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222|回复: 12

[【政法哲学类原创】] 《论语》“贤贤易色”解释【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8 1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夏一句言学的话: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几千年来,很多人解释色为美色,六经注我,实乃大谬!
  贤贤:第一个贤,动词,与......友好,温良;第二个贤,名词,贤人,能人,次于圣人、君子的等级。
  易色:即变容,易,动词,改变,色,名词,脸色。合起来可解释为:发自内心、真诚想接近,而改变原【漠然】为【和悦的面色】。
  另外,论语中 “色难 有事”作类似解释。


补充下:查了下字典,易还有做“悦、和蔼”的意思,那易色就等于“悦色”了,和我的“变容”解释虽然方法不同,语境下所指向的意思还是基本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偶像周公也有礼贤的历史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1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贤贤易色”到“发自内心、真诚想接近,而改变原【漠然】为【和悦的面色】”,增字解经的意味太强烈了。且不说括号里的内容,就是“发自内心、真诚想接近”这句,文本里也看不出来。
说“第一个贤,动词,与......友好,温良”,根据何在?请兄贴出几幅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16: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胡说两句,欢迎批评。

“贤贤易色”中的第一个“贤”是动词,与“易”相对。前者(第一个“贤”)可以理解为“以之为贤”,后者(“易”)可以理解为“轻视”。(《高级汉语词典》,词条“易”的第十一条释义: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同样,“贤贤易色”中的第二个“贤”(名词)与“色”相对。“贤”可以理解为贤良之品性,也可以理解为贤良之士;“色”可以理解为美貌,也可以理解为美貌之人,进一步引申为表面上漂亮亦无不可。

总之,按照八荣八耻的句法结构来阐释这四个字,即以“好德”为荣,以“好色”为耻。

可见,贯彻这种精神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既反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又反应了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观。如果湖北巴东那三个王八蛋读过《论语》(或学习过八荣八耻),也就不用挨刀了。所以说,理论学习必须常抓不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4 16: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舞兄的政策水平太高了!其实早在八荣八耻推出之前,江泽民同志就提出过“以德治国”的理念,这现在虽然不大提了,但是其中的继承发展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5 1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arivraj 兄好。

易,也当「如」讲(又一解)。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也(王念孙《广雅疏证》)。
此章「讲人伦」,首句先说夫妇,依次为父母、君臣、朋友。

鼓励男子要效法孔明擇婦,娶妻不先看那个外表的皮囊,要看内在美。因为当时世风日下,子夏提倡逆「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同理,姑娘们择偶,别选没用的帅哥,捉刀英雄肯定是不帅的。)
但据说孔明的丑妻黃月英有才(似不合乎「女子无才便是德」?)。

网上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7年),要重金選“小喬”作為形象大使(选周瑜的老婆),人多为黄夫人不平。
但若是由黄夫人出马,那得办个才艺兼「选丑」大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6 2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子夏言学的一句话,而儒家的“学”主要是指立德修身的人生社会之学,当然儒家也讲知识之学,但那是末,不是本。所以还是按照传统的解读比较好。“贤贤易色”是讲夫妇之道,即选择配偶应重德轻色。夫妇之道惟重德方能白头偕老,家庭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1: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xinghuit于2009-05-24 10:39发表的 :
  从“贤贤易色”到“发自内心、真诚想接近,而改变原【漠然】为【和悦的面色】”,增字解经的意味太强烈了。且不说括号里的内容,就是“发自内心、真诚想接近”这句,文本里也看不出来。
说“第一个贤,动词,与......友好,温良”,根据何在?请兄贴出几幅图来看看。
嫌我增字,漠然可去掉也!
其他维持我的看法,根据具体语境作合理解释!
贤,崇尚,引申成接近、想交往!
后面易色进一步从心理、面色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2: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做“悦、和蔼”的意思,那易色就等于“悦色”了

易作和悦的例证
1、喪,與其易也,寧戚
2、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仅字面上,易色作以美色为易解是没错的,考虑到在整段语境,变脸色更合适些!个人鄙见,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2: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给一个易色与变容的例证,与论语时代相近

子张曰:“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yutoulv于2009-05-26 21:03发表的 :
这是子夏言学的一句话,而儒家的“学”主要是指立德修身的人生社会之学,当然儒家也讲知识之学,但那是末,不是本。所以还是按照传统的解读比较好。“贤贤易色”是讲夫妇之道,即选择配偶应重德轻色。夫妇之道惟重德方能白头偕老,家庭和美。
请统计先秦经典中色作女色的次数和作面色、脸色的频率 以及字义转化的先后顺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14: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說到「贤贤易色」是「明夫妇之伦」(引宋翔凤《朴学斋札记》)。娶妻要选淑女,如毛诗序〈关雎〉篇所言:「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淑女才能配君子。淑女美丑不论,最起码不能出身「低贱」,淑女得出身有名望的家族,懂得礼法,最好还是尊貴的嫡出女兒。日後持家、助夫,帮忙管理,方能发扬女子(后妃)之德。如果她还长的美(得称端庄),那只能说是好上加好,美色属附加价值。

所谓刺君子(君王)好色,不过就是因为他喜欢她,进而娶她为「妻」,立她为「后」。可是她出身不好。出身「低贱」,既非望族世家之女,不识礼法,也对丈夫的社会地位没有丝毫助益。仅凭依「美色」——同樣是父母給的本钱,而「暴贵」。这就破坏社会秩序中的「夫妇人伦」,受到儒家的挞伐。所谓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也。这里所谓「德」,恐怕不会是单纯指一个女子的「品德」,她是无名的,她的背景、出身,才是她的「德」。以德侍人,「好」人家出身的女子,才配當大老婆;以色侍人,只能居小妾之位,這才叫各居其位。

譬如:曹魏不在乎礼法,书上说曹家父子喜欢「立贱」《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卞后,曹丕、曹植之母,就出身歌舞伶倡。「贱人」居贵位,是否真的就无「德」,不是「窈窕」(幽闲)的善女人(不贤慧),成不了君子的佳偶?曹操本就不是君子。这样就显示出「贤贤易色」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秩序,与社会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09: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色」当「仪容、面色」讲。「易色」,即楼主主贴说的「变容」。
以及皇侃《论语义疏》漂泊
一.
先总括前面,贤贤易色贤贤二字,无争议。前一字,动词;后一字,名词。言尊敬贤人,崇尚贤人。
问题出在「易」字与「色」字。,一般有三解,随着后面「色」字转换。色,大体分为二解:(1)美色(2)态度、仪容。二者意思一转,便有千里之差了。

易,三解:
1.  易,解为「轻视」:如看重妻(夫)之贤德,而不贵其容貌。从「夫妇人伦」作解,今人杨伯峻注,依此释。
2.  .易,当「如」解。犹言「好德如好色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依《广雅.释言》:「易,如也」。「易」当「如」解,可能形成孤证,无他处相互征引可证

以下:
3. 易,当「改易」讲。两说
1)尊贤好德,而改易「好色」之心。
2崇尚贤德,因而庄重仪容。「色」,当「面色、神态」讲,「改易」其「容色」,见贤人而肃然起敬。

.
「易」,当「改易」之解「第3条」,以及「色」当「面色、神态」讲,整句较早的来源与征引。

这条「易为庄重之容色」解释,出自南朝[]皇侃《论语义疏》。「疏」,传统上指对「注」的阐释与疏通,疏尊重注,不破注。这条庄重仪容的说法,却是皇侃阐明孔安国古「注」之外(见下文 []),他不十分确信,虽未对注有所批评,却又别引一通:

皇侃:又一通云「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

《皇侃论语义疏》云:「侃今之讲先通何集(指何晏集本),若江集(指江熙所集的本子)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於何集无好(「好」字,学者或校勘为「妨」)者,亦引为说,以示广闻也。」
开宗明义說明,他讲解《论语》,不特别尊崇一家之言。皇侃蒐罗眾说,纳何《集》、江《集》諸家之长。若通儒中有人,别有解释,比何《集》更有可观者,也要援引入《义疏》。「贤贤易色」皇氏疏,即是「於何集无好(妨)者」情况下,亦引他说补充,以示其人见识广博。他的时代,是所谓「师训纷纶、无所取正」的乱世,却是经学史上思想较不受束缚的时代。

依此,较早的「疏」,对「注」义理的主张,并不受其拘束,作疏者会对经文以录出援引的方式,另作他解。皇侃其书,《梁书》称《论语义》,《隋书经籍志》记为《论语义疏》,唐陆德明则称《义疏》。此「体」名「义」、「疏」、「义疏」,应可替换。原先可能是他讲课的笔记或教学的讲义(口讲的文字纪录),皇侃「起家兼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数百人。」(见《梁书》)

「义疏」,在南朝时,儒家经师讲解经文义理的文字,笔写下来,为「义疏」。「义疏」之起源,有说是六朝佛教大盛,法师们讲解佛经的文字纪录曰「疏」。也有说,义疏的来源,本是汉代儒家解经方式沿革的演变,有自身的历史,不能纯粹归诸释子讲经的影响,该是儒、佛二学的混合产物(戴君仁说)。但是均可看出,「疏」本身是针对主体经文的发言,他不从属于注。

.
《论语》孔安国注(孔安国之《古文论语训解》),亡失已久。赖三国[]何晏等编《论语集解》,征引而流传。所谓「集解」,即是集结汉魏学者古注,编撰成书。孔注也有学者疑为後人伪托之作。

孔安国旧注:
孔安国注云:「易色,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侃疏曰:「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上引「改易好色之心」就是最直白的解释,是对孔注的「译文」。

皇侃别存一解(上文已录,又一通「云」。)「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却是他个人的补充。虽与孔注矛盾,依旧存一个多元的观点。

入唐以后,官学解经,独尊旧《注》,「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太宗诏中,赞赏刚完工的钦定教案,见《旧唐书?孔颖达传》,於是「付国子监施行」。依照这套新建构的学术标准,新编教材里面,隋以前各家义疏违注者,删。李唐既已一统天下,即着手经学思想的整编。
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颜师古考定《五经》,颁「定本」于天下,又诏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学习。《旧唐书.儒学上?序言》
编撰《五经正义》,固然是因为科举考试需要,有个可依据的标准教材:「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旧唐书.高宗本纪》结果却是经学思想定於一尊,天下士子莫不就范。南北朝至隋,儒家经师解经讲学,「义疏」体众声喧哔的「乱象」,如同他们身後那个纷扰的时代,终於纳入天下一元的牢笼中。

.
皇侃,齐梁时,吴郡人,「传」见《梁书》。其书《论语义疏》,入宋不受重视,南宋後不传,竟然佚失了,元、明、清成为绝响。清乾隆年间,才自日本重返中土。这个本子「根本遜志刻本」,有着明显的缺陷,除了未依「经、注、疏」原始钞本的体式刊行,失去日本早本的原貌。清帝又有夷狄之讳,四库本《论语义疏》,文字上便有所删改更动。1923年(大正十二年),日本出版了较理想的武内义雄汇校本(大阪怀德堂刊本)。今天一般人经常使用的,仍然是丛书集成初编「据知不足本排印」本,真是遗憾。

注:
1.丛书集成初编《论语义疏?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此章皇疏仍保存日刊本原貌,未删文。「知不足斋刻本」有两个本子,丛书集成初编依据的是初刻本,後来的本子,才同於四库全书本。
2.
《儒藏》精华编,校点排印本,皇侃《论语义疏》为该编关注的话题。以日本怀德堂本为底本,流行的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校本,并采纳武内义雄等校勘的成果。这是新一代《论语义疏》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15 , Processed in 0.2627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