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42|回复: 6

[【时事表】] 家长如何督促和引导中学生的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23: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督促主要是习惯的培养
试问,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家长在生活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引导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是保持他们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您可以装作一无所知,让孩子给您讲讲课,必要的时候一定要问他为什么。在给您讲明白的同时,孩子自然也明白了新学的知识,还会产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06: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篇这方面的文章,感觉还不错,摘抄几句
题目是:中学生家长做好家教的六种方法是什么

一、思想引导法
二、目标鼓励法
三、形象感召法
四、谈心疏导法
五、奖惩激励法
六、生活调节法。

http://i.cn.yahoo.com/05979705529/blog/p_3/
感觉写的很不错,推荐家长们都来读一读,吸取经验,做好孩子们的学习督促和引导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1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严谨,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听讲,最好在小学阶段养成。

到了中学阶段,基本上就是属于学习方法的指引了。督促多了,正好赶上孩子逆反,反而适得其反。
适当预习,认真听讲,多与同学交流,广泛涉猎知识,对中学学习有帮助。

英语背诵课文,大声朗读很有效;
数学还是要理解概念,搞懂课本优先;
物理更是要理解好概念;
初中化学,记忆的知识偏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1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是要考虑一点

就是家长的威信

家长有威信了,孩子服气,那教育和培养习惯才是顺畅和自觉,家长如果没有威信的话,就算你跪在孩子面前求着他学习也是不能的

还有就是家长不能事事都指望教师来培养孩子自己的好习惯

教师在孩子眼里的信誉需要时间来证明,而孩子的学习那是一刻不能耽误的

家长最好向上面网友说道的,最好在小学阶段有家长养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 13: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传统的教学,孩子们的主动性不够,现在都21世纪了,大家不妨多从独立思维这个角度引导孩子

2、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了,已经过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阶段,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以正统想法来压制孩子思想的萌芽

3、如楼上几位说的,孩子要讲出自己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最近给两岁的女儿讲故事(不是读故事书)的时候,感受到知道和讲出来是不同的,讲出来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 1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事情,可家长非要参与进来的话,搞不好就让学习变成很被动的情况,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对于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督促和引导应该是很关键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变得叛逆,家长在这个时候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沟通方式,多谈心,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感受和问题,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要扮演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粗暴管理者的角色,否则这可能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只有当家长与孩子之间比较贴心、默契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和引导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 17: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直觉得孩子在年幼时好教,但到了初中高中就很难教育了。听起来也好象真就是这样子,可我要说,这是一种错觉,有些家长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孩子的自我世界,他的心灵成长,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尺子去测量孩子,用学业成绩去把目光聚焦。从而造成了两代人的世界发生了疏离。我们为何会认为隔代教育存在严重的代沟呢?其实就是祖父母的世界与孙辈之间相去太远,换了父母亲自来教养孩子,同样是这一问题在做梗,就因为父母不能很好理解孩子自我成长的世界,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从而失去与孩子连接的机会。实际的情况是,在早期教育中就从来没有好好引导过孩子,如今孩子大了,管不住了,就心急如焚,四处寻求良方,这种家长太多了。正好反映出家长引导失当,可以作为家长反思的切入点。

一、孩子的自我成长

  我们往往不习惯于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也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内心演变。这样就产生了两种现状:

  第一种现状拔苗助长,即用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打断孩子的自我成长。我借用许宜铭老师讲的一个禅宗故事来说说。佛陀的降生:佛陀降生,听说他不是跟正常人一样从母亲子宫怀孕、从阴道生出来的,他是从腋下降生,生出来后就会走路,走了七步路,每走一步,地上就会浮起一朵莲花,走到第七步,他就站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然后说了八个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这个肉身来到人间,心灵依附在这个肉体,结合而具象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形成了自我,这个自我的感觉一开始的时候,出生的法象(即状貌),就是这八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任何一个婴孩的意识世界里,他就是宇宙的核心、中心点,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他为主,他有任何的需要,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被蚊子叮了、吃得太胀了,他都会用哭声呼唤。然后家长都会来检查一切他的需要,尽量去满足他、照顾他,帮他生存下来。一个婴儿来到人间的时候,他的意识的状诚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1岁,发展他的身体;

  1-3岁,发展他的情绪;

  3-6岁,把生命的经验跟文字跟象征认知的东西开始结合;

  6-12岁,他学习了社会的角色,开始探索生命的奥妙;

  12-18岁,他运用了抽象思维,大量地广泛地吸纳一切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整,建构自我世界。这些正在发展的一切的一切,突然被介入、被干扰、被打断,他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逐渐被一层一层地削弱,他渐渐渐渐地感觉到,“如果我是我,那么我就不够好”,不被认同,人人都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教育,数千万次吧,“你看看哥哥他怎么样?你看看弟弟他怎么样?,你看看隔壁的小王,老是在学校里受表扬”,这样的一切社会价值观被拿出来表扬的时候,都有另外的信息告诉他,“你如果只是你自己,你就不够好”。其实,存在的本身就有那个价值,有它的意义,存在着、呼吸着、感知着、感受着,本身就是生命的真相,这就是最有价值、最高价值、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可是,家长会因为自己成长的经验(也就是他的命运),而不能接纳孩子的这种原生状态,因为不能符合社会功利价值的要求,以成人世界的方式悍然介入、打断、干涉;或是受不孩子成长慢腾腾的状态,忍不得就要“强制执行”。这就是拔苗助长。

  第二种现状是刻舟求剑。

  如果说孩子在童年时,主要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父母的要求。那么中学阶段,孩子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父母要帮助孩子完成由被动学转向自主学习的过渡。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成长发育的需要使孩子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这是孩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必然的过程,也是完成生命个体的独立的必经之路。但是这种自我成长,也导致孩子因父母的话不在那么重要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他们不再是为父母而学,但又找不到为自己学习的感觉,如果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家长往往停留在原来对孩子的理解,直到孩子公然对抗起来,或是忽然对你说“不!”的时候,才猛醒过来,自己在老罐装新酒,不得了了,却又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急得团团转,一些家长会采取打压的极端手段,试图一举拿下,结果如何呢?大家可想而知。这种转变发生在初一下期至初三上期的两年时间里。其实每个孩子在中学时代心理上还是很依赖父母的,他们很在意父母的看法。如果父母以分享的方式对孩子某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孩子就会更加努力的做好那件事情;父母以接纳的方式宽待孩子的青涩与不足,孩子会迎难而上、努力调整好自己。孩子在学习中每取得的一点小小的进步和付出的一次次努力,都是他在探索、调整自己。他们会因为学习进步可以获得父母称赞、得到认可而开心,他们对学习就会充满兴趣和自信;然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的拿分数与其他孩子比较,然后给孩子施加压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开始没有宏图大计,孩子的心理是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他这个年龄无法解决的困难:也许他对自己努力的结果期望过高,当付出的努力达不到他想要得到的结果时,他气馁了;或者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肯定,让他失去了信心。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会因一件事情的成功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幻想的夸大,也会因一件事情的失败,陷入极度的自卑之中,全盘否定自己。要求孩子在少年时代的基础知识是做到很扎实的,那是苛刻的。当他想努力时,他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靠得是少年人的幻想做为努力的动力,一旦这种幻想受挫,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放弃继续努力。要想让孩子努力过程中不放弃,父母要做好啦啦队员,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当孩子的努力遭遇到挫折时,父母要做好消防员,给予孩子及时的疏导,教会孩子客观的看待努力过程中的挫折,帮助他正视前进路上出现的挫折,并把挫折变为继续努力的动力。做到这些需要以良好的亲子沟通为基础,只有当孩子信任父母,知道自己无论遭遇到什么,父母都会理解和帮助自己,他们才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才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

  第三是青春期身心变化规律:初中阶段是孩子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生理上,是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突增、性发育并走向性成熟。伴随着生理上的激变,心理发展面临着一个艰难的过渡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少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构成他们十分特殊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是教育孩子的良机,如果家长了解孩子这一阶段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状态,选择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此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可能使学生经受曲折,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材的孩子,就是因为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能顺利地度过“心理性断乳期”而丧失成才机会的,因此前程无望。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发育进入人生第二高峰期,加上知识能力的增长、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心理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儿童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而成人的生活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一时期,少年的发展充满了矛盾的色彩,主要是三个方面: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生理的发育,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开始使初中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他们对自己日益增长的体力和智力产生了较高的估计,因而在心理上的独立要求与自尊随之增强,表现为:开始有了独立的见解;要求象成人一样独立生活;争强好胜,不甘示弱。但现实地看,他们还嫩得很,从经济上和应变力上都只能是依赖。

  2、性心理发展和心理上准备不足的矛盾。即性意识的萌动与调节自控能力落后的矛盾,青春期是摔不起跟头的,哪怕一丁点的偏差,一丁点的伤害,都会留下深远的痛,都会左右以后的人生。这是多事之秋。

  3、心理的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即闭锁性与合群性的矛盾,但闭锁并不等于一定不合群,相反,可能更合群。初中生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同学间的相互关系逐渐多样化,胜过师生和与父母的关系;少年的友谊具有绝对的忠诚、坦白;有较多的自发伙伴群,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人际关系中两性距离在形式上依然很严格,内心深处开始模糊地对异性有好感。

二、教育的本质是渗透

  “讲道理他都懂,每次也都信誓旦旦地保证,可一离了我们的眼就不是他了.”我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也许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帮助孩子了,却搞不懂自己的帮助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当孩子不能自控时,父母往往以为对孩子孩子没有听懂自己所讲的道理,于是一而再的重复的给孩子讲道理。自己能讲得都讲了,孩子也听烦了,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懂这些道理了,但是一到实际中孩子还是不能自我约束,这就让父母即束手无策又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叹一声: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究其实质,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没有解决。要如何解决呢?问题从哪个根源上产生,就从哪里入手,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进不到孩子的内心,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呼应。你怕麻烦,不想把工作做得更细,到头来你会更麻烦,只会按惯有的想法去教导孩子,结果是孩子花样百出,家长只有招驾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如果你是不知道怎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就学习,要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通路。所以,要彻底改变孩子,不是寻找哪些能打动孩子话语,也没有什么不用费力就能一蹴而就、扭转乾坤的妙方,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和点石成金的手指;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先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那些无意识的失误,从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做起,孩子会缘于你的改变而改变。“孩子不顺从我,换一种思维,我忽然置教育于不顾,专事学习以求彻底改造自己,则不仅赢得自身的解放,和内心的光明,而且赢得孩子的敬重。”人性不是一方固定的土石,人性就象是水,教师或是家长只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很多的人就失败在这一点上,他们往往不知因什么势,怎么地导!家庭教育永远不是蜻蜓点水式,不在一朝一夕,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解决问题,人类成长的复杂性注定了家长们只能只能一点一点地、用真爱去浇灌、用灵气去感染、用生活的细节加以启发,用自己的主动性引导孩子的主动性,这就是教育的渗透性特点。

三、得其心而教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若能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哪怕是与你同龄人、抑或是年纪大的人,都可以被你引导。而对于你自己的孩子,往往因太过于急切,反而失去了水准,你内心的标尺发生了顷斜,以致于不能以平常心态来面对,没有一种耐性来细细引导。所以孔夫子在两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循循善诱的教育理想,谁能做到循循善诱,那就是世界级的教育大师,成为孩子或是大人不可拒绝的朋友。尊重孩子,保持心灵沟通。假如我们把孩子比做一棵树的话,树冠是孩子的智力,树干是孩子的身体,而树根是孩子的心灵,是孩子的生命之根。所以我们必须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心灵的培养上,塑造孩子的生命之根。要想保持与孩子的心灵相通,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意味着彼此平等;尊重孩子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只有达到心灵的细微之处,才能找到收发的最佳时机。这里,实际上把大家引入到了现代心理学领域。有心的指导师或家长,可以沿着这条路深入探究。

四、引导能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教子如同牵牛,你在后面拖牛的尾巴,牛是被动的,你费力不讨好;牵牛鼻子,用的是巧力,牛自然乖乖听话,到了最后,你不用牵了,只要远远地看着就行,这得你自己有心有智慧。引导孩子学习兴趣,就是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如果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根本不用你监督,他会自己努力的。”中学阶段,说穿了,就是一个家长渐次放开管教的过程,家长最终要把一切都交给孩子,让孩子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思想的主人,成为自主面对现实的、顶天立地的、挺直了脊梁骨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引导的本意。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要允许孩子一点点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表现出许多做不到之处,上面这位家长操之过急,结果会适得其反。要耐心的从细微之处发现孩子的一些小小的改变,对于孩子的每一细微改变都不要忽视,只要发现就表扬,积小溪以成江河湖海,最终使孩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的家长害怕伤及孩子,就采取所谓的“赏识教育”,一切小心翼翼地顺从孩子,夸大其词地吹嘘孩子,甚至于完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自流,于是也弄得不可收拾。而不知赏识是为了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了营造亲子和谐的氛围,赏识的最终目的以实现对孩子的有效引导为归依。收与放,宽与严,并非一味的温情默默,也不是一味的苛刻严酷,我们要坚持三条原则:

  滋养而不束缚,尊重而不放纵;

  接纳孩子情绪的渲泄,但不接纳其错误的行为;

  娱乐从属于学习,而学习从属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指自我成长、心灵成长)。

  1、进行理想教育

  虽然理想的东西并不能说一定会实现,但有理想和没有理想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理想是一盏明灯,是人前行的方向。在理想教育中,将考验我们家长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没有理想的孩子,就很难解决好一个问题——学习的间隙问题。比如说:课间休息怎么处理?节假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心情不好时怎么处理?家境贫困怎么处理?亲友担忧怎么处理?面对这些边缘问题,孩子很难得出适当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动者。我的外侄女考上了重本,我总结说,记得她进高中第一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精算师,你看,她目标一订,人就不同了:在与同学交往时,她就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训练自己能否走进别人的心灵;她进书店总能买到自己要的书,她在课间和节假休息是有原则的,玩电脑止于精神调剂,三年高中,没让家里操过半点心…总之,学习之中和学习之外的一切都服从于一个目标——未来的精算师,很多的问题,在别人那里模棱两可,而在她那里则是取舍分明。这就是做一个有心人啊!人,无志不立。没有理想的人,既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又不能卓有成效地经营自我!一个人有了梦想,身上就罩着一层美丽的光环,更有一种得自天助的力量。中学生对现实生活往往缺乏理解,这个方面是无时无刻都要进行渗透,暗示孩子对未来进行思考,对远与近、内与外、德与才的相互关系进行启示和教导,而不可用家长自己的想法取代孩子的理想或目标。

  2、聚焦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深藏于人性之中的第一灵动。孩子的主动性,是孩子内在的自由,是一种对外境的积极的回应。我们向孩子提问,并不是为了得到标准的答案,而是投石问路,试探孩子如何来回应,用以观察孩子内心图式的察觉能力如何,测验孩子天性受激发的程度。

  3、引导要用巧力,幽默教子

  引导孩子,不可能不用力,但不是用蛮力,而是学着用巧力。学着利用生活中的情镜,实行潜移默化的启示,让孩子心神俱至。那些用心过重的家长,要学会轻松教子,四两拨千斤。幽默教子,幽默是人际沟通的有效方式。有的人做不好事情,有的人教不好孩子,都是因为用心过重,言语粗糙,面目可憎的缘故。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能够养育我们这般人的除了粮食,还有幽默。人的生活,不能过分严肃,精神有张无驰会被压跨的,如果生活缺少了情趣,精神表现为呆板,就没有了亲和力。做人,不可过于清苦,也不能过于枯燥。生活是原生态的,笑声并不难以找到。一个人能避开正面冲突,视困境于不顾,发现生活的乖张情致,一语破的,自嘲自谑,也是一种轻松面对现实的态度;真正有趣的也许还在于孩子似的真诚,所以,我们应当向孩子学习。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生活中有我们的养料,正如我们从土壤中能刨到食物。我们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孩子就是我们的土地,是我们园中开的花果,我们只有忠实的季节、忠实于土地、取材于土地(即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孩子才会结出幸福之果。我们就从孩子身上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这叫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于是我们找到了童心,找到了乐趣,也学会了与孩子相处。这是因为,我们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入口处,使孩子乐意,而家长不累,不然,我们不仅会劳而无功,反而有害孩子的天性。我们有力,可尽使;我们知道结论,不可尽说;我们懂得利害,就让孩子尝试;我们看到偏差,巧妙加以引导,不使孩子看见手中的鞭,口中的咒。

  4、生活即教育情境——无痕的教育

  生活中的小变化、小物件都可成为教育的情境。喝一杯水、吃一个瓜、说一句话、接人待物都无不蕴含着育人的道理;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场影视、一本书都是激发天资的情境,这就需要家长去做一个有心人,面对生活之点滴,当成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可以点拨孩子,点燃思想,但要做到收发自如、生动自然而不着痕迹(而不要变成唠叨)。这就是“家长的主动性”!这就是无痕教育。父母应当以教练的姿态、导演的手法、朋友般的同声相求去接近孩子的天真,接纳孩子的过失,在顷听、抚摸、理解的基础上,留意孩子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需求,才能因势利导、克服心理压力,走出成长的误区。应当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旷野之中,让孩子欣赏空中的飞鸟、奔跑的动物、夕阳的余辉、山峦的起伏、大海的洪波、云彩的变幻;也应当与孩子一起锻炼,在运动中体验灵与肉的极限,砥励生命的意志。父母不是害怕孩子网游成瘾么?那么,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上网,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去领略网络世界的精灵,触摸信息时代的“伊妹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6:01 , Processed in 0.257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