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66|回复: 1

[科普教学♡] 科普  知识中国音乐之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7 1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99年,袁世凯在天津接受了德籍顾问的建议而组建。这个乐队大概二十个人,所用的乐器和外国行伍中的铜管乐队一样,曾为慈禧演奏。

  2.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军乐队

  清华大学军乐队,始创于1916年,至今仍活跃在业余管乐界。(待续)

  3.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厂

  1949年6月1日,我国建起了第一家小提琴厂——新中国乐器厂(即北京提琴厂)。后来,上海、天津、广州、营口和苏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小提琴厂。现在,乐器科研部门已开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使我国的小提琴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4.中国第一座本民族音乐家铜像

  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塑立的该院创建人萧友梅的半身铜像。萧友梅,1884年生在广东中山县;1901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中,兼读于东京音乐学校;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20年回国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任教;1927年在上海筹建国立音乐学院(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并任教授、教务主任、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萧友梅组织了“抗日救国会”,鼓励全校师生创作爱国歌曲。他创作的《国耻歌》、《国难歌》等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

  5.中国最早的说唱音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唱和歌谣,共分三个乐章。“相”是一种由舂米或筑堤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打击乐器,用以击节说唱。“成相”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后来发展成诗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韵,按一定的节奏朗读,无固定的曲调,其节奏类似快板。作品大多宣传为君治国之道,间杂有历史故事,对当时的现实也有所批判。

  6.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所设立的乐府。“乐府”如同现代的歌咏团,协律都尉是该机构的最高业务领导人。乐府专业工作者将从赵、秦、楚等地区收集来的地方民歌进行整理、加工,然后由协律都尉谱成新曲,教给乐人歌唱,供宫迁帝后王妃、公伐将相等人观赏。“乐府”最繁盛时人员达800多人,他们大多是一流的音乐家、文学家和民间艺人。这种音乐机构是汉代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文化相随发展的产物。

  7.中国最早的对外音乐文化交流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约公元前989年)。当时,周穆王亲自率领一支庞大的歌乐队西行,一直到达与黑海相连的黑湖,全程往返约35000多里。这支乐队每到一处,就与当地的部落首领互赠礼品并举行盛大的演出。现在的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就是那时传入我国的。在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周穆王率队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为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率领的这支庞大的歌乐队成为我国最早出国访问的音乐团体。

  8.中国最早的器乐演奏比赛

  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的琵琶比赛。当时,长安的东街和西街搭起了两座彩楼,在东街彩楼上的琵琶手是来自西域的康国人康昆仑,他是宫廷琵琶演奏家,号称“琵琶第一手”;在西街彩楼上的是化妆成少女的琵琶演奏家段善本。据《忆乐府杂录》中记载,比赛开始后,康昆仑弹了一曲《羽调录要》后,段善本立即移到“枫香调”弹奏,结果康昆仑为段善本的弹奏所倾倒,乃拜段为师。

  9.中国古代最早的音乐学校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大司乐”,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统治阶级很重视音乐,把音乐看作是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学习内容主要为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其中音乐教师(乐工)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10.最早传入中国的古钢琴

  1600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1552—1610)献给万历皇帝的贡品。这架钢琴是17世纪意大利制造的一种长方形琴身的庆巴罗古钢琴,进贡时名为“铁弦琴”,又称西琴、雅琴或72弦琴。与此同时,利玛窦还向我国乐师介绍了8首用古钢琴演奏的欧洲教会乐曲。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

  “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在,音乐舞台上流传的琵琶曲《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一首有标题的多段体乐曲。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中国人物之最



  1.获奥斯卡音乐奖的第一位中国作曲家

  1988年,举世瞩目的第60届奥斯卡电影大奖,经过激烈的角逐后,31岁的中国青年作曲家苏聪,因在影片《末代皇帝》中的出色配乐,而捧得一座金像——奥斯卡最佳音乐奖。这是中国作曲家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音乐大奖。

  苏聪于198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随后赴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比较音乐学博士学位。1985年,苏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李斯特逝世100周年国际音乐大赛,他创作的《钢琴幻想曲》获得第二名。此后,极负盛名的彼得音乐出版公司特聘他为该公司成员。

  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优秀的音乐家是不计其数的。其中夔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夔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据《尚书》记载,夔曾担任舜的乐官。夔原是生活在荒僻边缘地方的有音乐特长的平民百姓,后被舜破格提拔重用。夔担任乐官之后,曾亲自参与著名乐舞《韶乐》的创作和指挥。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夔的音乐技能之高超。

  3.最早创立十二平均律的音乐理论家

  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音乐理论家朱载育,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理论创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学著作达17部之多,完整、系统地创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载育考证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误差小,其精确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家也叹为观止。

  4.世界上登台最少的演奏家

  1950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在中国江苏无锡的一次文艺晚会上,一位双目失明、年近花甲的老人,在舞台上演奏了一首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奏者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又加演了一曲《听松》。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从小酷爱音乐,随养父华清和道士学习各种乐器,能唱会奏,还能即兴编词创作。因生活所迫流落街头,后又不幸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手中的二胡琴弦较粗,且绷得很紧,其他人一般是按不动的;他的琴声高亢而悠远,演奏别具一格,站着拉或边走边拉,将二胡琴筒夹在两膝间是他常有的演奏姿势。由于他社会地位低下,虽然演奏技巧很高,却从来无缘上台表演。这次文艺晚会,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台。(饱经沧桑的华彦钧在这次演出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送了华彦钧的代表作《二泉映月》,1954年又出版了《阿炳曲集》。国庆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华彦钧的作品在国外广泛流传,并得到很高的评价。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不禁潸然泪下,他深受感动地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 13: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1:23 , Processed in 0.22291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