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449|回复: 29

[【问道台】] 《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17: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其中这句话震动我心:

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个跨三十年统计样本量和时间足够了,说明了我们选择人才的尺度上面有了很严重的偏差,或者是中小学教育出问题或者就是我们大学教育出现严重问题!

一个省冠军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考试绝顶高手了,因为每个省同一批几百万(几十万)个同年或者临近年份出生的孩子,经历我们严格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考试选出来的都是绝对符合我们现在教育体制要求的高级精英,完全在试卷上是个符合的明星了!

再经历我们当时最好的高校栽培,这些精英完全是我们社会需要的顶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技能上面说在我们名牌大学进修过的高考尖子,成绩基本上也是顶尖的好苗子,这样的人才起码账面上面是可塑性极强,极其适应考试和学习,同时又是名牌大学的骄子,在毕业后最强的好工作岗位基本也是这些人的囊中物了,所以就表面看高考状元的路已经展开,剩下的就是摘果子了

可是不知为什么专家有这种痛心的呼吁,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份调查,什么原因使得高考状元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平常人了!!!


高考状元某种意义上面就是我们自己标准选拔的精英,我们社会的顶尖才子,他们的事业上的沉默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某些原因还是有更深层的含义,欢迎大家讨论!



资料来源:

就业怪现象:

“人才给蠢才打工”

田文江认为,人才种类多种多样,具体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通用标准——情商与智商。一流人才情商高、智商高:二流人才情商高、智商不高;三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高;四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不高。田文江介绍,情商与智商培养的时效性不同:情商教育的时效性特别强,一般在初中以下完成;而智商培养则不同稍晚一点没有关系。他打比方说,把那些智商高情商差的学生比作是扁平状,而高考就是长方形的,符合形状的扁平状学生被筛子选进了,相反那些情商高智商不高的圆球型人才就被淘汰了,但目前85%到90%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蠢才打工”的就业怪现象,这就说明高考定位有问题,错在这是选拔应试人才的标准。田文江反对把上名牌大学、考上状元作为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生是个万米长跑,讲究终身学习,有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拿鞭子拼命抽着孩子用 100米冲刺速度跑1万米,过早把孩子潜力用尽了,后来的9900米也就跑不动了。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培养人才:

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田文江表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田文江指出,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田文江称,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田文江指出,少部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5/0511_17_114877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这种情况,很令人扼腕叹息!

有些人确实高分低能,但我相信,不是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8: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henry2000888于2009-05-11 17:37发表的 《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 :
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田文江表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田文江指出,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田文江称,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田文江指出,少部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

.......
这样的理念应该体现到教育的评价评估机制中,尤其是政府对学校官员的评估评价值机制中,高考的考试选拔机制中。道理可能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知道了,但现实是诸多层层利益集团能够舍得自己的既得利益,为这个民族的未来着想吗?蠢才管理人才这样的事,是自然而然的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体制机制制造什么样的人才和蠢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1 18: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我的理解是能在某个领域表现出具备突出素养,并能创造性地解决该领域的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人。那么我们判断一个人,或者说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也只能是依据此人在业务领域中的实际表现来衡量。那么观察一个人在实际当中的表现大概需要三个条件:
  1、成绩
  2.见识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没有成绩,没有见识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想是称不得人才的。那么一个人要满足以上三点要求,他必须做到:
  1.本身业务素质过硬
  2. 具有充足的机会展露自己
  3. 能够和大家和睦相处。也就是要满足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个条件才行。
  第一个条件的满足必须靠自身的努力,第二个条件明显需要和领导要有良好的沟通,否则领导让你作冷板凳你怎么出成绩呢? 而第三个条件更重要,没有大家的支持,你想跑到哪去?你根本就跑不动,大家的口水就把你淹死了。即使你业务再过硬,也只能默默受累,各种好处也轮不到你头上,人才的称呼更别想了。
  讲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高考状元的事实和以上条件的满足有什么样的联系?首先要搞清高考状元到底说明了什么?
  我想一个人在高考中得了头名,这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是个天才,大脑和别人不一样,爱因斯坦的影子赫然在眼前。(几率很小)
  2. 不是天才,但智力确实发达,且自身努力,外加小小运气。
  3. 一般人,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且运气暴强
  4. 从高考试题的出题方式来看,我想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理解(比如说概念)、推理、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思维能力只是一个人在各行各业中全部思维活动的基础,而不是全部。比如在往上还需要分析、综合,对全局的把握,科学的认知等等思维活动。
  所以说,高考状元本身大概只能笼统地反映一点,就是这个人的基础思维能力要强于其他人,也就是说他的基础要好一些。而其它的能力要在上大学后,进一步得到锻炼和培养。至于他毕业后,成不成就一个人才,还要看他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等等,其它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是否具备了从事业务的能力等等。
  由此看来,要想在中国成就“人才”的称号,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多年的打拼、沉淀和积累。这个调查,我想它应该说明调查的时间范围,比如说是考察该状元从大学毕业到5年还是3年的工作期间等等,这个数据对于支撑结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时间缩短为1年,就是爱因斯坦复生也不能成就“人才”的称号,这是这个调查是否具备可信度的关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高考状元本身与是否具备成才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联系非常微弱。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的高考试题和方式不足以遴选出将来具备卓越人才素质的学生,只能算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选拔方式,那么如何在高考方式、试题方式与人才素养之间建立联系,是到了需要改进,需要充分思考的的紧迫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1: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想一个人在高考中得了头名,这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是个天才,大脑和别人不一样,爱因斯坦的影子赫然在眼前。(几率很小)
  2. 不是天才,但智力确实发达,且自身努力,外加小小运气。
  3. 一般人,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且运气暴强
  4. 从高考试题的出题方式来看,我想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理解(比如说概念)、推理、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思维能力只是一个人在各行各业中全部思维活动的基础,而不是全部。比如在往上还需要分析、综合,对全局的把握,科学的认知等等思维活动。
所以说,高考状元本身大概只能笼统地反映一点,就是这个人的基础思维能力要强于其他人,也就是说他的基础要好一些。而其它的能力要在上大学后,进一步得到锻炼和培养。至于他毕业后,成不成就一个人才,还要看他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等等,其它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是否具备了从事业务的能力等等。】

我还是感觉我们的高考状元确实是个适应考试的人才:

第一他们的大脑确实比同一时间出生的孩子更好的理解和适应了我们教委高考大纲的所有科目的要求,这是我们没法否认的
第二智力发达这有多种考核的办法,但是单单就指教委规定的考试大纲而言,状元就是在对考试大纲规定内容下面智力运用能力和考试成绩来说是个智力强悍的小孩子
第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考分比同时出生的多数同龄人高,也确实是个好的按照规定出题来说是个天生考试好手
第四就这些教委规定的内容看,确实这些出题人穷尽了办法也没有难住这些掌握而且灵活的小孩子

但是确实如您所说,一个大系统搭建是很多时候要靠自己积累,一个普通人能混的和这些天才状元一个平均水准(这三十年数据全部证明),第一是时间,第二是耐力和聚焦能力,第三是这些状元和普通人还是在智力考核的成人项目上面在一个水平

所以高考状元的这个数据,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1: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状元只有一个,比状元少几分的很多,他们的发展也许不错的。
第二,压力大,变成书呆子。有些人努力达到一些标准,不过太过紧张在意的话,往往事与愿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9: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不是这些学生不优秀,不出色,而可能是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还不够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距离实际要求还有差距,而且差距不小,把这些优秀的学生教的有了偏差,犯了方向性错误,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好的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飞驰,等发现有问题已经难回头了,而一些差的学生由于没学好,恰恰没犯这些错误,在经过实践的磨练终于脱颖而出,呵呵~~~,比如说我接触过一些大学的一些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非常陈旧,有些核心的关键的内容的重要性并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一些花拳绣腿式的内容却层出不群。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08: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中没有列出状元现在在做什么。而岗位不同,其社会关注度也不同。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30年的状元的职场都是失败的。只是大部分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9: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大家转一个不完全的报告(1977-1998)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上)

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 ,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

  调查显示,在我国1977-1998年可以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可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 ,约占总数的38%左右。高考状元作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的第一名,高考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了
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 选择直接就业的高考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从表7.1.1可知,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状元大学毕业后,约有40%的高考状元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可以说,考研深造和 出国留学成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的首选。 

  高考状元职业选择多样化,投身学术界成众多状元“职业最爱”

  分析本 次调查到1977-1998年130多名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见表7.1.1)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职业地 位较高。在调查到的130多名状元中,在学术界工作的高考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22%,学术界成为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从事 专业技术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7%。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企业管理的状元约占总数的10%。从事金融、证券工作的状元约占总数的9%。在新闻界工作 的约占总数的5%,在党政机关工作约占总数的5%。22%左右状元在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另有一部分状元还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而从事以上职 业之外的高考状元占到了总数的7%,当中包括中学教师等职业。 

  高考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消极后果亟待检讨



  分析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130多名高考状元大学所学专业与他们毕业后所选择的职业,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 读大学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择专 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 反思的地方。


http://www.795job.com/795bbs/post-2623-1.fhtml

基本上把状元的问题归咎于随大流,职业和专业不能匹配

感觉还是这些状元失去了基本目标,比较和跟踪体系失效,自己生活失去了追求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说明什么?



北京大学曾对该校的状元学生做过追踪调查,发现其中一些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远比不上高中优秀,就业更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有些人很快变得平庸。昨天,在上海举办的“2007职业竞争力与高等教育职业服务体系中外名校论坛”上,此项调查引起了在场不少职业教育专家的深思。(《新闻晚报》2007年11月28日报道:《引人深思 北大状元就业竟不及普通学生》)

披露这一信息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吕峰教授,他在谈话中说到,全国约有一半的状元在北大,而北大的状元中又有一半在光华管理学院,今年有14位,去年有16位,前年达到17位。他们曾追踪过这些状元的发展趋势,“学习成绩一年不如一年,就业时也没有看到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很快有些人变得平庸了起来!”

关于“高考状元不是职场状元”的报道早就屡见报端,最有说服力的如今年暑期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该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高考状元,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见《新京报》2007年8月8日报道)。

但由著名高校对自己招收的“状元”做的追踪调查这大概还是第一次。所以,引人注目,引人深思。

但是,原因在哪里,报道中吕教授的话并不能让我首肯。他感叹说,我们过去都比较重视知识教育、招生等环节,而忽略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在一个不平衡的教育状态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大声疾呼,要重视职业服务!”

大学加强职业服务,重视就业能力培养无疑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这不应该是“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的原因所在。人们不禁要问,忽略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假,但是否只是忽略了这些状元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培养呢?显然不会是这样的。那么,在同样缺乏就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为什么那些“普通学生”竟然比“状元”们就业状况要好呢?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所谓的高考“状元”,仅仅是按照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尺度排列出来的优胜者,其中有的甚至是被应试教育制造出来的“病梅”。他们适应了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高考也成就了他们一时的盛名,但并不说明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素质还赶不上许多普通的同学。明白了这一点,对于“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的问题才算找到了答案。

明白了这一点,每年高考后的“状元炒作热”和招生期间硝烟四起的“状元争夺战”还有没有意义,也就有了答案了。

我们的大学,无疑应该重视职业服务,对所有的大学生,都应加强就业能力培养。而这些努力,还应该而且必须与改变现行的应试体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http://www.17xie.com/read-386582.html

【石述思专栏】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谁之罪?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那样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但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
  披露者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不仅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的头衔,甚至还担任着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您会不会由此发出类似伤仲永式的感慨?
  鄙人刚开始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并对误人子弟的高考进行一番痛斥,但毕竟已经不惑,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终于忍住没斥。
  田专家面对“‘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他说的无比有道理,但有个小难题需要反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专家们解决:那就是废除了过去荒诞但公平的考核方式,换成所谓体现多元人才观的、很素质的新型考核制度,怎么形成一个简便易行的统一选拔人才标准?您怎么证明一个农村的特会养猪的孩子就一定比城市会开宝马飑车的孩子素质低下?
  这样的改革势必会在当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计划及官僚化色彩的背景下,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及分布极其不均衡,可能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同志打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旗号,以自主招生的名义,增加太多无法监控的人为主观裁量因素,为教育寻租大开方便之门。别忘了,直到今天,一个叫罗彩霞的可怜女生还在为几年前被冒名顶替的大学录取名额怒讨公道。还有多少沉默的罗彩霞?我不知道。更别忘了,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源占全部生源的比例已经下降了一半。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居然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发生的,疑似罪魁之一便是招生自主权。
  再说,高考状元在职场上集体沦为平庸之辈只是当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的一个缩影,您不是状元,上大学后如果认真地按照书本知识认真地苦读,毕业时照样可能成为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废品,所幸的是,有状元们垫背。而已。所以,您受了那么多年罪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只是您混张文凭、积累人脉捎带脚找个女友的地方,能力嘛,还得是建立在清醒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听从内心的召唤,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完成能力的提升。您是大人了,这点别指望别人能真正意义上帮您。既然学校是一个不合格的批发商,我们应该有信心成为杰出的卖自己的零售商。
  所以,由于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就急于颠覆现行高考制度是不靠谱的。当然,我也热烈欢迎这一悲剧能激发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推动现有教育内容、模式创新的步伐。但前提是捍卫起点公平,如果最终演变成开宝马飚车的强势阶层子弟对养猪的弱势阶层子女机会的一次公开的剥夺,岂不是好心办坏事?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 ... id=0&fid=733427


其实这个问题几年前已经被相当部分人发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19: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说明什么?
     ---------研究这个问题,还不如研究“普通学生就业比状元好”更吸引大众眼球。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也就只能说明状元也是个普通人,甚至还比不上就业好的普通学生,因为他是在退步,而普通学生是在进步。那你还不如研究“普通学生为什么比状元进步快”这个课题,或许更说明问题,对广大学生也更有促进意义。因为状元毕竟是少数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20: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dspcan于2009-05-13 19:12发表的 :
“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说明什么?
     ---------研究这个问题,还不如研究“普通学生就业比状元好”更吸引大众眼球。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也就只能说明状元也是个普通人,甚至还比不上就业好的普通学生,因为他是在退步,而普通学生是在进步。那你还不如研究“普通学生为什么比状元进步快”这个课题,或许更说明问题,对广大学生也更有促进意义。因为状元毕竟是少数嘛。


我觉得这是您的误区了:

状元就业有高有低,

普通人就业也是有高有低,

但是我们这个研究的样本30年结果显示:

从政
从商
教书
做学问

这几大块里面,普通人的最高峰超过所有状元的最高峰值,就是说普通人的最高最低这个范围包含了状元的波动范围

这样我们说“状元就业不及普通学生”这个结论是合理的,但是反过来说就不行了,因为普通人就业的低谷明显比状元的低谷更低,所以说您的这种说法要修改一下,强调一下最高值上面状元从来没有超过普通人就好了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0: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状元就业不如普通学生”本身也包含您说得误区。普通学生就是说得最高峰的学生,而不是底部学生。那这状元更和普通人没啥两样了。某些方面他们可能强一些,但综合起来就说不准了。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1: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毛泽东1964.07.05的讲话,呵呵~~~
教育制度要改革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1: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帖关于大学教育改革的一段谈话
毛泽东
1968.07.12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2: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高高在上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缺陷,很多状元长期在顺境中成长,没有经历失败,从逆境中追赶的经验,更缺少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我想这可能是其日后逐渐平庸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上一代的贫富差距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很多状元生把成功想的过于简单,现实社会成功需要交际,需要合作,需要手腕,而那些状元们往往痴迷于书本,忽视人际交往,在社会阅历上也落后于一些同龄人!

  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社会总体的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很多状元们缺乏最初的起步资本,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展示他们自身的才华!这一点从中国人未获得过诺贝尔奖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很多人加入外国籍后获得,当然这里面也有学术圈子的因素)

  总体而言,我感觉,教育的真谛不是去让人知道些什么,而是让人懂得认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知识,你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奋斗,这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才有价值,而不是现在很多只为活着的人!

  当然,客观国情下只能一步步来!
  在此唠叨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09: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讲点我的一个远方朋友的体会

他职业早期在某大型国企做过最高层高管的助理,起点就很高,眼界开阔,本身素质也是很好,自己也进入过五百强!

但是后来自己在民企混的时候,就发现问题来了!

第一单位都知道他原先履历辉煌,他目前职位也是中层,所以大家对他都是敬而远之

第二他自己也是自视颇高,不屑于和那些普通员工做沟通,认为大家素质很低

第三他所在的部门很多人本能的站队都不在他这边,大家一起对抗这个优秀的起点很好的中层,虽然大家在参数上面看个体是一个个垃圾,但是抱团反击时候一个实力不凡的大集合,任个体再优秀也不是这些抱团的对手,几个回合对抗下来都是这个优秀的朋友败阵!

经历几个民企后,他自己总结就是自己再优秀,不能抱团协作的话,很快就死在岗位上面,没有集团配合,自己的职业生命就是几个月的过客!

所以我想我们的状元很可能也是抱着潜意识里面这种精英意识,那种骨子里的尖子感觉,很可能阻碍了自己和普通人的沟通交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1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效率最高的科研团队,就现状来说是4个人。1个领导,负责协调与上面的各种关系 。1个资源统筹。负责上传下达,在执行团队与领导之间传递信息和解释需求。2个技术专业人才。负责具体事物的研究。可分为外和内。技术人员再多就打架。
协同,合众连横,职场不败的法宝。放不下所谓的架子,无法做到融入就等着填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16: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启发,特别是反木桶理论的提出,我是第一次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需要反方向的调查,即调查一下今天的“成功者”,当年接受的怎样的教育。

今天“成果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必然有内部外部、天时地利人和等等诸多条件。对这些方面进行调查,从中可以更好的看到能够“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比如,今天的商界名流,哪些“宝贵经验”是大学生可以借鉴的。今天政界成功人士,在大学中又有哪些过人的能力。今天的学术精英,又有怎样的品格特征。今天的艺术大师,当年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这些方面的调查,可能更能吸引大学生、高中生的关注。

当然,曾经“状元”的今天,也许是他们当时在天时地利等方面有所长。但是参加工作之后,长处如何没有变成优势?

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一个人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也许更会激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10:13 , Processed in 0.27018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