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75|回复: 3

[【评论探讨】] 时寒冰: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形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0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形势
                             时寒冰



  中国拥有经济学家(或各种专家)头衔的人满山遍野,比野鸡都多,尤其有关部门豢养的经济学家(或各种专家),由于沾染上浓郁的权力色彩而屡屡误判经济走势,给经济决策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2008年9月之前,在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全球经济步入萧条状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一直在延续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错误政策,最终,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原因是,没有分清楚,中国经济中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仅仅存在于虚拟经济中,实体经济尤其民营经济中其实是资金严重紧缺的。紧缩政策强力推行的结果是,实体经济进一步萎缩,大量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次第倒下,以至于上半年公布了6.7万家企业倒闭的数据后,下半年这一数据再不敢公开。由于收益下降,生存难以为继,实体经济中的资金进一步向虚拟经济流动……
  当次贷危机恶化,发达国家全面应对大萧条的时候,在权力部门羽翼下养尊处优的经济学家给政府的报告,仍然是:次贷危机在给中国带来机会,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这种乐观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决策层,进而提出了今年第三季度复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决策者慢慢清醒过来,这一目标渐渐淡化下去,不再被挂在嘴边。
  在去年的文章和几次讲座中,我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相关问题,2009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全面崩溃的开始。笔者用语较重,意在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不少人嗤之以鼻,而现在,当危机压境,悲观的预期笼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古语,才再次被人记起。
人们很难弄明白,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趋势,但是,透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月度经济形势报告。报告披露,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并为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2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为自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统计局分析认为:“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是不是通货紧缩,直接牵涉到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一判断关系重大。然而,有关部门轻松的就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那么,什么时候能做如此判断呢?我相信,等到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通货膨胀阶段时,这些人就会得出“中国经济已正式出现通货紧缩”的结论来。真的是雷死人不偿命。
  统计局专家的结论,源于两个依据:
  其一:价格指数双降,且跌幅较大,与去年指数较高的因素相关。这是一个客观因素。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创下1996年9月以来11年的新高。2008年2月,PPI同比上涨6.6%,都处于高位。由于价格指数的增长,要与去年同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很容易得出CPI与PPI同比大幅下降的结果。据统计局的测算,2008年CPI对2009年2月的滞后影响约为-2.5%,即使今年2月的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仅仅因为去年同月基数高的影响,2月CPI同比就将下降2.5%。也就是说,CPI与PPI的同比跌幅存在放大效应。
  其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简言之,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经济学界认为,当CPI连续三个月下跌,即表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目前,CPI才仅仅一个月下降,因此,国家统计局得出了“目前还不能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结论。
经济学不是死的,人也是活的,但是,偏偏以死知识去套动态走势的这种死搬教条的做法,必然误判形势的
  尽管统计数据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其实早已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目前这一周期正在延续过程中。
  要判断经济是否出现了紧缩,并不一定需要CPI持续三个月下降,甚至,哪怕CPI一个月都还没有下降,只要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条件具备,且外部缺少短期能够改变这两大条件的因素,即可视为经济将步入通货紧缩阶段,更何况,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处于通货紧缩阶段。
只有用这种方式研究经济运行规律,才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对决策也才有参考价值。
  其一,先看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缺少一个强大而坚实的中等收入者阶层(这个阶层是最稳定的消费者),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世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注解1】(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这个数据,也忽略了部分群体高福利与另一部分人数更多的群体保障不足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个因素,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恐怕还要令人忧虑。
由于少数居民占有大量收入,而另一部分占大多数的居民,只占有少数资产或收入,使得我国的低收入者取代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导致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民众实实在在缺乏消费能力啊!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变得更为悲观,更不敢消费。这意味着,导致通货紧缩的需求不足的条件已经具备。
  其二,我国的许多产品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是严重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余种之多。这种状况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过去这个因素没有导致中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阶段呢?原因是,外部需求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化了相当一部分过剩产品,而当发达国家因受次贷危机影响,消费下降的时候,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立即清晰的显现出来。
  很显然,早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2008年底),我国就已经开始显露出通货紧缩的迹象,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些迹象,没有作出前瞻性判断,使得相关的货币政策继续在针对通货膨胀下猛药,最终,导致下半年更多企业不堪资金短缺之重而陷入困境,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通货紧缩阶段迈进。
我们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必须具有前瞻性,唯有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在经济已经显现出紧缩迹象时还在抑制通胀,在经济即将步入通胀周期时还在大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加剧经济调整的痛苦程度,延长调整的时间,付出更高的成本。
  必须认识到,目前的消费低迷等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民穷,只有采取措施,促进民众财富的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经济也才能走出通缩,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目标。
  有关部门及其豢养的经济学家,需要正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去做学问,研究经济问走向,为决策层提供准确、正确的决策参考,而不是整天以与权力勾肩搭背为荣,施展溜须拍马之能,丧失知识分子起码的良知和风骨,忽略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沦为卑贱的奴才。

  【注解1】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通行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都是采用统计居民个人收入的算法来确认基尼系数指标。学者胡志平认为,中国应该采用以单个家庭平均收入的(抽样)统计算法来确认我国的基尼系数指标,那样的话,中国的基尼系数指标可能已经在0.7左右。
于2009年3月10日下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0: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因楚王好细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op265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3-12 1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解释:

短期来看,他们做了很多。
长期来看,他们什么也没做。

另一种解释:

专家是用来解释错误的,不是来预防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04: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时教授说得都是真话啊,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16:29 , Processed in 0.220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