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9|回复: 0

[【社会视角】] 山东老兵亲历氢弹原理试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7 0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6年12月28日,是我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我国成为继美、英、俄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热核武器的国家。因此,此次试验也被称为我国核试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年我23岁,上级要求我与另外三位战友,分别驾驶坦克,执行了这次核武器效应试验,主要任务是在蘑菇云下面穿越爆区,保障科技人员对爆炸效应数据资料的测量、采集等。这次试验为次年6月我国首枚氢弹的爆炸作了成功探索,参加这次试验时间短暂,只有三个多月,却是我一生中十分珍贵的一段经历。



一旦我们在这次执行任务中“光荣”,这些东西将作为遗物寄给自己的家人

  1966年国庆节后的某一天,我和所在部队的十余名干部战士奉命奔赴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到达后才得知我们十余人将要配属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遂行氢弹爆炸试验(氢弹原理试验)任务。
  驻训期间,我们反复学习了作为“老三篇”之一的《为人民服务》,深刻领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就比泰山还重”内涵,同时,认真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关于氢弹试验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重要指示精神。另外,还接受了严格的保密教育,进行了核武器有关知识学习、核武器条件下生存与作战训练。结合将要执行任务的地形、气候特点,进行驾驶技能的培训,熟悉试验场区地物、地貌、道路状况。我还对接受车辆进行了为期一周多的全面细致的检查保养,对车辆的全部油路、电路,甚至每一个接线柱、每一个管路接头、每一个拉杆连接销、所有的螺栓螺柱我都亲手摸到,重新紧固,直到它保持最佳状态为止。除了进行例行检查,我还参加了意外情况下应急处置方案演练等等。


  12月27日全场的模拟演练后,当晚,全体参试人员换发了全新的内衣、绒衣、棉衣、棉鞋、防护服、防毒面具,组织上为每人配发了用于检测辐射剂量的胶片盒及剂量笔,将个人携带至基地的随身物品包括替换下来的军服、杂物等整理好后,留下家庭通讯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统一交由组织暂时保管。这就意味着一旦我们在这次执行任务中“光荣”,这些东西将作为遗物寄给自己的家人。我和战友们都默默地各自整理着自己的衣物,平日里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和插科打诨的伙伴们都变得严肃起来,没有人交谈,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偶尔对视一笑,轻松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庄重神情。许多年后,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两弹元勋王淦昌先生在受命担负两弹研制任务时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我想这就是当时众多涉核人员的共同心声吧。



59式坦克跃出掩体,义无反顾地向爆心方向冲去

  27日夜间起,整个试验场区飘起了雪花。直到28日倒计时60分钟左右时,降雪才戛然而止。我不禁对担负气象预报任务的战友兄弟们肃然起敬,他们不愧是每次核试验都荣立“集体一等功”的英雄群体。当指挥部传来30分钟准备的口令时,我与同车的两位技术人员相互间拍了拍肩膀,各自戴上拎在手里的防毒面具,隔着面罩对视点头,便分别从车门进入车内,再次作“零时”前的准备。


  按照预定方案,在倒计时10分钟时,我发动了车辆。认真检查了各类仪表的指示状况,再次试了试车内通话器,并与车内科技人员进行最后的协调沟通。倒计时3分钟,我踏下了离合器,挂上了前进挡,耳机中不断传来倒计时的报时声。“闪光是命令,爆声是冲锋号”当耀眼的闪光过后,伴随着惊雷般的轰鸣声,被强大的冲击波卷起的沙石、荒草、枯枝在潜望镜前疾掠而过的瞬间,我松开了离合器,娴熟地驾驶着我国当时最新式的59式坦克跃出掩体,义无反顾地向爆心方向冲去。


  
超级量的放射性沉降物质,随时会从天而降

  由于冲击波的巨大威力,在爆前演练时,沿冲击路线设置的标志物已被一扫而光,坦克履带多次碾轧出来的车辙印也冲击得面目全非,地面也近乎全部变成了松软的沙土,爆炸气浪产生的烟尘,笼罩着整个爆区,形成了一层薄雾。再加之驾驶窗潜望镜的视界本来就不开阔,又隔着戴在脸上的防毒面罩观察,所以开起车来十分困难。我只好拼命瞪大双眼,全神贯注地搜索着道路,凭着演练时对方位的记忆和直觉,在淡淡的薄雾中朦朦胧胧地向爆心方向冲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按照预定方案,我们的坦克冲击一段后要作短暂停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车内技术人员在静态中操作仪器设备,检测爆炸后空气及地面受到放射性沾染的各类数据。然后,坦克再前进、再短停、再前进,随着往爆心方向的深入,辐射剂量会越来越大,直至坦克的装甲厚度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纵深为止。彼时彼刻,我们四辆坦克已处在蘑菇云下,头顶上便是超级量的放射性沉降物质,随时会从天而降。万一车辆的某部分、某系统突发故障,或是我操作失误,或是坦克履带、轮子被隔壁滩上的一块石头卡住无法行驶,后果真是不敢想象。因为我们侦察分队是凭借坦克的装甲防护力,先于试验区的任何单位和人员,在爆后第一时间最早、最先冲进爆区的,假如上述情况中有一种出现,任何救援车辆和人员,都要等核辐射逐渐衰变减弱后才能去现场营救,那时我和同车的战友们也许早就“光荣”了。但当时我却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只知道双眼紧盯前方,脚踏油门,双手紧握操纵杆,随时聆听指令。也不知道经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深入爆区纵深多少距离,反正我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没有接到返回命令就一直往纵深里推进。



“狄技术员,快跑,快跑,能开多快就开多快,早一分钟冲出蘑菇云就是胜利!”

  不知道是几点几分,耳机里突然响起“立即返回!”我即刻收回油门,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驾着坦克沿来时的履带痕迹飞奔而去。此时的沉降物正在越来越浓密地向我们覆盖下来,多一秒种停留,就会多一份伤害,弄不好用生命换来的试验成果就会毁于一旦。一位科技人员非常急切地催促我:“狄技术员,快跑,快跑,能开多快就开多快,早一分钟冲出蘑菇云就是胜利!”我没有回答,因为坦克已经达到最高时速,再也快不起来了。我看了一下仪表盘,油温、油压、水温均已突破了平时驾驶所允许的最高值,由于不用再做其他的驾驶动作,我便通过潜望镜欣赏了一番核爆后的场景:倒塌并燃烧的房屋、工事;被冲击波摧倒还在冒烟的飞机、汽车、船舶,装甲车辆等;被掀翻的铁轨,远处还有一个冒着浓烟的看似半地下油库样子的东西。随后,我看到乘坐汽车的防化兵和身着防护服的步兵正展开呈战斗队形往里开进、开进。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坦克可能已经脱离爆区的威胁了。到达车辆洗消站洗消后,我打开驾驶窗,便急不可耐地问他们:看到蘑菇云了吗?其中一位左手高举,竖起拇指大声说:“看到了,相当漂亮,比原子弹爆炸好看多了!”


  
弋壁大漠皆好人

  三个多月里,除了在那特殊年代必须朗读的一些语录之外,无论谁讲话都是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几乎没有什么大话、空话、套话,更没有忽悠人的假话。上下级之间,干部战士之间,关系融洽,坦诚相待。大家同住在干打垒的简陋屋子里,共饮汽车运来的博斯腾湖的水,而且一盆水早晨洗漱,中午洗手洗衣服,晚上还要用来洗脚,毫无怨言。每周一次从巡回售货车购置些日用品,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坚持训练和保养车辆,无怨无悔。在那里流行着一句话:“戈壁大漠皆好人”。在茫茫戈壁中训练时,车辆突发故障,我曾得到过往车辆、人员的无私帮助。同样我也用坦克顺便搭载运送过返回其它试验大队的人员,但相互间毫不相识,也不需要什么客套话,似乎都是理所当然。在待机域等待冲击的时候,与我同车的两位科技人员,就曾把当时难得一见、用红纸包着、专门送给我们前方人员的两个小苹果,悄悄放在我的驾驶室里,自己舍不得吃。今天看来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可在当时绝对是超越物质享受的深情厚谊。那个时候,人们都是那样的质朴、率真和单纯,不计名利,不争功诿过,只知道该干的工作应该干好,不耍嘴皮子,不出歪点子,不干表面活,不图虚名,更没有“面子”、“形象”、“政绩”工程一说。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40多次的核武器试验过程中,先后有十几万人次参与其中。在我参加的这次氢弹试验中,技术和保障人员多达6400多人,我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瀚漠之砂粒而已。即便如此,只要想起在罗布泊的那些日子,想起在那里受到的那些“特殊教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无论遇到什么诱惑和考验,自己都能从容淡定、荣辱不惊,宛如月照无痕。能做到这一点,或许正是得益于沉淀我心中几十年痴心不改、永远相随的“两弹精神”吧。


二00九年九月二日定稿(狄保惠 1943年出生 1961年自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入伍 1984年副团职转业  历任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 山东航空公司副总裁 山东省国防工办副主任)

http://www.qlweekly.com/Reading/OldNews/200909/241265.html

评论:感受复杂.人被某种信念支配,能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2:31 , Processed in 0.1583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