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94|回复: 2

[【时事表】] “出口”问题难解决 大学生村官成集体上访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1 09: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年曾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部分大学生村官,正成为令他们越来越头疼的集体上访户

  本刊记者/王维博(发自沈阳)

  7月13日,邢曼丽和另外10名大学生村官再次来到国家信访局。



  当天下午,他们被有关方面“劝”回。

  吴冠群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邢曼丽的情景。

  去年4月末,新民市20多名大学生村官聚集在赵尚伟(大学生村官之一)家的小卖部,准备第二天集体去沈阳市上访。

  原因是,20多名大学生村官已在农村“服务”九年,新民市政府不仅拖欠每人一万多块钱工资,还提出要解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改签临时工合同。

  “签临时工合同?那就意味着随时可以被解聘,这跟扫地出门没啥两样啊。”邢曼丽的话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咱们九年的青春得有个说法。”年轻人们激动了。

  吴冠群和邢曼丽结成了上访同盟,而此前,两个年轻人互不闻名。对吴冠群来说,最大的梦想是考上公务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邢曼丽,回城是她最大的渴望。

  下乡

  2009年4月20日,农历谷雨,新民市站前街。

  30岁的吴冠群望着窗外,绵绵细雨一连下了好几天。

  “地旱久了就像杯子,中间是空的,这时候种苞米,种子悬在中间够不着水分,容易夹生,不出苗。”吴冠群拿起桌上的一个玻璃杯比划,俨然像个有经验的农民,而在十年前,他是一个喜欢上网爱听摇滚乐的大学生。

  9年前的一次“下乡运动”改变了吴冠群们的命运。

  1999年,沈阳市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作为先进经验向辽宁全省推广。2000年,新民市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在全市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同时使90%以上的现职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2000年10月,21岁的吴冠群报名参加了考试。他只考了56分,本以为没戏,后来却收到通知书。主持考试的新民市人事局副局长徐世瑞说,当时全市报名考试的有485人,计划录取141人,结果只有十几个人在60分以上,“只好降分录取”。

  “大专生本来就少,加上要到农村去,根本没几个报名,结果一呼啦来的基本上全都是中专生。只好放宽条件,把中专生拔高使用。”徐世瑞说。

  吴冠群被分在柳河沟镇的朱屯村,村子不大,670多户, “反正是下乡,在哪里都无所谓。”

  吴冠群的老家在柳河沟镇彭沙村,但全家1995年就搬到了城里。1999年,吴冠群从辽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外语系毕业后一直在新民市区打工,直到应聘村官前,他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竟然还会和农村打上交道,而且一呆就是九年。

  “说好三年一届,可我干完今年就满三届了。”吴冠群自嘲说,“就算是国家领导人也只连续干两届呀。”

   镀金

  2000年12月,新民市在市委组织部五楼召开“一村一名大学生”欢送大会,各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都被叫来参加。新民市原市委副书记郭德友主持会议,有十名“一村一名大学生”代表,胸戴红花坐在会场前排。

  “三年后,可以根据个人政绩,择优录取为乡镇领导干部或普通工作人员。”郭德友的讲话令在座的大学生村官感到兴奋。

  与吴冠群不同,邢曼丽对“下乡”从一开始就满怀憧憬。

  那一天,邢曼丽在日记中写道:“会场挂着鲜红的横幅,市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会下,一张张和我同样年轻的脸上挂满着笑容。虽然在座的我都不认识,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邢曼丽被分到了20公里外的兴隆镇新立屯村。会后,邢曼丽坐上兴隆镇领导的小车去了一趟镇政府,“认认门”。

  “你们还年轻,下乡就是来镀镀金,三年之后会有更好的前途。”镇党委副书记邓世民临别寄语邢曼丽。虽然这样的话此前听过不止一次,可她仍然“热血上涌”。

  更多的信心还来自省、市下发的红头文件。1999年沈阳市下发的文件中,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比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水平,工作满3年以后,可优先录用到乡镇党政机关或乡镇所属事业单位。

  这样的美好前途,并没有在邢曼丽的生活中出现。真实的农村生活图景,在消磨掉一个娇惯的女孩子的好奇之后,滋生的更多是失望。

  农村没有水泥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只有枯燥和静寂。邢曼丽说,即使是住在镇上,她也怕天黑,看着家家炊烟袅袅,她的心却空落落的。吃的用的,根本没法与城里相比,她常常用方便面、麻花将就对付。从镇上到村里骑自行车往返要走50里路,刮风的时候眼里、嘴里全是沙,她骑不动车只好推着走,经常一路推车一路哭。

  最初的几年,她一直相信会有“出头之日”,镇上有人要给她介绍男朋友,也被她一一婉拒了。她的想法很简单,干完3年,回城,她要在城里安家。

  9年过去了,她已31岁,还在村里,孑然一身。

  政绩

  下乡9年,吴冠群依旧保留着大学时的习惯:上网、集邮、听摇滚,尤其喜欢汪峰的《飞得更高》。“歌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吴冠群说,“是男人就应该这样。”

  农村生活的开始,他给村主任当助理,跑腿打杂。后来,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土地调整,征收农业税,甚至调解纠纷,修路搞卫生,绿化道路,他都干过。作为村干部里的最高学历,他还要负责整材料、写汇报。

  一年后,手脚勤快的吴冠群在村里入了党,并转任村支部副书记。他决心做出更大的政绩,在他看来,有政绩就能早点走出农村,跻身国家干部行列。

  这一年,葡萄酒市场前景看好,而用于原料的酿酒葡萄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恰好村里的大棚种了多年棚菜,需要换茬,在吴冠群的建议下,村委会决定发展酿酒葡萄。

  吴冠群主动提出承包40亩作为试验田,他的想法是,为村民摸索经验,也为自己“整”点政绩。可天不遂人愿,开头两年,一亩地葡萄只能产三四百斤,勉强能支付雇工钱。第三年,葡萄亩产达到1200斤,但市场行情却开始变坏,这一年就亏了两万多。此后价格一直下跌,到了2005年春天,酿酒葡萄基本上没人要了。

  试验虽然失败,但他却因此成了全村的免费技术员。2005年,吴冠群被借调到镇政府工作,“其实就是当临时工”。先在合作医疗办公室干了半年,2006年取消农业税实行村财乡管,他又去镇经营站兼任会计,“经营站负责全镇16个村的现金和总账”。

  2008年,镇民政办缺人手,吴冠群又兼民政办干事,全镇的低保、五保还有优抚的审批报表等都由他一人整理汇总。

  至2009年4月,吴冠群已身兼五职,经营站会计、民政助理、组织干事,加上朱屯村副书记、远程教育管理员。“哪个部门有活就到哪个部门干。”吴冠群说,“其实不是缺人,而是别人不愿意干。”在镇上,他因此被称作“万金油”。

  虽身兼五职,但工资只有一份。“2006年之前,工资一直是每月525元,2006年之后,参照事业单位调至840元,2008年起每月工资948元。”吴冠群说。

  141名下派大学生中,先后有40多人被借调到乡镇。“大家都拚命干活,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吴冠群说。

   进京

  2002年4月,邢曼丽被借调至兴隆镇计生股当办事员。统计报表,申请指标,领药具,下乡孕检,微机录入,档案管理,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方歇。整天摆弄数字,晚上躺在床上了,“那些数字还在脑子里飞来飞去,抹都抹不掉”。

  2008年4月,新民市开始进行计划生育人口信息系统采集,邢曼丽被计生局聘为指导员,负责指导部分乡镇的采集员。因为工作努力,2008年9月邢曼丽被市计生局评为优秀指导员,2009年3月再次被沈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

  荣誉没能改变邢曼丽的命运,而一个消息却开始让她不安:2008年下半年,新民市人事局提出解除一村一名大学生身份,改签临时工合同。

  “九年的努力就换来一份临时工?”邢曼丽说,她要告状。

  实际上,从2004年起,新民市的大学生村官就开始因工资问题上访。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按全额事业单位拨款,但连续几年,大学生村官工资都是空调,至2007年上半年,邢曼丽和其他大学生村官每人都被拖欠1万多元。

  “大学生村官工资比照事业单位发,可每逢事业单位调资,我们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2005年4月,上访的大学生开始提出编制问题。“只有编制(身份)确定了,才能彻底解决待遇问题。”邢曼丽说。

  “新民市当时定的是县财政负责50%,乡镇和村抬(负担)50%,有的乡镇和村能抬出来,有的抬不出来,所以就有乡镇和村开始拖欠工资,有的乡镇干脆把河滩地承包给大学生村官,以地租来抵工资。”沈阳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崔剑平说。

  2006年,在多次上访之后,新民市拿出10个公务员名额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考。编制之争暂时平息。2008年年底,新民市在给事业单位人员补发一万多元临时性生活补贴时,大学生村官再次被“遗忘”。

  2009年春节过后,邢曼丽、吴冠群、金海英、赵尚伟等人到新民市人事局上访,要求补发生活补贴,但这次得到的答复是不仅没有补贴,连身份都要解除。他们决定上访。

  2月24日,2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沈阳市信访局反映,没有得到答复。当天,邢曼丽就和吴冠群等8人去了北京。到北京刚住下,他们就被控访的人“拦”了回来。

  “出口”

  2002年1月,崔剑平被调到沈阳市人事局专业技术处当处长,随后的一次调研中,他发现了大学生村官的“出口”问题。

  “按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后,遇到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出现空缺的要优先录用。而我当时调查的情况是,全市的事业单位基本没有空岗,有的甚至超编严重。”崔剑平说,“当下派大学生三年期满,需要择优录用时,根本没有编制来安置。”

  实际上在出台文件之初,超编的情况就已存在,崔剑平说,只是当时对“出口”定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方向掌握得不准确。

  2002年底,在崔剑平的建议下,沈阳市停止下派新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当时已派下去1400名大学生,再派500个就可以实现一村一名的目标,但还是叫停了。”

  “出口”

  问题没解决,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却还在推广,2002年8月,辽宁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下派大学生村官计划,原来规定“十五”期间选派9000名大中专毕业生的计划,也被调整为12500名。随着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考察团也开始到沈阳取经。

  2005年,沈阳市进行乡镇公务员招考,崔剑平再次提出,要尽快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口问题。当年,新民市拿出个10公务员岗位,单独面向下派大学生考试。

  10个名额,一次考试,在邢曼丽们看来并不公平。2005年她通过自考取得大专学历,但在当年的定向招考中差3分没考上。崔剑平说,虽然承诺优先录用,但给大学生村官的机会并不多。

  主管人事工作的新民市常务副市长刘澜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新民市事业单位已超编4000多人,而且编制从2007年就已冻结,根本拿不出多余的编制组织考试。在刘澜波看来,最初下乡的141人中,已经有21人通过各种途径考录公务员,另有24人辞职,目前的难题是如何安置剩下96人的去留。

  自2007年任新民市常务副市长以来,刘澜波已多次接待大学生村官上访。新民市曾提过几个解决方案:拖欠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资,本着谁拖欠谁解决的原则予以解决;愿意继续留村的,可以推荐担任村干部;借调人员如果本人愿意,可以和乡镇签订临时用工合同,以后事业编制有空缺时,再优先从已签订临时用工合同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不愿意留用或不适合继续留用的则回原单位,或自主择业。

  “这只是初步的打算,还没最终形成文件。”刘澜波说。

  这样的方案显然没有得到大学生村官们的认同,“不能用一份临时工合同就把我们打发了。” 邢曼丽说,9年的青春谁来负责? 源自:中国新闻网

http://www.teachercn.com/EduNews ... 73120244152198.html


对比一下这个新闻,执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比较好的北京郊区目前情况是这样的:

京2000大学生村官期满再就业 30%将成公务员
http://edu.qq.com/a/20090713/000001.htm

2000多2006年到北京郊区的第一批村官,三年后10%留任,30%将给公务员职位,其余有考研的找工作的,还有北京社区招收600个社区服务人员,换句话就是还有30%的大学生卸任村官要面对不确定的(或者考验或者找工作的)人生!

其他地区我没有数据,不好评论,但是有一点希望更多人注意:

大学生村官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农村天地锻炼了,付出了青春,也收获了自己生命里面最宝贵的一段体验,希望他们能在政府的政策安排下面顺利找到自己下一段生命旅途的航向,这些为了祖国大利益做出贡献的大学生卸任村官不能被忽视,他们的利益需要被重视和照顾,因为他们为我们农村贡献了自己生命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这个政策作为国家长期政策,就要在开头要保障大学生的利益,以便后续工作能顺利进行!

欢迎大家就此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09: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孩子还太嫩了,不懂中国的实际呀

那么认真做事,必然得罪人呀-----你是在给国家办事,又不是给老板做事,建议这些办事认真的孩子去私营企业

这个世道,不是因为没事做,也不是因为没人做事,而是因为事都做好了做完了,就没有要钱的了


毕竟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人是比较惰性的,因为拿钱的时候并不因为你做事好做事多而多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的新闻报道和博客论坛帖子反应出来的问题:

李而亮:官场导向让大学生村官出路有点变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 22:49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一位河南亲戚前段时间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帮忙让今年大学毕业的女儿到北京郊区当村官,这令我有些纳闷。就我了解的情况,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体现基层锻炼的性质,并非真的进入官场。当年动员时,大学生并非很踊跃,今年何须要找关系?那位亲戚说,对以后“进步”是有很多好处的。

  近日北京市出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措施印证了亲戚的判断。市里为即将卸任的首批大学生村官拟定的七条“出路”中,前四条有着明显向官场进步的诱惑力:一是每个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选拔优秀村官继续派到行政村工作;二是从合同期满的村官中续聘;三是鼓励村官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本市再拿出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务员岗位,面向村官定向招录;四是选拔符合条件的村官直接进社区工作……从这几条出路上看,尽管依然在基层工作,但身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合同工变成了“正式工”,由泥饭碗变成了铁饭碗,由昵称的“官”变成了真正的官(虽是最低级别)。如果实现这几条出路的其中一条,还有一个具有无比价值的收获,那就是有可能在北京落户。真若如此,到京郊当三年村官的确太值了,比起那些到西部艰苦地方去的志愿者、支教者,比起那些直接找工作碰得头破血流的毕业生来讲,条件实在优厚。怪不得今年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突然要走起“后门”来了。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最基层的行政村去挂职,是鼓励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接受锻炼、了解国情、体恤民意的一项新措施,也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一个新尝试。三年前,选拔北京首批大学生村官时引发的社会轰动,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三年来,社会各界对这批村官的成长给予高度关注,媒体不断进行追踪报道,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的尝试对当代大学生的持续培养,对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未来国家栋梁的打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过前几年的试点,这项工作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认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党中央的明确决策与直接领导,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去年已推广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级单位,总数达13万人以上。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育工程,为合同期满的村官设计好的出路,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大学生村官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也不是党政干部的后备军和预备队。作为培育人才的战略性工程,重点不是他们农村挂职期间能做出多少政绩,而是加强自身的锻炼,包括世界观的确立、人生观的端正、社会观的形成等。同时,运用他们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所以,经过几年农村锻炼的大学生,应该更具有就业的竞争条件,为各行各业积极接纳。如果把几年锻炼作为一种对国家的奉献和付出,组织上需要给予他们“出路”上照顾的话,锻炼意义就打了折扣。要是以向官场进步作鼓励,就有些变味了。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中有不少佼佼者,应作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可作为一种政策性的导向,会带来许多负面的作用。大学生所挂职的农村,条件千差万别,作用各不相同,受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成功者很多,失败者也不少,并非完全决定于他们努力与否。如果被认定“优秀”者即有好的政策性出路安排,必然让大学生对所去的地方和村庄进行功利性的选择,在任职期间要拼命做出“政绩”,争取好的鉴定,也就难免导致浮躁做秀,弄虚作假。近日河南安阳23岁的大学生村官阎小心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被公众广为质疑,令很多网友对大学生村官的纯洁性打上了问号。

  当初,人们将大学生村官工程称为“21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这种比喻虽然不恰当,但寄予了公众对大学生村官某种期待:多一份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壮豪情,少一些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取向。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422/22496137073.shtml


村官们请看看这篇文章[大学生村官出路]
一、我作为村官的一员,也有话要说!请相信我句句属实。我是2007年考进的村官,至今也快两年了,就

拿2008年的考核来说吧!平县委组发文件,板猪是否认真读过,年终考核民主测评占40分,乡上成立考核小组,来到村上,找了20多个村民代表,让投票打分,一年来我始终服从党委政府的安排,天天呆在政府的办公室上班,工作呢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一到村上呢,老百姓给我打的那个分哦!我就不说了,原以为有领导能给我撑起,不然,他们却推诿说这是民意,我也没有办法!我还算个聪明人,找到考核小组领导,村上书记、主任,一起请客吃饭,最后才算弄了个合格,要评优,门都没有!听说最后评优的几个人大多都是在在村上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在这一年里我感受颇深!在乡政府里如此辛苦,到头来,还是一个不合格!如果你要申请回到村上的话,但领导又说,你回村上可以,那年终的考核嘛......(肯定不合格),我对今后的工作已经失去了信心!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是否请上级领导完善考核机制?二、中央的文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是要下农村的,但一到地方上又有几个乡是在落实?这很明显是在和中央的文件精神唱反调!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编制,每月只有那点仅够吃饭的工资,日常要开支,每月要支付水电费年终要支付房租费.....最可怕的是政府里的人情四路,一年来我走人户花了3400元。因为我们年轻,目前只有这点能力,不可以和那些领导、同事攀比,我们只能和同龄人相比!这个位一定要定好!年轻是一个奋斗的年代,但在付出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我们的收益、我们的将来,天天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扫地、冲厕所、值夜班......),就连加班费都没有,好像你就该白做样,把你当狗使,简直不把你当人看。独守空空的政府办公楼,两年来,内心的创伤没有谁能理解!我曾经想过自杀,但一想到自己父母,把你养大成人,这样白白的死去,是否值得?我也想过外出打工,刚毕业的话,如果出去找工作,肯定也不是什么难事,在外面通过两年的煅炼,总会学到一样技术!但是现在,我在农村学到的全是农村工作经验,在外面打工,几乎是一无使处!离开这个花费我两年青春时光的土地,也不甘心!我们天天在乡政府不能安心上班,因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婚嫁、自己的将来、家中年迈的父母.....),各方面都要注意,看领导的脸色行事,生怕做错一点事!我认为把村官下放农村可以让他们自己创业,哪怕是自己摆个地摊,这也叫自己的事业,因为我们没有编制,同样是个农民,国家给我的这些钱是补助,不是工资!是让我们在农村学习,为将来的基层干部作一个储备,以后国家的发展大任就落在我们这些年轻人身上!在此我也万分感谢党和政府对当代就业难的大学生的良苦用心!不管有再多的人说村官要留在乡镇上班,我始终都不是好赞同。因为你们不是村官,没有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加之乡镇编制都是满员,人手只有多的,不存在缺编现象,我们天天呆在乡镇里,大多时间都是无所事事!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这些人力资源,下放到广阔的农村去,让他们自己去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来带动当前的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最终达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最终目的!本文仅作参考!

http://bbs.lxnews.zjol.com.cn/viewthread.php?tid=222107

北京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令人担忧!  

北京一村官[发纸条]

等级: 发帖总数:2
阅读:212回复:0

发表于 2009-05-01 17:29:48
我是北京市2006年第一批招聘的大生村官,怀着满腔的热情参与新农村建设已有2年零10个月,现离三年任期已不到两个月,正为村官任期后的出路发愁。4月30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了2009年北京市各级机关面向2006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对我们惆怅的心情来说可算是久旱逢甘霖,但我一看完招考简章,不禁感到一丝绝望,258个岗位我可报考的竞寥寥无几,而且即使报考了,也肯定是几百人争一个岗位的局面,难免不让人心寒。后来我仔细阅读了此次招考简章,发现存在以下三点不合理之处,还请各位网友明察,还我们广大村官考生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报考机会。
一、招考专业限制太死,对理工科专业的村官极不公平。据我统计了一下,这次北京市各级机关共有114个职位的258个岗位名额面向06届任期满的大生村官招考,但只有13个职位的35个岗位是不限专业的。限制专业的岗位理工科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的村官一个都报考不了,也就是258个岗位只有13.56%的岗位可供我们这些理工科的村官报考,而且这13.56%的岗位还不能保证就没有文科专业的村官报考。我们当初报考村官时是不限专业的,也可能是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理工科院校,我们学校当村官的有大半是学理工科的,据我对周边其他乡镇村官掌握的情况,学理工科专业的也得将近一半,这次招考只面向我们大学生村官,招考简章那么多岗位限制专业,对我们理工科专业的村官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再说,大家三年工作期间都担任相同的职位,从事的工作也大都是文职工作,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协调处理等公务员必备职业技能能有多大差别,好多学文科专业的村官的公文写作能力还不如学理工科专业的呢,这些情况只要问问一些乡镇基层干部就知道了。
二、部分岗位年龄限制很不合理。这次招考简章中9个职位的11个岗位名额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25岁以下年龄。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按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年龄上学(极个别人员除外),并且上学期间不留一次级,大学本科毕业后也都23岁了,再当三年村官,不都26岁了吗,这些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25岁以下年龄,很难让人接受,难免不让人觉得这些岗位是要限制大多数人,而为少数人预备着,难免有舞弊之嫌。
三、限制报考人员任职区县不尽合理。有19个职位的28个岗位名额只招收本区县的村官,这样的条件限制虽然觉得比前两个能理解一些,但也很难让人接受,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限制,希望相关部门作出合理的解释,不然有失公务员招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 ... sid=336&subid=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4:20 , Processed in 0.1575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