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78|回复: 3

[【问道台】] 关于对庐山文化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4: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可东瞰鄱阳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溪涧,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八月游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徐霞客(1568—1641),字振之,号宏祖,江苏江阴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与游记作家。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他无意仕途,献身旅游,不仅为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而且作地质科学考察,因而在地理学上有不少重要的发现。他在旅途中所写的《游记》被后人誉为“奇人、奇事、奇文”之作。他从22岁开始旅游,34年来游历了江、浙、鲁、皖等14省,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两次被盗,三次绝粮,仍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他于万历46年8月18日至23日游览庐山,在有关庐山的文字记载中,他是唯一的通过石门涧后的百丈梯到达大天池的游客,表现了旅行家的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徐霞客游庐山是从九江龙开河舍舟登陆,步行5里,从东林寺开始的。
   他发现东林寺背山面溪,寺很宏伟。他在东林寺住了一宿,次日沿溪东行。在雨中向乡人问路,得知由此东上是到大天池的大路,向南转登石门,是到大天池的小路,小路奇险,人莫能上,他听说石门奇胜,非去不可,乃请乡人当向导,开始了艰苦的行程。
   他跋涉了两道溪涧,经过报国寺,从绿色的丛林和冷翠扑面的云雾中走了五里山路,仰头看到浓雾中有双石高耸,这就是他盼望已久的石门。他与向导沿小路从石隙进去。山路弯曲,他俯视绝涧中众山峰,都从涧底向上高耸,近隔咫尺,簇立如笋,争高竞美,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绿树满崖,光照空中,色彩斑斓。谷底涧水,色似喷雪,响如奔雷,在空中震荡,这种壮观的景象,使他“耳目为之狂喜”。在石门内,面峰倚壁建造了一层层的佛舍,有个名叫容成的和尚在此修行。从佛舍后的小路过去,进了一重石门,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石崖。他俩在石崖上攀蹑上下,石级没有了,就挽葛援往上爬,藤也没有了,将随行带来的木梯架起来往上爬。这样走走爬爬,大概有两里多路就到了怪石重叠的狮子岩。就在这样奇绝的地方,居然也有僧人在岩下结庐修行,可见这些佛教徒也是能吃苦的。从狮子岩翻过一道岭,路渐平,前走一里,就是从九江到大天池的大道。他们沿着石级一步步攀登,终于来到了明太祖失元璋敕建的天池护国寺。寺是毁后新建的,崇楼峻阁,朱栏画栋,气象非凡。由于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打败了对手陈友谅,认为是庐山周巅仙人出了力,因而封庐山为“庐岳”,并敕追了这座寺院。徐霞客游览了大天池附近的聚仙亭、文殊台、白鹿升仙台、佛手岩和访仙台等旧址。台后石上写着“竹林寺”三个字,有石刻而无寺庙。徐霞客认为,竹林寺是庐山虚幻的境界,可望而不可接近,因这里在风雨中好象能听到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所以设想了这座竹林寺。此时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更不用说虚幻中的竹林寺了。
   次日晨,徐霞客从天池寺出发,去文殊台,俯视铁船峰。此时雾散天晴,一望无际。万丈深崖中的文殊台,它的位置和高度,可比巨人攀登万仞峭壁时的踏脚。庐山北面伏倒的众山,好象蚂蚁聚集在一起。匡湖大水洋洋,长江象一条玉带一样围绕在庐山的北麓,一直延伸到天边。这景色开阔极了。兴之所致,徐霞客再次作石门游。
   于是,他与向导经过昨天的种种险境,到达石门精舍,住持容成和尚被这位勇敢的旅行家所感动,手捧佛经,出门相迎。容成和尚引导徐霞客遍游了附近诸峰。他们先到龙宫,涧水奔流如雷鸣。阳光映照,松竹掩蔽,一片幽深静寂的境界。再游金竹坪,众山把金竹坪隐蔽围护在深处,到处都是松荫,这里比大天池更幽静,但不如天池空旷。
  徐霞客辞别容成,越岭东行数里来到仰天坪,想一览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的风采。在仰天坪,徐霞客观察了这里的山脉水道分合源流。在仰天坪的北面,水都向北流,归九江;仰天坪的南面,水向南流,归南康(今星子县)。仰天坪成了庐山的分水岭。徐霞客的判断,符合现代科学仪器的实测。
  徐霞客估计到了仰天坪离汉阳峰应当远了。此时已夕阳西斜,应当问问路。仰天坪也有佛寺,是庐山佛教建筑最高处。寺僧告诉他说:从仰天坪到汉阳峰,中间隔着桃花峰,尚有十里之遥。徐霞客沿着桃花峰向东转,经晒谷石翻岭南下,见汉阳峰耸立天幕。此时,晚霞满天,暮霭四合。徐霞客路遇一僧,说汉阳峰顶无客宿之处,可投宿于慧灯的寺舍。徐霞客越过重重山岭,在茂密的竹林中找到了慧灯的寺舍——竹影寺。
  21日,徐霞客告别慧灯,从石室后的小路直奔汉阳峰。一路上,他攀茅草,拉荆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顶,向南俯看鄱阳湖,湖水浩荡,水天相连;向东望湖口,朝西见建昌州,群山历历在目。庐山诸山峰在汉阳峰前没有一座山不低头的,只有北边的桃花峰,舒舒然与汉阳峰比肩。
徐霞客听说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两峰相距30里,徐霞客绕过犁头尖登上了五老峰。见这里“风高水绝,寂无居者。”于是,他遍游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冈过绵相属;南面的山恋截然剖开,分为五枝,下面是万丈深谷。五峰排列一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盖,不能一览五老全貌。登上一峰,两旁都是无底深渊,各峰都奇,互不相让。徐霞客在游记中赞叹说:“真雄旷之极观也。”
  五老峰旧有方广寺,寺僧向徐霞客介绍三叠泉雄瀑居庐山第一,但路很难走。徐霞客欲见三叠泉真面目,登危崖,历绝壁,辟荒榛,穿竹莽,一路观赏风光。愈进入山谷,景致愈美。随后,涧旁的小路没有了,只得从涧中乱石上走。不久来到一个绿水潭,激流从山崖上倾泻于潭上,流动的水像雪花喷射,积存的水呈碧绿色。又走了一里光景,是一个比前潭大一倍的绿水潭,水势到这里将要下坠,呈现各种怒态。潭前的峭壁纷乱地耸起,互相比逼矗立,下视渊深无底,只听到轰轰如雷鸣般的峡水倒泻声,使人心悸眼花,看不清泉水从何处坠落。
  此时,涧水中的路亦没有了,徐霞客乃登上附近的山峰。峰前有石台,像鹊雀的尾巴一样翘起,奇险万状,阴森森的层层岩壁将三叠泉遮住。徐霞客又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走了二里,立于三叠泉对面的岩壁向下俯瞰,三级瀑布一览无遗。徐霞客注意到,山坞一壁有两洞为门,僧人告诉他说,这也是竹影寺的门。
  顷刻间,山谷风起,不胜其寒。徐霞客返回归路,至绿水潭避风。僧人将他引入一石洞中避风,告诉他这也是竹影寺三扇门之一。洞中有十字路,南北通岭,洞穴幽深,似乎没有底。现在的三叠泉一带没有发现石洞,徐霞客留下的《游庐山日记》说明372年前三叠泉附近有石洞,洞延数里,洞洞相通。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 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神仙来去。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ì蚁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xiòng远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 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y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9 12: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因人而得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9 22: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非主流的想法

这块山文化或者文章很多都是旅游促销文本的一部分

我想能否结合现代元素来通盘考虑

比如:苹果公司原先在MP3和笔记本都没有什么技术积累,但是一旦决定进入,乔布斯就玩命发掘公司和设计潜力,通过包装促销,推出了全球年轻人都极端喜欢的IPOD、MBA,成为一代营销的经典案例

我们这类山文化的营造是不是也考虑现代的文化元素,做个崭新的界面来推广我们的山文化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 13: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描述换个标题,是否也可以呢?

无特质的文化,只能是熟视无睹的场景


庐山去过一次,留存记忆的只有山顶那些别墅和山下那些朴实的山民,还有偶遇的两位年逾九旬的南下的老解放,山景,随处可见,文化因人而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20:20 , Processed in 0.14910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