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91|回复: 2

[【读书沙龙】] 出版电子化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6 20: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最近所看到的关于电子阅读的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特推荐给大家。

---

出版电子化的一点思考
           2009-3-13 8:53: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梁捷

  麦克卢汉曾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所谓冷媒介,就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介。反之,热媒介就是信息量非常丰富,使得接受者很容易建立交流的媒介。比如说,报纸是冷媒介,因为面对冷冰冰的文字,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故事。而电视就是热媒介。同理可知,传统出版物是冷媒介,电子出版物是热媒介。

  可是热媒介并不总是受到欢迎。波兹曼就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可以同时刺激视觉和听觉的热媒介,反倒降低了我们对信息的阅读深度,不再积极动脑,只是把传播过程降格为一种“娱乐”,娱乐至死。很多社会学实验也表明,长时间地观看电视,确实会使人的智商暂时下降。在这个越来越“热”的时代,冷媒介反倒显出它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电视的负面作用。年轻人纷纷转向网络,转向电脑屏幕。与电视相比,我们在电脑屏幕前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只选择自己想看的页面,并完全控制注视页面的时间。可根据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阅读体验,屏幕阅读至少也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阅读中的冒险。我们在阅读传统媒介的时候,无论报纸还是书籍,都会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主线。虽然阅读过程中会遭遇文字和内容上的障碍,但它们并不会分散过多的注意力,也不会影响我们继续阅读文章。我们总能把握住正在阅读的方向,对接下来可能遭遇的文本也有一个大致的估计。人在传统阅读中掌握着主动权。

  反过来,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时,由于超链接的广泛运用,再加上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和多种格式电子文档的便利存储,我们很容易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从一个信息空间切换到另一个信息空间,这的确会影响到我们思维的连续性。这类情景时常发生:我们坐在屏幕前十几分钟以后,几乎忘记最初所要追逐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带着思考来使用电脑,最后,海量的信息却反制大脑,停止我们的思维。

  所以很多人会有意限制自己的阅读范围。他们只打开自己熟悉的网站、博客,或者按照收藏夹里的书签来选择阅读范围。几乎所有人都会使用Google,但绝大多数人只把这个通向未知信息的工具作为一种临时手段。他们打开思维的阀门,运用Google找到自己可能愿意阅读的内容,拖到屏幕上,随后关闭思维阀门,专心阅读刚刚找来的东西。虽然技术上可以轻易地帮助我们为海量知识建立关联,但我们的大脑可能并不按照冷冰冰的计算机模式实现运转,对于不同熟悉程度的信息,大脑会赋予不同的情感。

  第二个生理困境,电子阅读往往会降低阅读深度。根据调查,面对同样一个文本,眼球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要比纸面上短很多。比如在纸面阅读通俗小说,一小时可以读五万字,那么在屏幕上读同样东西,也许一小时就能读十万字。速度上去了,大脑对阅读内容思考时间则必然减少,阅读深度被浅化。正因如此,网页设计者才要千方百计想出办法吸引眼球。结果却是人们阅读的注意力进一步被分散,生理刺激逐渐取代大脑思维。

  阅读从一种思考行动转变成为眼球刺激,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理原因和技术原因。屏幕上的滚动翻页远比真实世界中的图书翻页来得容易,指尖轻点鼠标即可完成,甚至有很多软件提供滚动和自动翻页,连点鼠标的劳动都免除了。过于便捷的阅读模式使得我们可能滥用权力,迅速拖动滚动条,让眼球在大段文本之间跳跃。

  据我观察,很少有电子文本读者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我们所能阅读的信息与网络世界存有和不断新增的海量信息相比,差距悬殊,现代人都生活得极为忙碌,导致大家在阅读时充满了焦虑,我们因此无法停下按动鼠标的手。在传统阅读中,书本多半是一个封闭空间,会隔绝我们与外界的联系,开辟新的时空。而在电子阅读中,如果深度不够,那就无法使我们在阅读中隔绝外界联系,无法真正进入语境,以至焦虑大增。电脑过“热”,我们不费劲即可展开阅读,但效果却与费劲才能读的纸媒相距甚远。

  所以无论电子书如何发展,人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眼睛与大脑的配合方式等等,都是技术人员首先要考量的因素。在技术尚未成熟到引导读者改变习惯的阶段,尽可能照顾和满足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也许是电子书比较稳妥的发展模式。

  电子出版和电子阅读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可否认,技术进步在阅读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数据储存方式的改变和阅读屏幕的改变,都在推进我们阅读模式的改变。但是生理上的习惯要顽固得多。即使我们的脊柱、手腕、眼球已经习惯液晶屏幕,可至少大脑还远远未能习惯。信息媒介的改变只是外在形式,阅读的实质是大脑(或者心灵)与文本信息建立起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关联。

  读者是人,社会的人,所以阅读也与社会生活有关。电子出版厂商除了考虑技术问题,还应该多想想我们千百年来的阅读传统和习惯。据说有些厂商把屏幕做得像纸一样可以弯折,并以“把屏幕做成纸”为目标来讨好读者,现已取得不俗的经济效益。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看,电子出版和阅读还一定会涉及到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等一系列问题。电子出版如果最终取得胜利,那它必须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优势,在法律上规避现有障碍,这两点在目前都存在很多障碍,有待各方面的专家携手解决。

  我对电子技术进步充满了信心。但阅读也涉及到其他社会生活问题,情况就要复杂得多,未可盲目乐观。

  (作者为《读品》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2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纸草到电子阅读
           2009-3-13 8:49:2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周舒

  各种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阅读技术,如今正吸引人们越来越多的眼光。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阅读方式,是否就此走向了黄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综合来看,以纸为中心的阅读,短期内看不出彻底消亡的可能性。”

  “从根本上来说,纸本书籍是身体的延伸,具有和身体的高度亲和性。电子阅读器和网页,再怎么人性化,也是一些为人的身体不能了解的电波的延伸。而且,电子阅读器还是要做成书的样子,说明它本身还是以书为蓝本,无法脱离书这种既定文化形式的影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续冬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人类的阅读有一定之规

  阅读媒体,从最早的竹简、铭文、莎草纸,一直到绢、蔡伦、活字印刷乃至古腾堡印刷术,再到现在的各种电子阅读器。人类的阅读活动,最开始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的特权,只能是祭司史官,方才可以接触记录和阅读这类在当时纯为宗教祭祀的活动。而在西方,中世纪僧侣们在修道院中,就着烛光抄写《圣经》的景象,与东方的人们为祈福而抄写各种佛教道教经文,恰好相映成趣,成为跨越时空的景观。

  识文断字,在过去,是让自己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基本要求。而到了20世纪,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不识字已经成了某种耻辱,能够阅读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的常态。《朗读者》中为掩盖不识字真相而一步步沦落的汉娜,只是这一概念的极端呈现。

  在张颐武看来,阅读的历史当中,“印刷术当然是伟大的革命,对人类的阅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书籍本身也不仅仅只是阅读,而关系着广泛的人类活动——“从捡破烂到传达上帝声音的一切事”,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曾经在《启蒙运动的生意》中这样写道。胡续冬指出,阅读的载体变化,对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也有着直接影响,“在西方,书写和阅读的载体从羊皮卷到纸本书籍的变化,是和宗教改革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诞生联系在一起的。”

  1454年到1455年,古腾堡印刷机上印出的第一批《圣经》,正是西方量产印刷书籍的开始。人们阅读的成本降低之后,能够阅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现在还有以古腾堡的名字命名的电子书计划,鼓励人们电子化纸本著作,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竹简到纸到印刷术再到现在的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新技术总是带来革命。总的来说,这是不断展开的文化民主化的过程。人类接触文化的便捷性越来越高,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大的趋势是这样的。”张颐武总结道。

  新技术总是让人们憧憬着新事物,网络和电子化的阅读的萌动,也让人们期待新体裁和新文学样式的产生。“网络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不少人预测,链接式甚至多人共同写作的小说,会变成将来流行的体裁。”张颐武这样回忆道。事情并未如同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进行,“现在看来,网络小说基本上还是隶属于传统阅读的范畴,比如《流行的穿越》、《盗墓》、《鬼吹灯》一类小说,还是传统类型传奇的发展,写作空间还是传统上的。链接式的小说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起来,没有发生对体裁和文类的突破。”张颐武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阅读有一定之规”。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兴起,就一改千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

  纸本阅读的经验无法替代

  是否在不远的将来,传统的纸本阅读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张颐武和胡续冬都不这样认为。张颐武从方方面面比较了纸本阅读和电子阅读,“纸本书有纸本书的方便之处,阅读器一类的屏幕还是无法解决灵活性的问题。你可以随时拿出纸书来随便翻几页,阅读的经验无法替代。电子阅读不可能完全替代纸本阅读。”在他看来,纸本书仍然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经验,有其众所周知的优势:“纸本书的空间还是很大,因为纸本书可以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就算丢了也不心疼。阅读器还是要放在包里,比较贵重,需要保护,如果丢了,就会比较心疼。综合来看,纸本出版和电子出版还是双峰并置的局面,毕竟纸面的盈利模式,大家都很熟悉,知道出版怎么赚钱。电子的就还不太明确。”

  而胡续冬也赞同纸本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经验,而且对于人们吸收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纸本的书籍阅读,意味着对知识、对精神的欢愉进行可控的量化消化,每天无论是阅读一章还是阅读一本,都有可触摸、可称量的实在感。譬如,你可以说,今天我看了1斤的书,这会让你感觉很踏实。但网络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由于其超容性和便捷的互链性,会让精神吸收变得不可控、不可量化,会出现‘阅读大跃进’或者头脑短路的状况。”他对电子阅读有一种警惕感,担心会导致资讯的泛滥,“最要命的是,这种不可控、不可量化性会摧毁传统精神消化过程中必要的匀速感,导致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精神欢愉都会变成简单的资讯,知识的消化变成了资讯的恶性积攒。”也许一个人整天都在网络上遨游,接受各种不同的资讯,但是一天下来得到的收获,却不一定能够与踏实读过几页书相比。

  在张颐武看来,尽管纸本阅读经验无法替代,但是比较起电子阅读来,二者之间“应该说利弊难断。过去读书基本上是线性思维。现在电子的阅读方式,对人们的发散性思维有好处。书不但要读,还要查,以前的纸本书查起来可以说是非常难。但是用电子的书,找起来就很方便。从这一点上来说,电子阅读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胡续冬则认为,电子阅读始终是建立在纸本阅读的经验之上的,无法摆脱纸本阅读的影响,“甚至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日新月异的电子阅读终端或许会开发出高度模拟纸本书籍的可翻页的形态,也就是完全像奇幻电影里出现的古怪物事,每一页看似纸张的东西上都变幻着无穷无尽的电子态文字。但即使是这样,它依然是传统书籍形式的外观翻新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2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阅读器:此时无“纸”胜有“纸”
           2009-3-13 8:50:4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陈琳

  “同一次航班上,你带了10本书读,那么接下来你要整天带着这厚重的10本书完成整个旅途。而坐在你身边的人,只有一台轻巧的电子阅读器,里面有上千本书,而且还可以实时更新,你知道了以后会怎么想呢?”方正阿帕比CEO赵舸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价格合理,当然就选择数字阅读器。”

  似乎,当人们开始将电子阅读作为时尚的生活方式,阅读终端的技术和服务就成了普及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后屏障。而最近一两年间,技术坚冰已经被各类开发商铲除得所剩无几。亚马逊Kindle 2、索尼Reader、iRex的iLiad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移动电子阅览器,企鹅、兰登书屋等传统出版商则纷纷于近期宣布各自的手机图书计划。甚至,像任天堂这样的游戏开发商,也对数字阅读动了心——它将与图书出版巨头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合作,在DS上推出包括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丁和勃朗特姐妹作品在内的《100部经典作品集》软件。

  手里捏着上千本书

  “在飞机上一觉醒来,身边有一部Kindle,你就找到了打发旅途寂寞的好办法。你不必令其与电脑同步,各类报纸和图书的内容都已赫然在目。”盖拉奇风险投资公司执行董事盖伊·川崎(Guy Kawasaki)这样描述他在旅途中使用Kindle的体验。

  而一个月前,亚马逊正式将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升级为Kindle 2。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Kindle卖出了40万本,但由于设计乏善可陈等原因,受到分析师的诟病。Kindle书店主管劳拉·波科(Laura Porco) 说:“用户希望Kindle可以存储更多的书,希望图像更加清晰。”Kindle 2有意识地改进了这些缺点,不仅外观更新颖时髦,且总重只有284克,厚度仅8毫米有余,足比iPhone手机薄了四分之一,显示也清晰了不少,可存储容量则由原来的200本上升到1500本。

  更重要的是,和Kindle多数数据更新和书籍下载都依赖WiFi不同,Kindle 2借助美国电信运营商Spirit的3G网络,实现了免费但更加方便快速的无线接入。只要是亚马逊书单上的书或报纸,在Kindle 2上从浏览、订阅到购买阅读,完成时间不超过60秒。

  而在瑞典,世界上第一款为“报纸”量身定做的手机已经诞生。最近,当地人只需在《每日新闻》(Dagens Nyheter)日报网站上购买一部诺基亚6120手机,申请月租费为21欧元的通话套餐,然后点按手机上为《每日新闻》特制的按钮,就可用手机轻松浏览报纸网站。“宣布这个消息的当天,我们的电话就被打爆了,读者对‘报纸’手机的热情让我们难以招架。”《每日新闻》总编辑Thorbjrn Larsson认为,这要归功于数字阅读终端服务的进化,“之前,很多瑞典人认为用手机上网步骤繁琐,而且阅读的花费也不明晰。现在,我们已经帮他们清除这两个障碍。”

  随着手机阅读的兴起,更多电子读物将在手机中安营扎寨。苹果iPhone持有者,现在已经可以利用一款名为Stanza的免费阅读软件,下载并浏览成千上万的电子书。企鹅集团正在将旗下书库中的5000种图书数字化,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8万种。另外,企鹅推出了名为企鹅2.0的最新电子书阅读器软件,并为iPhone定制了一套Penguin Mobile阅读软件,公司总裁称,这是“企鹅向数字阅读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另外,哈珀·柯林斯、休顿·米弗林和哈考特,以及西蒙和舒斯特等也迫不及待地启动了手机图书项目。

  电子阅读器的技术发展

  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在记忆深处仍保持着对于纸张和铅字的迷恋。以目前的技术发展,“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具备传统纸张的所有优点,如显示介质足够薄,任意卷曲,不消耗电能,任意书写绘画,高分辨率,高白度,优秀的对比度,成本低廉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主任张立作说。

  已经克服移动问题的电子阅读器,还将在未来努力攻克视觉技术难关。按照赵舸的说法,未来,电子阅读器高度逼近传统纸张的手感、翻阅的声音,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阅读器将消除辐射、屏闪、高能耗等痼疾。

  目前,E-ink二代Vizplex TM技术无论在画面切换、亮度、文字显示效果方面都要领先于目前多种阅读器的液晶显示技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新一代阅读器中采用E-ink显示技术。

  与此同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Plastic Logic公司近期推出了一款塑料材质电子阅读器。这种大小如一张A4纸的新型电子阅读器,去年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新技术展示会上露面,顿时引起轰动。这款轻薄可携带、大屏幕、内容可不断更新的电子阅读器之所以被称为“梦幻设备”,是因为它可以轻易弯折,手感已与传统纸张相当接近。这款阅读器的显示技术核心名为塑料电子技术,由剑桥大学首先开发出雏形,它在柔性塑料衬底上以低温制造出晶体管阵列。Plastic Logic公司认为,该阅读器更轻、更廉价且更环保,显示方式与纸张相差无几,因此将会替代传统硅基半导体元件制造的阅读器,为电子阅读器未来市场的开拓留下想象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0:43 , Processed in 0.1793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