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70|回复: 5

[【时事表】] 转帖:垂裳而治,让大学安静下来 作者:朱学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7 07: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垂裳而治,让大学安静下来作者:朱学勤 夏 欣字体: 【大 中 小】
  夏欣:“博导剽窃”事件,据我所知仅2001年一年里被媒体曝光的就有十几起,你觉得这给教育界哪些警示﹖
  朱学勤:屡屡发生这样的事,当事人确实应该有深刻的反省,但我不赞成把火力都集中在个人那里,穷追猛打,教育行政部门也该想想他们的责任了。
  更多的责任是在体制,而不在个人。
  现在教育界是“通货膨胀”,大学都在争发“大票子”,票面额在扩张,含金量却在猛跌。出现所谓“大票子”,是因为两头都在扩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从教师这头说,“教授”并没有到头,教授之上还有“硕导”,“硕导”之上,还有“博导”,架床迭屋,这哪里是中国特色,快成为世界学术史上的笑话了,这当然会导致学术职称的严重贬值;从学生这头说,就是高学历“泛滥”,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少,整个教育是“头重脚轻”。本科毕业生作为知识部类里的通才,本来应能满足就业市场的基本需要了,但现在本科教育正在降为就业市场用人的底限。这样一来,“博导”也不过是“教授”的含金量,“教授”则降格为“讲师”,而“学士”也就快成从前的高中生了。
  造成教育“大票子”现象,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行政权力干预太甚,二是学术评价体系严重扭曲。这两者本身又互为因果。
  行政权力干预过甚,使得教育出现新的“大跃进”,到处是争办一流高校,争“博士点”,争“国家重点学科”。可是全都“一流”,还有“一流”吗?在这样的催逼下,我若是大学校长,恐怕也不能免俗,除非下决心不作这个劳什子校长了。
  这些大学校长、院长既是催逼者,也是被催逼者,“黄世仁”、“杨白老”集于一身,有点类似现在高中阶段毕业班的班主任,被高考指挥棒催逼着,去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普通教师,几乎只有一个身份:“杨白老”。可怜“杨白老”不是每年,而是每天都要“扯上二尺红头绳”。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育的学术评估体系怎么能不扭曲?到处都在量化,一刀切,实行“数字化的管理”。黄仁宇先生是最早提出“社会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倘若目睹此状,社会管理没有“数字化”,学术评估却率先“现代化”了,不知是该笑还是哭?
  人心浮躁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有些青年教授一年出一本书,“十年一剑”,成了“一年一书”,哪有作学术研究一年出一本书的?又不是写小说。陈寅恪要放在今天,按今天的数字化“学绩”管理,他老人家早该不合格,下岗了。
  夏:撇开道德自律方面的事情不谈,在校内外有抵制学术浮夸的办法吗﹖
  朱学勤:学者自有学者自身的工作周期,有积累,有突破,有高潮、有低潮,起起伏伏,这很正常。行政权力要做的,是给学术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而不是总在那里定指标,要政绩。看看农民被那些只要“政绩”数字的乡官逼得多苦,你就能想像大学教师被“学绩”数字逼得多扭曲。行政干预太多,经济就发展不起来的道理大家都懂,教育也一样。蔡元培如果当年也向教师要数字,而不是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哪还有今天的北京大学?
  至于职称,我以为还是按照原来简朴的做法,做减法,不做加法。如果要在教授中拉开等差,把正教授分一二三级比较好,中止那个贻笑大方的“博导”、“硕导”制度。
  夏:毕业生的高学历膨胀,客观上也有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
  朱学勤:可是高学历者多,并没有能从真正意义上缓解就业问题,而只是把高中生变成本科生,把本科生变成硕士生。家长多花三四年的钱,只是把本来就存在的就业高峰向后延迟了三四年。有些就业单位、特别是文化单位、文化企业似乎总是要比需要的学历高一级的学历,去报社、出版社、甚至党政机关,都要求进博士、硕士,这样一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很难找工作了,把本来应该到大学为止的“学历教育”,非要再拔高到研究生阶段,无形中把“专才教育”变成了“通才教育”,而合格的中、高等专科人才严重不足。
  夏:最近有报道说,深圳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与硕士一样招聘待遇,说明市场已经对这种教育的“通货膨胀”亮出黄灯了。你认为人才缺乏多元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朱学勤:主要是操作性技术较少受到重视,包括在职称评定方面。不久前还有报道说,上海工艺美术厂需要专业技工,可现在美术学校毕业的人全都考大学去了,一些绝活一门一门面临失传。难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形而下、形而中真已经发展过剩,非要集中精力都去搞形而上了?
  大学里有不少人才,所谓“大学的实力在‘大师’”是对的,但是教师不能都是“只有设计的头脑,没有灵巧的双手”型的,也要形成人才的梯队。
  发达国家对专门技术十分重视,比如在综合国力强大的德国,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的报酬、受社会重视的程度并不比大学毕业生差。我在工厂的时候,一个八级钳工得到的待遇和尊重一点不比工程师少。30年了,我今天还记得那样的情景:碰上书本里没有答案的疑难怪症,一圈子工程师束手无策,现场只听得厂长对着电话里喊:“快,快叫‘段八级’来,派车接,把他从被窝里拉过来!”
  夏:你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最操心什么﹖
  朱学勤:一是钱,二是人。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也是操心这两件事。要尽可能争资源,也要利用社会资源,下大力气扶持、关心本校一流专家,人不要多,不要急着“催化”什么。
  党务、政务干部,应由相应机关管理,但学术评估应该让给学术本身,要给教授独立于行政权利之外学术评估的空间,这应该是最根本的一条原则。这在现有体制下是有法可依的——就学术独立而言,并不违背教育法。
  学术标准应放在教授委员会,由教授投票选举产生主任,而不是让行政领导兼任。如果每个学科有一两个过得硬的带头人,每个学校的学术委员会都落实了教授权威,而不是行政权威,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不需要“大跃进”,“会”少开,“表”少发,不添乱,垂裳而治,让大学安静下来,不要“通货膨胀”,学校反而能够搞上去。
  (摘自《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版,定价:32.00元。社址:北京永安路106号,邮编:1000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07: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你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最操心什么﹖
  朱学勤:一是钱,二是人。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也是操心这两件事。要尽可能争资源,也要利用社会资源,下大力气扶持、关心本校一流专家,人不要多,不要急着“催化”什么。

经典的建议,肉食者及取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0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朱某的说法,学校管理者应该最操心的是两样“一是钱,二是人”。

那么,现如今“通货膨胀”,不正是追求钱、人的结果吗?

到处争一流,大家都一流,才会有“钱”砸你头上,你不争重点学科、学位点,则学校排名上不去,也就没有人来朝你砸钱;

学校只有搞出层层叠叠的“职称”,使人分为三六九等,让有本事的人显出其尊贵的身份来(不必说,其收入也要与一般人拉开差距),学校才能留出人才。

可见,这位朱姓的先生,根本没有看出大学的那点事究竟有何猫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0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垂裳而治

这个词吸引我做了点功课

拱手垂裳
查看《汉语词典》中“拱手垂裳”的解释
--------------------------------------------------------------------------------
【拼音】gǒng shòu chuí cháng
【典故】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尚书·武成》
【释义】拱手:双手在胸前合抱;垂裳:衣裳下垂,指端坐。形容无为而治,安坐江山。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帝王无为而治
【近义词】垂拱而治
【押韵词】适百里者宿舂粮、负恩昧良、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民富国强、素丝羔羊、金碧荧煌、治乱兴亡、正法眼藏、入室昇堂、入室升堂、......
【成语举例】今陛下处积安之时,乘不拔之势,拱手垂裳而天下向风。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一道》
http://cy.kdd.cc/L/DG/


垂裳而治
查看《汉语词典》中“垂裳而治”的解释
--------------------------------------------------------------------------------
【拼音】chuí cháng ér zhì
【典故】黄帝尧舜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下》
【释义】垂衣而能治理天下。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押韵词】复亡无日、涣若冰释、拆牌道字、才华盖世、干卿底事、雅人韵士、三街六市、不分主次、公诸于世、无间可伺、......


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



骨子里这个词语还是仰赖帝王心理变化和敬畏上级领导的权威,所以校长领导成为决定一校兴衰的关键因素,把校长领导抬得这么高,还是很有点想法的,无论如何希望还是不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12: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7年前的学术界如此,今天尤其让人痛心,“大票子”犹如国民党败走台湾前的“国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23: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的思路有些莫明其妙,前后矛盾。
“垂裳而治,让大学安静下来”,这实在是书生之见。大学能实现无为而治吗?在当今功利主义思想泛滥的世界里,要大学实现无为而治,无异于闭门造车,自不量力。大学需不需要钱?当然需要!从哪里弄到钱?在大陆,大学的财源,主要是官府的拨款,其次才是民间的捐助。大部分大学更是100%需要官府的资助,才能活下去。在中国大陆这个没有任何道德的国度,任何事情都是由出钱人说了才算的,所以,“垂裳而治,让大学安静下来”,这种说法,实在可笑之极!

如何减少政府方面对大学的控制?方法很简单,尽量减少对官府资助的依赖。民间资助虽然多少也会影响大学的一些事务,但主要体现在招生的环节,属于照顾对象,并不影响到学校的学术体系。尽管现今的私立大学也要接受官府的管制,但是,这种管制,比国立大学的少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11:47 , Processed in 0.34747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