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0|回复: 0

[【社会视角】] 《南京!南京!》背后的中国电影新生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09: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xici.net/b1104089/d89351801.htm


4月22日,陆川耗时4年的力作《南京!南京!》全国公映,这部被业内誉为十年来中国最好电影之一的战争大片不仅震撼人心,也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勃勃生机──以陆川领衔,一批年轻电影导演业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力量。

  《南京!南京!》的叙事策略

  《南京!南京!》让人震撼,以日本士兵为主角的叙述与从前国产电影中愚蠢的“仁丹胡”大相径庭,伊田、角川都很人性:老兵伊田在占领南京之后体验到种种惨烈的人性代价;年轻的角川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南京城,再举枪自杀。

  描写中国人,陆川导演的血管中也仿佛同时涌动着火焰与冰渣:拉贝的秘书姜淑云面对日本鬼子的暴行不敢施救,当拉贝把她从20个被凌辱的女人身边带走时她才成为敢于牺牲的勇士;唐先生的性格更复杂:南京沦陷时对日军抱有幻想,他学习日语,协助对方在南京开设慰安所,甚至出卖潜伏在难民营中的士兵……但失去一切之后,他终于决心反抗。

  不难看出陆川的叙事策略──最大程度还原复杂的人性并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地审视这场大屠杀。与美国人拍摄的、源于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纪实作品《南京》的同名纪录片不同,陆川要做的是让中国人、日本人呈现真实的心理动因,进而从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中深刻反思战争、认知自我。《南京!南京!》让观众惊讶地发现,这是一种结结实实的“贴近地面”的叙事,它的细节和观念在生动流畅的故事之河中一路奔涌,不仅引发情感共鸣,也让人痛楚沉思。

  如果说《南京!南京!》尚有历史的沉痛,那么宁浩将“贴近地面”的叙事进行得更彻底:杂乱而精致的多重线索、不起眼的小人物、挣扎的理想主义者编织的“疯狂”就是我们的庸常生活;再算上陆川的《寻枪》、《可可西里》以及宁浩的《芳草地》,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王超的《安阳婴儿》、蒋钦民的《天上的恋人》、顾长卫的《孔雀》等等,2000年前后冒头的新生代面貌逐渐清晰起来,他们拥有共同的作品特征:小人物、真实感,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因为对人性的执着挖掘使叙事变得结实和牢靠。可以说,新生代已经获得自由而自足的艺术空间,逐步成长为最受观众认可的中国电影人。

  尊重电影、尊重观众

  对比稍早些的“第六代”更能说明新生代的独特面貌。“第六代”大致包括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张元等等十多个60后导演,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也搭上了第六代的末班车。

  普遍认为,第六代自诞生之初就面临第五代及市场的合围而被迫转入“地下”,其惯用手法是:拍好片子、到国际上获奖、再回来拍片子;但在漫长的地下生涯中,他们大多严重脱离市场;第六代还被指认为“伪个性”,其创作思想多来自西方,对当下的关注也多停留在社会边缘──严格说来,第六代的历史观和虚构性都是缺席的,他们习惯于主题甚至形式先行,而缺少结实丰满的故事。

  贾樟柯是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但无论优秀的汾阳三部曲,还是造作的《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都带有意识形态气息(如边缘人物、破败景象很容易被指认为“讨好西方”),新作《二十四城记》尤其缺乏力度,演员们面对镜头的直接叙述不仅消灭了故事,也直接削平了电影本身的“故事”,不能不令人怀疑贾樟柯对那个成都大厂的挖掘是否做到了极致。

  同样讲述小人物,新生代对细节的把握、技术的熟稔、市场的判断无疑强悍得多。陆川对《南京!南京!》的舞美要求极其苛刻,宁浩对故事中的每一个“结点”也殚精竭虑,他们所呈现的细节既“准”又“狠”──与第三代的集体主义、第五代的形式主义、第六代的概念先行都不一样,新生代们终于丢弃了太多重负而努力向电影的艺术性、娱乐性靠拢。按照宁浩的说法,电影必须尊重观众,尊重这门技艺的必然规律。

  国际电影节也不再重要,院线、电影频道、DVD市场让新生代们拥有足够的施展舞台,他们信心百倍,希望做出“最棒的电影”而不是“获奖”。陆川的《南京!南京!》筹拍之初就喊出“伟大的”的口号,宁浩的“疯狂”首先考虑的是怎么让国内观众笑出声来,曹保平让《李米的猜想》散发出罕见的叙事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生代电影就像一个人终于脱掉层层伪装,他要展示的是他蹦跳的心脏、粗糙的皮肤以及褶皱间的印记和伤疤。

  新生代能否成为软实力?

  回到《南京!南京!》,按照拍摄时的2006年计算,如果往前再推10年甚至5年、3年,我们将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直面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士兵的电影剧本能通过审批。陆川讲述了其中的曲折:得到不少主管领导的接见和询问,最终得到体制内的很多帮助,“当你要做一件你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打算撑到底,你会发现总会有援助之手向你伸过来。”

  这与当年第五代的横空出世颇有相似之处,但电影创作体制机制的宽容与变革至关重要。不难发现,新生代所处的环境比之历代导演们大概是最好的,堪称电影的“黄金时代”,其背景是1993年实施《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的一系列改革,中国电影的流通体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多元渠道不断参与电影摄制,各种力量在投融资、制片、发行等领域之间的鸿沟被弥合,这为新生代的个性化介入扫清了体制障碍。关键在于,若干年改革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逐渐从“政治美学”向“市场美学”渐进回归的过程,基于市场的抉择,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本体性的考虑不仅变成必须,也变得自觉。

  于是新生代在一个更加宽容多元而精益求精的时代中找到了自己,他们的影像表达强调的是切肤之感,是一种朴素实在的人文情怀,以此凸显一种具有跨国性、普世性的人性内涵,基于此,《南京!南京!》也才能站在国民劣根性和战争本质的高度提出拷问,它使我们深信,新生代或能产出真正无愧时代的佳作。

  2008年中国收获了惊人的43亿票房,其中过亿的国产大片多达8部,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成为电影产业逆势崛起的契机,其中宁浩的《疯狂的赛车》又成了“标兵”,投资仅1000多万元,但收入过亿,这不能不让人对新生代电影刮目相看。相信《南京!南京!》还会让更多人涌入影院──精彩的新生代电影能否像韩国电影那样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远景是美妙的,但仅有陆川、宁浩几个屈指可数的年轻人显然还远远不够,中国电影要诞生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并赢得更大范围的尊重,还需要时间。

南京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18:04 , Processed in 0.29217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