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9 15: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把《亲爱的爸爸妈妈》(原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三百个孩子最后的呼唤》)一文校对完,我出离愤怒了!可耻的编者,竟然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删除了:
原文: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据、文件、照片、报纸。一个生锈的铁皮水桶,日军用来在尸 体上浇汽油。年老的母亲没找到儿子尸体,却找到这个水桶。日军在一个月内强奸两万多妇女,有十几岁的女孩,也有老妇人——她们在照片上全是赤裸裸的。一个叫季秀英的年轻女子,练过气功;日军威胁强奸未成,刺了37刀,以为她死了。有人发现她鼻孔冒血泡,才把她救活。两个日本兵比赛杀人,谁先杀死100人谁就是赢家。两人分头杀、杀、杀,都杀了100人。但是没人知道谁先达到100人的目标。再杀150吧!日军在南京杀死24万人。
课文: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据、文件、照片、报纸。
此刻,我终于明白,当我向学生展示日本鬼子凌虐、残杀中国人民的痛苦、血腥图片时,为何学生的表情是冷漠的,是木然的,是不屑的。没有同情、没有愤慨、没有奋起,甚至,面对中国老百姓遇到鬼子时惊慌失措、惶恐万分的扭曲表情,不少中国的新生代,笑了……原来,这一切让人痛心疾首、可恨可悲的事不得不说是我们可敬的编者们的功劳——多少年来,多少这样的史实在他们的大笔一挥之下,被抹杀?!多少年来,正由于他们对这些残酷事实的讳莫如深、避而不谈造就了多少心中道德底线被淹没的青少年?!国足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事件、赵薇“军旗裙事件”……这些依就还在上演的事实,难道不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
怪不得作者聂华苓说:“中国人所展现的只是一座冰冷的纪念馆,没有感情,没有未来的信息。”也正因为聂华苓说出了编者们内心的恐慌,做賊心虚的他们把这句话从文中删掉了。
原文: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中国人记得呢?多少世界上的人知道呢?中国人所展现的只是一座冰冷的纪念馆,没有感情,没有未来的信息。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华苓!”莫马指着山路边两座墓碑,“你看这两个孩子!”纪念会已散。我们正顺着人潮淋着雨往回走。“男孩、女孩,一对小情人,就在这儿被纳粹杀死了。”
墓前两把血红的鲜花,在雨中闪闪发光。
课文: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其中,特定的范围“中国人”被改成了“人”,是的,很对——这是一个要忘记自己也是忘记历史的中国人的人的所做所为。同时,与那对“小情人”有关的描述也被删了。是的,也很对——对于这么“有伤风化”的史实,怎么可能写进中学教科书呢?那些满脑子里都是“男盗女娼”的专家、学者,怎么能体会到童话世界里的爱情呢?建议这些冷血动物们去观礼一下英国八岁男孩的临终婚礼吧:
英国8岁男孩里斯•弗莱明从2004年起不幸患上白血病,在与病魔斗争4年后,7月初他的生命终于走到尽头。令人意外的是,里斯在弥留之际的最后心愿竟然是——与他最要好的女同学艾琳娜•普斯格罗夫“结婚”。
……
在婚礼上,艾琳娜的母亲汉娜充当主持婚礼的“牧师”,在她的指引下,艾琳娜与躺在病床上的“新郎”里斯共同宣读结婚誓词,并互相交换婚戒。在婚礼的最后,这对“新人”甚至领到了一张“结婚证书”!婚礼结束后,里斯显得快乐极了,并对母亲罗莱妮说:“现在我可以安心地走了。”7月5日——就在“婚礼”第二天,小里斯含笑离开了人世。
——《重庆晚报》 2008.07.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