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64|回复: 0

[【原创-传统医学类】] "附子"琐谈[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9 07: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久没有写博文了,我学中医首先是从附子入手,今天就谈谈\"附子\"的运用体会。近月来外出慕道访友,由于久坐及过度劳累,又加上感受风寒,脊背酸楚腰臀剧痛,今日自拟一方: 附子 100克 黄芪 100克 威灵仙 30克 怀牛膝 30克 葛根 30克 桂枝 30克 茯苓 30克 土元 10克 红花 10克桃仁 10克 砂仁 10克(后下) 甘草 60克 干姜 30克 生姜 100克。抓药即煎,煎之即服,服后既觉体松,唯觉舌面麻木,别无不适,喝蜂蜜水解之,蜂蜜可以减低附子的毒性。在临床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附子一药,运用较难把握。如想达到最佳剂量,出现\"瞑眩\"即与中毒量相接近,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每个人的疾病不同,每个人的耐受性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同,进药的渠道与时间不同,均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病人口面及全身麻木,有的猝然晕到,有的上吐下泻,这些情况均曾遇到,有的遵李老之法喝蜂蜜水立解,有的需用解毒药。我亲自尝附子曾用:附子150克细辛100克川乌30克伍它药一起喝下,没有任何反映,给病人服用30克既中毒。所以每次进附子必验其质量,严把关,还要加大临床力度辨证准确。      

  附子的用量,向来争议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则每帖约60g,附子质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则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当用附子时,不必畏忌,我治痹证,阳虚畏寒,用量均在30g以上,并不是说剂量愈大愈好,但对大证、重证,如仅用数克,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

  附子应用无须先煎,用附子不会蓄积中毒,我学中医首先是从附子入手,而且是大剂量开始,这可能是与众不同之处,我用附子也薄有体会,完全得益于亲自尝药所得。我先是致力于西医的学习与研究,并成为动刀的外科医生,对西医了解愈深愈觉现代医学离人愈远,始由西医而转学中医,我没有中医基础,现学现用,从一病一方开始,可以说第一个病人就是我自己,就是喝附子开始了我学习中医的第一步,2005年10月在胥荣东老师家中为我推荐李可老先生,并说李老才是真正的中医,要学就要向李老这样的中医学习!学院出来的中医已是不中不西,严重滞碍了中医的发展!中医之误关键是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只有按李可老先生的书上剂量才能治大病治重症及肿瘤疑难病。运用李老的方子须要亲自尝药后,才敢给病人使用,我已经喝附子加量到80克,还要加服剂量,绝对没有问题,你回家后就喝\"四逆汤\"附子从30克开始,慢慢往上加.2006年5月也就是到山西灵石拜访了李可老先生,亦开具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其中附子100克细辛70克,你回去后首先自己去尝药。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辩证,立出方子那是不会有问题。关于细辛,伤寒论基础剂量是三两 45g ,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轻剂小病还可,难症重疾小量治病如隔靴瘙痒,难当重任,非大剂不可,不要大惊小怪,附子并不是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中医将无所作为,你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也救不了性命。当医生太悲哀了!当医生首先要建立一个信心,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方法,不是骗人的,绝对无害。

  善用附子者莫过于四川医生。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东去上海,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说他治病“心狠手辣”。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几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华阳刘民叔悬壶于上海,高僧惠宗病胃癌,吐血不止,刘力阻西医输血,以大剂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黄土、花蕊石、云南白药、阿胶,三帖而血全止。近贤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卢崇汉、山西李可诸先生,治风寒湿痹,急危重症附子都用60g以上甚至几百克!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其性刚雄,温五脏之阳. 心功能不全多见于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大率以心阳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证见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紫绀,胸闷腹胀,下肢水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胸、腹水,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或结代,舌淡苔白者,常用参附汤、真武汤、桂枝茯苓丸、防己黄芪汤四方合方,收效甚速。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则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则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无姜不热,附子配干姜、甘草则仲景之四逆汤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阳返本,起死回生之功;阳衰而阴竭者,合生脉饮阴阳两补。章次公先生治疗心衰尝用《冯氏锦囊》的全真一气汤,即参、附合麦冬、五味子、熟地、白术、怀牛膝。附子温肾阳,李时珍说附子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本草正义》说附子“达下元而温痼冷”,举凡肾阳不足,证见畏寒肢冷、尿频、口渴、不食,下利滑脱不禁,腰痛,阳痿、痛经诸证,皆可用附子。命火式微,火不暖土,常用右归丸;脾肾两虚可用附子配炒山药、人参、白术;虚寒痛经,常用小温经汤(附子、当归);消渴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时,渴极而凉润生津不效者,可用附子、肉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以釜盖之干润作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盖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润也”。至于肾阳衰惫,不能化气行水之水肿,则非真武汤不可为功.《珍珠囊》说附子“温暖脾胃”,脾阳伤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脉沉迟者,理中汤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伤寒蕴要》说附子有“通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附子亦温肺阳、肝阳。肺阳虚则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阳虚则疲惫乏力,巅顶疼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黄芪。  
  附子治痹,古方多用之,仲景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抟,一身尽痛,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疼痛,脚肿如脱,皆其范例。《汤液本草》说“附子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痹证的病机是“闭”,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散寒,除湿通闭,实为痹证不可或缺之药,,痛甚附子合川乌、草乌、细辛,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则温经通脉的作用益佳。不仅风寒湿痹可用附子,即使风热湿痹舌红脉数者,也可在祛风、清热、燥湿利湿的基础上酌用小剂量附子以通闭解结。我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等,就恒以大剂量附子、川乌同用每获奇效。

  综合古今用附子的经验和我的粗浅体会,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对于服用姜附后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是多数病人首先出现胃肠道反应,且胃肠道反应一般说来先是腹中肠鸣或矢气频频,继则便溏,次数因人而异,或是一次或是多至十余次,也有的病人服药后出现欲吐不能吐,欲泻有明显便意便又排不出便来,此乃药力与寒邪在相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当即再服一煎姜附药方对利药力。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过会患者会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疲倦想睡眠,此时当立即卧床休息以利阳气的恢复,切不可从事体力或烦心劳神之事,否则前功尽弃。还有的病人出现胃口大开此时不可贪食以少量多餐为宜,流质饮食为佳。
  服用姜附较大剂在辨证无误的前提下药效不显有许多原因。对于医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脾土的功能末得恢复。仲景师四逆汤中将炙甘草列于方首,药量且为最大也可窥见其奥。部分初诊时大便溏薄次多的患者在服用姜附类方的过程中如果大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的话,加大炙甘草的用量,甚则炙甘草的用量可等同或大于附子与干姜的用量。其次是加用炒白术与赤石脂。  
  感谢李可老先生为我指明了中医之路,坚定了信心,树立了决心。临证问难,处方用药多受益于孔乐凯先生,感谢孔乐凯先生,是他让我在学习中医的行程中一帆风顺!使我看到了中医的方向,树立了前进的理想与目标.更要感谢胥荣东先生将我引进中医之门,多年来在拳学、医学及人生的道路上时时训导,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使我的每一项兴趣和爱好都能在胥先生这里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还缘于我兴趣广泛,素有好奇心,啥事情喜欢探个究竟;喜欢读书,而且是无书不读,但博读而无专攻,通医武而不精深,做大学问者,既要博雅又要精专方为大学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b43340100azhi.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9 04:22 , Processed in 0.30727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