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44|回复: 7

[【问道台】] 熊丙奇:高校利欲熏心,就业欺诈在所难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看到熊丙奇教授这篇文章,马上转给园地里面各位资深的网友参考!

看着最近的被就业,想起来上个世纪的统招统分了,那时候可是没有什么就业率的要求的,毕业走人关系档案都随用人单位照顾,想要自己找单位择业那就两样办法:

第一找关系,改派或者直接到位
第二什么都不要了,自己去闯,丢掉公职身份

那时候社会舆论可是把自己辞去公职下海作为英雄来看,貌似很多这样的英雄都漂着在这个大海里面!而今天这么多的学生已经把这个海都给挤没有了,大海里面都是没有单位救生圈的学生了,连就业也要被学校在纸面上面安排了,太刺激了。

就看这些安排学生被就业的学校,有没有胆子自己把这样事情公布一下,查处一下这样违规操作的人,要是这样捂着盖着,那网友来段人肉搜索了,那样还不是一样要被公开。

大家对大学的态度这几年的变化,我看还是学校的招生广告做得太好,百姓还在上个世纪的学历饥荒时代的印象在先,不顾一切的把自己孩子送进了这个自己曾经梦想或者曾经圆梦过的大学,却发现事易时移,曾经的梦想成了四年以后家长的噩梦,是孩子太多了,还是大学太喜欢招生了,我们不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

希望这些大学能拿出一点诚意来给家长看看,查处这些就业造假的害群之马,为大家家长出一口气,也为自己曾经的神圣的名誉做一个好的表率!!!


2009-07-20 08:58:48  来源:大河网   
  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一个被套了“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之名的业余教育研究者,因所写文章,只谈教育,故而成为“专”家,因早前出版《大学有问题》,进而得名“问题”“专家”。文章不离“教育为本”,可所写内容,所谈之事,全是“不教育为本”,既折磨自己,也折磨读者。

  提要: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高校的“创新”能力远被低估,“被就业”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就业率造假范畴,而走向明目张胆的就业欺诈。

  “被”字句式,近日再次扩容。继“被自杀”、“被自愿”等词汇风行网络之后,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这则帖子引来不少大学生,交流自己“被就业”的经历。(《南方都市报》7月17日)

  如笔者所料,这则新闻,再次引起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的声讨。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就业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曝光;而这样的声讨,几乎年复一年。对于就业率造假的危害——包括误导公众对教育的评价、误导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反教育等等——笔者早在多年前就曾撰文,而面对今日大学毕业生的“被就业”,笔者却发现,高校的“创新”能力远被低估,“被就业”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就业率造假范畴,而走向明目张胆的就业欺诈。

  既已曝光的高校就业率造假,虽然高校已经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但通常高校还表现得比较“节制”,懂得提前告知学生、争取学生“配合”。比如,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签署就业承诺书,承诺在某个时间之前,为子女找到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就作为灵活就业对待;再比如,学校通知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书;还比如,学校扩大就业认定的范围,把开网店、摆摊等,均纳入已就业进行统计。

  相比这些就业行动来说,“被就业”则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被就业”的公司可能是虚拟的,那么,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学校伪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协议书的签订过程,所以,协议书上的学生签名,也是学校“帮签”的。可以说,就业率造假走到这一步,已经登峰造极,在某届学生刚开始毕业时,这所学校的签约就业率就可达100%——只要学校愿意。

  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这反映出三方面问题。其一,教育部门对就业率造假的查处不严格,纵容高校的造假行为。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近年来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经无法奏效。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中“可能”存在造假行为,尤其在灵活就业的统计中,于是强调签约就业。高校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书,以及要求家长帮学生就业,都是想提高签约就业率,但如果家长、学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提高签约就业率,难度不小,“被就业”则直接省去了动员家长、学生的麻烦,学校就业老师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之内就可以大幅提升学校的签约就业率。

  其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教系统的政绩工程之一。就业率于学校而言,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教育部门有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停办、减招挂钩的规定),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招生;于教育部门而言,关系到对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所管理的高校办学质量是否高、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对地方政府而言,则关系到对上级政府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否高度重视、执行有力。本来,如果就业率统计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并无不妥,但是,如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反过来会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掩盖了严重的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差的问题,就业情况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在高就业率之下,学生假就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无疑也是假教育。

  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于毕业人数增加,达611万,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从去年这届大学生开始就业起,就十分严峻。为此,中央和各地政府先后为解决这届大学生就业难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也得到社会认可。可是,对于7月初教育部门发布的本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有的地方甚至发布达到80%的消息,社会舆论却高度质疑。高就业数据反过来消解了社会对高校的信任。由此可见,虚假就业率才是对和谐的最大伤害。

  事实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一个与就业形势、真实就业情况无关的数据,失去了评价办学质量、教育质量、就业情况的基本价值。从客观上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发布,这难以保证就业率的客观、准确;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也不能与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生死直接挂钩,在如此密切的利益关系下,高校造假的原始冲动难以杜绝。

  为此,必须调整就业率统计方式,从统计者看,应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每所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进行调查,目前,这样的中介机构正在兴起,比如前不久刚发布我国第一本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72%,而该公司调查得到的数据为55.8%。从调查统计时间看,应从重点统计8月31日之前的初次就业率,转向跟踪统计毕业生毕业半年、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真实就业情况,因为调查显示,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之后找到工作,在美国高校,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个指标,比就业率更合理,是校友捐赠率。从就业率的功能看,不能用来作为政府部门确定高校拨款、招生计划的硬武器——这是计划管理思维——而应作为一种公开信息,提供给受教育者,以便他们更好地选择高校、选择专业;提供给高校,以便高校能集合自身办学传统与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便用人单位能招聘到适合自己的大学生人才。这才能让就业数据,真正为教育发展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
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09-07-20/news1248051589d92776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级要求就业率,就业率影响招生,能否招到学生,影响到学校和校长们的升迁,连锁反应啊
一切都是中国教育制度惹的祸!
制度不改, 这样的造假就少不了,只不过换换方式和口味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23: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瞒着就业”,“被要求就业”,其实毕业生根本就没有真正就业,其实就是某些高校为追求所谓就业率的几个数字而造作的高校就业造假欺瞒欺诈的严重教育舞弊行为。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社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理所当然的面临着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一些高校就明目张胆“要求”毕业生“就业”,公然违背国家法纪法规,违背教育公德,违背社会良心。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网络新词“被就业”很快风靡全国,在网上盛行开来。 就业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国家明令禁止,但每年都有曝光,屡见不鲜。曝光后的高校,领导停职的停职、处分的处分、记过的记过,学校停办的停办、停招的停招、警告的警告,后果很严重,影响很恶劣。这给高等教育学校敲响了警钟。就业率固然重要,但就业率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是什么?这值得高校的每一位领导者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每一位管理者思考。大家可能都知道,是教育质量,也就是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同样,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质量。质量是生存之本。当前高校应该追求教育之根本——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而不应该求末置本,盲目追求所谓就业率的几个数字,更不应该求末掷本,全然不顾学校脸面和教育发展之根本,做出一些严重的就业欺瞒欺诈的教育违规违纪事情。 教育事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千秋万代。高校教育者应该好好深思,应该把教育质量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把教育的中心和重心放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水平上来。声讨就业率造假,几乎年复一年。但愿这种声音越来越少,最好没有。希望大家把目光从就业率的几个数字上聚焦到某某高校诺贝尔奖获得者XX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0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提供毕业生的就业率,本身就是极其荒谬的事情,是媒体和外行指导教育的表现,因为就业率与学生的薪酬预期成反比,与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成正比,而这两个要素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正相关的,但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成正相关。同样是一流或四流学校,计算机和市场营销都会比哲学、历史、考古专业好找工作。假如大部分毕业生都是改行才找到工作,比如,学哲学的都去养猪,或当保安,或在建筑工地找到工作,事实上这种降低薪酬预期的做法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就业率,但是,这样高的就业率能够说明学校办学模式受到社会欢迎吗?当然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8: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可以想见,使用第三方统计,如果没有规范和监督,很快会被做工作,高校争相做这类统计机构工作,又是一个高校排行榜的翻版了。

同时这样的就业率统计时候没有统计学生的满意率啊,我们日常生活中家电安装维修,厂家都一般会有电话回访,但是不知高校也做这样的调查会有什么结果,市场化这么多年,高校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毕业生当作顾客。不过想想也对,多数学生这辈子不会再到自己本科学校学习了

社会其实是个很现实的环境,学生要有用,不是那张文凭纸能抵挡的,还要看自己家庭综合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enry2000888于2009-07-30 08:54发表的 :
不过可以想见,使用第三方统计,如果没有规范和监督,很快会被做工作,高校争相做这类统计机构工作,又是一个高校排行榜的翻版了。

同时这样的就业率统计时候没有统计学生的满意率啊,我们日常生活中家电安装维修,厂家都一般会有电话回访,但是不知高校也做这样的调查会有什么结果,市场化这么多年,高校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毕业生当作顾客。不过想想也对,多数学生这辈子不会再到自己本科学校学习了

社会其实是个很现实的环境,学生要有用,不是那张文凭纸能抵挡的,还要看自己家庭综合背景!

假如教育市场化是正确的、合理的,那么,降低考试难度,宽进宽出,甚至不用听课,也不用做作业或论文,直接把钱交给教务处,几天后就可以得到文凭,这样的做法也是合理的。假如毕业生就是顾客,那么那些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包括大四上学期的学生,他们是什么人?小顾客,对吧?小顾客可以被人家欺负吗?当然不!小顾客和大顾客(毕业生)的权力既然是相同的,学校有什么理由处罚学生考试作弊?

假如高校真的把学生当成顾客,那么,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完蛋的,就算不会很快完蛋,高校也很快会成为街上的那些培训机构。其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否则,许多理科和文科的专业就该废除。既然高校必定与市场保持一段距离,不完全根据市场变化实施教学,那么,强制推行就业率统计,并把它作为一项考核大学教育质量的指标,难道不荒谬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swell于2009-07-30 10:29发表的 :


假如教育市场化是正确的、合理的,那么,降低考试难度,宽进宽出,甚至不用听课,也不用做作业或论文,直接把钱交给教务处,几天后就可以得到文凭,这样的做法也是合理的。假如毕业生就是顾客,那么那些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包括大四上学期的学生,他们是什么人?小顾客,对吧?小顾客可以被人家欺负吗?当然不!小顾客和大顾客(毕业生)的权力既然是相同的,学校有什么理由处罚学生考试作弊?

假如高校真的把学生当成顾客,那么,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完蛋的,就算不会很快完蛋,高校也很快会成为街上的那些培训机构。其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否则,许多理科和文科的专业就该废除。既然高校必定与市场保持一段距离,不完全根据市场变化实施教学,那么,强制推行就业率统计,并把它作为一项考核大学教育质量的指标,难道不荒谬吗?


我觉得您过虑了,教育市场化正确不正确要看是什么样的市场化

从园地里面教师讨论看来,我们的市场化其实是个混合体

第一前半段收费和招生貌似市场化了
第二后半段培养和售后服务还有反馈的这部分完全还是原先那种惯性作用

就好像网友有这样的言论(引用言论):

某种程度是中国人历史上上西方人当太多 xxxxx 2009-07-22 19:42:13
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西方推销什么,中国人都是太极18式,三转两转,消化的西方人都认不出来。例如我们的股份制,我们的公司制,那个不是中国特色,洋人想发力都找不到把手。有时我们的政策翻译成英文,洋人全懂,一到执行,就傻眼,因为除了引进了一个单词,其他什么也没引进。


请您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7: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毕业生就是顾客,那么那些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包括大四上学期的学生,他们是什么人?小顾客,对吧?小顾客可以被人家欺负吗?当然不!小顾客和大顾客(毕业生)的权力既然是相同的,学校有什么理由处罚学生考试作弊?]


我记得原先学过一个词叫入乡随俗,到了学校就要按照学校的规则来做,小顾客当然不能被欺负(学校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比如学校保安,宿舍楼长,班级辅导员都有这个职责),但是作弊是违反学校教学规定和道德底线的,这个好像不能外推到学生被欺负这样的安全高度上面来说的,当然您也可以说南方某校校长都作弊的例子,我想这是个例,我们不能说有教师都作弊写论文做研究就可以放开学校学生考试作弊。
请您指正我的这段言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21:52 , Processed in 0.13375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