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4|回复: 0

[【教育时事】] 让考生曲解成语是北大行使自主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6 18: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考试的作文给出一段腐败官员对腐败行为的辩解,称腐败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促进人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社会和谐,要求考生驳斥这种言论,至少要引用5句古诗词。有一道语文题让考生曲解成语,给出的例子是“度日如年”,曲解为日子过得快乐得和过年一样,让考生再想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1月2日《京华时报》)

这是北大自主招生的语文考题。作文题颇具有古代科场策论的意味,因为此题既符合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习惯,也契合与时俱进的知识能力创新。尤其是让学生曲解成语的知识点考察,更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颠覆传统认知的一个良好尝试,给这场庄重严肃的北大语文考试增添了些许轻松愉悦的元素。

可是,就是这样的考试,尤其是曲解成语还是引发了公众争议和诘问----有的考生认为,题目很“怪”;有的家长认为,会“负面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语言“不够尊重”;有的考生认为像“脑筋急转弯”,做起来没有问题。

其实,众口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是强辞抨击,都很正常。从宏观上讲,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任何公共事件和话题都要经过最普遍的民意评议甚至是拷问,引发多维的民众表达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像北大这样的中国一流名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牵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愈是批评,愈是反照着公众的爱之切。从中观上讲,从古代科考取士到现代考试制度,考试形式的凛然庄重和考试内容的标准模式已经凝聚为国民意识。尤其考试内容,必须有绝对正确绝对标准的答案。反之,人们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讶异和诘问。从微观上讲,公众已经习惯了集体无意识的对北大的严苛监督,认为那是必然。但是公众往往忽略了北大所拥有的自主招生的权利---学生是我招,题目由我出。这两种权利的不对称,才引发公众的诘问和北大的辩解。作为公众的一方,因为表达的廉价容易形成集体的呛声,而北大的辩白显得孱弱无力。两相对比,似乎北大总是处于下风。 可以想见,对于这次北大的语文试题,不少人就会死掐“曲解成语”而无限发挥,从而让北大羞赧。

需要强调的是,公众的诘问权利值得尊重,北大的自主招生权利也不可轻亵。尤其是公众表达,理性的批评可,激情的以势压人则难免偏颇。而且,最有资格评判北大自主招生试题的,并不是社会公众,而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考生们如果能接受,公众的诘问就无关痛痒;考生们如果认为很好很新奇,那就说明北大的试题出得很成功,家长们所谓的担心也就成了不必要的杞忧。

在笔者看来,北大曲解成语的考题,在与时俱进的路径上只是有所保留地迈开了一小步,还远远不能激发起考生的发散思维,也不能让考生们答得过瘾。所以,北大不必在意公众诘问,还可以在自主命题的创新上走得更远。越是世界一流名校,就越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局促于知识的考察。尤其在面试环节,题目看上去甚至很娱乐很恶搞,譬如牛津兽医系的考题就是:“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哲学系的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2=4的?”...这是不是更像“脑筋急转弯?”

创新,就是脑筋的转弯。北大,要和世界一流名校接轨,不仅要在出题上“脑筋转弯”,而且必须“急转弯”。公众也是,要从传统的考试模式观念中走出来。至于我们的考生,笔者相信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他们濡染于自由虚拟的网络空间日久,其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较之其父辈们要立体多元许多。须知,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他们所造。成人世界,没有必要小觑他们。 (原题:北大自主招生试题创新何以引争议) (本文来源:人民网 )

http://news.163.com/09/0104/11/4UQF7LSQ00012Q9L.html

评论:这样的题目面前,各有说法吧,希望由此能为中国教育引来一条更好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3:41 , Processed in 0.16051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