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42|回复: 0

[【政法哲学类原创】] 可欲之谓善(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0 05: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复原孟子性善之原意,就应该首先明确何为善。何为善呢?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何为可欲?赵歧注云:“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谓人。有之,是为信人。” 这是以“忠恕之道”解“可欲之谓善”之义。朱子《孟子集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炙,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 只是说,善是“可欲”,但“可欲”的内容是什么,却语焉不详。
对此,李景林先生说,赵注和朱注,基本上代表了一般对孟子“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的看法。今人解孟子,亦多不外此。赵注以“忠恕”解“可欲之谓善”。朱注所谓“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则完全是一种形式的说法,并未对“可欲”之善的内容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说明。
善是“可欲”,并对“可欲”的内容作出明确说明的是宋儒张拭,张拭在其《癸巳孟子说》,其卷七有云: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其发见,则为侧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也。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盖于此无恶之可萌也。至于为不善者,是则知诱物化,动于血气,有以使之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故信者信此而已;美者美此而已;大则充此而有光辉也;化则为圣一而其不可知则神也。至于圣与神,其体亦不外此而已。
按照张拭的注解,“可欲之谓善”,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所表征的“仁义礼智” 四德。“四德”既然是善,作为“四德”之本性自然也是善的。“四德”之本性来自“四心”,将“本心”的善通过“四心”转向外在的具体的自觉之善,但这依然作为善之能动的端倪而存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小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一四端于我者,知皆扩一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内在的善端(四端之心),只要经由持续不断的“扩充”,就可以行之于四体,完成“践形”,进而达到个体生命的极至——“其生色也,阵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再经由个体而到家、国、天下。“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从自我的“心”向外不断扩充获致“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在社会生活中达到“善与人同”、“与人为善”,在政治生活上求得“王道政治”。本心本性之善以“四端”为基础,“四端”的实质是“动之端”。“端之动”就是自觉地实现自身的行动或心之源初的活动。这是性善的落实,也是性善的本质。善的意义,首先与能动的自身的行动相关。“端之动”自身的现实行动体现着道德的规定性,所以才称之为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 01:26 , Processed in 0.24329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