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4|回复: 15

[【随笔】] 砖石汉画图释汉字[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5 19: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帖发在自己的百度博客:
http://hi.baidu.com/%BA%BA%BB%AD ... 2060a34723e87a.html

    实话说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因为是我想通过一个甲骨文象形汉字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汉画图片去形象的图释,并补充这个字的缓慢演化过程和自己对这个字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理解。
  先发两个以前写好的帖子,版主看合适的话我就在帖子里面更新。不合适就删除:)

00仓颉造字
汉字不是一个人一夜之间,拍脑袋想出来的。



    仓颉也许是大家推举出来的造字榜样。由于历史已过于久远,我们只能沿着传说的足迹,希冀一步步接近真相。具体这种所谓的真相又有多少名副其实的成分,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验证。

   根据自己的爱好,业余粗略看过几本有关文字源流方面的通俗普及书,受到不少启发:中国的古文字源于象形,自然可以利用合适的图案来传递这个文字的意思,并且能加深记忆的效果。甲骨文很多可识读的文字都为象形,考虑到汉代距离先秦比较近,汉画像砖石表达的图面效果本身就具有高度概况写意的本质,所以用来图释甲骨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懒惰和才疏都不是放弃追求的理由,我希望自己能利用闲暇时间坚持做下去。等若干年回头看,无论收获多少,我想自己都是充实的。

    以此权作开场白:)


图片来源:《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01人之初
躬身弯腰,辛勤耕作;一撇一捺,端正做人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农村,太小了以至于从google地图上都无法找到。走几步路就能贯穿村庄,面前呈现的是广阔的农田,仅在西边遥远的天地交界处有一抹淡淡的青山。

  记得小时候,每到暑假都会跟着父母到田里去。忙肯定是帮不上的,反而会添乱。一般都是父母自顾自去地里除草、耕种忙活,而我一个人乐呵呵的待在地头灌蚂蚁窝或者逮蚂蚱。玩的疲倦了就躺在草丛上,懒洋洋看大人们忙碌的身影。近处的人自然面目很清晰,能很容易的分辨出是邻居婶婶还是远房大伯。距离再远一些的只能依稀分辨出头和四肢,而更遥远的,头也和身躯融为了一体,细小的手臂已不可见,只剩下一个躯干和两条腿的剪影交错前行。

  人是如此的复杂,但在远距离的影响下,已演变成一撇一捺非常简单的两个笔画。现在再回首细想,人们弯腰锄草,躬身耕种的身影更加神似甲骨文、篆字“人”的形象。随着文字的发展,等演化到汉隶“人”才似乎翻身做了主人,褪尽以往低头哈腰的谦卑形态,展现出昂首挺胸,大步前行的精神面貌。


图案选自:《中国帛画》
【相关介绍】:战国 纵约28厘米 横约2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2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从文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其它文字很难比的,而且行文多体,特别是诗词典故,在文章中犹如浓缩的精华、画龙点睛,国人学时都叫苦,就甭说洋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09-06-25 20:01发表的 :
汉字从文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其它文字很难比的,而且行文多体,特别是诗词典故,在文章中犹如浓缩的精华、画龙点睛,国人学时都叫苦,就甭说洋人了。
小弟学识浅薄,借此一是为了自己多认几个汉字,二是,有专家学者指点谬误,好过我独自闭门造车。
唯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故盼路过走过的朋友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2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负号,你是大学问家,认得那么多怪字,谁比得了,大半天只找到残缺不全的两个字“汉阙”,挑几个你看看有用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2: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啊:),难为千千细心一点点找出来

补充一张劳动者的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0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组图释:生老病(疾)死

01生于毫末: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听名字感觉有点陌生,其实传播很广泛。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似乎刚呀呀学语的孩子也能像模像样的给你朗诵出它的节奏。而“生”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刻画的正是草芽顶着两、三片鹅黄的嫩叶,刚刚破土而出的形象。
    看穿了生死的人常言:生亦何欢,死亦何哀?然而人是有情感的生灵,超脱了喜怒哀乐或许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性格。只有在对生的喜悦对死的畏惧中才让我们不敢停止前行的脚步,生生不息的去继承并发扬我们的文明。

图片选自:《四川汉画像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6 09: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06年的时候在塘沽拍的,可惜没拍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6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负号,以后可以到多媒体去搞个组字活动,你作评判,用碑文字组合,看谁选的字又美又古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13: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09-06-26 09:49发表的 :
负号,以后可以到多媒体去搞个组字活动,你作评判,用碑文字组合,看谁选的字又美又古老。
好主意,千千当评委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6 14: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们真博学,俺就悄没声的跟在后面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13: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负号于2009-06-26 13:03发表的 :

好主意,千千当评委好不好。


我可不敢,还是你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4: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emppp于2009-06-26 14:47发表的 :
您们真博学,俺就悄没声的跟在后面学啦!

谦虚,我是不懂装懂:),希望不要误人误己。

02:老者考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和考本义是一个意思 ,在甲骨文中都是一长发驼背老者手执拐杖站立,等演化到金文已看不出拐杖的形态。再往后演化反而了暗藏匕首,真的是越发老当益壮。说文提到:人七十为老。古代人的寿命普遍不高,在生活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能活到七十很不容易,所以又被称为“古稀”。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上联:三个土头考老者,用来征集下联。回复的人似乎很多,但没有看到很出彩的回复。考老确实是一个意思,说是土头未必合适。尤其是“者”一字从甲骨文到楷书形体和意思变化最大,不去查找字典资料的话或许已经不知道它是作为槠树的本义:)

图画选自《山东汉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03:卧病在床

   当我还没考虑好下一篇文章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图释什么字的时候,很不幸,我被小小的发烧击倒了。浑身无力,只能卧病在床,慢慢承受病痛之苦。



    “病”这个字在甲骨文里面没有直接的字体对应,只有“疒”(chuang)的部首形象。《说文解字》对于这个部首是这样解释的: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

  人吃五谷杂粮,自然无可避免会生病。生病的种类五花八门,不好一概而论。但是病人的状态却大体一致:身体虚弱无力,只好躺在床上休息,或许是因为承受病痛的折磨,浑身上下不停的冒着冷汗。这种状态应该是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而甲骨文的“疒”字,正是以高度概括的简练笔画刻画了一个人卧病在床,虚汗直冒的逼真形象。“病”字从金文以后的演变,直至楷书,字型形体变化都很少:以“疒”为部首“丙”为声部。

  对比古时候缺吃少穿的穷苦生活,人民过的越来越富足,吃的似乎是也越来越营养丰富,但是各种疾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层出不穷。俗话说:病从口入。从前几年的冠生园月饼事件,到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这些无不从一个小的侧面反应出我们当前饮食质量令人堪忧的状态,更不要提充满各种化工废气废液废渣排放的大自然环境。所谓的“亲近自然”,也只能是大家梦想中的碧水蓝天。吃的、喝的以及呼吸的,凡是我们所能接触到得多少都带有新工业文明附带产生的致病因素。追忆古人,展望后世,我们是不是更该多反思我们当前行为的正误?

  以一种急功近利接近病态的追求物质利益的生产方式去剥夺所有人的健康生存环境,决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当大家志得意满高呼人定胜天的时候,被无序破坏的大自然也同时以更强大的破坏力反作用到所有的生灵头上。


   汉画选自《武氏祠汉画像石》:原汉画题材为京师节女的故事,此处被用来图释人卧病在床的形象。似乎不妥,聊胜于无:)

【相关解释】

《烈女传》卷五(京师节女)

    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其夫有仇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使要其女为中谲。父呼其女告之,女计念不听之则杀父,不孝;听之,则杀夫,不义。不孝不义,虽生不可以行于世。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仇人哀痛之,以为有义,遂释不杀其夫。君子谓节女仁孝厚于恩义也。夫重仁义轻死亡,行之高者也。论语曰:“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此之谓也。

    颂曰:京师节女,夫雠劫父,要女间之,不敢不许,期处既成,乃易其所,杀身成仁,义冠天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5: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04:劲弓疾矢

   病情的诊断结果似乎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郁郁中笑颜渐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疾病”二字一直左右萦绕,挥之不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古人非常聪明形象的用一支箭射中人的腋下来表达“疾”的含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较轻微的疾病。同时另有快速、急速之意。

  病和疾在以前有着明确的区分:小病称疾,重病称病。《韩非子·喻老》讲过一个很典型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里面明确的区分开这两者的区别: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可叹的是司马迁在描述同一个故事的时候,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文,从始到终用的都是“疾”一字,缺少了对病情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的细致描述。

  也并不要提到“疾”,就想到人生病愁眉苦脸的样子。因为腋下之矢还包含着快速急速的含义。每每读到唐代诗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绝句,让人忍不住心胸开阔,神彩激荡。遥想此公当年两次落第,屡受挫折,却意外金榜题名,不觉心花怒放。



图片选自《武氏祠汉画像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9 21: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负号于2009-06-27 15:16发表的 :
04:劲弓疾矢

   病情的诊断结果似乎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郁郁中笑颜渐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疾病”二字一直左右萦绕,挥之不去。


.......


估计负号这方面的图肯定不少,嘿嘿,其实我也有几张呢,谁知你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01:21 , Processed in 0.34717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