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16|回复: 12

[【文史类原创】]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述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19: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此文乃我早年的一篇课程作业,未经本人允许请勿转发它处,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p]  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今天的漫长岁月,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间在探索救国与强国的道路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令几代中国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求,本文拟就近代以来直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按六个阶段作一概括描述。

  1840—1894年是中国现代化的酝酿准备阶段和初步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所追求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化,给先进的爱国志士以极大的震动和刺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萌发了了解西方、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理性要求,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了最初的主题。洋务派官僚也认识中国欲自强,需学“制器之器”。“自强”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追求的最初目标。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洋务派共兴建了20余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军事工业。洋务派在自强的同时,也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转而求富,先后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洋务派在兴办军事民用工业的同时,还举办了新式教育事业,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等,并向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大量翻译西学著作。从60年代开始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经过30余年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甲午战争的炮声很快使这一切成为泡影。自强求富的现代化运动受挫,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强运动的失败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制度。随着西学传播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认识到只有变革传统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路,现代化进程自然要推进到政治制度变革的层面上来。
  
  1895—1911年,这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也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第二阶段。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现代化也开始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甲午战争,中华帝国败于蕞尔岛国日本,给国人以极大刺激。一些先进人士得出结论,认为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先进技术还不足以使中国强大,有效抵御外辱。一些人的认识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强烈要求变革体制,追求制度的现代化。1898年的百日维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上开始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维新派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与封建顽固派斗争,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但改革政治成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王朝为了挽救自身危亡,于1901年宣布“新政”和“预备仿行立宪”,却极不情愿地充当了改革政治的执行人。“新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其范围的广泛与触及的深刻都是空前的。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清政府以宪政挽救其危亡的努力终告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共和政治的形式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12—1927年,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缺乏较为成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思想文化背景,虽然打倒了旧的政治权威,但新的政治权威尚未建立。新政治权威的建立,一个稳定的近代国家有赖于思想和文化的更新,思想和文化的变革成了共和时期中国现代化必然的前提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最艰难的。袁世凯在中国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尊孔复古的反动思想逆流,民族危机,军阀混战以及中国主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这使激进的中国人努力反省过去,1919年在思想文化上掀起了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不仅把学习西方从最初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上升到思想文化层面,而且开创了探索中国现代化出路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新文化运动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并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步和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通过新文化运动,就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推向思想文化层变革的阶段。1919年至1927年这近十年间,中国人民面对的实际上是权威失落,地方割据与社会失序的局面,由于政治控制相对松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惯性力量的驱使下,在许多方面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在权威真空、全面混乱的特殊条件下,各种政治思潮风起潮涌,众多“主义”纷至沓来,政党、团体层出不穷,中国进入了重新选择现代化道路的过渡时期。

  1927—194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论争阶段,同时又是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应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斗争与决战时期。“五四”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通过不断论争来实现的,1923年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史的论争,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论争,1933年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1935年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论争,这些论争都是从思想层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上彻底清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逐渐为制度和经济的现代化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基础。

  以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国共两党关于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变得尖锐起来。国民党选择了德国式的统制经济和军事集权的道路,共产党则转向以农村为根据地,进行“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验。这是两条发展道路的大斗争:一条以城市为据点,代表城乡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仿效德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另一条则是以农村为据点,代表工农利益,仿效俄国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 1937年至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全面战争状态,整个现代化过程被暂时打断,先是国共合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接着又进入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终于用革命的手段,解决了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分歧和斗争,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由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大转换,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运动从历史要求向历史自觉转变的中介点。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了一系列重要条件。[3]

   1949—196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时候开始到1956年,只用了短短七年时间,一方面,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整体来讲,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地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七年的实践中,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提供了社会制度的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同时制订了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作为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纲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道路。紧接着,在“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总体思路下,全面开展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1957年至1966年,这十年的现代化成就是很大的。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业用电量增长70倍。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大道上跨前了一步。

  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了现代以来最全面、影响最大的、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改革开放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逻辑发展,也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奔涌着一股经济全球化洪流,到了近几十年,它以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过程,各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蓝图的同时,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从此主动参加到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来,从封闭转向开放,走进了开放的世界。从1992年至1996年近五年来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中国的三大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和机构改革,是中国大陆经济体制全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步伐,也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大步伐。同时我们已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大战略。

参考文献:
[1] 周志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学术论坛》,1993年,第3期,第18页至第19页。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3] 孔繁玉、孔德永,《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44页至第46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21: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大作探讨的是事关民族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学习了。大作梳理了我们这个民族现代化的简要历程,话语简明扼要,很不简单。但个人觉得每个阶段还欠缺提炼出一个明晰的论断。关于中国现代化
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有鉴于此,当前我们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诸如:何谓“现代化”;“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如何;建国以来我们的主流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它和现代化的关系如何;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组织,其实践行为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和现代化关系应然和实然如何等等,都应是主流学术思考的大问题。可惜,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很难看到关于这些本着忠诚科学和真理态度的令人信服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2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梳理过关于现代化的涵义并绘制了一张现代化理论渊源网状结构图。在此一并发上,欢迎继续关注和探讨现代化相关问题。
一、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这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国家,不论是英、美还是德、法,都不能算是现代化的典范了,于是一个具有广泛涵盖性的新的“现代化”概念逐渐形成,并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开始被广泛使用。但是“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公认的定义可言。有鉴于此,笔者把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涵义包罗丰富)罗列如下:
(一)罗兹曼把现代化视作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行进的转变过程。他把现代化看作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页。
(二)布莱克在《比较现代化》中认为“现代化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第66页
布莱克明确反对现代化即西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每个社会的传统性内部都有发展出现代性的可能,现代化是传统的制度与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
(三)班狄克斯认为“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之“社会”与“政治”的变迁。利维对于“现代化”的定义与班狄克斯相似,他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成员利用“无生命的能量”(指人类与动物能量以外的能量)与“工具”(指物理的设计)以增多其努力之效果。
(四)艾森斯塔德,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的历史学派,认为现代化:“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现代化过程就是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五)西方学术界对现代化的含义最常见的看法:
1、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这是最早的西方现代化论者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十九世纪现代化的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
2、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3、现代化就是富强化,指的是经济发展,在经济和科技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谋求国富民强。
4、现代化就是创新与效率化,是对于世界上创新的制度与方法作有效的选择与利用。
(六)三十年代我国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现代化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的思想方法之普遍化。”蒋廷黻《论国力的元素》,《蒋廷黻选集》第四卷,台北1978年版,第648页
黄长义认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标准,尤其是一个有特定方向和目标的追求过程。《现代化涵义的再探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尹保云:“现代化是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的涵义的种种说法加以归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类:
1、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进程。(1954年,周恩来明确提出,1963年再次提及。1978年邓小平在谈到四个现代化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个问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初,列宁从政治意义上来评价现代化)
2、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3、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西方现代化研究中有很大影响的结构功能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4、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主要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
A、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大概应该归功于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
韦伯。
B、马克斯•韦伯的学生,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引申韦伯的思想,认为“关于理性不断增加的规律的概念是关于行动体系的基本概括。”
从历史进程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了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至第17页。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尚在持续的变迁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远未结束,因此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任何使它获得终极确定性的企图在目前都是无意义的。
基于以上关于现代化的涵义,笔者比较赞同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涵义的看法。
二、“现代化”概念的渊源
英文里“现代”(modern)一词产生于16世纪后期,“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中期。现代化至少有三层涵义。(1)基本词义: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以现代化为词根,可以组成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等词组。(2)理论涵义。在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新的涵义,特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3)政策涵义。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必然具有政策涵义,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政策涵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斯宾塞,他将生物进化论观点普遍运用于宇宙自然和社会历史,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他根据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把人类社会发展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阶段。(古典进化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滕尼斯提出了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变迁过程。他在理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过渡,所重视的是社会的变化。《共同体与社会》。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社会变迁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线。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新社会进化论)
二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经过上百年的乃至一个半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整合,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化国家。西方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明确提出了“现代化”这一社会科学概念。50-60年代,是现代化研究的高潮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影响最大的是结构功能派、传播学派和人格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帕森斯(1902-1979)、罗斯托和英格尔斯。帕森斯引申韦伯的思想,认为“关于理性不断增加的规律的概念是关于行动体系的基本概括。”锣斯托从经济史角度探讨现代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工业化过程。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化”是不仅强调工业和经济现代化,而且要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三、现代化理论渊源网状结构图
  

参考文献: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永佶:《中国现代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沈嘉荣主编:《中国现代化百年探索》,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三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左玉河:《失去的机遇》,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松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23: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2楼关于现代化概念及其理论的梳理,读后大长见识。对于现代化概念的本身的界定,可以说众所纷纭,没有定论了。各人自由各人高见,大家们各自从自己研究的理论视域去解读现代化。如从经济、政治、文化或思想观念等。其中“现代化是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倒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界定。其实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语来说,一是有形的形下之器;二是无形的形上之道。前者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各种现代性质的器物、成果。而这些则是后者无形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行为产物。现代化既然是一个未竟的过程,何谈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既然是西方的泊来品,我们的无形价值标准,该如何确立。价值标准无从确立,现代化结果评价又从何谈起。我们今天许多人为自己取得物质方面的成果,沾沾自喜。尤其是经济加速发展、政治权力空前强固,国家的实力可以说是空前强盛起来,堪比前苏联能和西方一比高低。但我们的法律制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文化等是否真的现代化起来了。如果不是,又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0: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的提出高见,并对现代化理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诸多方面,一般意义上现代化的实现应该是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来评判和确认的。
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角度来阐释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因此,法律制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文化等是否真的完全现代化,还未能下定论,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我国法制现代化是指在确定、保证人民的权利及各种合理要求方面,在保证人类进步方面,达到当代最高水平。我国现代化法制的应有精神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任何国家现代化的过程都是对传统的扬弃。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法制中的进步成份,另外要看到国情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法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内容。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有阶段性的现代化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丰富法制现代化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3: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化,我的理解就是摩登化,新潮人士怎么穿,穿什么,我也跟得上。

过去,我国有个口号,曰“实现四个现代化”,它的含义无非就是我上面理解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术技术这四个方面:发达国家的工业先进到什么程度,咱也差不离;发达国家的农业是如何生产的,咱们也要差不离;发达国家有核武有航母了,咱也应差不离;发达国家火箭上天,能克隆多利羊了,咱也应该火箭上天能克隆出老母猪出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举例很形象,您谈的“四个现代化”属于现代化的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这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地走向纵深,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还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层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继续探讨现代化问题,或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9 15: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与否,其实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因为我们比发达国家落后,所以才有需要实现现代化才能追上他们的步伐;同时,现代化这个词早就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成为了一个很空泛的符号,只要是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都可以叫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00: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刘学军在其《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一书中,认为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与政治文明的内在关联十分密切:现代化进程为政治文化增添新质,新质的政治文化又支撑着现代化进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提升政治文明的总体水平。本书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流变轨迹的描述,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遗产丰厚而沉重,传统政治文化严重阻滞着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突破皇权专制和子民意识的藩篱,注入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完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新民主主义革命建构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政治文化,初步完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新的政治文化,这一探索过程得失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初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今天,这种政治文化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现代化的确要走出自己的路。在此很同意楼上的观点:“只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都可以叫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现代化要不得。是误国误民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7 1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冒昧地说一句,所谓的现代化,往往实际上就成了物质主义、物欲。

另外,对于lz的历史叙述,我感觉基本上完全是后来主义,而且多有粗糙,不过就像lz说的,毕竟只是小作业。不好意思,给你戴了顶帽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3: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化之路往往会走偏,或者更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制度和观念层面上的现代化。
所发为早期作业,后来研究领域发生了偏转,一直没对现代化系统论述和深入挖掘,所以有点“粗糙”,发上也算是抛砖引玉了。希望有兴趣的共同探讨交流。在此谢谢楼上的评价。也请楼上的多多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09: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的现代化进程,甚类似于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中提出的现代社会转型阶段论。但似乎没有唐文解说的明晰。唐文强在结合史事议论,此文强在对现代化概念的梳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4:02 , Processed in 0.3093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