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22|回复: 11

[【文史类】] 朱自清的《背影》(转贴 by 投降派宋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8 2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此前他出过一册《踪迹》(亚东书局,1924),是新诗和散文的合集。
  朱自清是一位诗人,可能没几个听说过。1922年,他和俞平伯、叶圣陶办过《诗》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份新诗刊物,也跟周作人、郑振铎等出过一本八人的新诗合集《雪潮》(商务印务馆,1922)。在《背影》的自序中,他就说:“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踪迹》以后,朱自清就疏远了新诗,开始转向散文,“这本小书里,便是四年来所写的散文。”
  “这本小书”就是《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中学时代我们就熟读了,像《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以及《背影》,都是中学课本里的范文,当年几乎是会背的。
  这四篇散文,也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前两篇收在《踪迹》中,后两篇编在《背影》里。
  作为书名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中学时听老师钝刀解牛般地分散成一个段落大意,昏昏欲睡,现在再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

读到这里,我的鼻子也酸酸的。父亲在朱自清心中,一直是一个他敬畏的人,可是现在看到他笨拙的身影,朱自清的心中只有沧凉了。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华园教书时写的,去年在网上见过有人在拍卖它的木刻本,也就是五六页吧,上海的一个朋友拍到了,待寄过来一看,原来是水印的。本来还以为是秘本,水印的,就不稀罕了,据说被随便塞在了餐桌的玻璃下。
  《背影》分甲、乙两集,共15篇,乙集是旅行记,甲集则多记人,像《韦来杰三君》《白采》《怀魏握青君》,都是怀念友人之作。
  《背影》书中,放了两张插图,一张是丰子恺作画,夏丏尊题字的《儿女》插图,画的是四岁的阿菜,朱自清的女儿。丰子恺、夏丏尊是朱自清在上虞春晖中学时的同事,白马湖畔,丰、夏两人的旧屋还在,朱自清的居所,则不可寻觅了。这本书中有几篇文章,就是在白马湖写下的,像《女人》和《飘雪》。另一幅插图,则是诗人白采的背影,立在露台上远眺,这是像主送他的。照片上写着:

  佩弦兄将南返,寄此致余延伫之意!
  乙丑秋著 摄于春丰江滨 弟采采才识

  白采之死,是一个朋友来信说起的,死在上海香港到上海的船中,船都到了吴淞口,诗人却猝然逝去,遗物中有四包女人的头发——“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朱自清说。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像《踪迹》和《背影》中的篇什,都是绚烂至极的美文,有人喜欢,也有人非难。
  叶圣陶是朱自清的老朋友了,在四篇怀念亡友的文章中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唐弢也说:“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不过郑振铎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了一种诗意,“在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注:本文原为一家报纸专栏所写,后贴在我的天涯博客“颐园读书记”里: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857570&


地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理由:见下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2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先生这篇散文让我想到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文学研究会里他最像冰心了,也对。冰心是以宣扬母爱而著称的。朱这篇文章的父亲形象的确像个老母亲,絮絮叨叨,反反复复。中国人缺不得母亲的关爱(参见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也许是因为中国缺乏天父的概念吧,所以写父亲爱的最好的文章(?),竟然是这篇母化的散文。
然而,我个人觉得,如果是父亲般的敢情最好的文章,应该是《藤野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09: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L7:浆声,当是桨声。
L17:韦来杰三君,当是韦杰三君。
L21:飘雪,当是飘零,也是篇怀人的。
L24:秋著,当时秋暮。
L25:死在上海香港到上海的船中,第一个“上海”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不值得转,不仅仅是因为不间断的错误,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意思出来。
杂七杂八的说些事情,不同阶段的散文艺术特色之辨,也写得有头无尾,观点不新论据也不明。


关于《背影》,徐葆耕有篇《原父意识的补偿与升华——朱自清散文新释》,真的颇“新”。
但我相信从作者而言,“忏悔意识”要多过“原父意识”;
当然,成为名篇,后人解读到的确是在不断增强“原父意识”(1楼就是)。


“忏悔意识”基于基本的事实:家庭矛盾与父子关系。
  朱自清与家庭的矛盾——国内不大喜欢讲先生的不好的私事,但是伟人建议为朱自清立传啊,但却妨碍真实。看看小说《别》《笑的历史》、散文《给亡妇》,详细叙述了朱自清的第一位妻子武钟谦与家里的种种矛盾,前者发表时正是矛盾比较大的时候,朱自清父亲看到文章,十分生气。看《年谱》(姜建),朱自清有一阵子是很多年不回扬州老家的(但假期却上海南京的四处访友)。
  
  矛盾就前述几篇文章来看,是由经济困境导致的。比如《笑的历史》:

  一直等到你上海有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七十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你自然不能够。你虽然曾寄给他们一半的钱,他们那里会满意!……家里是这样艰窘,你又终年在外面,婆婆又有心和我作对。这真真逼死我了!那知后来还要不行!前年暑假你回来了,身边只剩两个角子。婆婆第一个不高兴。她不是尽着问你钱到那里去了么?你在家三天,她便唠叨了三天。你本来不响的,后来大约忍不住了,也说了几句。她却和你大吵!第二天,你赌气走了。

  朱自清曾在老家扬州八中做过很短的教务主任,家里颇为高兴,后来朱自清辞职再次离家。其实辞职原因,除了校内人事矛盾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他在八中的钱,是由学校交给他的父亲的。——年轻的朱自清对校长这些父执们,叛逆心恐怕更重。看看日记,朱自清对他的母亲的尖刻,只能表示沉默。

  朱自清日后也拖儿带女养活一大家子,有几个孩子实在没能力带到北京便交给扬州的老父母抚养。男人是会渐知家庭不易的,而他的父亲,也渐渐忘却年轻时如“野马”的朱自清的种种不好(《儿女》“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象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所以《背影》结尾才说:
  “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儿子成为老夫子重建的基础,他的父亲写信给他,那是他的儿子也大了,父亲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记着这句要比《背影》清楚。朱自清在北大读书是已经渐渐中落的家里费力支持的……

  于是,我更原意将《背影》理解为一个男人的成长,忘了以前看的哪部电影的旁白了:儿子,生来是要违背父亲的。其实还该有后半句,当儿子也有了儿子,老的一对夫子终究要作朋友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父子的矛盾,从开始到高潮到和解,几近人情。

  因为基于忏悔,所以《背影》里朱自清才会一反常态的“唠叨”起来,白描、琐屑,体现的都是忏悔的真诚。

  我愿意从人性上解读《给亡妇》《儿女》《背影》——朱自清为文习惯写自己,属于生命体验派吧。
  忏悔意识,以我颇窄的当代阅读来看,史铁生《我与地坛》是最好的,文章极长,但都是真情——那是我与母亲的,所以忏悔≠原父。


  原父意识,我愿意留给学院派尽情地诠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彳亍兄是专家,果然立意不同呀,而且切中弊端呀。个人非常尊重朱先生……
以后再请教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0: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十分敬佩佩弦先生,只是不想把先生放神坛上仅供瞻仰用。

得遇同好,颇喜。多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了数典的跟帖,可以参考呀:
朱自清以自己朴实的笔锋表达着这世间浓重的父与子之间的深情。如果说父爱与母爱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应该说母爱是张扬的,父爱是深沉的。正如那凝聚着无尽情思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当作者含泪时,我们也就含泪了。《背影》使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看过有关朱自清到另一个故事同样很是感人,说的是他生前与梁启超是好友,死后梁启超仍然像以前一样关照他的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好友哟
2003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鄂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编辑人员以多数学生认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为由,将《背影》逐出课本。
我们这样一代人,读着他的《背影》长大,一时之间似乎很难接受。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觉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很可能会由此增添一抹亮色。的确,《背影》是一篇难得的亲情散文。朱自清的民族气节和他写的散文一样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记忆里的印记。
《背影》的落选是一个信号,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这篇文章落选是否合理。现在全国有五家出版社可以自行编写中学语文课本,各个中学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一个出版社的教材,从此,全国的中学生将有五个选择的机会,而不再别无选择。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多样性业已融入学生的生活,在如今中学语文教学仍需受到中高考指挥棒影响下,给学习者一些选择的机会,这也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给出的一种新的方式。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分数与素质教育是天生的敌人,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好的素质教育,可以帮学生从容应对一切考试。也许,学习者新的选择会带来新的希冀,我们有理由期待着,并且还可以行动起来。提高公民素养,人人责无旁贷。
曾到清华,亲自去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旁边塑着他的清臞的雕像。然而荷塘月色却没有如书中描写的那么美,或许我没有碰到朱先生当所遇到的那种境物,然而我却想那写得与其说是他的荷塘美境,还不如说是他的内心的一片境界。
上学时的很多课文都忘记了,但背影、荷塘月色都还铭记心中,现在回想,仍有感动从心头涌起。这也应当是经典之作了吧。
《背影》真的很感人,虽然作者所处的时代跟今日已不能相比,但那种心情却穿越了时间。体现在细节处的浓浓亲情,温暖人心。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那一段经历,但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看见亲人背影的时刻。那一刻,瞬间成永恒
朱自清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春》和《背景》。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也有专文写朱自清,值得一读,收入《陈旧人物》一书。
小时候看还真的没什么感觉,甚至还觉得文章也只不过是很普通的记叙罢了,但随着年龄的长大,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是用父母的衰老换来的,懂得了珍惜,也懂得了关心。上了大学,离开了自己的家,逐渐有了想回家的感觉,而后在图书馆一次无意中再读了这篇文章,终于引起了共鸣,父母的爱总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初中时读的这本书,当时觉得平淡无奇。真正走到了社会才明白父爱之深,重读此文时不禁感慨万千
论文笔清新,朱自清可谓新派散文家中之翘楚;但正如余光中所言,文气有时不甚畅通——《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文字“的”字用的太多了,读起来感觉不太顺啊!不知各位还没有印象呢?
背影那一段,确实感人。但回想小时候读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呵呵,还是因为当时年纪太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生前与梁启超是好友,死后梁启超仍然像以前一样关照他的家人——目力所及,没见过他和梁启超有私人来往记录啊。不知从何说起。

至于教科书,哪个时代的会令人满意:)
所以,信教科书呢,算是基础教育;反对教科书呢,算是批判教育;自编教科书呢,算是自我教育。
不能跨越式发展,但也不能蹲在起跑线上不挪窝——颇恨老大不小了还拿“时代作家作品思想艺术”五步法跟成人争辩的:)前阵子被几个都大三四的,彻底雷毁;还也不能骂他们不长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在线上应答,实在是好。个人觉得现在对朱先生的研究不及以前多(新时期),甚至也缺乏再认识的热情。
阿毛对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一些道德化的概括,吸引这些所谓的中间知识分子的一些赞美,多少破坏了对他们复杂性的认知。
个人觉得,朱先生是一个有热情内核却有些传统的知识分子,呵呵。在时代激扬的时候,他去南方热心办教育;在低潮的时候,他退回到读书人的传统岗位。他和早期胡适那些反传统的先知们不同,也和后来造反成性的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不同。
我读他《秦淮河》,感觉上趣味上还是明清的;《荷塘月色》无疑具有复杂的审美品格,如果研究其内心的话,则是寻找内心的桃花源。我感觉最可惜的是,朱先生在旧诗和新诗阅读上的“入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也谈不上进入中学课本了(香港课本也许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4 19: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bulunuo于2009-03-01 11:00发表的 :
我看过有关朱自清到另一个故事同样很是感人,说的是他生前与梁启超是好友,死后梁启超仍然像以前一样关照他的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好友哟
.......
維基百科:
梁启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
百度百科: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 ...

那個感人故事很玄幻, 是梁思成之誤? 但1948年似乎朱梁二人恰恰有過論戰, 有闗文物, 說不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呀,看来数典也有糊涂人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5 2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都人糊涂人:)

梁思成么……朱自清和林徽因倒有些交往,好像记得是在朱光潜那个类似沙龙的朗诵会里(不确切啊)
貌似日记里面记着梁思成了,就会有林徽因;但有林徽因,则不一定有梁思成。

有人专门研究过朱自清日记的女性:)

至于论战,朱被很多人记录成温和、狷者,全集里面作论争用的时文倒也不少,
只是不如他的日记里面那么尖锐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1 11:22 , Processed in 0.1748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