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5-21 21: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弊的心理特征.
差生作弊的特点:
所谓差生指平时学习不努力,在团体中印象不佳的人物。他们作弊一般有计划、有预谋,有的单干,有的结成团伙。作弊时,情绪不稳,表情却显得很镇静,目光游离不定,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试卷上,而是集中在监考身上,如果监考稍不注意,他们就实施行动,有的甚至公开 作弊,向其他人索取答案。
差生一般心理素质都不健全,有意志的自觉性,却缺乏意志的果断性与坚持性,表现为意志薄弱,如“听不懂了,就不听了。”差生的道德意志有所发展,道德判断落后,道德结构不完善。如受过警告处分,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荣辱羞耻都不管了。一般差生在校都没有很好地接受正面教育,反而接受社会上消极影响较多。还有少数学生没有把学校看成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是作为消遣、交友、娱乐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学习的愿望,至于考试分数,就完全押在考试作弊上了,体现了一种赌徒心理。
差生作弊的原因一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克制力薄弱的矛盾。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行为产生过程如下:刺激需要心理矛盾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需要满足产生新需要。从中可以看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而动机又产生于需要或欲求,当人们在刺激影响下,产生了某种需要或欲求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矛盾,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自己在团体中有相当的地位,强烈地需要人们尊重自己的言行,在同学和家长中挣点“面子”。同时自我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但价值的取向不尽正常,以虚荣为自我满足。这样一种自我完美的意识的发展,与意志的薄弱,道德的落后形成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自制力,那么有可能把行动导向正确。然而,意志与自制力是互相联系的。马卡连柯写道:“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就没有任何意志。”这是导致差生作弊的心理矛盾之一。
二是社会的高期望与个体的低水平之平的矛盾。强烈的愿望所追求的对
象,称为目标,愿望与目标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比如,无上大学的目标,也就没有为此而努力的愿望,表面上屈服于家长的权威而努力完成任务,但内心愿望不是接近对象,而是逃避对象。只有个体由深思熟虑引起的愿望而产生的目标,个体才能为此而不懈地努力,这时为实现目标的行动是坚定的意志行动。行为目标的选择必须恰如其分,如果不具备现实的客观可能性,则最终必然导致行动的半途而废。如果目的虽然可以达到,但过于遥远,对于意志不坚强的人,常常会成为影响行为能否坚持到底的原因。社会期望与个体素质要互相适应,i 能在社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由i 的智力、性格、兴趣等来决定,社会只能激发她的正确的需要,促使其树立一个崇高而恰如其分的目标,社会不能越阻代庖,当然,社会的高期望,无论是指家长还是教师,其动机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动机与效果应该一致。
优秀生作弊的特点及心理。优秀生是指平时成绩较好,在团体中形象不坏的学生,这类人作弊,人数不多成功率高,因为教师有一种心理定势优秀生不会作弊。尽管人数少,破坏能量不能低估,因为其中不乏干部、团员之类,在团体中有一定影响,一旦作弊,对差生的反作用极大。他们作弊可分为二种: 帮助差生作弊,为差生提供作弊材料,有的是应差生之邀而进行。其动机有以下几种:“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控制心理,领袖欲;显示、表现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优秀生自己作弊,特点:个体行动,带有偶然性。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强,在团体中已经有一定威信,有一定的意志及较完整的道德结构,但不成熟,对自己的发展订有目标,在实现过程中会碰到困难和挫折,这时这种人就会倒退。人在困难的情况下,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倒退到过去能满足欲求的那种幼稚的行为方式。因为挫折引起了人格的分化与减弱。
对作弊的控制
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其内心深处欲望及目标的反射。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崇高的动机,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将来的自己前途而学习,在各种活动及教学中促使学生建立崇高的学习目的。完美的行动目的是在坚定的意志行动中实现的。意志行动的坚定性反映到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坚韧性,具有坚韧意志的学生,一方面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另一方面又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有意识地加强意志锻炼,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明辨是非,磨练顽强意志。例如有意给学生造成一些“挫折”,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自制力,一个自制力强的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不会产生盲目的冲动,增加学生的行动导向能力。个体在遇到挫折后能否作出正确的反应,使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要求,个体受挫目标转移能否使自己的行为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一点对优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规范是个体行为蓝图。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的约束力,它往往成为个体行为的依据和评价道德行为的准则。所以要完善学生道德结构,不仅要使他们懂得应该服从哪些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而要在其人格心理深层之中形成羞耻善恶观念,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思想与刺激的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