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35|回复: 6

[【文化节】] 今天立秋了,不知道各地有什么样的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08: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中国人,立秋是24节气之一。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民俗活动。
偶想了了解传统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8: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autumn begins)
  [解释]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日期的计算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农事】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
  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
  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
  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
  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
  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
  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
  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
  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农谚】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黄。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三日遍地红。
  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三日见秫秸。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立秋温度高,红蜘蛛少不了。
  遍地喷农药,火龙不见少,一场凉风没事了。
  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高粱扛了枪,不怕水汪汪。
  高粱不没头,就能获丰收。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高粱扛了枪,一锄一成粮。
  打了老叶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圆。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立了秋,把头揪。
  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大背开沟,细水慢流。
  追肥日期到下限,再向后拖不沾贤(指棉)。
  氮肥追得多,贪青晚熟光发棵。
  杈耳继续抹,边心统统掐。
  边心全部捋,四门落上锁。
  立秋管葱,快把土壅。
  要吃葱,高里封。
  吃辣葱,炕洞壅。
  要想吃辣葱,得使炕洞壅。
  六有壅,七月上,八月再看葱发旺。
  草里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芦。
  姜在地里长,土里要干爽。
  立秋前,三四天,白菜下种莫迟延。
  中伏萝卜末伏菜,立秋前后大白菜。
  立秋种,处暑移,十年就有九不离。
  立秋播种,处暑移栽,白露晒盘,秋分拢帮,寒露平口,霜降灌心,立冬砍菜。
  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软枣。
  七月七,生瓜梨枣都中吃。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果树保好叶,明年多结果。
  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牲畜细心管,预防牛流感。
  牲口棚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喂牲口,没有巧,牛栏马棚勤打扫。
  立秋处暑温度高,喂鱼注意多投草(料)。
  发现鱼病药早用,增产增收有保证。
  七月菱角八月藕,九月才吃老鸡头(米)。
  “立秋”养生篇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 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 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食谱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黄精煨肘:
  [配方] 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 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 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 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鱼:
  [配料] 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填精,益气。(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0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时节 各地讲究吃什么
北京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的立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的立秋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 ... ontent_1826309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8: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吃西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的说法叫“咬秋”,吃西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1: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当天在我国没有特定习惯。

   立秋以后有讲究。从养生角度详细的回答。立秋当天吃肉、西瓜等习俗尽管很普遍,但不像头伏饺子二伏面那么确定和统一。今年8月7日,当黄经达到135度时,便进入立秋节气。立秋的本意是表示秋天开始,草木和各种作物开始结子。其实,立秋吃红烧肉意思是在立秋这天要多吃点红烧肉、酱肉之类的食品以补补夏季炎热时体能的消耗。但是从医学上或从人体健康来讲是不太好的,还应该吃一些清淡一点的食物.


立秋,从此我们将逐渐进入天高气爽、五谷飘香的季节。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老人可根据秋天季节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天果实大多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车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秋天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有时气温仍较高。热能伤津、伤气,燥盛则消耗津液。所以,除了应当掌握好饮食起居的调养以外,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人体的汗液蒸发较快,皮肤容易干燥,汗液中还要丢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每天服复合维生素B1一2片和维生素C50毫克。这样,不仅对机体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对防止秋季机体退行性变化也有作用。

秋天,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以增强体内应变能力,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侯,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10:27 , Processed in 0.47570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