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28|回复: 8

[【时事表】] 女高考状元频出 为何女科学家比例却越来越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1 0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超过1/3,但在高端人才中所占比例只有5%左右

  女状元频出,女科学家比例却越来越低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急切盼望更多年轻人来接自己的班。

  韦钰曾经做过欧莱雅女性科技工作者奖项的评委,迄今为止,中国只有两人获得过这个被称为女性诺贝尔奖的奖项,其中一个来自香港,另外一个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年龄比韦钰还大。


  “但后来,我再也不去了,因为根本没有竞争力。”韦钰说,这个奖项要求每人拿出至少5篇研究论文,国外女科学家拿出来的都是《自然》和《科学》上的文章,但国内“男的拿出来都不容易,差得比较远”。

  我国女性高层科学家的老龄化趋势让韦钰有种危机感,“我想一个国家科学界没有女性的声音,绝不是国家进步的表现。”

  近年来很少接受采访的韦钰,这次少见地安排了媒体专访,而且一谈就是1个小时。身为卫生部部长陈竺的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一向很低调,但这次主动站出来发言。数十位女科学家从全国各地赶到山城重庆,只为一次不过半个小时的发言。

  能够激起她们兴趣的,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女性参与高端科学越来越难,为什么中国女科学家比例越来越低?

  9月9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就女性高层创新人才的成长展开讨论。

  女性在科技界没有撑起半边天

  两组数据让与会专家惊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披露,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男性140万,女性116万;2008年男生毕业282万,女生278万。2004年到2008年,男女生就业率都在80%左右,女生就业率并不比男生低。

  改革开放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显著增多,女性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算,截至2007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达到1970余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8%。到2008年,在校女硕士研究生达到144217名,占在校硕士研究生的46.2%。然而,科技高层人才中女性却极度匮乏。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介绍,尽管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超过1/3,但是在科技活动中并不具备与其数量相同的地位,从而导致我国科技界存在女性“高位缺席”现象,人们通常认为女性科技人员处在科技人员“金字塔”的最底层。

  数据显示,在两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175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只有8人,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所有高端数据比例都在5%左右。”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玉兰则感慨,自己曾经供职科技部“863”处,多年来的统计显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没有一位女性。

  “两相比较显示出一个现实状况:女性在科技界没有撑起半边天。”

对女性而言,25岁~35岁是个坎儿

  “家庭事业两难全!”论坛上,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感叹。

  刘恕在报告中引用《上海女工程师群体调查报告》的一组数据:有65%的女工程师认为,家庭事业两难全,只有35%的女工程师认为家庭事业可兼顾。困扰女性事业的因素依次是:子女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收入。

  “因为生理原因,女性要生育哺乳,所以事业周期必定有波谷。”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说,根据调查,女性最困难的时期为25~35岁。此时女性虽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得不为家庭和子女作牺牲。科研和事业的黄金时期,女性落后于男性,导致许多女科学家“大器晚成”。


  在吴启迪看来,“这段时间会影响女性的成长,所以她们往往会在年龄比较大一点才开始发力。但是我们国家一大堆的人才计划都跟年龄有关,很多项目对于年龄限制就是一刀切,这让很多有望成为女科学家的苗子给废了。”

  生了孩子的女人,是否就得与事业告别呢?论坛上,两位女科学家用自身经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杰出青年科学家刘芝华30多岁读博士时才生孩子,孩子半岁就回国,事业开始起步。973计划中8位女首席科学家之一东秀珠也是在30多岁的时候才出国读博士,当时孩子都4岁了。

  刘恕手中的一个数据也支持了吴启迪的判断。研究表明,在获得科技奖的女性中,4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事实上很多女性会在45岁以后迎来第二个春天。”

  刘恕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女性工作者的生育情况,要给予关心和照顾,法律政策的照顾和关心是女性科技工作者取得成果的保证。

  女性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肯定不会有所发展

  一个现象让刘芝华感慨良多,与女科学家的交流中,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认为考试时我肯定能比男生考得好,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她内心还是认为自己不如这个男生。

  “以前我们一直在找借口,我成绩可能比他们好,那是因为我听话,但我们的创造力是不够的。”事实上,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早已表明,就创造力而言,女性甚至比男性稍微高一点。

  “这说明很多女性的才能被淹没的原因跟心理状况有关。”

  刘芝华介绍,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有不少研究生,总体感觉就是,女生过来都不错,然而男生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最近几年里,只有一个特别好的男生,其余几个男生一塌糊涂。

  在刘芝华看来,大部分女孩子有韧性,观察力、想象力都不错,考虑问题周到;同时,女性擅长合作,男性则过于想表现自己。

  “在中国,男尊女卑毕竟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女性自己怎么想,自己是不是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很关键,女性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她肯定不会有所发展。”论坛上,7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告诫。

  她特别给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开出“药方”:科学研究其实是很有趣的,只要你有好奇心,什么时候学习和努力都不晚,即使已经生了孩子。“只要赶走了脑子里的‘男尊女卑’,又有好奇心,肯坚持,巾帼就会超过须眉。”

论坛上众多的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概念,“科研兴趣”。

  “培养高端女科学家要从娃娃抓起!”马瑾指出,青少年时期生长的氛围和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让女性从青少年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探索是一种乐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今后她才会自觉地投入。

  刘芝华至今记得,几年前的一次青年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对每一个获奖者问起同一句话,“面对这么枯燥的研究工作,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挺过来的?”

  当时旁边就有一位女院士马上反驳说,“谁说做研究是枯燥的,我特别有兴趣。”


  刘芝华用了一个词“兴趣盎然”来形容这种感觉。“你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真的是很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感是其他物质不能取代的。”(记者 雷宇 杨芳)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09-11/1861289.shtml

点评:
这个新闻说实话我也很意外,因为至少我看到的很多女性朋友素质都是很高的,也衷心希望这些优秀的女性能尽快成功。

我觉得文章里面总结的几个原因:制度上的,女性生理特点,家庭等等都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前段时间看了唐骏的一个访谈说诺贝尔奖金的评委组成和筛选机制,我想多数评委应该也是男性,女性评委比例不高,这样在评估上面,女性也是落后男性的,所以这样状况要改变,我觉得近期是不太现实的。

女性出成果的比例问题,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性的项目管理和统筹能力需要有专门的辅导和提高,因为现在很多科研项目是需要一些领导管理能力的另外就是项目找经费(金融能力),这些方面,女性积极参加的意愿可能不像男性那样积极主动,文章说了男性有表演欲,其实这些管理和项目融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表演能力的,你要展现自己的科研能力,要让大家服从你的管理,要给大家构筑愿景,要给投资方展现自己的无限潜力和项目收益,这些方面需要女性学习和更多的表现

这个话题,欢迎大家进一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8: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委是男性还是女性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的本事!

还有男性可以忍受寂寞,这是女性所缺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2 13: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不是光咱中国的问题,其实世界上科学家中,女性的比例也是比较少的,
这与传统文化、女性本省的特殊性等很多因素有关,女性大多数在30岁前后要进入婚育阶段,
不少精力放在了抚养哺育下一代上,如何能全心投入研究和工作啊?如何能出成果?
人生之得失,很难简单用好坏判断,这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
很少有人能做到各方面都很出色,比如好的女科学家,不一定会是个好母亲、好妻子,
也许在外人看来,耀眼的女科学家光环是那么令人羡慕,但她的孩子和丈夫会因此失去太多,他们心里有多苦谁能体会?
我个人觉得不宜过分提倡女科学家,对社会和人类做贡献的方式有多种,不一定非得是科学家,
一个勤勤恳恳一辈子种地的农民不见得就没有一个科学家伟大,科学家也是人也要吃饭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2 15: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状元实际上和科学家素质实际上是两回事,高考只能说明他的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爱因斯坦当初参加高考得了状元没? 外中国学术节太浮躁,大多都是奔着国家经费去的,我了解了一个大学的研究所,4、5年间拿了国家8000万的经费,结果只不过几篇专利和国外的论文,钱最好都不知跑那里去了。

当大家都在为钱而拼命得时候,很难能静心真正做事,此外觉得院士评选也拉关系得,中科院背景、清华毕业得就有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1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辩证的看,
思考第一问题:为什么比例小,比例在下降?
第二个问题:怎样提高和稳定这个比例?
若不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肯定会走怪圈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比例小,是客观存在,就世界各国来看,没有那个国家比例高,
结合我们中国来说这个更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历史原因(不重视女子)和当代社会环境造成的。
大家都为生计而生成,科研条件不利等多方面愿意的结果。

以上第一问题清楚了,第二个问题大概也是多角度和多方面,解决起来应噶不是很难。
但结合目前中国国情来看,男子科学家都在减少,更何况女子呢,这是经济社会当前的状况,
更多是制度引导上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2: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欧阳静茹于2009-09-12 13:30发表的 :
这个也不是光咱中国的问题,其实世界上科学家中,女性的比例也是比较少的,
这与传统文化、女性本省的特殊性等很多因素有关,女性大多数在30岁前后要进入婚育阶段,
不少精力放在了抚养哺育下一代上,如何能全心投入研究和工作啊?如何能出成果?
人生之得失,很难简单用好坏判断,这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
很少有人能做到各方面都很出色,比如好的女科学家,不一定会是个好母亲、好妻子,
.......


有点小疑问:

就是现在技术手段的改进,科研各种信息软件的使用,互联网检索的资料优势,这些比过去都要改进很多了,这些变化时对女性有好处还是不利

还有就是学术热点的跟踪和保持优势是不是比从前更困难了,有好的题材,全球人一窝蜂全堆在里面,白热化激烈的研究,长时间的三班倒————

是不是比从前竞争的激烈程度更大了?

这样高强度的抢夺是不是对人心理压力和承受能力挑战更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15: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当然是有益的,这个不应该分男女啊,信息时代的方便性是有目共睹的,其不利是信息太丰富,甄别、筛选、分析信息是需要成本的;
第二点:信息化加剧了竞争的激烈,这是显然的,因为很多东西变得更透明,获取更快捷,自然对人心理压力和承受能力挑战更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2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俺家那位比我有天赋多了,但毕业时选择当了“厨娘”。让俺继续混下去,实在惭愧。很多情形下不是不能 ,而是自我牺牲。单身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Than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2:30 , Processed in 0.11648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