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75|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素馨斋读史 之 烽火戏诸侯(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07: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烽火戏诸侯
西周人发明了一套烽燧传警的通信系统。即在从王都通向诸侯国都和边境的方向上,利用山头和高岗,设置烽火台,预备燃料火种,派专人守候,敌至则燃,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以传递警报,召集援军。这是古代没有远距离快速通信工具时,一种比较快速的远距离警报、号令传递方法。在其后的中国军事史上沿用很久,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明代,烽火台仍是长城的主要设施。
但历史似乎给西周开了个玩笑,发明烽火的西周人最终玩火自焚。与别的玩火自焚相比,周幽王这次玩火玩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早在西周时代,西北戎狄的入侵就成为炎黄子孙的大问题。周宣王当政的时代,利用秦仲及其后人,多次打败犬戎。秦仲虽死于戎,但为子孙挣得了一份家业,这便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的雏形。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频繁的战争不仅消耗了西周的国力,也激化了与周边民族的矛盾。
宣王死后,传位给儿子宫涅,即幽王。幽王即位时年纪虽然已经不小,但不是特别懂事。即位后立申伯之女为王后,进封申伯为申侯。幽王的母亲姜后在宣王死后不久,因悲伤过度,随夫而去。完全失去管束的幽王即便在热孝之中也饮酒食肉,征歌选色,不理朝政。希望有一番作为的申侯屡谏不听,一气之下回到申国。宣王时代的名臣尹吉甫召虎相继辞世,幽王起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这三个人都是靠拍马屁换取功名利禄的家伙,一心想着如何满足幽王的欲望,把国家大事完全丢在一边。当时并不是没有忠义之士,但不论他们说什么幽王都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与幽王一个鼻孔出气的三公还要告他们造谣生事,于是他们或者回家隐居,或者到诸侯那里谋生路。
看见朝中一团和气,再没有忠言逆耳,幽王便下令访求美色,充实后宫。这时有个叫褒晌的大夫入朝进谏,批评幽王驱逐贤臣,访求美色。幽王正在兴头上,非常生气,便将褒晌打入大牢。褒响之子褒洪德不知道如何营救父亲,心情烦闷,驱车在野外散心。刚好遇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村头打水,这个小姑娘“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洪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打听,这个小女孩原本是个来路不明的孤儿。褒洪德便掏钱将她买下来,改名褒姒,打算献给好色的幽王,赎回父亲。
幽王一见褒姒,那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顿觉以前见过的那些美女,都不及褒姒万分之一。于是马上下旨赦免褒晌,官复原职。同时将褒拟留在王宫,一连十天都懒得上朝。这是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的事情。
可是,褒姒即便非常受宠,她的儿子伯服当上了太子,她自己也取代了申后的位置,但她并不快乐,以至于幽王从未见她开颜一笑。幽王为了得到她的欢心,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部与褒姒共享,如听音乐,看舞蹈,可是褒姒对这些没有兴趣。幽王问她:“你连音乐都不喜欢,究竟喜欢什么呢?”褒姒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嗜好。只记得当年不小心将彩缯撕破,那声音听起来很悦耳。”幽王赶忙命手下每天送来一百匹彩缯,派有力气的宫娥专门负责将彩缯撕破,让褒姒听那声音。褒姒虽然觉得裂缯的声音比音乐悦耳,但仍然不见笑脸。幽王问:“你为什么就是不笑呢?”褒妃无言以对。
无奈的幽王只好张榜在外:“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时有个叫貌石父的人献计说:“先王当年因为犬戎强盛,担心他们入侵,便在骊山上设置了二十多所烟墩,还有数十架大鼓。一旦有敌人入侵,就在烟墩上点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的诸侯看见狼烟,就会发兵相救。又派人敲起大鼓,催促诸侯们前来护驾。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都熄灭了。大王要想王后启齿一笑,就带她一起在骊山上游玩,到了晚上在点起烽火,诸侯援兵一定会来,来了发现没有敌人,只是一个玩笑。这时王后必笑无疑。”幽王说:“真是妙计!”就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到了晚上在骊山上的宫殿设宴,同时传令点起烽火。负责烽火的官员说:“烽火是用来应急的,如果我们现在戏弄诸侯,等以后敌人真的入侵,再点起烽火,还有谁会来救我们呢?”幽王说:“天下太平,你不用杞人忧天。将来有事,与你无关,你只管现在听从我的命令!”于是大举烽火,又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看到烽火的诸侯,担心敌人入侵,全部率兵连夜赶到骊山。到了骊山之后,只见幽王与褒姒在高台上饮酒作乐。幽王派人犒赏诸侯,让他们回去。诸侯面面相觑,各自收兵回去。褒姒在高台看见烽火一点,诸侯们陆续赶来,声势浩大;又看见幽王随便说一句话,就将千军万马全部打发走了,不觉笑了起来。幽王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就赏赐给貌石父一千两黄金,成语“千金买笑”就来源于此。
申后被废,申侯自然非常不满。但申国很小,没有力量对付周幽王。申侯考虑再三,决定向犬戎借兵,目的是营救被废的申后,强迫幽王传位于申后的儿子,条件则是答应攻破镐京的时候,所有的财富都归犬戎所有。很快,戎兵包围了镐京,周幽王再次点起烽火,但没有一个诸侯率兵前来,他们还以为又是幽王逗褒姒玩呢!城破,在位十一年的幽王和褒姒的儿子被杀,褒姒被掳掠到戎兵军中。
戎人攻下镐京后,并不如约撤军。申侯无奈,联络各地诸侯讨伐犬戎。很快,犬戎被打退,褒姒自缢而死。申侯的外孙,原太子宜臼登上王位,是为平王(公元前770-720年在位)。犬戎虽被打退,但自从攻破镐京之后,对中国就看清了,也熟悉了中国的道路,经常举兵入侵。几年之后,原周王的领地大半被犬戎占有,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平王无奈,只好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便是历史上的东周。东周与西周完全不同,周天子虽然存在,却没有以前的权力。诸侯相争,谁都没有把天子放在眼里,只是在需要利用时利用一下而已。而这一切,都缘于幽王的那个玩笑。
关于褒姒的故事,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例如申侯借兵,似乎来自于更晚一些的周襄王时代的一件事。周襄王(公元前651-619年在位)是东周第六个王,他在位时打算讨伐当时很强大的郑国,为了达到目的,他娶戎狄首领的女儿为王后,戎狄出兵帮他攻打郑国。事情过去之后,周襄王将狄后扔在一边。狄后不满意,便与襄王的后母惠后合谋,打算立惠后的儿子、襄王的弟弟子带为王。于是狄后打开城门,将戎狄的军队召进来,将周襄王赶走,立子带为王。当时戎狄的势力很盛,野蛮的戎狄给中国人民带来许多痛苦。周襄王在他不喜欢的郑国呆了四年,直到晋文公登位后,才派兵打败戎狄,杀掉子带,周襄王才重新回到雒邑的王位上。
因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骊山成为一个不祥的地方。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刚登上皇位的李湛打算到骊山去泡泡温泉,大臣们纷纷劝谏,拾遗张权舆的言词最激烈:“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先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但李湛不信这个邪,还是到温泉去泡了一下,泡完之后他对左右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嘛!那些叩头劝谏者说的话,哪能相信呢!”
因为女人而丢掉江山,幽王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后来的历史学家在记述亡国之君时,无一例外要补上这么一笔。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历史上失败的帝王,失败的原因只有简单的几个,要么好色(后来隋炀帝取代周幽王成为典范),要么好吃(如齐桓公),要么好玩(如无愁天子),要么好货(如吝啬的崇祯)。王朝的衰亡,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只是历史学家觉得这样讲有教育作用罢了,很多时候,记述历史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历史学家对这个故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说申侯联合犬戎消灭西周建立东周这一节。西周为犬戎所灭肯定是事实,西周被灭固然因为幽王昏庸(好色只是其中之一),更因为宣王扩张带来的反作用力,还有《大雅》里面记载的地震和灾荒。没有及时援助的诸侯也有责任,但后来是诸侯当道,于是诸侯们编造出这个故事,解释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搭救。其实,当时的小诸侯们并没有打退犬戎的能力。只有到诸侯中出现霸主时,才有能力号召小诸侯们组成联军,与异族抗衡,如上面讲的晋文王重新将周襄王扶上王位就是一例。
有趣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传到西方后,西方人很喜欢这个故事,在他们看来,“千金买笑”的周幽王不仅不是一个昏君,反而是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模范丈夫。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以长城、烽火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人写的最动人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7 1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记述历史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这句话说得尖锐~~~记述历史的人各取所需,所以我说:历史是唯心的~~~~
有趣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传到西方后,西方人很喜欢这个故事,在他们看来,“千金买笑”的周幽王不仅不是一个昏君,反而是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模范丈夫。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以长城、烽火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人写的最动人的故事。
呵呵,这段有趣,东西方的差别,何止这一点~~~~换个角度看昏君就成了情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11: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雪融鸿飞于2009-07-27 10:56发表的 :

呵呵,这段有趣,东西方的差别,何止这一点~~~~换个角度看昏君就成了情圣~~~
谢谢评点!

花开如梦情非梦,风过无痕心有痕。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3 12: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如何断定“千金买笑”是诸侯们编出来的?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是否还是把幽王“烽火戏诸侯”看作是“狼来了”故事的现实版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9 1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东西方的差别,主要在于东西方的文化进层经历了不同阶段,西方从古希腊的神话、罗马帝国、到文艺复兴,尤其文艺复兴,这是中国没有经历过得,所以看问题观点迥然不同也很正常!

东周列国志 曾记载原文: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话说宣王自东郊游猎,遇了杜伯左儒阴魂索命,得疾回宫,合眼便见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药。三日之后,病势愈甚。其时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宣王命内侍扶起。靠于绣褥之上,谓二臣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涅,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竭力辅佐,勿替世业!”二世稽首受命。方出宫门,遇大史伯阳父。召虎私谓伯阳父曰:“前童谣之语,吾曾说过恐有弓矢之变。今王亲见厉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笃。其兆已应,王必不起。”伯阳父曰:“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罢各散。不隔一时,各官复集宫门候问,闻御体沈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官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枢前。是为幽王。诏以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于宜日为太子,进后父申伯为申侯。史臣有诗赞宣王中兴之美云: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

  却说姜后因悲愉太过,未几亦尧。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方谅阴之时,押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谗诌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视朝,歧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还宫。太史伯阳父执大夫赵叔带手叹曰:“三川发原于歧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歧山乃大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赵叔带曰:“若国家有变,当在何时?”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叔带曰:“何以知之?”怕阳父曰:“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十者,数之盈也。”叔带曰:“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伯阳父曰:“但恐言而无益。”二人私语多时,早有人报知貌公石父。石父恐叔带进谏,说破他好佞;直人深宫,都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之语,述与幽王,说他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

  却说赵叔带怀著一股忠义之心,屡欲进谏,未得其便。过了数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歧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幽王全不畏惧;方命左右访求美色,以充后宫,赵叔带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样之兆。况歧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国朝走都丰镐,千秋万岁!那歧山如已弃之展,有何夫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将叔带兔官,逐归田野。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此是后话。后人有诗叹曰: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却说大夫褒晌,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幽玉大怒,命囚晌于狱中。自此谏净路绝,贤豪解体。

  话分两头。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蚁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抚养成人,取名褒拟。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锌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

  却说褒响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问。凑巧褒似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因私汁:“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宫。有拟大之女,非常绝色。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其母曰:“此汁如果可行,何惜财帛。汝当速往。”洪德遂亲至拟家,与似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拟回家。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先用金银打通貌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晌自知罪当万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万望吾王赦宥!”幽王闻奏,即宣褒拟上殿,拜舞已毕。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龙颜大喜。——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拟于别宫,降旨赦褒晌出狱,复其官爵。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自此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诗为证: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禾已伏殃。

  幽王自从得了褒拟,迷恋其色,居之琼台,约有三月,更不进申后之宫,早有人报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胜其愤,忽一日引著宫娥,径到琼台。正遇幽工与褒姒联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气不过,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浊乱宫阑!”幽王恐申后动手,将身蔽于褒拟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见。不必发怒。”申后骂了一场,恨恨而去。褒姒问曰:适来者何人?”幽工曰:“此王后也。汝明白可往谒之。”褒拟嘿然无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

  再说申后在官中忧闷不已。太子宜臼跪而问曰:“吾母贵为六宫之主,有何不乐?”申后曰:“汝父宠幸褒拟,全不顾嫡妾之分。将来此婢得志,我母子无置足之处矣!”遂将褒姒不来朝见,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备细诉与太子,不觉泪下。太子曰:“此事不难。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视朝。吾母可著宫人往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台观看,待孩儿将他毒打一顿,以出吾母之气。便父王嗔怪,罪责在我,与母无干也。”申后曰:“吾儿不可造次,还须从容再商。”太子怀忿出宫,又过了一晚。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贺朔。太子故意遣数十宫人,往琼台之下,不问情由,将花乱摘。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这边官人道:“吾等奉东宫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彼此两下争嚷起来。惊动褒妃,亲自出外观看,怒从心起,正要发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堤防。那太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赶上一步,掀住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眼底无人!今日也教你认得我!”捻著拳便打。才打得儿拳,众宫娥惧幽王见罪,一齐跪下叩首,高叫:“千岁,求饶!万事须看王爷面上!”太子亦恐伤命,即时住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入台中,——已知是太子替母亲出气,——双行流泪。宫娥劝解曰:“娘娘不须悲泣,自有王爷做主。”说声未毕,幽王退朝,直入琼台。看见褒拟两鬓蓬松,眼流珠泪,问道:“爱卿何故今日还不梳妆?”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声大哭,诉称:“太子引著寓人在台下摘花,贱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见贱妾,便加打骂,若非宫娥苦劝,性命难存。望乞我王做主!”说罢,呜呜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谓褒似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错怪了人,褒姒曰:“太子为母报怨,其意不杀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借,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宫,保全母子二命。”幽主曰:“爱卿请将息,朕自有处分。”即日传旨道:“太子宜日,好勇无礼,不能将顺,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东宫太傅少傅等官,辅导无状,并行削职!”太子欲人宫诉明。幽王吩咐宫门,不许通报。只得驾车自往申国去讫。申后久不见太子进宫,著宫人询问,方知已贬去申国。孤掌难鸣,终日怨夫思子,含泪过日。

  却说褒姒怀孕十月满足,生下一子。幽王爱如珍宝,名曰伯服。遂有废嫡立庶之意。奈事无其因,难于启齿。虢石父揣知王意,遂与尹球商议,暗通褒姒说:“太子既逐去外家,合当伯服为嗣。内有娘娘枕边之言,外有我二人协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维持。若得怕服嗣位,天下当与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宫门内外,俱置耳目,风吹草动,无不悉知。

  再说申后独居无侣,终日流泪。有一年长官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书一封,密寄申国,使殿下上表谢罪?若得感动万岁,召还东官,母子相聚,岂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无人传寄。”宫人曰:“妾母温姐,颇知医术,娘娘诈称有病,召媪入宫看脉,令带出此信,使妾兄送去,万元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书信一通,内中大略言:“天子无道,宠信妖婢,使我母子分离。今妖婢生子,其宠愈固。汝可上表佯认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宽赦!,若天赐还朝,母子重逢,别作计较。”修书已毕,假称有病卧床,召温媪看脉。早有人报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传递消息之事。候温媪出宫,搜检其身,便知端的。”却说温姐来到正宫,宫人先已说知如此如此。申后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当下赐彩增二端。温姐将那书信怀揣,手捧彩增,洋洋出宫。被守门宫监盘住,问:“此缯从何而得?”媪曰:“老妾诊视后脉,此乃王后所赐也。内监曰:“别有夹带否?”曰:“没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检,何以知其有无乎?”遂牵媪手转来。姐东遮西闪,似有慌张之色。宫监心疑,越要搜检。一齐上前,扯裂衣襟,那书角便露将出来。早被宫监搜出申后这封书,即时连人押至琼台,来见褒妃。褒妃拆书观看,心中大怒。命将温温锁禁空房,不许走漏消息。却将彩绪二匹,手自剪扯,裂为寸寸。幽王进宫,见破缯满案,问其来历。褒拟含泪面对曰:“妾不幸身入深宫,谬蒙宠爱,以致正宫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宫寄书太子,书尾云:‘别作计较。,必有谋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为妾做主!”说罢,将书呈与幽王观看。幽王认得申后笔迹,问其通书之人。褒妃曰:“现有温媪在此。”幽王即命牵出,不由分说,拔剑挥为两段。髯翁有诗曰:

  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

  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撒娇撒痴说:“贱妾母子性命,悬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万岁之后,少不得太子为君。今王后日夜在宫怨望咒诅,万一他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矣!”言罢,鸣呜咽咽,又啼哭起来。幽王曰:“吾欲废王后太子,立汝为正宫,伯服力东宫。只恐群臣不从,如之奈何?”褒妃曰:“臣听君,顺也。君听臣,逆也。吾王将此意晓谕大臣,只看公议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传言与貌尹二人,来朝预办登答。次日,早朝礼毕,幽王宣公卿上殿,开言问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诅朕躬,难为天下之母,可以拘来问罪?”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不可拘问。如果德不称位,但当传旨废之;另择贤德,母仪天下,实力万世之福。”尹球奏曰:“臣闻褒妃德性贞静,堪主中宫。”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废申后,如太子何?”貌石父奏曰:“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今太子避罪居申,温清之礼久废。况既废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为东宫。社稷有幸!”幽王大喜,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官、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怕服为太子。如有进谏者,即系宜臼之党,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之事。两班文武,心怀不平,知幽王主意已决,徒取杀身之祸,无益于事,尽皆缄口。太史伯阳父叹曰:“三纲已绝,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弃职归田者甚众。朝中惟尹球、貌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侧。幽王朝夕与褒妃在宫作乐。

  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呜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妃全无悦色。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增,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裂增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增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褒妃虽好裂增,依旧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示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貌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驱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俪官,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炮烛天。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口。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髯翁有诗,单咏“烽火戏诸侯”之事。诗曰: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13:59 , Processed in 0.37470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