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80|回复: 13

[【随笔】] ——读《活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2 22: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句“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红楼一梦,是曹雪芹的叹息与怜惜,叹怜的是男女之情。而到了《活着》在前言里作者有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红楼的“爱怜”被改写成“同情”,触碰在作者笔下。而作者的同情表现出来就是,那个独立于故事外的“我”的存在,也就看出作者置身世外,只能怜惜而无奈。

   从小时候,世界就开始教导我们,我们应当怀揣梦想,应当努力奋斗,应当积极投身国家的发展中去……各种各样的信念,在环境里播散到每一个人心中,而《活着》颠覆了这些信念。作者写到:“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人生并非是拿来用的。费尽心机,争名夺利,到头来只是南柯一梦。当下的苦乐实际只是心里的一屡想法,古希腊哲学家戴奥基尼斯住在一个木桶中,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个面包袋之外,什么也没有。而亚历山大大帝对他施舍,他却毫不在意:“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

   主人公在所有的亲朋尽皆亡故之后,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希望能看透世事,平常简单。因为是希望,而没有达到,所以矛盾的苦果在折磨作者:“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对苦难的承受,作者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被命运遗弃的境地。家道衰败、父亲去世、被抓壮丁、回家母亲也去世、再后来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是最后的孙子全部都一一死去。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比悲哀的事,当命运将所有的希望、爱恨全部都绞碎堆成坟墓的时候。似乎已经生无可恋,换一人,可能也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没有理由可以让自己活下去,当海明威在写完《老人与海》,上帝似乎已经将所有恩赐都赠与他。而就这样一个神话般的奇迹,他却自杀了,墓碑空白,没有墓志铭。有人说应该正面写“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魔鬼”,反面写“失败背后往往才有救命的天使”。而所有人都仿佛未曾发现,活着并不因为成败。


   对世界的乐观,主人公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段歌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所有繁华枯朽,在笔尖下被划成两半,罅隙里,流溢的唯有从容。结尾,作者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死亡必定将会到来,而我们活在现在,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止,一切都在进行。离开的离开,终究只是一场梦;守候的守候,不要在明天为今天哭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08: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时候也很喜欢这篇小说,仿佛有万物如刍狗的感觉,后来觉得似乎情节有些巧合。
马森在写《中国现代戏剧的两次西潮》中曾说中国戏剧历经荒诞剧,贫苦剧和残酷剧。这篇小说也在荒诞和残酷之间游走……然后中间剩下些温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一威望,我一财富,唉,不同也。
余华这篇小说也常让我想起鲁迅的《祥林嫂》,如果谈命运吧,两个人(富贵)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周围的人都是死了又死的,从丈夫(祥林嫂死了2个)到孩子(富贵死得多),偏偏他们活下来,这种诡异的事情,在《雷雨》里是有透露的,表达上天正义的雷雨,打死了两个无故的孩子四凤和周冲。雷雨也有命运纠缠在其中,是俄狄浦斯的。他们都是相近的,上天厌恶这些无知而麻木的老魂魄,含在嘴里又吐了出来,像小猫戏耍老鼠,不一下吞掉,要玩弄一番一样。
说到命运,对于分析小说来说,大约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吧,所以我还要另寻他路。
鲁迅的几篇小说的叙事主人公,根据夏志清说,都是一些回乡者,比方狂人日记,故乡,孤独者,在酒楼上,还有这篇《祝福》,这些回乡者从外地(日本?)见识了新文明,所以也不能见容于故里了。他们对老中国的观察,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呀,也偏能看出故乡没落的原因了。起码,鲁迅看来,内心的枯寂大约算是重要的原因吧。因而,马森提醒鲁迅小说中的“第2自我”所带有的启蒙意义。
而余华早期的小说,却是以一个出门远行的年轻人视角来写的,比如最早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这篇《活着》,青年人封闭在家里或者城市里,一下子见识到远离家的农村的生活,也许会感觉新奇而怪异吧。后来余华小说似乎对暴力和仪式化感兴趣,这多少也有鲁迅的原因(《现实主义的限制》),但鲁迅还是能对暴力描写进行控制的。暴力和暴力观赏的确是20世纪作家的重要发现(从鲁迅在日本看幻灯片开始),如果对待暴力,却是每个作家的修为了。
《活着》开始讲我在农村的性冒险史,其实大有意味,因为无所不在的生命活力的确冲淡了死神的随时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我遇到了拉牛犁田的老年富贵,他和牛对话,称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此书,勾起了我对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

真是慨叹时间的力量,时间真的可以消磨一切!

不想去思考很多事,简简单单,过好每一天!

珍惜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又看了一遍,呵呵。感情以前小说月报上刊载的是个洁本,很多内容都给删除掉了。本来也想写点什么了,现在也不想写了。
但差别总是有的,也许夏也说过了:
鲁迅等人对愚昧和麻木的态度是嘲讽的,而后来的小说家(师陀)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祥林嫂都想通过救赎来获得新生的。
所以鲁迅总是激荡不安的,在他和祥林嫂的对话里,对灵魂的探究。
而余华似乎得到了救赎,这是他序言里的话: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和余华所在时代不同吧,前者写的祥林嫂与福贵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驳斥苦难的缔造者——社会,后者是在歌颂苦难中的承受者——人。

无所不在的生命活力的确冲淡了死神的随时到来。 我并不这样认为,最后的死亡过后,已经并非活力,只是余华所想的——为活着而活着。老牛只是一个象征,无目的的生命,走过沧桑。 我看到这里,我就想,应该不会有人能这样活下来,至少我不能。那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罢了。

两个人(富贵)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周围的人都是死了又死的。 余华在序言里说的是他分裂。巧合与否,只是作者为了表现内心而设定的不公平,作者就是书的上帝,万物刍狗在书里至少是不可能的。因为鲁迅想表达对社会憎恨,祥林嫂必定无法太平;余华想表达坚韧,福贵注定不能安宁。书中的人物都是被作者玩弄的文字,忽的想起一本书《苏菲的世界》,在里面作者赋予了人物逃出书本的灵魂,而这又怎样呢?那是个古老的话题:to be or not to be , that“s a question.

鲁迅是以人为对象对社会反思,人只是社会一个镜子,并非一个主体。余华的进步比之鲁迅在于,人作为主体对人本身进行思考,人的地位被提高了,每一个人是主体,而非社会。鲁迅可以说到世界,而应者寥寥。余华却可以凭一个人,而透出心。就像你说:余华似乎得到了救赎。不过现代的网络小说文化,是不是该算作人对社会的反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云之惑于2009-02-14 10:56发表的 :
看到此书,勾起了我对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

真是慨叹时间的力量,时间真的可以消磨一切!

不想去思考很多事,简简单单,过好每一天!
.......

快乐~加油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2: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bulunuo 兄的回复,给我很多启发,社会与人。作者的背景,这些东西都很有趣。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大段引用请用“(quote) 引用部分 (/quote )格式”,其中()括号改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2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bulunuo于2009-02-14 10:36发表的 :
别人一威望,我一财富,唉,不同也。
余华这篇小说也常让我想起鲁迅的《祥林嫂》,如果谈命运吧,两个人(富贵)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

   不同意布鲁诺的这一观点。祥、鲁的人生结局均为悲剧,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祥林嫂的悲剧无论主体是否有意识,她是一个反抗者的的悲剧,而福贵则不然,他更像老布所说的命运悲剧,我以为,这两曲不同的悲剧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的对他笔下主人公的态度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主旨的相异。
  读完这两部作品,我的强烈感受是:祥林嫂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富贵遭遇了这么多的死亡了,唉呀,这就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2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beeya于2009-02-14 21:34发表的 :


   不同意布鲁诺的这一观点。祥、鲁的人生结局均为悲剧,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祥林嫂的悲剧无论主体是否有意识,她是一个反抗者的的悲剧,而福贵则不然,他更像老布所说的命运悲剧,我以为,这两曲不同的悲剧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的对他笔下主人公的态度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主旨的相异。
  读完这两部作品,我的强烈感受是:祥林嫂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富贵遭遇了这么多的死亡了,唉呀,这就是人生!

读完这两部作品,我的强烈感受是:祥林嫂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富贵遭遇了这么多的死亡了,唉呀,这就是人生!

我觉得这个评论很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5 03: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zhiyongtao于2009-02-14 13:37发表的 :
文章大段引用请用“(quote) 引用部分 (/quote )格式”,其中()括号改为[ ]

可以这样处理
  1. [quote] 引用内容[/quote]
复制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09: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所有人都仿佛未曾发现,活着并不因为成败。”这句话很好啊,从这部小说的角度来理解,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舍本逐末啊!呵呵,可是明知如此偏又无法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09: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对这句话的体悟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句话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生命的意义都是后天人为赋予的。”
这样理解生命本身并不让人感到失望,反而让人们更坦然的生活下去,所以作者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正是这个意思。

忘了说一句,我也非常喜欢余华的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7 14:29 , Processed in 0.34692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