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4|回复: 0

[【社会视角】] 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5 1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遗忘历史必不可谅,而对历史的演义、创造性发挥,虽是出于崇高目的,基于真实历史,也必然有损历史的尊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前我对此并无实感。只是做新闻久了,学会了怀疑。胡适说: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我有感于此,是在2005年7月,入晋采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之事。

  据说,这故事比狼牙山五壮士还要惊天地泣鬼神,说的是1939年中条山“六六战役”中,陕军96军177师新兵团抗日殉国之事。我曾震惊于陕西媒介所写这故事的悲壮:

  “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悬崖。身后是奔腾咆哮的黄河,面前是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叠嶂,云雾飘渺处则是他们的故乡。八百多名小战士齐刷刷地跪在悬崖上,向着家乡跪拜之后,一起跳进奔腾的黄河。”

  然而,当我怀着一腔热血,赶到事发地山西芮城时,却是遍寻史料而不得。难道往事真的如烟?难道政治的烟云,还在长久地遮蔽着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史料?

  不信青史不留痕。查相关报道,知新兵团集体投河,是在许八坡。于是,我雇了摩的,直奔黄河岸边。果然,有关国军投河之事,在当地老人的讲述中复活了。

  在许八坡,88岁的许登高回忆说:民国28年的一天,天刚亮,他在地里干活,回家就听人说,100多个打日本的国军跳下了黄河。而原马家庄船工—81岁的马小丹,当年躲在祖始庙悬崖下的窑洞里,则是眼睁睁地看着国军,从头顶跳下去,150多人,在黄河里砸起浪花……

  英雄殉国感天动地。可是在寻访中,我发现,跳黄河有多处,且人数不一,800人集体投河的惨烈场面并未出现。

  从地形上看,许八坡一带的黄河岸边,悬崖仅20米高,似乎找不到“180米高”那种惊心动魄之感,难道60年间,世间已如此沧海桑田?而在许八坡十多里外,陌南镇沟南村,黄河悬崖才一露峥嵘:大地陡沉,如斧劈,200多米深处,无声地淌着瘦小的黄河。沟南村81岁的吕庆年,还记得驻在村里的工兵营跟鬼子打了一天一夜,有100多人退到马家崖的三宝崖头,跳了下去。不过,吕庆年所讲的是工兵营,并非新兵团。

  在陕西媒介相关描述中,800壮士集体投河的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这位村民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双手紧攥着军旗。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从许八坡的地形看,村后远处有山,村前悬崖下,田野辽阔,黄河如白线,镶在数里之外。黄河也有许多次改道,而山与悬崖难以移动。马小丹当年在另一处悬崖下的窑洞里,的确听到国军跳黄河,有人唱了几句,但听不清唱了什么。既如此,远在山里能听到吗?

  至于新兵团,后查到陕军抗战史研究者李长林的疑惑:“这个部队的建制里,从没有新兵团的编制。”又回头查新闻的出处,发现多出自小说《立马中条》,作者之一是西安灞桥区南牛寺村的张君祥。

  7月底的一天,我赶往西安,敲开张君祥家的门时,已是晚上10点多。这个17路军军史民间研究者,也是壮士后人。据其介绍,当年他家有8个亲友上了中条山,只回来了6个。为纪念乡党,张君祥后来曾多次走访黄河滩战场,收集史料已有22年。

  800壮士集体投河,是否真有其事?那一天,张君祥告诉我,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塑造的。800人是怎么回事?为血战黄河之后,第四集团军在平陆与芮城交界的河滩上捞起800多具尸体。

  一语如醍醐灌顶,而内心骤起波澜:用典型化、艺术化的方式塑造英雄,以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如狼牙山五壮士等,虽然后者的真实性一度引发疑问。

  壮士殉国,永世难忘。然而,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又有多大距离?艺术真实,可以替代历史真实吗?而事实上,这并非没先例。“八百壮士集体投河”之事的传播,于是也并不止于一时一地。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以后,它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由“纪实小说”而新闻报道,由陕及晋而全国,到进入官方宣传渠道,加快了走进正史的进程。

  2008年10月17日,晋秦两地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景区内,举行纪念八百壮士勇跳黄河纪念碑奠基仪式。至此,艺术典型正式走进了官方历史。

  想起朱学勤在《我们该如何纪念南京大屠杀》中所说,为什么中国为抗战付出了那么大牺牲,但并未得到世界舆论相等程度的尊重?其内在理由可归结为:数据随意,忽上忽下;价值观紊乱,随政治气候变动而变动等。

  一句话,我们不够尊重历史,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而于陕军中条山惨烈抗战史来看,先是被政治烟云遮蔽,再是“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由艺术创造成为“信史 ”,又何尝不如此?遗忘历史必不可谅,如孙蔚如将军所言∶长河多情,应知八百壮士吟国殇;而对历史的演义、创造性发挥,虽是出于崇高目的,基于真实历史,也必然有损历史的尊严;涂抹的油彩,最终会因相关质疑,由一疑而损全身,产生不良后果。而只有以严肃的态度,真实还原历史,才不负纪念先烈鉴往知来之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6:13 , Processed in 0.12209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