用相当高”,富人家的孩子能支付辅导班的费用,SAT的成绩自然会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学招生时十分看重的课外校外活动也需要较高的费用,王文的儿子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辩论夏令营,三个星期的费用高达几千美元,这对于穷人家来说无疑是很难支付的。


“有钱就意味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说,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美国人最不希望有人说他们办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实上他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只不过这种精英教育外面有一层朴实的公平外衣,王文说。

第三段美国学生的选择在于家长的口袋钱财:

贫困家庭儿童。 贫困与普遍成绩不良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根据美国今年出版的一份教育杂志介绍,美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有色人种。目前大约有1100万中小学生(占总数1/4)在楼房破旧、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下的大城市学校中学习。这里,每班学生人数超员,学生中暴力和犯罪现象普遍,家长与学校互不沟通。在这种学校中,学习尚过得去的学生(即勉强通过国家数学和科学科目测验者)只占学生总数的25%—30%,而在非城市学校中,这一比例通常达75%—80%(注: Barries to sussess// Education week 1998, Jan, 8.)。


一般来说,好学校所在的社区其他条件也较好,居民素质高。美国的居民区已经形成明显的等级观念。孩子能够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收入。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选择好点的学校,每年要向学校交上万美元的择校费,这与大学学费相差无几。中产阶级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得“认命”了,在这样的风气里,想教导孩子“人穷志不短”是很难的。

  除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美国学校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手”,造成学生的人为隔阂。其中,种族问题比较严重。在好一点的学校,白人学生占绝大多数,形成学校的主导力量。其他学生都根据族裔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其中,亚裔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地位较稳固。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黑人学生。据美国媒体透露,某所学校因黑人学生增多占到学生比例的30%,“一夜之间”,70%的白人学生全部转学。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独此一家而是时有发生。在学校里,与黑人打成一片的只有极少数白人中的“另类”。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除了学习压力,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辛苦。

第四段美国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问题

美国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方式使聪明的、悟性强的孩子越来越拔尖,天资弱一些的孩子越来越落后。我朋友的小儿子来美国上初中一年级。他说,每天有两节自由发挥课,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另一节课是随便写点什么画点什么。有的孩子能完成一幅像模像样的画,再编一段故事,有的孩子只会在纸上画两个彩色的大圆圈。同时到美国的孩子,一年后有的出类拔萃,有的却连课都听不懂,加上文化差异等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沾染诸多恶习。

  对学生来说,分数永远是“硬道理”,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年考两次,考数学和英文,总分1600分。各学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越好,“要价”越高。分数还关系着大学奖学金的发放。要想拿到奖学金,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生为了能有一个好成绩,纷纷进入各种考试培训班。培训班收费不菲,周末上课三五个小时,每月就要上千美元。



一个中国人观察到的感想:


2009-03-07 | 我看到的美国教育问题

1. 美国从布什时期颁布了一项No Child Left Behind(有教无类法案),字面意思就是没有孩子落后法案。这项法案的大概宗旨,就是要求任何公立学校无条件接收任何孩子接受教育,并提高他们的成绩,这也包括了一些有先天障碍的儿童,包括阅读障碍和轻度智力缺陷的孩子。这项法案表面看来非常人性化,美国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和金钱投入这个大型改革中。百度一下,惊奇地发现竟然受到国内很多人的吹捧和欣赏。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所有美国老师(n>100),没有一个对此项法案表示赞同;同时,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这项法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水平。不难想象,将有智力障碍和正常孩子放在一个班里教育,对老师的工作是多大的挑战;也可以预知的是,很多孩子在课程进度缓慢、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 美国课堂被很多中国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天堂——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吃零食、喝饮料。而老师们说:当老师是他们的不幸,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家长的支持。在美国,每五年就有30%的老师转行,而跳槽的原因,除了待遇问题,还有公众普遍对教师行业的不认可

3. 很多人羡慕美国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考试。讽刺的是,美国的大学生对每次考试的分数都非常在意,看到学生和老师争执,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区区的一分两分。你可能会说,那说明他们会为了自己应得的争取,国内的孩子就很懦弱啊。但是你可能没发现,数十年寒窗下来的中国学生很多都领悟到了,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多少。与其在无关紧要的分数上纠缠不休,不如迈步向前。我们导师开导她的美国学生(注意:博士学生了,还需要这样的心理辅导)时这么说:你即使得了C,毕业以后别人还是照样叫你博士。

美国教育不是神话,美国教育界都在为过去20年中美国教育的落后发愁。就像在普度的一位来自中国的终身教授说的那样:别把咱们好的东西丢了。


http://nicedays.blog.sohu.com/11172972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22: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巢的问题在于:

他拿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说事(就是他的反问句式的所谓为所欲为),根本不具备可以操作的意义,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辩论技巧!

请问鸟巢:

研究过哈佛的权力结构和制衡机制了吗?
形成这个机制要多少年?谁是大股东,谁承担相应的管理监督责任?美国政府怎样指导的?
放到我们这些教育部和各地管辖的公立高校和学校有多大可操作性?
哈佛怎样管理资产的,资产来源,和我们多数高校有可比性吗?


如果这些您没有一个能说服大家的有权威来源的方案,凭什么要大家相信:
我们多数高校或者重点高中和其他学校一放就灵,个个都在短期内成为哈佛的中国本地山寨版而且特别有效?鸟巢拿什么来保证这样美好结果!

有过可行性的分析和对应预案来防止问题吗?

鸟巢以为只要使用了反问句式就能免了上面这些实证研究工作,随便就放开来了吗?

这样的辩论反问句式在实际工作里面有什么用处?拿出点有说服力的东西来是不是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08: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1楼tulawang于2009-11-16 21:16发表的 :
上面有人呼吁要先明确和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更有人拿出一系列美国的教育材料,论证人家做的好,是由于如何如何。但是,各位,你们似乎都忘记一点,那就是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联!忽略政治制度的因素而大谈教育改革,无异于找寻无源之水,无异于舍本逐末!

我对新任的教育部长没有什么期望,也不敢奢望他会做出什么惊人的改革之举。中国的教育弊端,将在新任部长任内,继续存在,甚至会继续恶化,因为,在这个国家,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设置的。只要能够培养出什么接班人,教育系统出现什么弊端并不重要,也没有关系。教育的目标既然早已经定下来了,那么,学生是不是有创造力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是没什么好奢望的,看看某些人的长篇大论,能证明你说的国家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体制真的是很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08: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巢:

又转进了,这不是讨论的真正态度了!

你证明材料拿不出来,
你自己也拿不出自己像样的方案,
现在又转进到进行政治态度攻击了,有什么意思啊!


鸟巢不考虑风险(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鸟巢的风险考虑和预备方案,都是反问句的假想),
鸟巢不考虑后果(目前也不见鸟巢的风险分析和应对办法,也是反问句式的空想),
你自己也不查询你钟爱的美国公立学校真正状况(还是拿私立哈佛来做放开的假想,被问住了却还没有应对方法),
却来这里大谈什么改变,这是什么人?
整个一个叶利钦山寨版,还是那种什么基本社会经验都没有的山寨叶利钦,谁敢把事情交给这种人进行改革呢?

鸟巢,劝你一句,像您这样的没有基本经验,没有做过实际人事操作,没有应对过危机,只会在动动嘴皮,使用反问句式辩论的一位疑似在校学生(起码没见过您对于学生管理的描述,在您的言论里面没看出有过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对我一再要求的拿出可实际操作的要求没有基本的敏感度,这样只能认为您没有基本的熟练的工作经验),先回去好好读书,想出切实可行的可以操作的办法和方案之后,再座谈改变,否则只能是大家的一个笑谈罢了!

呵呵,没有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没有对于演变后果的评估和应对办法,出来谈什么改变,哪个主管机构会理你这样的清谈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09: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5楼鸟巢于2009-11-17 08:39发表的 :


是没什么好奢望的,看看某些人的长篇大论,能证明你说的国家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体制真的是很成功


鸟巢,
同样的时间里面,
同样的条件里面,
你自己参加讨论,拿不出材料,也立不起自己的观点,
除了拿中学辩论会常常使用的反问句式的辩论技巧,拿不出什么可以操作可以实施的办法和观点来,你有什么资格再抱怨呢?

怎么没看到你钟爱的美国公立学校状况问题吗?人家是怎么放权的,怎么处置权力分配的?你自己都不看资料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真的劝你先读书不用再发言了,真的浪费你和大家的时间!

如果一个提案没有可操作性,那是无效提案,你再为之辩论或者说你愿意操作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也行,但是你到现在都拿不出一个像样的立论的材料,所以只能给大家看你的贫乏了,所以请您自重,多接触社会,多为实际工作想点可以实际有效操作的东西来,大家这里真的没工夫和您玩反问句式的辩论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11: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这个话题还值得继续讨论下去的话,那么,假如我是教育部长,我就会:
1,首先要求央视率先垂范,不要整天报道富人和明星如何奢华,也不要灌输金钱至上的反动价值观;

2,直接找头头请求帮助,要求广电局责令地方媒体,尽量减少炒作和报道富人和明星的奢华生活,以免误导青少年和中年人;

3,直接找头头请求帮助,要求各级政府不得克扣或减低教师工资,更不能打白条;

4,上面做了之后,记住是上面三条做了之后,那么我教育部长就做做自己本部范围内事情,首先就是教育拨款按学生人数确定,不给明校任何优待,清华北大的每生拨款,与普通公立大学的一样;

5,科研经费拨给有水平的研究人员,不再增加明校的倾向性投入

6,提升教师工资50%,且免征税

7,提升师资力量,严格教师岗位进入标准

8,教育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上浮50%,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生一律强制性免费就读,享受免费医疗,不得收取任何与教学无关的费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1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改革都有可能被下面的官僚执行坏。

任何讨论都有可能被henry胡搅蛮缠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15 , Processed in 0.6193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