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05|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五月初五与粽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8 04: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月初五与粽子



   到了五月份,天气变暖,没有了三月的乍暖还寒,没有了四月的冷空气侵袭。五月之后,天气真正的开始变暖。表现在北方人开始拆洗冬天的棉被,南方人开始穿上夏天的服装。夏天真正开始了。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各种侵袭人们的毒蛇害虫的活动频繁起来。蛇、蝎、蚊、蝇等毒虫都进入旺季,伤口也容易发炎,人们也较容易得各种传染性的疾病。所以古人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以五彩丝系臂驱瘟、避邪,喝雄黄酒防止毒虫叮咬。

   以人为中心的方位系统中,最多只能到“五”(前后左右中)。因此,人们就常以“五”来概括的许多概念。如:五官、五音、五毒、五方、五色……。所以,凡是以“五”表示的概念,大多是简单到复杂的中间状态,或者说是简单状态的最高形式和复杂状态的最低形式。

   “五月”是从从春到夏的过度阶段,人们就认为是阴阳气息的交互。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五,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sup][1][/sup]”

   平时人们做饭吃饭,都是用锅碗之类盛装。但是,由于各种蚊虫苍蝇之类常常会弄脏敞开盛着的饭食,人们便想办法阻止虫蝇的污染。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一种好办法,就是做饭的时候,将米用芦苇或柱子的叶子包起来煮。这样的好处太多了,不仅可以阻止蝇虫的污染,防止疾病,还可以使饭食保存较长的时间。当然,用不同的植物叶子包,煮出来的米饭味道也会增加相应植物的清香。另外,用叶子包起来的饭食,还方便携带,特别是五月正是农忙的时节,人们要到田间耕作,带上这样的食物,方便卫生,保质期长。很快,这种办法便流行起来。

   有了新的一种食品,但是人们不知道该给它叫什么。人们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字,就叫“粽”。

   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因为zong这个读音,常常表示“层层叠叠”、“上下交错”的意思。[sup][2][/sup]“五”字本身的写法就是上下各有一横,代表“天”和“地”,中间交错的两道线,就是指“交错”。[sup][3][/sup]正好,五月初五做的这种食物便叫“粽”了。其他的读zong读音的字,像“棕”、“鬃”、“踪”等,都有“层叠交错”的含义。[sup][4][/sup]

   后来,由于各地的人们融进了各自纪念本地的历史人物的内容。像吴越一带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荆楚一带纪念屈原。其中,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屈原,得到民众最广泛的认同。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当然,粽子的来源就又产生了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版本就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龙虾吃屈原的肉,就向水中投米饭。但投进水里后米饭很快就散开了,于是才用叶子包裹起来。而且还做成尖角,让龙虾等无从下嘴。

   随着各种不同文化信息的注入,“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了。


附注:

[1] 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市古籍书店 , 1991。

[2] 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语文出版社,1999。
  
  参见第110-111页:
  “丛是聚集,是密集或集聚在一起的草木、人、动物或其他东西;总是聚束,即聚集在一起系扎起来,是系,结扎,是合,会合;……粽子是用芦叶裹米结扎而成的食品;”“说文新附:‘糉,芦叶裹米也。’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同时,还收录了其他内容。如:“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丝带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说文》:“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段注:“此谓乂也,即释古文之意,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4]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
  可参见第385页对“繌稯(緵)椶(棕)騣(鬉鬃)”等字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你一探讨事物来源的学术性论文,没有(缺少)个参考书,引用材料,兄弟们很失落呀。

看看百度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地方:
粽子简介
  粽子 (拼音:zòng zǐ)(英文名: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
[编辑本段]粽子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1: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bulunuo 兄的意见。

已加上相关参考文献及注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9:04 , Processed in 0.1344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