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欧阳静茹

[【文史类】] 身为副研究员水准,竟如此传播国学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3 17: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木受绳则直”翻成”木材加之绳墨就是一条直线”,这样还叫”翻译基本没有问题,作为“译文”是完全合格的”,楼上兄弟的标准也真是宽泛,难不成这是您翻译的!国学爱好者不去读这些东西,那我们「总版主」可倒楣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 2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译文实不敢恭维......再有,注释只有一条,实在太少了,真能通俗到一读就懂?不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nry00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3 2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不是有问题呀,蓝是指蓝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7: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11楼,古文还是不能按照译文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苍鹰于2009-01-01 14:16发表的 :
直译和意译的差别而已,没什么大问题。

同意此说,楼主不妨展开说说,别这么玄乎
同一段文字,对诸位高人来说,说得太浅了,也许显出自己的无知了
但是对我这样的新人来说,越浅显的东西就越经看
想起了一套《大家小书》,大家说得浅,但绝对还是让人能懂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19: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展开说,译文不太好,但是也不至于不能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直译:君子学:学习不可停止。

不可停止,意译为“终身的事业”是可以的。“永恒的事业”,“意译”得过了一些,但也没有什么大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硬要按原典说青是一种染料,蓝是一种草,其实没有必要。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现代汉语中还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所以直接借用即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直译:可以用绳子测量的、笔直的木头,烘烤弯曲后,其弯曲程度合乎圆规的度量。
译文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无明显错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中:“木受绳则直”,一句稍欠妥。可译为:借助于墨线可使弯曲的木头变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无明显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00: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研究员的翻译不完全合格,滥竽充数的瞎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2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伍佰于2009-01-03 17:15发表的 :
把”木受绳则直”翻成”木材加之绳墨就是一条直线”,这样还叫”翻译基本没有问题,作为“译文”是完全合格的”,楼上兄弟的标准也真是宽泛,难不成这是您翻译的!国学爱好者不去读这些东西,那我们「总版主」可倒楣了,呵呵!

这句其实是真正的直译,而且是逐字对译了,结果不大符合现代口语逻辑,反而这位书友又有意见了。呵呵,怎么说才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研究深度,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又有多少人能提出并实践:走过去见山的积极见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9 1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苍鹰于2009-01-01 14:46发表的 :
又不是文言文翻译教材,没有必要在枝节上太过认真。现在全盘西化还是有市场的,在西化派看来,对于我们的传统经典,只需要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去其糟粕”为“现代”所用,就已经足够了。在他们看来,把文言翻译成白话,就像把外文翻译成中文一样,难道外文翻译都是逐字翻译的么?呵呵~~这类“白话经典”的出现就是迎合这种思潮的。真正的国学爱好者,谁会去读这类快餐呢~~

明白学长之意,就是说意译。但是上文中意译都不对。

做学问还是要严谨点好,然后在根据目标读者通俗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9: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既然是译文,那就应该是译,而不能随意性的发挥!
否则那不叫译文,可以叫解读或是心得!作为学术出版物,还是要严谨为好!
其它的我不说,仅就本篇文字而言,这都是我们高中学过的课文啊,就这文字功底?确实不敢叫人恭维!
答案我就不给出了,有疑问的自个去翻中学课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0 1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非是用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古人,不也情有可愿吧,现代的<赤壁>都能6亿的票房,是不是脑袋进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不是很严谨,大意方向还是没有错的。作为普通读物,还是可以。如为教材,则不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3: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中学课本都有的内容,按说人家副研究员是不会不知道的。人家大约是故意不按照中学课本的译法。


看楼主的顶楼的帖子,就不明白人家副研究员哪里犯了错误,经过25楼的解说,更加认为人家没有什么硬伤,最多只是文笔不够流畅罢了。至少,这个例子中,还谈不上副研究员的水平有什么问题。

可能不是搞文字的,体会不了楼主对这类文字的憎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09: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他的学生翻译的,挂上老师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一篇,大家看看,比较下:

     
   
另附上胡适之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1: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副研究员搞这些东西也只是生活所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11: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良心而已。在出书,传播文化时要谨言慎行,要不然制造出一些次品,太丢人了。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对国学文化、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传播文化。至于福研究员,名头而已,虎人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3: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人国学水平真是可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09: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鱼也来掺和掺和: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木头直得象用墨线取过,烘烤变弯做成车轮,圆得就像圆规划出来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弯曲的木头用墨线可以取直,钝刀剑经过磨砺可以锋利无比。

还是比较通俗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8 05:13 , Processed in 0.34188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