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23|回复: 22

[【诗歌】] 【原创非首发】昨日为父母结婚四十年纪念日,发诗数首志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3 2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为父母结婚四十年纪念日(刚好小女两岁十一个月),发旧作新词数首志感。

首发链接:http://zxy6223.blog.163.com/blog/static/46114485200902422556801

临江仙
万里长江东去,风回瘦了群山。一溪灯火梦阑珊。轻霜披弱苇,晓月泣幽岚。
谁记倚门长望,苍槐淡入昏烟。每逢促膝两无言。当时天似海,此夕掌中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

父母离家来汉有感

双亲花甲背乡村 慁入繁华满市尘
从此星光归梦幻 对谁土语道家珍
江风江雨迎新客 山鸟山花是故人
何日一蓑归大泽 池边古柳复逢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

晨起离家赶车,忽忆少时离家情状,景象依稀而心愿未了,有感而作

每伴寒星辞故里,天明身已在他乡。
下车碌碌谋新米,入梦惶惶换旧妆。
彩蛋生涯看广告,灰尘事业负寒窗。
爹娘已老无回报,路畔闻歌泪满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20: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

可在本帖中加密验证,若不想公开某些信息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风云007于2009-02-03 20:10发表的 :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

可在本帖中加密验证,若不想公开某些信息的话。
应该是刚好修改,加入本帖的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2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语真心切,情长意浓。

江风江雨迎新客 山鸟山花是故人
也恍入其境了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2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写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08: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诗言志于2009-02-03 20:05发表的 【原创非首发】昨日为父母结婚四十年纪念日,发诗数首志感 :
临江仙
万里长江东去,风回瘦了群山。一溪灯火梦阑珊。轻霜披弱苇,晓月泣幽岚。
谁记倚门长望,苍槐淡入昏烟。每逢促膝两无言。当时天似海,此夕掌中看。



   读兄之诗,清新淡雅,溶情入景,为之萦回。诗中“江风江雨迎新客,山鸟山花是故人。”意境优美,对仗自然,化前人陈句为我所用,堪与小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比。
   此几首中,小文认为,首词《临江仙》最好。但白玉微瑕,似有不足。感慨之下,不吐不快。古云:狂夫之言,圣人择之。纵有不确之处,请一笑而罢,我兄勿怪。

   这首词整体效果甚佳,但有些地方,小文认为尚须雕琢一下。
   “风回瘦了群山”,此中的“了”字偏俗,不如改为“恋”,也可与下文之“披”、“泣”呼应。
   “苍槐淡入昏烟”的“入”字也平平无奇,我兄何不学学“山抹微云”之秦学士?
   而末句,也感觉有虎头蛇尾之嫌。其中,“当时天似海”句,呈现出当日思愁漫漫之态,已使得整首词情不可遏。但随之而来的,“此夕掌中看”却成了一个跛脚。不仅读来与平仄有碍,而且,俗而难明,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境界上略“隔”一层吧。如改为:“此刻眼中怜”,或无此弊。


改:
临江仙
   万里长江东去,风回瘦群山。一溪灯火梦阑珊。轻霜披弱苇,晓月泣幽岚。
   谁记倚门长望,苍槐淡昏烟。每逢促膝两无言。当时天似海,此刻眼中怜


   小文狂语,我兄海涵。见谅。


                                                    小文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1: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刘小文于2009-02-04 08:25发表的 :



   读兄之诗,清新淡雅,溶情入景,为之萦回。诗中“江风江雨迎新客,山鸟山花是故人。”意境优美,对仗自然,化前人陈句为我所用,堪与小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比。
   此几首中,小文认为,首词《临江仙》最好。但白玉微瑕,似有不足。感慨之下,不吐不快。古云:狂夫之言,圣人择之。纵有不确之处,请一笑而罢,我兄勿怪。

.......
“化前人陈句为我所用”,兄一眼就看出来了,“山鸟山花是故人”乃前人断句。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刘小文于2009-02-04 08:25发表的 :



   万里长江东去,风回瘦恋群山。一溪灯火梦阑珊。轻霜披弱苇,晓月泣幽岚。    谁记倚门长望,苍槐淡抹昏烟。每逢促膝两无言。当时天似海,此刻眼中怜。
.......
个人还是觉得,原来的较好,此绝非护短,兄其鉴之。
“恋”太突兀,不自然;“抹”字亦同。词中用字,与诗不同,自然最好,过于锻炼,反伤情韵。即便五律,亦只能于少数字眼上锻炼。至于末句,见仁见智。个人觉得“此夕掌中看”更好,“看”读作平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明:“瘦了”句意为冬风吹瘦了群山(树叶落尽);“淡入”句意为移门久望,天色渐暗,如视野尽头之槐树“淡入”昏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诗言志于2009-02-04 11:19发表的 :
补充说明:“瘦了”句意为冬风吹瘦了群山(树叶落尽);“淡入”句意为移门久望,天色渐暗,如视野尽头之槐树“淡入”昏烟。

   恋,可体现风舞山峦,流连不舍之意。故,山为之感而瘦。如此,风与山,似乎暗合我心,可以与下文之“倚门长望”、“两无言”、“眼中怜”均相呼应。此时,方显得情景交融,亲恩难言。
   若仅仅有“吹瘦”之意,似乎情感方面单薄了些。
   小文狂语,兄莫怪。


   总之,小文的意见仅供参考而已,其余就不多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刘小文于2009-02-04 12:04发表的 :

   恋,可体现风舞山峦,流连不舍之意。故,山为之感而瘦。如此,风与山,似乎暗合我心,可以与下文之“倚门长望”、“两无言”、“眼中怜”均相呼应。此时,方显得情景交融,亲恩难言。
   若仅仅有“吹瘦”之意,似乎情感方面单薄了些。
   小文狂语,兄莫怪。


.......
见仁见智,只要讨论便有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2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诗言志于2009-02-04 16:16发表的 :

见仁见智,只要讨论便有益处。

楼主胸怀若谷。小文兄点评的也不错。
此版高人辈出,今后当多来走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0: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诗歌,诗歌既然公开发表,意味着分享,非常感谢楼主!呵呵
楼主如能给出必要的注释,尤其是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句之注释也好便于大家理解,
个人读后感觉还是原作自然而流利,改后似乎有理,但总感觉别扭,说不出道理,呵呵
祝楼主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0 09: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欧阳静茹于2009-02-05 10:42发表的 :
很好的诗歌,诗歌既然公开发表,意味着分享,非常感谢楼主!呵呵
楼主如能给出必要的注释,尤其是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句之注释也好便于大家理解,
个人读后感觉还是原作自然而流利,改后似乎有理,但总感觉别扭,说不出道理,呵呵
祝楼主快乐!


   这个道理我来解释一下。
   原作的确很自然流畅。当时反复读后,可能小文有炼字的毛病,就置入了几个自以为是的字眼。感觉情韵更甚了。可是,今日再读,确实略有斧凿之气,逊于原作的天然白描。这里小文应该向萧兄学习。
   至于最后一句“此夕掌中看”,小文以为,还是欠妥。先说平仄,这里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之格。“看”,一般都读仄音入四声。读为平音后,原作为:“仄平仄平平”,第二字是否仍然有碍平仄?再说意境,若改为“当时天似海,此刻眼中怜。”是否更显得当时离恨如海,今日爱怜无边?况且,平仄协调。似乎要优于“掌中看”了。
   小文谬语,君子勿笑。实在是略知皮毛,还望方家纠正。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0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冒昧说一句:
刘同志的观点在语言上,楼主的观点在情感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7: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刘小文于2009-02-10 09:26发表的 :


   这个道理我来解释一下。
   原作的确很自然流畅。当时反复读后,可能小文有炼字的毛病,就置入了几个自以为是的字眼。感觉情韵更甚了。可是,今日再读,确实略有斧凿之气,逊于原作的天然白描。这里小文应该向萧兄学习。
   至于最后一句“此夕掌中看”,小文以为,还是欠妥。先说平仄,这里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之格。“看”,一般都读仄音入四声。读为平音后,原作为:“仄平仄平平”,第二字是否仍然有碍平仄?再说意境,若改为“当时天似海,此刻眼中怜。”是否更显得当时离恨如海,今日爱怜无边?况且,平仄协调。似乎要优于“掌中看”了。
.......
夕字原为仄声,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10: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诗言志于2009-02-10 17:56发表的 :

夕字原为仄声,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
.......


   古人平仄受方言影响很大,不一而同。如今,新四声平仄一出,古平仄将逐渐退出舞台,已是大势所趋。戴本恒先生在《对联艺术探微》书中引用98年《中国对联文化跨世纪发展纲要》一文道:“关于古今四声的争论,目前趋于统一的意见是实行双轨制。也可以考虑从下一世纪初开始,楹联界与诗词界共同约定采用现代汉语四声判断平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2 15: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也更喜欢原词,读来很有味道。改了之后有雕琢的痕迹不如原词浑然天成,另外有些意思也变了。

风回瘦了群山:“了”字能展现一种过程,桑田沧海之变似乎都凝结在这个“了”字上了

苍槐淡入昏烟:“入”让我想到了国画的冲染,两种颜色相冲相撞最终水乳交融,颇有动感。

而末句“此夕掌中看”让人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经的山盟海誓最终变成甜蜜的相守,很温馨很温暖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9 23:32 , Processed in 0.28891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