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403|回复: 39

[【文史类原创】] 从《想起毛主席》再现《诗刊》看拨乱反正之难(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4 15: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到最新一期《诗刊》杂志(2009年9月号),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名篇珍藏版”,不免一阵惊喜。然而,目录上署名王老九的诗作《想起毛主席》却格外扎眼。,不能不让人感慨《诗刊》的编辑闭门编稿,脱离社会太甚,竟然再次把这首模仿、抄袭之作编入如此权威的“全国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的珍藏版中!同时也让人感到,以讹传讹易,拨乱反正难!
    关于王老九其人其诗,范围太大,在此无法多谈,只说说他的代表作《想起毛主席》。《博览群书》2009年第1期已有署名文章“《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以原始的、第一手的历史事实,证明王老九此诗确为模仿诗人吴奔星收集整理的《新湖南山歌》。此文发表后,以研究民间文学为宗旨的中国民俗学网予以转载,网易也予以转载,而且把题目明确改为《农民诗人王老九与抄来的〈想起毛主席〉》,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网易文章的链接在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04/14/5AVJR08G00011247_2.html
    除了《博览群书》上“《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一文提供的证据外,笔者还陆续搜集到一些证明《新湖南山歌》在1950年代初期产生广泛影响的证据,其中包括一本1951年出版的歌曲集《心中想起毛泽东》,为上海著名作曲家董源先生作曲,上海教育书店出版。此书书名就源于书中的一首歌曲,即诗人吴奔星先生收集整理的《新湖南山歌》,而此书出版就远远早于王老九《想起毛主席》的发表时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读秀搜索董先生的这本书,端倪自现。
    《诗刊》“诗歌名篇珍藏版”的卷首语为“穿越时空的永恒诗篇”,其中表示编选的标准“是历史的和美学的标准”。我为这两个标准叫好,但可惜的是,有关编辑却因阅读面不广、把自身禁锢在象牙塔中对文学界情况一无所知等种种原因没有恪守历史的标准,未能尊重历史的真实,让模仿之作、抄袭之作鱼目混珠,污染了圣洁的诗歌之神缪斯,憾哉,憾哉!
  
  (原创,首发爱如生论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4 2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正常,楼主无需为此过于抱憾。
专门去搞训诂和考据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相关文章发表之处也往往不被众多人所关注,所以以讹传讹之事当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4 2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憾的是当今编辑门槛太低,什么人都可以进,《诗刊》的这个责任编辑也不一定是个书呆子,他知道发应景文章。《诗刊》的这个责任编辑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可能性很大!
当年王蒙提倡作家学者化,引申到期刊出版行业,有人提出编辑也要学者化!这个要求是高了点,但是编辑应该是个杂家,这个要求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2: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zm799于2009-09-24 22:50发表的 :
抱憾的是当今编辑门槛太低,什么人都可以进,《诗刊》的这个责任编辑也不一定是个书呆子,他知道发应景文章。《诗刊》的这个责任编辑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可能性很大!
当年王蒙提倡作家学者化,引申到期刊出版行业,有人提出编辑也要学者化!这个要求是高了点,但是编辑应该是个杂家,这个要求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仁兄说的很有道理。

引用一段两首诗歌的对比——

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16行,和吴奔星录的《新湖南山歌》20行相比较,相似雷同之处竟然多达12行!不妨一一看之:


心中想着毛泽东,三更半夜太阳红。(吴奔星录《新湖南山歌》,下简称吴诗)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王老九《想起毛主席》,下简称王诗)


此为两诗的一、二行,可以说相似度为90%以上,所不同的,只不过为了韵脚变动文字而已。以下大体,亦复如此。


口里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吴诗)


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王诗)


此为吴诗的五、六行,王诗的三、四行,说神似,估计没有人反对。


路上谈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吴诗)


走路想起毛主席,千斤担子不知累,(王诗)


此为吴诗的七、八行,王诗的五、六行。王诗中“千斤担子”原作“手推小车”,一个挑担,一个推车,倒是各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为湖南山区适合挑担,而陕北高原推车更合乡俗,但后来王诗修改成“千斤担子”,却是弄巧成拙,构思的雷同更是显而易见。


吃饭提到毛泽东,白菜萝卜味儿浓。(吴诗)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王诗)


吴诗的九、十行,和王诗的第七、八行相比,区别在于饮食上的地方色彩以及韵脚的不同。


开会欢呼毛泽东,减租减息乐融融。(吴诗)


开会欢呼毛主席,千万拳头齐举起。(王诗)


吴诗的十一、十二行和王诗十一行、十二行相比,相对的前两行只有“毛泽东”和“毛主席”的区别,而相对的后两行行文完全不同,吴诗反映了当时湖南农村“减租减息”的实况,历史感较强,而王诗的“千万拳头齐举起”,也是历史的写照,但形象更为具体,是王诗中的亮点。


墙上挂像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吴诗)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王诗)


至于吴诗的十七、十八行,和王诗的九行、十行相比,相似度又是很高,相对的前两行也仅是韵脚的不同,后两行的构思和意思基本没有区别。


通过两首诗发表、创作时间的先后对比,以及诗中多达12行相似或相近的句子的对比,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王老九《想起毛主席》一诗是对吴奔星录《新湖南山歌》的“模仿”和“改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5 14: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歌本来就是互相模仿,相互影响的,也很难考究原作者的,考究也无益。没有人考究《诗经》三百到底是哪个村妇匹夫作的。建国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毛主席颂》,只因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民众心声耳。

以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明的知识产权论来指责村妇匹夫“抄袭”,可能有点过苛了,也有点时代错位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2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帆帆于2009-09-25 14:07发表的 :
民歌本来就是互相模仿,相互影响的,也很难考究原作者的,考究也无益。没有人考究《诗经》三百到底是哪个村妇匹夫作的。建国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毛主席颂》,只因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民众心声耳。

以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明的知识产权论来指责村妇匹夫“抄袭”,可能有点过苛了,也有点时代错位的感觉。
仁兄差矣。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从来没有人归类在民歌里。这次《诗刊》选的诗歌,也没有一首是民歌。
至于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根据我掌握的资料,是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因为50年代的形势使然,后来被收入一些书籍后被冠以“湖南民歌”的头衔,题目改成《毛泽东》,署名为“湖南民歌”,并非吴奔星先生的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6 0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5 20:39发表的 :

仁兄差矣。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从来没有人归类在民歌里。这次《诗刊》选的诗歌,也没有一首是民歌。
至于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应该是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因为50年代的形势使然,后来被冠以“湖南民歌”的头衔。

王老九一般人称“民间诗人”或者“农民诗人”,称之为民歌手,亦无不可。按兄的意思,吴奔星既然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投机为民歌,王老九本来就是泥土诗人,其所创作(或说“模仿”、改编)的,不比吴奔星的更有民歌味吗。

因为王老九创作(或说“模仿”、改编)的主要是民歌体诗歌,并非如李季、贺敬之等人吸取民歌营养的文人创作,说王老九是“抄袭”,就有点不知民歌的创作体例了。民歌创作一般以起兴始,像这首《想起毛主席》,前面的“想起”、“说起”、“谈起”毛泽东等等,盖类于民歌的起兴,后面如何抒发,各人自有不同。王老九长于西北,得信天游(甚至花儿)之助,加上他自幼爱听戏、看唱本,能背诵不少唱词,想来也记诵有当时不少的民间流行曲词,包括歌颂毛主席的段子,王老九按当时固有的起兴,翻编新词,亦为题中应有之义。

检索网络,可知王老九的重要诗作有:《除了肚里大疙瘩》、《张玉婵》、《进西安》、《进北京》、《歌唱三户贫农》、《年过六十能劳动》、《伟大的手》等。出版的诗集有《王老九诗选》(1954)、《东方飞起一巨龙》(1958)、《带组入社》、《进西安》(1956)等。王老九晚年还在勤奋写作。他曾游河南,凭吊李白的遗迹,着手写他的自传体长诗《泪海波涛》。能写出长篇自传体诗歌的民间诗人,恐怕不用借助“抄袭”立言吧。退一万步说,即便此首如兄认定的是“抄袭”之作,也完全无损于王老九在中国民众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反观今人,所谓的的教授、博导、作家,不是文抄公者几稀,一叹。

还有,网文称:《王老九诗选》中《想起毛主席》的写作时间注明为“1951年7月1日”,而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1950年7月10日,网友据此断定王老九是抄袭。安知王老九和吴奔星两者不是“模仿”、改编自共同的来源?另外,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吹牛拍马的无耻文人(包括编辑),于今为烈;《王老九诗选》收入《想起毛主席》一首,或许根本就不是王老九本人的意思(而是某位编辑或者某位投机干部的意思),也未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5: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知吴奔星不是“模仿”、改编自王老九的作品?或者安知王老九和吴奔星两者不是“模仿”、改编自共同的来源?另外,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吹牛拍马的无耻文人(包括编辑),于今为烈;《王老九诗选》收入《想起毛主席》一首,或许根本就不是王老九本人的意思(而是某位编辑或者某位投机干部的意思),也未可知。

以上引用楼上老兄的文字。

仁兄对王老九的创作情况以及《想起毛主席》的创作情况、发表时间及修改情况所知甚少(王老九什么时候公开发表作品,什么时候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都是可以查到的,当时没有网络,但有报纸和刊物),我就不多费唇舌了。有兴趣的,请看《博览群书》2009年第1期相关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01: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文章我粗粗看过。前面有个误读,但不影响我的主要意思。民歌自己会长翅膀,民歌传播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吴奔星作为采风诗人,采集的民歌《想起毛主席》说不定恰好王老九也听说了(估计当时全国范围内都有类似民歌),王老九据此进行了再创作,他不一定要“抄袭”人民日报上或者吴奔星《新湖南山歌》的东西。退一万步说,王老九梦中得句,也恰似刘心武梦中得句,区别是刘心武是纯粹文人创作,王老九是民间创作。也没有人因为刘心武此次梦中得句而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实际上,刘心武的“江湖夜雨”事件,也不会影响他在文坛中的应有地位。

可笑的是,《博览群书》一文的作者一定要在吴奔星二〇〇四年去世之后几年才写这篇文章,文章中说:““文革”结束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高校现代教学、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中,成果丰硕,无暇顾及;虽也曾想过搜集材料,以事实还原《新湖南山歌》和《想起毛主席》的历史真相,但生前终未得机缘付诸实践,留下遗憾。”这种死无对证的话,我们见得多了。似吴奔星这样的能将自己的创作投机为民歌的大才子(据仁兄研究成果),在所谓“拨乱反正”几十年后,竟然无瑕写一篇为自己扬眉吐气的小小辨正文字,这又有谁信?此类死无对证的事情,现在好像也很流行了。比如最近有一个家伙跳出来,说毛泽东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版权应该属于他,就是在当事人、对质人全部死光光之后才抛出他的所谓“辨正”文字的,徒为世人增添笑柄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0: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8楼帆帆于2009-09-27 01:08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7 10:19发表的 :
[quote]引用第8楼帆帆于2009-09-27 01:08发表的 :
你说的文章我粗粗看过。前面有个误读,但不影响我的主要意思。民歌自己会长翅膀,民歌传播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吴奔星作为采风诗人,采集的民歌《想起毛主席》说不定恰好王老九也听说了(估计当时全国范围内都有类似民歌),王老九据此进行了再创作,他不一定要“抄袭”人民日报上或者吴奔星《新湖南山歌》的东西。quote]
本来不想再多说什么了,但看仁兄说的好象振振有辞,不知道仁兄对民间文学是否学有专工,愿闻其详。
李岳南、天鹰,这二位先生,不知道仁兄是否知道,看看他们50年代初中期的有关民间文学的著作里是怎么评价《新湖南山歌》的吧,想想他们二位为什么绝口不提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吧?
至于吴奔星老先生生前为什么没有公开发表文章,这和他的宅心仁厚大有关系,也和他的老友臧克家先生对农民诗人王老九的爱护有关。我不是信口雌黄,既然国家的档案都有公开的日子,那么,有关信息也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日。
.......

很有可能的是,吴奔星(或吴辑录的)也好,王老九也好,他们歌颂毛主席的文字,均改编自传统的情歌。

王老九作为民歌创作者(《想起毛主席》他是当作快板编的),其创作当然有其独特性。如果仁兄是学民间文学或者民俗学的,对不起,请回去补习一下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

据你的研究,吴奔星竟然将自己的创作投机为民歌,那你再讲他“宅心仁厚”,鬼才相信,我看是“心机颇深”才是。

看来你认为秘书起草的文章其版权应该属于秘书?那什么江选、邓选、布什回忆录之类的,岂不是都不能署他们的名字,而且要付秘书版权费?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帆帆于2009-09-27 12:31发表的 :


据你的研究,吴奔星竟然将自己的创作投机为民歌,那你再讲他“宅心仁厚”,鬼才相信,我看是“心机颇深”才是。 .......
创作民歌体的诗歌,是当时的风尚,况且吴奔星上个世纪30年代,就研究民歌、民谣(有他和胡适先生通信为证,也有他发表在“师大月刊”上的论文为证,帆帆仁兄不妨去查阅)。投机云云,那是仁兄说的。至于宅心仁厚,那是最新的证据可以表明,为了保护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声誉,吴奔星先生和老朋友臧克家生前商定,不形诸文字说明。但在二位老人百年之后,就有必要澄清事实了。


另外告诉你一句,外国名人的回忆录,捉刀人,基本都留有名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5 20:39发表的 :


至于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根据我掌握的资料,是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

那有心人不妨考证考证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尤其是他的歌颂毛主席的作品所本为何?是否也是抄袭?王老九32岁起(二〇年代)就开始编写快板诗,比吴奔星在民歌领域出道还早得多呢。

吴奔星的作品被署名为“湖南民歌”,如果并非他的本意,他当时为什么不出来反对?一九五〇年的文艺环境还是相当宽松的吧。另外,当时别的民歌体(文人)作家的作品为什么又能署自己的名字呢?恐怕是因为吴奔星的东西有所本吧。再者,吴奔星半推半就,也未可知。

如果吴奔星和臧克家真有所谓的君子协定,那只能说明他们作为文人,根本不懂民间文学的创作规律。

外国名人的回忆录,捉刀人,基本都留有名字的。--这是顾左右而言他。首先,“基本上”是多少比例?你做过统计?再者,是否邓江布文章的版权属于秘书?再次,留有名字跟作品(封面)署名是一回事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3: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帆帆于2009-09-27 13:17发表的 :


那有心人不妨考证考证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尤其是他的歌颂毛主席的作品所本为何?是否也是抄袭?王老九32岁起(二〇年代)就开始编写快板诗,比吴奔星在民歌领域出道还早得多呢。

如果吴奔星和臧克家真有所谓的君子协定,那只能说明他们作为文人,根本不懂民间文学的创作规律。
.......
说的好,帆帆仁兄,您不妨就考证一下。
吴奔星先生发表的《新湖南山歌》,人民日报上就有,人民文艺上也有,诗歌正文前,就有说明,自己去查查不就清楚了?至于多少选本曾把吴奔星先生的《新湖南山歌》当作民歌选入,他当时是否知道,甚至生前是否知道,都是未知数。你以为别人选了你的作品,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把书籍奉送到你的书桌前吗?50年代没有“读秀”,也没有网上读书园地论坛啊,哈哈。
王老九什么时候识字的,楼主是否知道?他的那种快板诗,其实就是顺口溜,不过口口相传而已。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传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新湖南山歌》让王老九知道快呢,还是王老九的口头快板传到北京让吴奔星知道快,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1949年后出版的歌颂毛泽东民歌的第一个也是最权威的选本,就选入了《新湖南山歌》;而刚刚发现,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歌颂毛泽东诗词民歌选粹》,也选入了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这也多少可以说明点问题吧。我对王老九并无成见,也不否认他在中国民间诗歌上的地位,只是就事论事(就诗论诗),而帆帆仁兄似乎对王老九十分“呵护”,呵呵,那不妨好好研究他一番,也是一件乐事。

至于帆帆仁兄说到的留有名字和署名,是我用词不够严谨。现在我明确地说,在国外外国政要出版回忆录,只要不是自己亲自创作,要请人捉刀的,都有捉刀人署名。而中国一些政要的回忆录,也多半是秘书或文人捉刀,为什么不署名,我就不想多说了,难道大家还不知道吗?难道这种事情正常吗?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新湖南山歌
吴奔星录

湖南乡间来信:解放后展开减租、减息、退押、反霸运动,人民币下乡,农民劳动热情高涨,生活由稳定而逐渐提高。信中附有农民自己编唱的山歌一首,现在我转录在下面,介绍给读者。其中稍有几个错别字,已经改正。


心中想着毛泽东,三更半夜太阳红。
眼中有了毛泽东,漆黑山路路路通。
口中说起毛泽东,忘了疲劳不停工。
路上谈起毛泽东,千斤担子也轻松。
吃饭提到毛泽东,白菜萝卜味儿浓。
开会欢呼毛泽东,减租减息乐融融。
恶霸听说毛泽东,晴天打雷震耳聋。
特务听说毛泽东,狗夹尾巴逃无踪。
墙上挂着毛泽东,好比当中点红灯。
人人学习毛泽东,人人劳动争英雄。

1950-07-16

看到没有,吴奔星录的只是农民创作的民歌,而并非他自己的创作。关于王老九,你说的很好:“他的那种快板诗,其实就是顺口溜,不过口口相传而已”,所以他创作的是地地道道的民歌,只是后来好事者给他结集出版而已。你是以文人的逻辑指责王老九“剽窃”,而王老九其时只是乡野匹夫而已,耳濡目染,他为已有的民谣翻唱新词,有何不可?

至于你说“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传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究竟如何,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不知所云。是说王老九应该很神速地受到吴奔星的影响呢,还是说因为传播速度慢,此前的吴奔星不可能受到王老九的影响?还是有别的玄机?不过从你的行文来看,不管你的意思如何,实在是有点以己之见,为人之见了。可能有点强不自知以为知呢。

说起捉刀,我想起来了,中国最有名的政要请人捉刀又不署捉刀者名字的事件,就是陈布雷为蒋介石捉刀《西安半月记》的“日记”。关于此点,我就不说其他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4: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帆帆于2009-09-27 14:08发表的 :
看到没有,吴奔星录的只是农民创作的民歌,而并非他自己的创作。
.......
帆帆仁兄,怎么在这个地方,如此信任吴奔星自己的说法呢?
至于您所谓的“为已有的民谣翻唱新词”,则真是不知所云。已有的民谣,在哪里?不能只是揣测啊,要拿出证据来的。而您说翻唱新词,是不是您以为民歌就是唱的歌呢?不过,我倒要告诉你,《想起毛主席》后来也确实被谱曲,成为一首歌了。可惜的是,吴奔星的《新湖南山歌》被谱曲演唱的时间,都早于王老九创作《想起毛主席》一诗的时间,其中端倪,还需要明说吗?再告诉老兄,山东作家郭澄清50年代发表的小说里一个人物口中,就唱着《新湖南山歌》的歌词呢。
关于《想起毛主席》,王老九本人专门写有一篇文章。帆帆兄也不妨去查阅,看他自己到底是怎么说的,然后您再帮他出头。
但说起新词,看看《新湖南山歌》和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帆帆仁兄,您说说新在哪里呢?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雷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证明《新湖南山歌》是吴奔星的自主创作,很好。希望你的考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翻唱只是“模仿、改编”等的雅词而已,怎么仁兄好像不懂汉语,不懂如何理解上下文?另外跟你说了半天:王老九也好,吴词也好,可能都是根据民间已经有的文本,这是由民歌、民间文学的特性决定的,根本不需要找什么更早的原始文本,要找,一直可以找到风雅颂去。民间文学故事研究中有个“母题研究”,民歌也都有相对固定的一些程式,民歌作者当然可以根据这些程式,各人改编新词了。

王老九之快板,地点新,风俗新,韵脚新,境界新,当然是新词了。

想起毛主席

王老九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

作活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手推小车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开会欢呼毛主席,千万拳头齐举起,

墙上挂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

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

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拖拉机。

只要没有偏见,应该说王老九的这首快板,尤其是结尾,比吴奔星的更有神采,更加有力。结尾可算神来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帆帆兄承认王老九翻唱是“模仿”了啊。

引用第16楼帆帆于2009-09-27 14:31发表的 :
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拖拉机。

只要没有偏见,应该说王老九的这首快板,尤其是结尾,比吴奔星的更有神采,更加有力。结尾可算神来之笔。
.......
请问帆帆兄,中国农村有毛主席之后,什么时候才老牛换的拖拉机?中国1958年的民歌运动,并非肇端同期的大跃进,确实早有迹可循了。哈哈。不必多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wuxinhai0912于2009-09-27 14:35发表的 :

请问帆帆兄,中国农村有毛主席之后,什么时候才老牛换的拖拉机?哈哈。不必多说了。

七十年代中期,很多地方就是老牛换的拖拉机。参看下面这本书: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Life an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http://ifile.it/5yz7dm3/The%20Un ... inese%20Village.pdf

分田单干之后,我们村是拖拉机换老牛了,老牛死了之后就换成人力犁田了(我和父兄在前面作牛)。

这样吧,今天花了不少时间在这,还有不少事情要作,仁兄同意且有雅兴的话,我们改天(星期四之后)再论战。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4: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帆帆于2009-09-27 14:41发表的 :


七十年代中期,很多地方就是老牛换的拖拉机。参看: The Unknown Cultural Revolution: Life an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http://xinio.info/?[url]http://ifile.it/5yz7dm3/The%20Unknown%20Cultural%20Revolution%20Life%20and%20Change%20in%20a%20Chinese%20Village.pdf[/url]
.......
唱了20年,换了拖拉机也不错。其实,真的只是拖拉机那么简单吗?浮夸之风啊……
帆帆兄,谈不上论战,切磋而已。
今天这么一交锋,受益匪浅。谢谢帆帆兄。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6:56 , Processed in 0.2048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