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74|回复: 10

[【问道台】] 程式化教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 17: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多领域不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运行。比如教学就是这样。而现在许多学校、老师,为了某种利益或方便省事,鼓励或推广具有程式化模式的教学范式(Model)。推行ppt如此,推行“新”教学法如此。
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公开课”被推广的应该是什么?是老师煞费苦心地课堂安排?是老师精巧绝妙的课堂设计?还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启发引导?比如,下面是一节被用来称道的语文课的分析和提问:

中学语文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师由题目找出关键词“怒”,以“怒”生发出去,引出一系列问题:杜十娘怒什么?因何而怒?——李甲对杜十娘有无真情?你如何看待李甲的负心?杜十娘的身份可不可以做李甲的妻子?——孙富为何买杜十娘?——杜十娘深爱李甲,为何不告诉李甲她有百宝箱?——沉百宝箱时李甲痛哭流涕,杜十娘为何不与他重归于好?(爱情理想破灭,对生的绝望。)——杜十娘有这么多财富,她可以离开李甲过自己的生活吗?(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通过一系列古典名著名作的比较,得出这是一种文化观念,女子地位所造成的。

以上大致是有题目中的题眼“怒”,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这里,我们没有对这样分析的批评之意,也觉得这位教师辛苦努力,分析课文和安排的问题都下了一些功夫。然而,我们如果把上面同样的问题换一下提问的顺序,恐怕老师想要得到的结论就很难成立了。如:杜十娘有钱,又爱李甲,为什么不告诉李甲她有百宝箱?——他们两个人是真情真意,还是虚情假意?如果李甲有钱,他还会爱杜十娘吗?——杜十娘怒什么?为何而怒?……可见,这种精巧的分析和问题,是老师为了得出自己事先安排给学生的结论而设计安排的,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去分析,能不能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提问算不算好的提问?
总之,按照某种设计好的程式去引导学生,做老师的应该三思而后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5: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这个题目的顺序很重要;
感觉提出的“为什么”问题太多,如果学生事先未预习,在一节课上如此连珠炮般的问题中,老师完全只是在换个样子照本宣科罢了,在学生无准备的情况下,是有一些难度的,除非是事先做了功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0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katong于2009-02-02 17:30发表的 程式化教学 :
许多领域不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运行。比如教学就是这样。而现在许多学校、老师,为了某种利益或方便省事,鼓励或推广具有程式化模式的教学范式(Model)。推行ppt如此,推行“新”教学法如此。
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公开课”被推广的应该是什么?是老师煞费苦心地课堂安排?是老师精巧绝妙的课堂设计?还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启发引导?比如,下面是一节被用来称道的语文课的分析和提问:

中学语文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师由题目找出关键词“怒”,以“怒”生发出去,引出一系列问题:杜十娘怒什么?因何而怒?——李甲对杜十娘有无真情?你如何看待李甲的负心?杜十娘的身份可不可以做李甲的妻子?——孙富为何买杜十娘?——杜十娘深爱李甲,为何不告诉李甲她有百宝箱?——沉百宝箱时李甲痛哭流涕,杜十娘为何不与他重归于好?(爱情理想破灭,对生的绝望。)——杜十娘有这么多财富,她可以离开李甲过自己的生活吗?(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通过一系列古典名著名作的比较,得出这是一种文化观念,女子地位所造成的。

.......
按我理解,楼主想提出是教学中要有更多的动态生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3: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讨论。主要想探讨公开课问题。公开课、样板课,不能照搬照抄、一成不变,那样就是遵循一定的程式,对老师学生有害而无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听成都最好一中学老师示范课,也讲这个课文,没什么新意。这许多年,怎么没什么变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8: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这样分析课文、进行讲解的老师肯定是下了很大功夫,后面的老师再去讲课时,不能照搬照抄,那样就违背了公开课、示范课的本来意义。每位老师要讲好一节课,确实不容易,要付出很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老师讲课同样也适用啊。
向辛勤耕耘者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20: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xxpmet于2009-02-06 11:23发表的 :
前段时间听成都最好一中学老师示范课,也讲这个课文,没什么新意。这许多年,怎么没什么变化呢?
7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2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katong于2009-02-06 03:33发表的 :
谢谢楼上讨论。主要想探讨公开课问题。公开课、样板课,不能照搬照抄、一成不变,那样就是遵循一定的程式,对老师学生有害而无益。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貌似很多人都提出过了。公开课有公开课的压力,这点相信行内人都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2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当我们细致考察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禁为同仁们的教学日渐趋于新的一种程式化而担忧。应当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教学方法和流程: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这里所应当给予肯定。但静观现在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老师们一般都是这个流程,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也往往是从这个流程出发评定优劣。课堂教学尽管有相对稳定的教材和相对稳定的学生,教学中采用相对固定的流程与程式也无可厚非,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相对固定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再说即便是这相对固定的教材,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发生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教材,每一堂课都这样按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的流程来教学,我们的教学不又进入了一种新的,固化了的程式?

其实,“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一个老话题。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一旦目标、任务确定了,方法就成了关键。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教学有法无定法”这里的前一个“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度”或者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法”所确定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性原则,“无定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实际教学中,同一教材不仅面对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传授,就是面对同一知识层面的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是基于教案,又不唯教案的。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境调整思路,改变教学方式,绝不可以顺着事先设计的流程,一成不变的“流程”下去,恪守流程也许我们的教学会顺畅得多,但一成不变的“流程”,必然会导致新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一旦我们的教学程式化了,我们的思维就有可能固话,教师的思维一旦固化了,又怎能很好的实现新课程的理想呢?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成不变的模式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我们以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也是根本的标准就是两个字:“有效”,而不是看我们按照怎样的程式去“演绎”新课程的理念。

固化了的程式,必然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按照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按照“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的流程思考如何导入新课,用什么形式揭示目标,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怎么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在问题探究的环节上学生探究那些问题,朝哪个方向指引学生去拓展延伸,进而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中去“思考”,去配合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这样的教学表面看来,教师是在全力的实施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课堂教学气氛也相当的活跃,但就在这样的表面现象的掩盖下,我们不知不觉中便有可能进入我们所担心的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路”情况之中。

那么如何避免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出现固化的程式?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给学生观看了配有课文朗读的《孔乙己》电影,要求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影片中哪些场面和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应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应象?看罢,便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也没有揭示教学目标,更没有像模像样的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等截然分开,层次清楚的教学环节或板块,可两堂课下来,同学们在气氛热烈的交流中,认识了孔乙己形象的意义,《孔乙己》的主旨、写作特色、语言特色也在这详尽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明了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可见,要防止和克服阅读教学可能出现的新的程式化并非不可能的事,重要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否着眼于对“活生生的人”的关注,是否在创新二字上花了力气。

创新教学看重的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学生是学习者,但首先是灵动的个性的生命。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其最基本的特质是师生的共同“创作”。师生的生命对话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尽管我们也从学生的可能出发进行了开放式的、多样化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一定会遭遇某些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然而,这样的意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断断不可以预设的方案引其入穀,而要致力于建构师生合作,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的教育环境,以渴望意外发生的开放心态对“生命个体”作深层次的关注,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提供条件和舞台,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喜悦。

创新教学要求我们具有打破语文教材的意识。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学习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我在与同学们研读《孔乙己》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死读书的教育对知识分子毒害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联系应试教育背景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亟待改革的中高考弊端,加深了对教育改革紧迫的性认识。在指导阅读散文《散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亲历的,与亲人共享天伦的情景,结合课文谈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就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知不觉的得到了诱发和提高。长此以往,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打破教材,并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而是要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及时的指导,有效的帮助学生调整思路,改进方法,总结提高。

创新教学要求我们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触类旁通。这当中,以后者为重,即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标。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着重于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指导,让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用创新的、独特的思路使迅速准确解决语文学习的具体问题,独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事实上,不同的文本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流露的情感态度也不一样;我们的学生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思考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是从具体的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的,多样化的,而决不能是同一化的,甚至于固化的。课堂上,教师要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敏感,自己的专业技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或表演,或活动;或分工,或合作;或示范,或指导;或讲授,或研讨;或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或读书、思考、讨论……流程的设计可以先整体,也可以先个别;可以先创设情境,也可以后再现场景;可以先微观,也可以先宏观……

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切须从“有效”二字出发,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负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江苏凌宗伟老师的一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99d8401009wb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14: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kiyuwwb提供信息。看来在下孤陋寡闻,原来已有老师注意到同类问题了。哈哈。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x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2-21 17: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程式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教育学中讨论的教学模式。“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国内外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授接受模式、问题发现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等。
  因此教学模式对我们设计课堂教学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只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学科、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以及其它教学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0:51 , Processed in 0.1533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