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参赛文章以第一次提交的时间为序排列:
是不是书读得越多就越不懂得幽默
(一)
多读书是幽默还是不幽默,这是个问题。
我得去问奶奶,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什么都知道的。
满头银发的奶奶坐在门边的小竹椅上,缝着靛青色的大襟褂子,一只小花猫懒懒地伏在奶奶的脚边。不知道怎么,这回,奶奶没有说出什么有道理的话来。
奶奶给我讲故事,我给奶奶捶腿。(有时也掐掐)
奶奶的故事多得讲不完,什么海公主、什么猫啊兔啊九色鹿的,什么唐和尚和四徒弟还有青龙老马,多了去了。我听不明白,反正只知道故事的结局都是很美好的。
这回,奶奶讲的是过桥的故事。
“从前,。。。”,“我不要听从前”。
“故事都是从前的”。
“从前,有条河,河水很急很深,有时河水还会倒流。河上有座独木桥。要想过河,就得过桥。据说也有得道成仙的人可以飞过去。
一天,一只红蚂蚁要从河东到河西,一只灰蚂蚁要从河西到河东,他们在桥当中相遇了。他们碰碰触须,相互问好。然后,红蚂蚁从河东到了河西,灰蚂蚁从河西到了河东。三十年后河西的红蚂蚁要不要回到河东,河东的灰蚂蚁要不要回到河西,这就不知道了。
又一天,一只黑山羊要从河东到河西,一只黄山羊要从河西到河东,他们在桥当中相遇了。黑山羊说,让开,我要过去。黄山羊说,你让开,我要过去。他们角顶角,眼睛瞪着眼睛。不知道是不是风吹的,他们的胡子都翘起老高。”
“后来呢?”
“后来,。。哎呀,闻到糊味了。真是人越老越糊涂了,熬稀饭呢!”
奶奶到厨房吧火息了,回来接着讲故事。我记得后面讲的是:
“退回来才过得去桥。”
我要奶奶再讲一个月亮里面桃花树和嫦娥还有兔子的故事,奶奶说明天讲。也许,明天还说明天,谁知道呢。
奶奶从笸箩里拿出一个红包包给我,拍了一下我的手,“就爱吃豆豆,拿去吧。记住了,好好读书,别闯祸。”
(二) 奶奶没读过书,大抵不懂什么是幽默。照此推想,幽默跟读书是正相关的。我得去问三先生。
三先生是我们村最有学问的人,很受人尊敬。三先生不但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连天地是谁劈开的都知道,你不服不行。可惜三先生早年不幸失明成了算命先生,要不读书读到现在,该和诸葛孔明不相上下吧。
我到了三先生的小屋。屋子里很暗,也没点灯。“三先生”,还没等我说话,脚下绊了一跤,摔了个狗吃~~不,摔了个嘴啃泥。“谁呀,也不是过年,就不必拜了。哈哈”
我问读书的事。三先生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得到知识,知识催生智慧。有智慧才会幽默,也才品得幽默。
三先生不愧是见多识广,我终于知道了答案。
我正要谢过三先生,三先生接着又说:“一个巴掌有两面”。我暗自佩服三先生可以说出这样有哲理的话。“有的人学富五车,有的人是书富五车。有的人把书读活了,也有人读成了书呆子。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明理。”三先生越说我越糊涂,我只想问个答案。“多读书。读有字的书,读无字的书。”“不懂”。“做好人,读好书,行好运。来,送你一张幸运符。”
(三)
村子一里外有座妙峰山,山上有座禅院。禅院后面小树林里有许多桃树、桑树。禅院的智空大师是有修为的高僧,人很慈善。现在桃嘴儿红了,桑葚紫了,我何不去讨他几个。
智空大师就像弥勒佛,笑嘻嘻的,那么欢喜人。看我被桑葚染得乌头紫脸的,直乐呵:“哪像读书人呢,我看倒像唱戏的。”说到读书,我又想起那个问题,是不是读书越多就越不懂得幽默?不知大师怎么解释。
大师很诧异,方圆几十里,从没有人提出如此怪异的问题。
大师笑着说:“是旗动?是风动?”“这个,这个”
“跟书有关系,也没有什么关系”,“吾心即世界。”
我还是不懂。大师曾说过,天外有天。哪天遇到高人,我就会明白了。
书读的越多,就越不懂幽默了吗? 有人说“书读的越多,就越不懂幽默”,言下之意就是书读多了人就呆了。其实读书是件好事,这个大家都是明白的,但是也有人夸大读书的功用,说书中有什么颜如玉、黄金屋。好像只要你读了书,就什么都有了。当然也还有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老夫子的论调。
书读的多了会有什么后果呢?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就变呆了,不懂幽默了吗?我看未必,第一要看读书的人,第二要看读书人读的书。“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如果不死读书,一般情况不会读成“书呆子”。再没有比死啃书本、把岁月完全消磨在学院里的那些饱学的书呆子更为无知的了。“书读得越多越蠢”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有伟人早就指出了这一点,这位伟人还说过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这两句话搁一块,偶就感觉,伟人很幽默。多读书是好事 。不过 ,如果读了许多的书,不知道怎样和现实结合起来,或者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如
何去认识现实世界,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呢?
有人跟偶说书读的越多,就越不懂幽默,偶就笑着对他说,你真幽默。 其实幽默是个舶来词,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据专家考证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时间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的译法早18年。幽默不同于滑稽、搞笑、愚蠢、嘲讽,这些词语与幽默比邻而居,我们常常会误认他们为幽默。
可笑的未必是幽默,幽默有时候一点也不好笑。金圣叹上刑场的时候,给其子留下遗言,说把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的脑袋在地上轱辘完了,从耳朵眼里掉出来二指小条,上书四个小字——“好快刀也。”偶很佩服金圣叹,生前就预见到那把钢刀“不亦快哉”了。
幽默是人人喜欢的招数,但这个招数并不是人人都能使得。那么,如何得之,较佳的方法是读书,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幽默是读书下的蛋”。多读书,才能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与精神世界,并使之丰富,才不会一打一地面对任何变故,无论逢到什么事,大火开锅,小火闷饭,能机智灵变地面对。如果不读书者,性格上容易单一,策略上也缺少变数,人也就显得不那么幽默了。
读书还能使人耻其言而过其行,也不会让自己的声音像布道,发表在任何场合。也就可以避免一些尴尬:本来想制造些幽默,结果一不小心却成为了大家的笑料。
书读得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
这个问题很大了,一个人书读的越多懂得幽默了,我们看得出来吗?那个理解幽默的心思都在人家脑子里面我们看不到,我们只能通过这个人的表现看出这个人理解能力并且表现出理解幽默活用幽默的例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稍微的小改造和引申,所以这个问题的改造简化版本就是:书读的越多这个人理解幽默并且表现出幽默来!进一步的简化推论的版本就变成了:
读书多寡和这个人的理解和表现出幽默程度成正比吗?
那么我们面临的就是三种情况了:
第一:读书越多这个人越懂得幽默并且表现幽默!
第二:书读的越多这个人越不懂幽默表现不出幽默
第三:书读的越多和这个人理解并且表现幽默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关性为0)
下面我们来分别分析这三种情况: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
第一:读书越多这个人越懂得幽默并且表现幽默!那么这个问题就转换成论证读书多少和幽默的正比问题了!
第一步骤:
那么我们先来个反证法来试试,就是举出一个反例来看看:
我们社会对于幽默的认识是多元的,那么其中之一是笑星是多数人认为比较幽默的群体:
我们来看看活跃在我们眼前的笑星的学历:
郭德纲
侯宝林
马季
姜昆
国外的比如艾迪墨菲
这些人的学历大家公认的都不高于本科(把高自考的也算)
所以在我们相声行业或者国外笑星这个领域里面,这个定律“书读得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被证无效!
第一种情况在我们多数公认最幽默的人群里面不成立了! 顺便就把这个:读书越多这个人越懂得幽默并且表现幽默!给否定了!
第二步骤:
那么我们看看在其他情况下面再看看有没有适用的状况:
接着我们使用递推办法来看看:
书读多了,笑话看多了,这个人记忆了大量笑话或者经历了很多搞笑情景!
这个人专攻笑话了,就养成了条件反射,遇到使用条件合适时候,随时能说出笑话!
这样这个人因为随时能对大家讲出笑话了,逗大家笑了,于是就是幽默的???
这个递推论证忘了笑话有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笑话听过的次数越多,大家越不笑,因为都习惯了 !而且反复重复旧的笑话会被大家认为嘴贫和不动脑子!
所以使用递推证明:这个定律“书读得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因为出现意外条件,没有办法证明成立,失败!这个简单的推论没有推过去!
第三步骤:
当代不行了,我们看看古代:
然后我们使用历史办法来证明这个定律!
第一烽火戏诸侯的这个笑话大家都清楚,当时周天子使用了这个造假办法搏褒姒一笑,当时按照阅读量来算的话,应该是周天子读书最多了,因为每天的文书报告奏章基本上都是周天子阅读或者听情况汇报(秦始皇当时每天阅读量是几担竹简),所以这个历史笑话里面,这个定律绝对成立! 每当我读到褒姒轻轻一笑的时候,我也笑了,周朝天子的智力那一刻到了连微生物都不如地步,使用国家信誉的破产来换美人一笑,这样的人实在是历史上面的大活宝!
第二孔子在游说各国途中感叹过自己是丧家狗,我读到这里想象出这么一幅场景:孔子的几个大弟子都围着老师,子贡算是个大财主了,颜回苦着脸,其他几个算是当时最聪明的弟子,围观孔子老师,没有一点办法,我想想开心的笑了,孔子要不是做了丧家狗,他的学说还会在我们这里传播吗?他要不做丧家狗,我何必背诵他的经典语录,都和当时中央保持一致,还用他这种无门无派的草根来宣贯!这个笑话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孔圣人读书过多,官位没有,所以能被大家记住流传下来!所以这个实例里面,读书多寡和这个人的幽默程度成正比,证明!
第三李斯在和赵高友情合作搞了秦二世以后,被赵高灭族时候对自己儿子说:再也不能每天陪着儿子牵着家里大黄狗出门游玩了!李斯也够幽默了,自己生命完结时刻没有想到他起家时候看到的两种老鼠,该想念起大黄狗了,生物进化了,李斯进步了!这个笑话也是说明了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和才子(谏逐客书)熟读书籍多了,关键时刻的幽默没有人能比啊,关心小动物到最后一刻,太幽默了!
第四伽利略在被教廷训斥和责罚之后,偷偷跑出来说地球还是围着太阳转的时候,我笑了,伽利略必经不是布鲁诺,他和教皇的亲密关系注定他只是一个说错了话的小孩子一样撒娇!这种幽默也只能有这样的大才子能说出来,这样的戏弄罗马教廷的事情也就读书多的伽利略能干出来啊!
这么看历史上这种案例非常多,当然反方向的案例也是非常的多,这样其实是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质:
书读的高级了名气就大了,名气大了出点绯闻就被大家广为传唱,于是这些绯闻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书读的越多这个人的事情就很幽默了!
这里面熟读经书和官位和名声挂钩了,官位名声高了,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就被记录多了,这个人的记录多了里面幽默的就被大家传扬了,于是幽默和读书挂钩了!
所以,书读得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翻译一下就是:读书多寡和这个人的幽默程度成正比这个定律对个体有效,很多时候也没有效果,但是统计意义上说:这个定律不成立了!
最终第一种情况被证明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
同样的第二种情况在我们上述历史事例里面被证明也是同样不成立的:书读的越多这个人越不懂幽默表现不出幽默! 参看以上四个例子!
那么就剩第三种情况了:书读的越多和这个人理解并且表现幽默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关性为0)
我想这可能就是最接近答案的可能性了,但是我没有工具来证明了,因为读书越多和理解并表现幽默这样的情况,我找不到函数来表达构建这种关系,也许是我能力有限,这个问题应该由书园里面数学系的博士朋友来证明了,我溜了学习一下孔夫子和孔明,摆完了龙门阵就闪了!!同时这样的关系和本篇文章关键论点没有必然关系了!
呵呵,换了我:我也愿意多读书,读书多了就有机会露脸了,这样知名度高了,我们的故事就多了,呵呵!这样我留名和出洋相的机会多了,人气旺了!
不过在园地里面,我觉得熟读深海集团的文件和老酷的名人名言多了肯定能幽默了,不信看看这段: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深海,什么是深海呢?深海不是海,深海也不是黑社会。这里不搞打砸抢,这里没有陈浩南,也没有山鸡……如果您非得说是黑社会,那么请加引号。我们不否认“黑”,但绝不承认是黑社会!包公够黑吧?可是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造福一方。所以这学会畅游深海的第一条就是,不要有成见,不要把深海的“黑”跟黑社会相等同,深海之“黑”也是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条件啊!
难怪深海诸公腹黑多了,这文字也幽默多了,嘿嘿!!!!!
熟读深海语录三百遍,不是东方朔也要赛过赵本山!
书读的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很神圣的事,任何立志于做学问的人,都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人,将是一个平庸的、无趣的人。现代社会,知识是立足之本,没有知识作为支撑,就像河里没有了水,想作出大的成绩,只能是水中捞月,镜中看花而已!
然而,也许有人会问:书读的多了,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呢?会不会不懂得幽默呢?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有可能;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我认为完全不可能!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幽默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将语言的魔力充分展示。所谓幽默,即用影射手法,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否定或肯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同于嘲笑和讽刺,幽默是在玩笑的背后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它没有那种使人产生受嘲弄或被辛辣讽刺时的痛苦感。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智慧的人都很善于运用幽默,在幽默中让别人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这才是幽默带给我们的。幽默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玩笑或者是恶搞,那些都是低俗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真正懂得幽默的人,一定是拥有大智慧、大学问的智者,他们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地积累,才沉淀出这无与伦比的知识与智慧的魔力,给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所以说,幽默和读书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书中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加你的阅历,开阔你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你的生活不再单调、精神不再空虚。即使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上的富裕带给我们的却是更大的满足。
毋庸置疑,幽默是平淡中的调味剂,是日常生活的一剂良药,它能有效的医治人们的悲观失望和郁郁寡欢,最不济也能让失意者的内心产生小小的涟漪。这所有作用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裕的知识积淀,而读书是最好的途径。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对前面问题的回答。
幽默的人一定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乐观、机智、思维敏捷、敏锐的洞察力、高尚的情操等,而要具备这些素质,读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比如洞察力,通过读书可以不断提高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从而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进行表达,产生让人感到轻松而又深刻的效果。幽默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广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与调味品,是充满冷漠、严肃、紧张气氛的房间透进来的绚烂的一米阳光,充满色彩,还有温馨。读书孕育了幽默,幽默美丽了生活!
姑且看题目:“书读得越多,越不懂得幽默吗?”,将书读得多和不懂得幽默挂钩了,貌似这个等式很难成立。
读书和幽默有必然关系吗?我看未必。学校中有几位老师是77、78级的大学生,那时候的大学生是绝对的天之娇子,文化知识扎实底蕴厚实,书读的自然不少,可是和学生们在一起谈笑风生,时不时还来几个幽默活跃气氛,让大家的拘束感荡然无存。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原因长和一些学生导员打交道,这些人有些只是本科毕业就来到学校做起了导员,摆起架子来,那可真是不小,你在他面前就得规规矩矩,一是一二是二,说个笑话?最好悠着点,说不定他以为你讽刺他,找个机会就给你下个拌。所以说读书多少和是否幽默无法划等号。
读书多的人未必不幽默,幽默的人未必不读书。幽默应该是人的一种特质,比如亲和力,比如控制欲。读书却是谋求生活的一种手段,当然不排除可以作为一种乐趣。如果非要把两者挂钩,那么幽默就是内因,读书就是外因。至于读书这个外因能否改变幽默这个内因还要看很多的因素,譬如生长环境,譬如性格。
但是在生活中一些人往往以为幽默和读书有着联系。似乎书读得多,就只能是书呆子。如此看来幽默大师估计都是目不识丁。造成这个印象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有些人书虽然读的不少却不善言谈,不爱开玩笑,做事认真严谨,于是乎就会对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语揪住不放,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些人未必不懂幽默,只是过于严谨,但是却给人一种不懂幽默、不随和死板的印象。有些人性格外向,个性洒脱,谈笑间搞定事情,不计较过程,貌似有二皮脸嫌疑,插科打诨在群众中游刃有余,一副安明乐天的状态,但有些时候这些人所说的幽默未必就是真幽默,只是我们未必看的到他的本质。
有些人天生幽默,多看看书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搞笑材料,有些人书读的也不少,可惜偶尔说一两个自认为可以活跃气氛的话语却呛得人半天翻不过劲。自古以来读书人有只知断章取义拘泥于书本的书呆子,也有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激扬文字的大儒。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此类事件吧。
但是幽默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不是戏谑不是俏皮,有些人以为戏谑、俏皮就是幽默,此言大错。幽默是愉悦大家,即使有拿某些人开玩笑也是善意的玩笑。戏谑不同,是以诙谐的话取笑。俏皮则是嘻皮笑脸了。有些时候人可以接受戏谑,有些时候就未必能够容忍。开玩笑过头,朋友有时也会反目。
幽默,何谓幽默呢?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而就表现方式上又是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长的特征。
幽默是一外来语,对应于英文的humor,由林语堂最先翻译成幽默。
有设题说“是否读书多了,就不幽默了呢”。我看不尽然,两个没有直接对等关系。
读书也分好多情况,读多、读少,读死、读活,读好书,读坏书,譬如“刘皇叔”(把好书都卖了,只留下黄书了)。如此情况多多,不可一概而论。
一定角度上来讲,读的书的多,知道的故事、道理多,在谈论
另一方面,读的书很多,知道的道理也很多,但是读书读死了,读呆了,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地步了,说起话来也都按一定的道理来,没有灵活劲。或者不爱说话,光默了,不幽了。过程中,信手拈来,张口而出,也会很有趣,吸引人。这样说来,读书是有利于幽默的。
所以,幽默与读书多少没有关系。
幽默,又幽,又默。要出人意表,又含蓄,又荒唐。在情景、思维上有个反差,才能更好笑,更回味。
屡见于网友的跟帖,真是相当的幽默,令人大笑不止。貌似在网络中学习幽默,倒是一可行之路。某人要是自觉说话无趣,不如常来读书园地,看看贴,发发文,兴许也会成为诙谐高手,没准也成个侯宝林呢。
没啥墨水,写两行乐呵乐呵得了。
读书与幽默
一、读书与知识的关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一般而言,人的知识与读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当然,知识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经验知识,直接来源于实践,另一类是书本知识。但追根溯源,知识只有一个来源,即来源于实践,书本知识是前人对自己或他人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拿我们今天的话说,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加工以后的信息产品。这种知识的价值要高于从实践中直接得到的知识的价值,因为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我们为了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一般是学习书本知识,这叫站在巨人或者前人的肩膀上。古人所谓韦编三绝、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说的就是书本知识。在古代,掌握书本知识多的人因为知识渊博,被称为“智者”,是治国安帮的栋梁。
二、读书与表达能力的关系
尽管书读得多,知识就多,但是读书的多少与表达能力,从我们的实际经验来看,好像并不总是成正比关系,有的人学的知识很多,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却很差,好比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有的人尽管书读的不多,不精,犹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是侃起大山来,口若悬河,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时有幽默与诙谐点缀其间,或如石子击过静静水面,击起幽默的浪花朵朵。因此,从我们日常的经历来看,似乎读书的多少与幽默只在表达能力强、外向活泼开放的人那里成正比,而对于不善辞令、性格内向的人而言,虽满腹经
纶,但却是使惯刀的不擅长用矛,只做裁缝活的巧媳妇难为有米之炊。
三、读书与幽默的表现形式
其实,前面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表达能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其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组合有四种:一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强;二是口头强,书面弱;三是口头弱,书面强;四是两者都很弱。根据一般经验可知,读书越多,知道的知识就越多,词语、典故就运用起来更加自如,这叫肚子中有货,就不愁。但是,只不过,由于性格等的影响,有的人,书读得多了,两个方面都加强了,如苏秦、张仪读书万卷,巧舌如簧,游走六国,具有“指鹿为马”,将死人说人活人的能耐,吃的是嘴巴上的饭。而有的人只是一个方面加
强的更加明显,另一个方面不明显罢了,如,春秋战国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据史载,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是故,读书越多,知识的积累越多,人会变得更加幽默,只不过幽默的表现方式不同,有的人是现场表演直播式幽默能力加强了,我们将其称为“外秀”;有的是书本式幽默加强了,我们将其成为“内秀”,究竟是“外秀”好呢,还是“内秀”好呢,不可一概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职业,如 一个作家,也许“内秀”更重要,一个尿不湿的推销者也许“外秀”更加重要。另外,“外秀”运用不当,往往给人一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感觉。
四、结论
书读得越多,人会变的更加幽默,赶快读书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书中不仅有颜如玉,黄金屋,而且还有更多的幽默。需要多彩人生的朋友,你还在彷徨、观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加入读书的队列,放声读书吧:“床前明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