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71|回复: 9

[【问道台】] 湖南将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0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早晨看到这个消息,马上摘出给园地诸位网友参考!
现在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凡是园地版主或者资深教师提出的有关教育招生,考试,科目选择,或者教材教法的讨论,过不了多久就能看到相关讨论的一些结果在新闻上面出现了结果!
这次高考文理分科的问题,我们园地整个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帖子讨论过,几十个回帖,当时各个层级教师都积极参加过,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当时记得是趋向取消文理分科,改善学生知识水准,以便促进学生就业,这个当时我也参加发言过!

今天看到湖南开始率先改革了,这样的动作成效如何还要观察,但是这种勇气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作确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欢迎园地朋友讨论这个问题!

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和规定,我猜是不是先整合,但是考试时候还是菜单选择的,毕竟文理科一下子分开很久马上要整合还是有点难度的!!!


人民日报长沙7月15日电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湖南省教育厅13日出台文件,要求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普通高中不得文、理分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湖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要求,各级学校要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编排学期课程表。除农村教学点可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保证主要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外,其他任何学校不得调整、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普通高中必须确保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和共同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文、理分科。

湖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不分文、理科,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得有所倾向和选择。学校可在教学行政班基础上,开设选修课教学班,由学生自主选择。所有必修课,学生都必须上完,以此为基础,在选修课中可以体现学生在文、理方面的不同爱好和倾向。另据介绍,湖南高考方案将根据高中课程来设计,文理不分科之后,对高考没有什么影响。

为从制度上保证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发展,《规定》还要求示范性高中的招生计划应按规定有一定比例分配到本区域内的初中学校,这意味着乡村初中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到示范性高中学习。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伟健)

http://news.163.com/09/0716/05/5EAP6R820001124J.html

网易湖南吉首网友[哈哈呵呵] ip:222.242.*.*: 2009-07-16 08:00:53 发表
文理不分就是素质教育吗?哈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学生要学那么多课程,这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难道所有的课程都要学好才是人才吗?哈哈,本人认为文理分科还是好,不要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了!哈哈

网易广东云浮网友 ip:58.254.*.*: 2009-07-16 07:26:42 发表
那不是文,理都要考了吗?现在高考这么多门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08: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湖北前些时候取消的地理、历史、自然课合并为科学大综合的现状------愿望是好的(不排除官员们为了所谓轰动效应的折腾),但是在广大老师、家长、以及一些关心教育的人士眼中,再明显不过的事情,却如此仓促推出,其实都是对孩子们的极大伤害----请问孩子们有几个初中、高中!

教育部门主管们,你们有孩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炮轰:中学生文理分科 全世界仅中国独有

 中学文理分科现象最近又遭炮轰。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近日称,“中国可能到了要好好解决中学分科的问题了。文理分科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大学的校长、专家们几乎没有几个人赞成,但是它就这么长期搞下来了。由于文理分科,我们的文科学生上大学,要上点理工科的课程很难。”

  “现在每个学校都实行文理分科,其实这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并不好,应该主张文理兼修。”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曾提出,学理科的要读一读 《论语》、《老子》,增加“文人气”,让思维发散;学人文的也要学一点理科知识,防止“不着边际”。“文理兼修,并不会有冲突。”

  杨院士认为,现在缺乏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

  中学里的文理分科,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学生们偏科的情况日益严重。“本来这个人文科不行,按理说,应该多加学习来弥补,可文理分科后,他选择理科,必然更加忽视文科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一直呼吁要尽快取消文理分科,2005年他还专门写了政协提案。他说,长期进行的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博士

诺贝尔奖得主称文理过早分科不利人才培养
几乎每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
波士顿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博士也不例外。实际上,这位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弱电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创建者在其他国家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意大利的有关人员问他:我们对基础研究投入那么多,什么时候拿诺贝尔奖呢?
格拉肖博士的回答是一样的:“诺贝尔奖不应是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刻意追求的,如果你的科研实力足够强,诺贝尔奖会不请自来。”
实际上,这位75岁的教授更在意的是:这世上没有通向诺贝尔奖之路,如果青年人的学习与研究只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那就太糟糕了!
从昨天开始,满头白发的格拉肖博士以名为“科学发现源自偶然机会或精心规划——论基础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的主题演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拉开了2008年“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活动的帷幕,也启动了与北航青年学子们为期一天半的分享之旅。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他与学子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自己的大学时光,当然,也分享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
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格拉肖博士在哥本哈根继续做研究,但当时的他和周围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很多年过去了,格拉肖博士和两个同伴却因为对这项研究的独立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
格拉肖博士称自己从没想过去追求诺贝尔奖。他的理想是成为大学里比较好的物理老师,目标是进一步拓展人类的知识,然而他却让人类对生存的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正是他所做研究的意义所在。
这位物理老师热爱文学,了解音乐,喜欢读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是,在与北航学子们一样的年纪时,他也只是一个物理专业学生,他的兴趣还是在自己的专业上,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尤其是文科,属于“被动学习”。
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大多数国家不相同:美国的高中不分科,大学也不太分科。对美国大学生而言,必须学习哲学和历史。一个典型的情况是:美国大学生一半时间是学习专业,另外一半时间学习与本专业无关的学科。
格拉肖博士在本科阶段学习研究生(Q吧) 的数学和物理课程,把文科学习的时间减到最少。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文明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便又反过来学习文学。他还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中国音乐。
这种学习让他感觉终身受益。实际上,在过去的25年中,格拉肖博士不仅在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继续进行基础研究,还专注于激发高中生对科学的兴趣,致力于提高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日本有很多物理学的同行,其中不乏格拉肖博士尊敬的物理学大家。可是有的物理学家只懂物理知识,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而格拉肖博士碰到一位前苏联的物理学家,了解美国的历史比他自己还要清楚,这让他十分佩服。
“我认为美国的这种体制很好。”格拉肖博士说:“对中国来说,不需要过早的分科,这很重要。工科的学生不能只懂工科,却不懂本国的历史文化。”
格拉肖博士还给中国的学生提了一个建议。“我曾招收过许多顶尖的中国学生,他们都十分优秀,但我还不了解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和情况,只能说对物理学科的学生略有所知。我认为,中国物理教育的理论成分偏重,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即便是研究理论物理,我也认为他们应该多去实验室,多动手。”
为了能与更多的青年学生交流,今天早上,格拉肖博士又把外国教授与学生们通行的交流方式——早餐会搬到了北航。在与北航的20名学子共进早餐后,他送给每名学生一本自己的自传。这是他仅有的3本著作中的一本。格拉肖博士希望:“你们能够从中找到开启研究这个更大的世界的钥匙,发现乐趣与灵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为什么要取消文理分科

最近由于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涉及到了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本来常识性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在各种调查中竟然难分伯仲。其中,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中国中学生的压力现状不允许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二是认为文理分科反映了术业有专攻,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我认为,这两个理由本身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是关于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的问题。主张不取消中学文理分科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每天学习的时间已经严重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把六门功课变为九门,学生的负担会更重。

  其实,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习多少门课程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即使只学习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学生搞个天昏地暗。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不在于他们学习多少门课程,而在于他们对这些课程有无兴趣。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问题在于,我们忘记了课程本身的意义。为了应付高考,我们不断加大学科的难度,不断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而忽视了课程的价值要素。大部分学生成为尖子生的陪读生,从而丧失了学习的激情与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减低学科的难度,加大学科的价值学习力度,解放大部分学生。大部分人是不需要成为科学家的。真正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利用假期选修大学的课程。其次,全面推进新课程关于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规定,调动教师和社会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二是关于全才与专才的问题。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学习的最佳时间也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培养全才,只能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抹杀学生的个性。

  这个看似合理的观点其实有很大的陷阱。首先,从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才能简单地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根据加德纳的研究,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语文、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探索等方面,其中又有交叉派生的新的组合。

  其次,人的特殊才能、人的专业素质,是需要各种舞台、各种机会去展示,去锻炼,去发现的。钱伟长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是以文史见长的,其中历史得了满分。陈寅恪先生如获至宝。但是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该学物理,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在国外,大学生一般在第三年才开始选择专业,而且读研究生往往再改变专业,很少像我们这样没有变化,“从一而终”的。这样,人生就有各种的可能性。

  再次,文理分科也是不利于专才的培养的。过早的分科,看起来让学生“术业有专攻”,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门的知识,更容易早出成果,早出人才。其实不然。梁思成先生曾经呼吁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就是认为文理分科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钱学森教授也指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真正的大师,大部分是文理兼容,才华横溢的。如数学家陈省身,就精通历史、音乐、绘画、诗词等领域。难怪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经对清华大学的校长说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工科的脑袋是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

  最后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文理分科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这一次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其中教育公平的问题,农村教育的问题,学前(幼儿)教育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像对待文理分科问题一样,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深入研究讨论,集思广益。这也是总理希望教育改革“问计于民”的目的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理分科:历史视角下的实践和争议

 ——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

  田慧生,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教育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等。出版《教学论》、《课程新论》、《教学环境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等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高中文科理科,分还是不分,眼下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把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之一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引发各界的热烈讨论。从前一段时间有关方面的统计来看,对于高中是否应实行文理分科,赞成者与反对者可谓旗鼓相当,难分伯仲。赞成者多从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等立论,反对者则多以文理不分会使学生身上本已沉重不堪的学习负担再雪上加霜等为由,亦可谓各有理据。

  从历史上看,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发端的。如果以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为标志,我国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的实践和争议至今整整走过100年。对于我国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百年历史发展脉络的回顾和梳理,或对我们今天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编者

-本报记者 马思援

  -高中(中学)是否实行文理分科,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即反复出现。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开近代以来中学文理分科改革和争议之端。

  -高中文理科分与合的背后是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国民教育(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还是升学预备之争。新中国成立后,高中文理分科的主要“依据”是所实行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非此即彼,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国家对普通高中重新进行定位,使围绕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进行的改革能够拥有必备的前提条件。

  近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对于高中文理分科赞成还是反对,分歧之大,是此次讨论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论赞成还是反对,参与讨论者多分别从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或促进个性发展、减轻课业负担等寻找到相应的“现实”依据。为寻找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历史”依据,本报记者日前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文理科的百年分与合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舆论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关注度之高,为近年来所少见。这当然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此问题公开征求意见不无关系。从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学(高中)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看,高中是否实行文理分科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历史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田慧生:的确,高中(中学)是否实行文理分科应该说是一个很老的问题,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即反复出现。上世纪初,在改良派的推动下,作为西方三段制学校制度中的“中学”被引入中国,正式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于1902年、1904年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其中,“癸卯学制”在全国正式施行,中学堂学制五年。

  仅仅过了5年,即1909年,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这可以说是开近代以来中学文理分科改革和争议之端。学部在奏请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的奏折中,提议将中学堂分为文科、实科两类,主要在课程设置即主课、通习课上加以区分。

  记者:如果从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算起,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的提出距今整整100年了。也可以说,中学(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就出现的。那么,学部中学“文实分科”的提议在当时是否得到真正实施?在接下来的民国时期中学“文实分科”问题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田慧生:实际上,清末中学“文实分科”并未得到真正实施,而关于分科的实践和争议到了民国时期却仍然在继续。

  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的革新。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在课程的设置上取消了文实分科。然而,仅仅过了3年,中学文实分科就再度实行。1915年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要求“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 ”。

  1922年出台的“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改革的核心是中等教育。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分初、高中两级,各三年,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根据次年颁布的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以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以前的实科。

  1933年12月,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确立教育目标改革制度案”中,明确规定“高中不分文理科,现有之工农商等高中,均应改为职业学校”。此后,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课程规定,高中自第二学年分甲、乙两组,分别侧重理、文教育;1948年又规定取消分科。

  记者: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清楚地看出,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学(高中)是否实行“文实分科”(文理分科)的问题就曾出现了多次反复,并且均以“学制”等国家法令的形式作出统一规定。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在实践中又呈现出怎样的情形?

  田慧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确与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指在新的学校制度当中,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中学(高中)区分文理科,然而在实践当中却长期存在文理分科现象。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做法已经比较普遍。同时在理工科高校大发展的背景下,重理轻文的偏科现象也很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在当时即已流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象愈演愈烈,形成了大家都看得见的事实。

  尽管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特别提出“要注意克服轻视文科的倾向。重视和加强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和美术等科教学,课时必须保证。不要搞高考考什么就只开设什么课程的所谓‘文理分科’”。然而,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和社会各界多方呼吁,高中文理分科在实践中依然故我。

  分与合背后的“依据”

  记者:通过前面对我国中学(高中)文理分科百年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时间维度而言是分多合少、以分为主。在前一段时间的讨论中,也有学者提出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问题。那么,您认为现行高中文理分科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田慧生:简言之,是高考,亦即我们实行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采用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从1954年开始,高考分文、理两大类设置考试科目;1956年又分为三大类:理工类,农、林、医科和体育类,文、史、政治和财经类;1964年又分为文科、理工农医两大类。由于这一时期高考基本上采取文、理分途的设置,为应对考试,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做法已经比较普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考试科目仍采取文、理分设科目,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象也就延续下来并且愈演愈烈。

  记者:虽然说高中文理科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分多合少、以分为主,但毕竟还有过合的时候。其间,是否有过关于是分还是合的争论?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田慧生:当然有,而且可以说关于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说,1909年学部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奏折中陈述的理由为:1.就学生毕业所升入的高一级学堂而言,本有文实之别;2.就学生本身而言,有志趣、个性的差异;3.就制度来源而言,文实分科有本国传统和他国制度为依据,即“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

  再比如,1915年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称:“现行中学校制,各科并重……而于造就社会中坚之人物与高等教育之预备,均有不能独到之处”,因而要求“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这在当时就引起了相当激烈的批评。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二届年会通过《中学教育改良办法》案称“创文实分科者,是更甚其预备教育之意,与中等社会普通应用相去甚远,毕业生之位置,除升学外将一无所有矣”。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学教育界对文实分科则多持赞同意见。

  1922年出台的“壬戌学制”明显仿效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制度。分科即区分主攻方向,选科即选修课程,兼备升学预备和职业训练,可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方向和课程,自由发展个性和能力,探索各种可能。

  记者:对于中学(高中)文理是否分科,从历史上看也是意见不一,且各有理由。同时,人们可以从中很明显地看到外国学制的影子。如果我们把目光停留于此,则肯定是不够的。那么,您认为高中文理科分与合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田慧生:高中文理科分与合的背后是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国民教育(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还是升学预备之争。比如,民国初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明确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国民教育面向的是大众,着重普通知识的教育和国民道德的养成,中学的目的主要就不是为造就专门人才而作预备。既然要扭转以往中学以升学为归依的倾向,而取消基于应对升学而采取的文实分科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再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和生产建设输送人才。实际上,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成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而中学则主要承担了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尽管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强调指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当前还要着重注意为四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但是,在实践当中,为高校输送人才作为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出,上普高、考大学更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高中文理分科自然成为满足这一需要的现实选择。

  关键是高中定位问题

  记者:在前一段时间的讨论当中,有学者作了一下初步分析,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赞成维持现状的多,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所谓“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主张取消分科的情况。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田慧生:这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自然不同。作为“当事者”,即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升学、升学率和课业负担问题。对升学、升学率的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已成为普遍存在于我国普通高中的不争的事实。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可能会使本已过重的课业负担变得更重。作为“旁观者”,即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等则更多地从人才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出发,故而认为高中不分文理科更加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比较宽厚的学业基础。

  记者:当然,在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讨论中也不乏跳出以上思维“框框”,从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树立基础教育新的质量观以及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知识基础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真知灼见,能够带给人们诸多启发。其中,高中文理分科与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系问题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田慧生: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自清末引入中学制度以来,高中即作为高等学校之预备而存在,主要目的是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文理分科作为应对高考的方便法门,其实无力承载过多的毁誉。分科抑或不分,非此即彼,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对普通高中重新进行定位,同时要对高考制度和课程设置作相应调整。如果仍把高中作为大学的储才之所,高中将不得不继续追随大学,采取一切手段和可能迎合大学的选拔。而如果能将高中真正确立为普通国民教育性质,真正视高中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淡化高中升学预备教育的色彩,大学以高中毕业生的通识教育程度作为自身专业教育的始基,同时政府和社会不再以升学率作为考量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的标准,围绕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进行相应的、根本性的、能够切实承担起素质教育重任的改革才有了必备的前提条件。

  此外,从历史上看,任何改革包括围绕高中文理分科而进行的改革,都是需要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任何不顾客观条件的改革,也是难以取得满意成效的。比如说,1922年出台的“壬戌学制”,应当说是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考虑的较为理想的制度设计。然而,这一设计一方面对高中在师资、设备、教材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未充分注意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传统惯性下学生对升学的渴求,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目前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逐渐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高中教育能有一番大的变革出现。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的国家里,我们所期望的不是又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整齐划一的剧烈变动,而是允许存在不同形式、经过充分博弈、可能缓慢但却坚实的进步。这种变革和进步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教育权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的,同时是渐进式的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的。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 ... 05-19/169886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肯定是不分科的。因为现在的社会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分科的话,发展总是不均衡的。所以现在一直在热烈讨论该不该分科的问题。至于对学生好不好,那要看怎么样的学生,如果你平时各科成绩都很平均那当然是不分科有利,而要是你严重偏科,就是分科有利啦。
另外,文理不分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一会堆问题,不知湖南教育厅是否有预案. 例如,取消文理分科后将来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如果还是现在这样考,那岂不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教育:何必文理分科

不知为什么,以国人据说高于全世界人民平均智商的智商或狡黠,多年来却干着一件匪夷所思的傻事:高中文理分科。前不久教育部一个工作小组终于脑袋开窍了,就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教育问题公开征询意见。赞成取消的声音固然不少,但反对之人仍振振有词,诸如社会需要专业人才啦加重学生负担啦同高考制度不接轨啦等等,于是有媒体来个折衷,提议“摸石头过河”。依我愚见,纯属贻误战机。“摸”这么多年还没摸够?再这么优柔寡断地“摸”下去,不“摸”进河里才怪。个中原由不是没有道理,但所有道理都不过是技术层面的小部件,现在需要的是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决断:立即取消分科,恢复通才教育!



  第一,通才教育是全世界的主流共识。外国好多国家别说高中阶段,就连大一都不分科。高二就忙不迭分科的大概只有中国。其实中国也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傻。例如七十几年前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一上任就抓的两件事,一件就是通才教育(另一件是教授治校)。认为学生如果仅学一种专业或一门实用技术,就不会有清醒的头脑,不会融会贯通,结果难成大器。他任校长的十三年始终以通才教育为主,纠正当时“谋生不谋道”的坏习气,把浙大办成了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后来就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显然受这位老校长的影响,强调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先考语文,考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学林散叶》)。注意,这话可是出自数学家之口。而后来的我们呢,居然从高中就分文理,在制度设计上就让学生偏科偏食。如此“先天”营养不良的高中生进了大学又致使大学“先天”营养不良,休说“东方剑桥”,连日本的东京大学都望尘莫及,成了东方二流!



  第二,通才教育关乎国民的心性。与经济危机相比,当下国人真正的危机是心的危机,其最明显的表现为诚信危机以至整个道德危机。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都有人持续下滑,迅速突破底线。更多的人成了社会汪洋大海上的无根浮萍,随波逐流,进退失据,无所遵循,无所皈依。为什么?就是因为心失去了根基,心性缺少底蕴。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起日本。日本不少中学不仅有珠算课和书法课,而且所有中学都从初中开始就要学习“汉诗文”即我国的古典。翻开日本的国语(语文)课本,李白杜甫白居易甚至陶渊明柳宗元以及四书五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比比皆是。大学入学考试,“汉诗文”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日本人傻吗?肯定不傻。这么做是为了是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吗?当然不是。而是为了心性,为了让国民的心性有深度,有依托,有底蕴。反观作为“汉诗文”故国的我们这边,去年我教的大四两个班加起来五十人没有一个人读过三国红楼等四部古典文学名著,今年教的六十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现代的陈寅恪,甚至连“反右”、“文革”这样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都不甚了了。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典籍、不晓得文化先贤,不清楚历史甚至当代史——这样的人能有底蕴吗?心性靠得住吗?不用说,我的学生还是高中文科生出身,理科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这一条最为重要,乃敝人独家之言——拒绝通才教育的文理分科不利于激发人的悟性、灵性以至神性,从而堵塞了天人之间的信息通道。我总觉得,由包括古诗文在内的文史等本土文化才是催生悟性的土壤。所谓悟性,就是同上天、同宇宙或者同“神”对话的能力,没有这项能力就无法接受“天启”,也就无法“灵机一动”而成就非凡的事业。用竺可桢校长的话说,即“不会融会贯通”。中国近半个多世纪尤其近三十年来,可以说是国泰民安经济飞速发展,但始终未能出现一位震惊世界的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就连拉美小国都不断涌现——诺贝尔奖更是悬在半空,看得见却够不着。原因诚然很多,但天人之间的信息通道不畅笃定是个主要原因。



  所以,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根本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2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在中国,上面说什么下面就得做什么,变幻无常,说不定哪天又分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9 18: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目的划分老是换来换去,真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38 , Processed in 0.2276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