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4 2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找到了点英国教育的情况分析:
我想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作为世界霸主一百多年,作为教育的强国,具备一点西方的代表性:
Margaret Hodge(英国青少年和家庭发展署署长):
一个孩子一生中的幼年时代是极其珍贵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成长带来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极其关键的。家长固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能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高质量的早期教育,那么我们就能为孩子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孩子在这一阶段学会怎样去学习。研究表明,在游戏中学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健全的情感、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对于孩子同样重要。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质量足够高的教育,除了语言、算术等能力,还要教他们学会分享,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和道德全面发展。
James Tooley(纽卡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
教育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从个人发展出发,人们想要得到的是通过教育获取公认的“最佳传统知识”。这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它是人类通过一代一代之间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二,通过个人的发展,你的潜力得到挖掘,为将来成年时代的家庭生活、工作,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做好了准备。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使孩子们加入到人类历史的对话中去,以此来发展自己的个人潜力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功能。
Julia Neuberger(法学博士、作家):
教育应该是挖掘孩子拥有的个人才能和技巧,应该将人类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必须首先发现孩子们的才能是什么,然后再对之加以培养。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遭受到了过多的约束,我们一直在努力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去读和写,但是我们忽视了去抓住他们迸发的灵光。我们的教育模式越保守,能够帮助孩子发现灵感的机会就会越少。
http://www.ttgood.com/info/article_310.htm
下面这个文章是讨论英国教育衰落:
英国衰落的教育探源——兼评近年来中国相关教育改革
作者:叶赋桂/罗燕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单就文化因素来说,深厚的功利主义传统无疑是重要的影响之一。英国不但有着源远流长的功利主义思想渊源,而且对现实功利的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观念和行动准则。】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英国商人追逐财富并不是其根本的目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手段,追求社会地位的手段。不管是在16、17世纪从事商业贸易和金融,还是18、19世纪致力于制造业,他们都是为了最大化地追逐利润,并以此博得社会地位、权力、声望等他们与生俱来所没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近代英国商人并不像暴发启那样炫耀财富,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相反倒是如韦伯所说的那样“冷酷无情的节俭”,赚来的钱不消费而投身于更赚钱的事业。不过,这未必就是由新教伦理而来的资本主义气质,而更可能是商人和企业家们有比金钱更高的欲望和追求,即成为他们所一向钦羡的绅士。而最终,这种欲求必然要影响他们对技术进步和工商业发展的热情。“当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工商业和技术动力的势头减弱时,至少部分是因为革命中大多数人正忙于成为绅士。”】
【在绅士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基本上就是绅士教育。首先在教育思想上,古典的自由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伴随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持续发酵,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吹到英国。】
【而在他们的绅士的理想模型中,强调的无非是道德法则、荣誉法则和责任法则。教育因此就是道德和性格训练,于是教学内容和课程就是自由学科,如希腊语、拉丁文、文学、哲学、历史、地理、体育,等等。(注:英国绅士教育的自由学科来源有二:一是传统的古典学科,如文法、修辞、天文、音乐等。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教会对学校的控制削弱了,但学校的主要学科、教材和课程并没有多大变化,传统的古典学科仍继承下来(参见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229-230.);一是近代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地理、语言乃至自然科学等。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对新贵族的强大影响。)泰恩曾指出,英国公学和大学“其重要的东西总是伦理、道德、心智训练、人的性向。”(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而那些为从事工商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却始终被排除在外。绅士教育是坚决抵制实用知识的,即使是自由知识,也只能为知识而知识,任何把知识当作手段的功利性目的和运用都是不能容忍的。】
【结果,英国的学校也就仅是以培养绅士为目的进行自由教育的公学和大学受到重视。英国在世俗化的进程中,教会对学校的控制权力被削弱了,但国家并没有将教育管理和领导起来,而是贵族从僧侣手中接过了教育权。英国上层精英的子弟多在家庭中接受初等教育,然后就进入中等学校,为大学作预备。而无论是中等教育的公学、文法学校和私立学校,还是大学,都是由私人和团体捐赠和开办的。而进入这些公学和大学的也都是上层精英的子弟。在早期是贵族和乡绅,在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和专业阶层为了跻身上层社会,也开始把子弟送到公学和大学。而公学和大学在上层精英的支持下自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应的则是英国国民教育学校长期无人重视,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前政府也始终没有承担起职责,结果国民教育制度迟迟没有建立,科技教育也进展迟缓。到19世纪中期,德国、法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善,教授和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高等学校也蓬勃发展,而英国培养绅士的公学制度反因科技教育的刺激和宗教教育的消褪而达到极盛,牛津、剑桥等古老大学也仍然以保守传统为宗旨。】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科技和科技教育方面当然不会是一片空白,相反,英国的科学技术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科技教育的提倡也很早就有了。但绅士文化却最终遏制了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纯粹理论,轻实践技艺。因为绅士是不从事体力劳动,过着闲暇生活的阶级,他们无需职业技能的训练,只作纯粹科学的理智训练。所以,作为技艺性的技术教育始终进入不了公学和大学。英国技术教育的失败在于对“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不同态度。科学作为对事物性质的抽象研究一直在英国受到青睐,英国绅士们常将对纯粹科学的研究作为闲暇的业余爱好来追求。但科学却很难制度化为公学和大学的课程和教学,始终是这些“有教养的业余爱好者”的个人趣味。所以,17世纪的皇家学会不过是有科学业余爱好的贵族和绅士的俱乐部,而与技术的脱离使得其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于绅士们所看不起的从事实际工作和体力劳动的手工艺者(practical man),“领导技术革命的英国工程师首先是实际操作者。”(注:Keinth Evans,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75,P.240.)这种情形反过来又加强了英国的一个传统观念,就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训练,在工场等工作场所获得实际的经验和技艺。到1911年理查森仍然坚持“技术教育仅能确信是一种技能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比工场更好的学校。你可以在那里获得最好的工匠的经验和技艺……你处在最能激发技能的氛围中……你通过做来学。”(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虽然17世纪英国曾产生了像胡克、玻义耳那样的科学家,但直到20世纪后,实验科学才重被绅士接受为合适的职业。
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英国的科技教育长时期在教育体制之外发展,现代学科难以进入公学和大学。即使在19世纪后期,受多方面的压力,一些科学课程和试验室在公学和大学出现,但科技教育仍无效应。(注:参见Martin J.Wiener,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1850-1980,Pp.17-18. 单中惠.赫胥黎与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A].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11.)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关于科技教育的激烈争论,但就是那些强烈主张科技教育的人,如赫胥黎、普鲁诺(I.K.Brunel)、蒲莱法(Playfair)等,连到他们自身时,却很少把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反而都将自己的子弟送到公学和大学,(注:Martin J.Wiener,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1850-1980,P.14.)一无例外地匍伏在传统之下。等到大多数英国人和英国政府醒悟过来时,却发现德国、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工业、经济都已走在了其前面,即使如此,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传统仍阻碍着英国彻底的教育改革。
回顾近现代历史,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也是最早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然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大学、现代学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现代教育的因素却没有一项是英国首先创立的,英国工业、经济和整体国力的衰落也许早就由其教育命中注定了。】
【不错,中国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更不够的、更急迫的还是科技知识和能力及科技教育。这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根本,关系国家强盛的关键。如果中国的科技教育及由之而来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不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就将始终处在危险中。中国现在本来就很落后,再不抓科技和科技教育,中国将被先进国家甩得更远。自国家控制教育权和以教育实现政治目标以来,还没有谁把推行人文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相反,美国80年代以来一直在削减高等教育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拨款和资助),而只看到促进国家竞争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等政策。就是英国,绅士教育也仅是个人、学校和阶层的行为,19世纪英国政府的行动虽然缓慢,但其政策方向也是科技取向的。再说,人文素质的养成更多的也来自个人性向和家庭性格。
此外,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没有谋生和生活的压力,自然地就趋于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以享受闲暇和生活。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先富起来的阶层的需要推动下,各地都兴起了“贵族”学校,大款们把其子弟送进来,希望贵族学校把其培养成有身份有修养的人。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人极为类似。而这将使其下一代再也没有工商业的雄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现在这一代的中国人是太唯利是图了,只知追逐“铜臭”,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而中国人享乐的本性、太浓重的儿女心,加上下一代已经富裕起来的财富地位和状况,更有贵族学校式的教育,21世纪中期后的中国人是否还会对理工科趋之若鹜,是否还会有足够的逐利动力和进取心,很是疑问。对此,中国教育应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政策措施。而现行的政策却导向人文教育,真不知置国家利益于何处,20年后中国凭什么与参与国际竞争。】
【90年代中期后,受各种因素的驱动和误导,又出现了大学扩展和大学扩招的政策导向。结果专科院校纷纷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学院和理工科院校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学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急剧攀升。相反,80年代中后期所倡导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则在萎缩。这种政策若不迅速改变的话,中国将会经受教育、经济和政治上的苦果。对中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看看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水平,就知道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和教育。
从大学来说,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模式,德、法、俄等大都是理工大学、单科性工业大学。印度这些年在信息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也是理工大学的教育成就。而美国有限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以数量巨大的各种学院为基础的。另外,从美国这些年大学排名来看,科技主导型的大学明显位次靠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已经赶超哈佛、耶鲁。实际上,中国近些年来大学的排名、声誉、影响也呈现同样的趋势。80年代以前,理工科大学除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最有影响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但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排名,还是在学生和民众中的影响和声誉,占据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尽是理工科大学,例外反倒是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了,而支撑北大和南大的却是其强大的理科。最吸引高中生的,清华、北大、科大历年不变,而当年人气极高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在今天却要让位于理工科大学了。既然如此,理工大学又何必一味追求综合性呢?国家更不必要通过合并等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大学的综合化发展。
中国应当以英国与德国、美国的教育为鉴,努力发展科技教育。英国当年虽然公学和大学排斥科技教育,但却有各种科技专业团体和协会,也有一些工商业者热心科技和科技教育,这对英国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却无这样的民间传统,更无牛顿和皇家学会的科学基础,所以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来不得一点松懈。教育决策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时应当有不为纷纭乱象所迷惑的清醒理智和判断力,紧紧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方向。
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也决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化,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和发挥影响,只能靠中国在科技技术上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否则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797.html
这篇论文说得有点道理,记得宋晓军宋宜昌在军事大家谈一次访谈说过英国现在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金融地产和文化创意,而英国的最先进的科技制造却在慢慢落后,英国现在连战略导弹要买美国的,战斗机已经把更新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的F35上面了,这样的落后也不是偶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