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84|回复: 8

[【政法哲学类原创】] 温故而知新,谁能比我解释得更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19: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流行的解释“温习旧的知识(从中)了解到新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如果按这个主流解释,感觉索然无味 非常普普通通 而且不符合逻辑。通观论语全文,不得不说言简意赅、思维强大。

我觉得这个“温和师”很关键 参考了一些观点和字典 有更好的解释欢迎各位提出来一起探讨 。

我的理解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以(温故而知新)为师矣。”

全句我翻译成:应当把【积累已经有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而结合现实发扬创新智慧】作为君子(或准君子)学习效法的目标啊!

“温”除了暖和、温和、加热,还有蕴藏或者积累的意思,在这个时候 , “温”通“蕴”。蕴藏,蕴积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笺》云: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郑玄注:温藉也。

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春秋繁露·楚庄王》

治敢往,少温藉。——《汉书·酷吏义纵传》



论语里面很少说教我们怎么做老师的 !所以不应该理解从旧知新就可以当老师了,很好笑啊,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了,误人子弟 也误己,逻辑错误太明显,不用刻意拔高孔子,但论语本来就是君子学,也不会那么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1: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质疑,必是太不值得一驳,好事啊还是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从“温”和“师”入手思考,但对“温”做了推考,而对于“师”没有作一点说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whiteman于2009-05-12 21:53发表的 :
楼主从“温”和“师”入手思考,但对“温”做了推考,而对于“师”没有作一点说明呢
谢谢你的提醒,我漏掉了一小段,天涯的发帖倒是有。


我的理解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以(温故而知新)为师矣。”其中,师不是指老师,而是值得学习的行为、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2: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师也是这个道理,师 值得学习、效法、参考的对象,不特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2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21: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象教材那样解释,突出孔老夫子腐学的与时俱进啊,所谓君子离平民太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3 2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新解应该说是从论语的总体精神脉络去理解和解读的,同时对于具体的字义的考据,也很合理。同意楼主的新解。原始儒学的精神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都是一些腐朽僵化的媚权性质的道德劝诫。其实,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原始儒学,也和其他文明中思想一样,也是对做人做事的普遍性原理、规范,进行着一种开放的、对话性质的探讨。其中圣人、君子、小人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几种类型的人,而是做人、做事的几种人生境界。尤其是圣人,那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境界。树立这种理想境界,世俗社会的所有人,去不断反躬自省,去效法,去追求。因此,孔子本人从来没有以圣人自居。这里的“知”从来就不仅仅是我们今人所理解的知识,而应该包括做人、做事的实践性智慧。不仅包括理解知道的知行知识,而且还要那些应该做到的的实践理性智慧。这些都是过去有德性智慧的人实践性总结的智慧,人们只有经常不断地效仿、学习这些有德性智慧的人道德学问智慧,并结合自己遭遇到的新的情况,才能做好人、做好事。这是一个人的生命境界不断翻新向上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22: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巧言,令色,鲜矣,牛(仁)!
收藏了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06 , Processed in 0.2166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