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407|回复: 42

[【辩证轩】] 如何看待和处理周围大学生中的同性恋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11: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度我们学校吧里面经常有几个帖子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寻找GAY的( 我当时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是男同志的意思),还有找什么雷斯比尔什么的(女同志),并留下QQ或者其他什么的,当时我感觉原来大学生中的同性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距离自己不远,但是感觉有些缥缈,不知道具体是谁,自己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办才能正确引导这些学生,我们学校学生处和团委是有心理咨询室,但是人很少,就一个老师,而且业务水平也不知道怎么样,对于这些人群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正确看待这类事情?怎样观察学生中的这些群体?在不伤害这些人群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和处理?欢迎心理高手们拍砖!另外如果方便,请大家推荐几个自己知道的解决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好的机构和专家,谢谢。

另外我自己知道有针对性地谈话对这类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效果,催眠术也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考虑应用这方面成熟的新技术,但是自己对这几方面的知识还只停留在字面上,我有个医学院的女同学是这方面的高手,本来想和他学习下这方面的技术对学生是否有效果及如何运用,可惜她今年出国了。不知道咱们论坛方面是否有熟悉催眠术的高手?欢迎参加讨论和交流,必要时候可以来我们这边找几个有问题的学生练练刀!呵呵~~~,当然要做好啊


中国青年报 2006年刊登的篇文章

校园同性恋不再被视为另类 老师表示不会干涉

  (特约撰稿 高小奇 本报记者 刘建林)

  刚入校时班里还没有同性恋,到大四时已有四对

  不久前的一天,山西某高校校园内,一对青年男女恋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和厮打。“
咱们分手吧!分手后我要找个女朋友!我早就有这种想法了!”说这话的是这对恋人中

的女生柴慧慧。

  柴慧慧班上的120名同学中,有4对同性恋者。在这所学校,很多学生都表示看到或认

识同性情侣。记者在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接触了3对大学生同性情侣,3对情侣中有

4个人神情很自然地告诉记者:“我喜欢同性!”

  刚进校那年,柴慧慧有一次看到两个男学生在小树林里接吻,当时也很吃惊,但慢慢
地见得多了,就习以为常。柴说,在校园里,同性恋者一般不会有过分亲昵的举动,只是
拉拉手或者拥抱而已,大家觉得很正常,都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柴慧慧是2001届的大四学生。她说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还没有同性恋,或者说还很隐
蔽。大二那年出现了第一对女生,之后就有第二、第三、第四对,其中有一对是男生。


  东东,男,23岁,2002届学生,网名“血月妖媚”。他毫不隐晦地对记者说:“我就
是‘大学生同志’,圈里人都知道。”东东所说的“圈里人”,是他在酒吧和网络上认识
的一批同性恋者。除了上课,他的业余时间一般在酒吧或网吧度过。目前东东有一个固定
的男朋友,是山西运城人。

  女生王娟是山西大同人,女生杨静是忻州人,两人是2001届同班同学,但不在同一宿
舍住。两人肩并肩坐在记者对面,杨静比较沉默,王娟则显得很健谈,但是说话的时候会
经常注意杨静的眼色。

  在两人的相处中,杨静一直充当着男性角色。王娟对记者说,大一之前并不知道自己
是同性恋。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她不想打饭,正好杨静下楼,主动要给她捎饭,买回了
两袋方便面,她们就一起在宿舍煮面吃。王娟想,要是找个男朋友能像杨静这样体贴该有
多好。

  大二的时候,王娟丢了刚买的新手机,杨静很仗义地借给她2000元钱,买了一个一模
一样的。大三情人节那天,杨静买了一个MP3送给王娟,王娟特别高兴,凑到杨静脸颊上亲
了一下,她们突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用王娟的话说,跟高中时候找男朋友的感觉一样。


  对于将来,同性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

  赵小薇是2002届的大三女生,现在和林爽相处。赵小薇说,是她主动追林爽的。追求
的过程很辛苦,因为当时林爽还有男朋友。我每天给林爽买礼物,给她买饭洗衣服,甚至
还和林爽的男友吵过架。

  林爽给记者看了她和赵小薇相处时写下的日记,其中一篇是2003年非典时写的,当时
赵小薇回了老家。林爽这样写道,“好久没有联系了,有没有想我呢?我可是天天在想你
。今天又给你留言了,不知你能不能看得到。要是你能打个电话就好了,好想听听你的声
音……”

  相比之下赵小薇对未来比较迷惘,赵小薇说,林爽以前找过男朋友,而且林一直不反
感男生,她知道林能接受找一个男朋友,但是她不行。“她迟早会离开我的。”

  对于将来,同性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林爽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本想找
点话题,后来竟然谈到了婚姻,我以前在村子里玩的几个好友也都已经有了对象,或者订
婚了。至于我与她的将来,我真的不敢讲,好悲哀的一生啊!”

  不仅仅是林爽,记者前后采访了3对同性情侣,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示出对未来和婚姻
的担心。

  赵小薇说,她想将来做变性手术,然后跟林爽出国结婚,又觉得不现实,只能走一步
看一步。现在在校园里还好,想一想毕业后就要面对未知的社会,真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
自己。

  很多大学生同性恋者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

  6个女生里,只有两名学生的家长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其余人都表示以后不会对家长说
明,怕父母接受不了。

  在东东看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跟父母坦白。“总有一天要面对,你越是胆怯,别
人越不会鼓励你。”

  大部分同学不排斥同性恋者,有些心里会觉得疙疙瘩瘩,担心染病

  在这所高校里,同性恋大学生没有一个固定的讨论平台,并且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杨
静说,她刚刚开始跟同性谈恋爱的时候,以为自己心里有病,但是不知道该跟谁说。周围
的舍友平时虽然都没有表示过什么,但有时候自己总会想她们是不是会在背后议论。

  学校里没有地方交流,东东选择了网络。东东介绍记者加入了他们一个拥有120个“同
志”的QQ群,全部是男性同性恋者。

  2005年12月11日凌晨1时,记者在群聊里与他们进行了交流,看到他们往往开门见山询
问对方身高年龄职业,然后就直截了当要求见面。

  同性恋特别是男性同性恋,是传播疾病的特种人群之一。东东是学医的,他前两天联
系好了一个“同志”们常去的酒吧,很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到这些场所给大家讲授一些同
性健康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周围的同性恋是不排斥的。王娟的舍友小张说,王娟和杨静人缘都很好
,我们都很喜欢跟她们相处,即使她俩当众做出一些亲昵的举动,大家也习以为常。

  另一位舍友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同性之爱自古以来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她们跟我们
如果说非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只是性取向的不同而已。虽然她不会去爱同性,但她
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没有伤害别人。


  杨静的舍友小王说,她们知道杨是同性恋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和睦相处。

  但另一位舍友小李说,她不能接受同性恋,一想到她们同性之间接吻心里就会觉得很
不舒服。同性恋会带来一些传染病,而且很难被周围的人接受,父母培养我们不容易,我
们怎么能这样伤他们的心。

  东东的舍友小王说,他很介意男生同性恋,害怕他有传染病。平时看东东有点“娘娘
腔”,和他保持距离,绝对不会深交。

  老师表示不会干涉,家长认为有信心转变孩子

  记者采访了省城几所高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几位老师都表示,班里应该不会出现这
种情况,同性恋的概率低并且很隐蔽,即使有,老师也未必会知道。但如果真的发现这样
的情况,“同性恋不犯法,我们做老师的,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可能去干涉他”


  还有一些老师和辅导员明确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如果班上有这样
的同学,最好交给学校或者心理辅导老师处理。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记者随机采访了这所高校的十几位
大学生家长。所有家长都表示,以前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家长孙女士说:“我的孩子如
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耐心地说服他,从各方面教育他。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也尽
到当母亲的义务了,只能顺其自然。”

  面对这种假设,大部分家长比较理智,都表示一定有能力和耐心转变自己的孩子,但
谈到具体教育方案,家长们都说还没有想好。也有个别家长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情况。
家长杨先生说,“如果我的女儿是同性恋,我非打死她不可,这种孩子,不要也罢!”


  另一位家长说:“就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来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大人从情
感上一开始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我儿子是独生子,我会从生理上和传宗接代的角度给他讲
道理,会给他制造和异性相处的机会。孩子应该可以转变过来。”

  (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感情挫折成大学生同性恋最大原因

  本报北京1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万兴亚 实习生 周昌和)一份由6名在校大学生完成的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并通过接触同性恋信息而发生身份认同的集中
期,大学生同性恋者对网络有很深的依赖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不够,虽仅有少部分
人持明确的排斥态度,但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人也占少数,大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中间
态度。

  这份《大学生同性恋生存状况及校园友好环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由中
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江秋雨等6人合作完成的。网上调查共回收800份问卷
,经过清理和甄别,有582份问卷进入最后的分析。582名受访者中,男生占73.7%,女生占
26.3%。从学历来看,专科生在读占12.4%;本科生在读占62.5%;硕士生博士生占25.1%。


  网下调查共发放问卷数量450份。调查对象中48.2%是女生,56.8%是男生。本科在读的
占87.3%,而研究生在读的不到11.1%。

  调查结果显示,有68.4%的人认为比起以前,在大学获取的同性恋信息急剧增多。从哪
里获得同性恋的相关讯息和知识?网络排在绝对首位,94.5%的人选择;其次是朋友聊天(
36.1%);选择书籍和影视的分别有34.8%和34.2%。

  调查结果还显示,来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同性恋的,其接纳的程
度达到了24.5%,来自中小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分别是12.0%和8.
9%。研究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较本科生而言更开明:他们中有18.05%的人可以接受同性
恋,而本科生中这个比例是12.70%。

  在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分析上,选择最多的是“感情挫折”这一选项,占44.1%;其次是
“环境影响”,占了28.8%。与此差不多比例的是“先天原因”,占26.9%,可见普通大学
生对同性恋成因的理解倾向于后天选择而不是先天。

  对于“如果发现您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你的态度会是怎样?”这个问题,有10.5%的
人认为自己是“认可”的态度;而选择“无所谓”的态度是60.9%;有28.6%的人选择了“
觉得恐怖,排斥”。

  至于学校对于同性恋应该持有的态度,67.1%的人认为应该宽容并引导;21.9%的人认
为应该“默许,任其自由发展”,仅有110%的人认为应该“明文禁止,严厉打击”。这说
明,虽然有人不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却能够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在涉及到是否应该给予同性恋的权益以关注和保护方面,有11.1%的人认为应该给予特
别的关注和保护;约有一半的人(53.5%)认为可以适当地给予保护;有一些人比较慎重,认
为应该视情况而定,这部分人占到了27.6%。对于应受到保护的原因,大致有“弱势群体”
、“害怕报复”等方面。

  一个大学生眼中的校园同性恋

  实习生 罗维

  “在大学校园中,没有人把谁是同性恋或是异性恋挂在嘴边。假如一群朋友聚会时看
见两个男生搂在一起亲吻,或者一个男生坐在另一个男生腿上,我的感觉就像看到一个女
孩子坐在她男朋友腿上一样,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新疆师范大学大三男生常坤说。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学习、生活、谈情说爱。我们不可能见到每一个异性都产生感
情,他们也不可能见到每一个同性就这样。”常坤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同性恋大学生,
“我们”则指包括常坤自己在内的异性恋大学生。

  22岁的常坤是新疆雪莲花艾滋病教研项目的协调人。2005年,为了推进“新疆同志活
动组项目”,常坤开始通过网络大量接触“同志”,至今已与近70名同性恋者有过交流,
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

  在他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中,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子里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甚至站出
来建设同性恋网站,组织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志愿工作;有的则只愿意化名之后在网上以同
性恋身份活动,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知道他(她)的实际性取向;有的人甚至一直不明白
或是不肯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徘徊在对同性的爱慕和跟一个异性结婚的未来之间。

  常坤说,很多同性恋者还都是在隐藏自我的状态下,这样选择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较
大和自我认同不足。常坤在网上接触到的同性恋大学生,不少会对这个话题采取回避的态
度,不愿深谈。

  在对校园异性恋的调查中,常坤也发现有的人对同性恋的了解限于“道听途说”,结
果就以讹传讹,不解者有之,批判者有之,认为“和我无关”者更是大有人在。

  2005年,常坤在北京参加了一次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举办的暑期夏令营。他戏称这
个夏令营是“北京同性恋异性恋大学生联谊会”。半个月的时间里,一群大学生,有同性
恋也有异性恋,一起讨论志愿工作,同桌吃饭,同屋就寝,最后一晚玩游戏到凌晨。临别
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

  “这个群体是一种人类发展的正常现象,可是现今却人为地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和评
判。我认为,作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人,他们在没有妨害他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下,有
选择自己所喜欢所向往的生活的一切权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常坤如此写道。

  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同性恋者

  本报记者 万兴亚

  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长期研究同性恋问题,写作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现象的学术
理论专著。他说,近几年,中国的同性恋现象如冰山一角,渐渐显露出来。由于同性恋话
题的敏感性,以及认识程度不够,以往社会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都普遍持漠视的态度,
对同性恋者往往怀有偏见甚至敌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同性恋群体和一些学者、志愿
者的争取,正视同性恋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对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的新闻报道以及专门
研究,虽然仍旧稀少,但数量上比以往有增加,这是好事。

  张教授希望,全社会能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同性恋者,因为他们除了性取向和我们
不一样以外,其他都一样。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需要理解和认可。

  张北川说,有一种说法,我国的“同志”已达到3000万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过
着不为人知的“地下生活”。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交流渠道的闭塞和信息的匮乏,导
致外部对“同志”群体充满猜疑,这更加深了“同志”群体本身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外界和他们群体间的鸿沟越来越深,越是不了解越不能相互理
解,越不理解就让“同志”的生活显得越神秘,越与常人不同,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张北川希望全社会都能以新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对异性恋怎么看,就对同
性恋怎么看。

复旦同性恋研究公选课

  从爆棚到平静 从好奇到宽容

  本报记者 林蔚


  2005年,被一些媒体认为是“中国同性恋者告别隐秘时代的转折”。论据之一就是,
复旦大学在这一年开设了《同性恋研究》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为本科生
开设此类公选课。

  2005年9月7日《同性恋研究》第一堂课的热闹情景,至今让复旦的不少学生念念不忘
。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实在挤不下了,
站在走廊的学生干脆推开窗,挤进脑袋来听课。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了“爆棚”两字来形容
当晚的热闹。选修的名额只有100个,早被一抢而空,多数人是以旁听身份来听讲的。金融
、物理、法律、新闻……旁听学生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他们中多数人坦言,好奇,是他
们来听课的第一原因。

  该课主讲人、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这样评价学生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而
能有更多的学生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对学术是非常有好处的”。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很多媒体、很多学生都问过孙中欣这个问题,似乎
有许多可以假设的理由。但孙中欣觉得“开课很正常,很自然”。主攻性别研究的孙中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同性恋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偏见和歧视。“希
望从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这对这个人群的利益、对整个社会文明都会起到
积极的意义。”

  孙中欣坚持《同性恋研究》是一门普通学术课。“一开始受到热切关注,与话题敏感
,缺乏了解有关,但好奇不会成为学生坚持听课的动力,最终留在课堂上的,是对这个课
题有兴趣的学生。”开课的情况证实了孙中欣的想法。

  《同性恋研究》主要以讲座为主。从9月7日开课的爆棚,到此后的数度人满为患,再
到后来,站着听讲的人慢慢少了,逐步回归到正常平静的课堂上来。事实上,开课第一天
,就有学生中途退席。国际金融系的一个学生在交完问卷听了半小时后离开,他坦言“来
听课是因为很好奇,觉得这个群体很神秘,不过内容有点学术,不太吸引人。”

  对同性恋研究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留在了课堂上。他们听专家演讲,也不客气地表达自
己的质疑。孙中欣说她欢迎学生的任何质疑,这样同学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辨别,吸收新知
识,修正观点。

  虽然一个学期的课程改变不了太多,但还是有一些变化在悄悄发生。第一堂课时,孙
中欣给学生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对同性恋的看法一项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正常”
。但在课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假设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多数学生还是“觉得怪怪的
”。现在,再拿这个问题去问学生,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虽然不能马上接受,但可能会
理解”。

  “知和社”是复旦已有的以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
的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复旦人的肯定。

  孙中欣相信,年轻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平和。“高学历青年对多元文化的了
解,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更宽容,更容易接受。”而这个课程,也会从被热炒回复到本身
的学术研究上来。

  中国同性恋走向公开大事记

  1981年,《大众医学》发表张明园介绍《红楼梦》中同性恋现象的文章,认为同性恋
是奇异的,但是否病态没有定论。

  1985年,《祝您健康》发表阮芳赋《同性恋———一个未解之谜》,认为同性恋不是
疾病,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是多数人欺负少数人。

  1990年,李银河、王小波等对数十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个案访谈式研究,分别在国内
和香港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们的世界》。

  1994年,张北川所著50万字《同性爱》一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恋问
题的学术著作。

  1995年,北京同性恋组织“中国彩虹”向海外媒体发布同性恋解放公开信。同年,北
京男女同性恋者开始酒吧聚会,同性恋酒吧出现。

  1998年~2000年,大量同性恋者网站或同性恋友好网站出现。

  2001年,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同性恋首次
不再被划为心理异常的病态。

  2001年,湖南卫视《有话好说》栏目播出“走近同性恋”节目,这是中国电视媒体首
次关注同性恋。

  2001年,第一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在北京大学举行。

  2004年,中国卫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中国男性同性恋人数及艾滋病感染的数据。


  2005年,第一届同性恋大学生夏令营在北京举行。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同性恋与AIDS预防专题节目“以生命的名义”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本科生公选课《同性恋研究》。

  2005年11月~12月,“中国同性恋电影专题”在巴西电影节成功展映。

  2005年,第一届北京同性恋文化节举行。

  (边集整理)

  数字

  2%~4%

  中国卫生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
大众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

  20倍

  2004年年底,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这比普
通人群的感染率高将近20倍。

  50

  据中文论坛门户网站“ChinaBBS.com”统计,全国较有影响的同性恋网络论坛超过50
个。

  3000万

  据教授张北川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
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1000万。

  21%

  张北川认为,男同性恋者由于被歧视和缺乏正常的、良好的交往环境,38%曾因自己的
同性性活动遭遇伤害,21.3%遭遇过异性爱者伤害,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侮
辱等。

  (边集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大多数和我的看法是一样的,能够理解,但是要马上接受且不带一点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理解~

学校里有不少~看惯了就好了~
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
同性恋看问题的眼光很独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正常,给予适当的理解。主要看他们如何表现,如果可以不影响到周围的人,当然没问题。如果很高调的进行,甚至像国外有的人还游行抗议遭到歧视,则可能会使周围的人感到反感。在我看来,同性恋只是也只能是社会的一个小团体,不应收到歧视,当然,处于生理方面及人类的长期发展来看,也不应过度宣传。。。just let it b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3: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简单 同性恋人心理有问题,或者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弱!
自我心理调节强的,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上帝创造男人和女人,而不是自体繁殖,肯定有他得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预见未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2-26 23: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像流行“吃鲜”“吃嫩”,毕竟艾滋病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每个大一点的学校,应该都有。因为作为边缘人群,你是无法了解其内幕及其组织运作的。
就我的观察,这个趋势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安全感。例如,在教室的桌子上,我看见过留有特殊含义的号码的涂鸦;在厕所间,这种涂鸦,更是常见。
如果要警示学生,提一提艾滋病的严重性就可以了!毕竟换上艾滋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想,现在出现这么多的同性恋话题,是否与宣传太多有关?

总有点不太相信真的存在同性恋这种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孤陋寡闻,
一听同性恋感觉就起鸡皮疙瘩,
好像看周星驰大话片里面那种搞笑同性恋镜头就像吃了苍蝇一样的那种感觉。
我们影视作品基本是用搞笑的手法来表达同性恋

生活里面看着说同性恋是艾滋病吸毒等社会问题的高危人群,我想我会敬而远之,因为这种违反大自然生命规则的爱好注定是得不到祝福的,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社会能依靠同性恋治国平天下的,所以非常态的这种爱好或者说相互慰藉取暖的行为,我能做的是不干涉不过问,但不要打扰我的生活,呵呵

处理,我觉得定期身体检查和教育他们不要使用高危的行为或者器材就好了,谁生来就为了艾滋去搞同性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0: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这种事也不好干预,本来大学生是很有思想的,不过感觉还是得开个心里课啥的,稍微给这些人讲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5: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看淡就好。
现在你可以看到大学里面有很多情况:
男生弄的象个女的,
第一次见面就发生关系等等。
但你慢慢调节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各种情况都会有,他们有他们生活
态度和方法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7: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tonggang于2008-12-27 15:32发表的 :
这个问题其实看淡就好。
现在你可以看到大学里面有很多情况:
男生弄的象个女的,
第一次见面就发生关系等等。
但你慢慢调节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


我想您可能没有我这么多感受:

从历史书上看,古罗马末代皇帝开始提倡同性恋和其他奢侈行为时候,古罗马的灭亡结局就注定了,史书把同性恋泛滥作为一个王朝终结的标志

中国古代有所谓宠男风的记录,所谓明朝由盛转衰时候出现了豹房和娈童被作为皇家的丑闻记录在案

从当下看,美国同性恋泛滥和同性恋的维权叫嚣最盛的时候是2006-2007,那么现在已经是金融危机的第一个阶段了


我自己看,一个社会的所谓同性恋现象盛行或者说很多同性恋开始张扬时候,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由盛转衰的顶点

自由是有条件的和要付出代价的,同性恋这种现象既不是大自然规则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必然,只能说同性恋张扬的现象往往伴随着王朝的衰落或者如美国这样国家的危机

很不巧,同性恋这种现象伴随的结局对人自己和社会都不是什么正面的结果!!!

希望大家能思考,人为什么喜欢异性,因为这是生物的自然法则作用也是社会生产的进步的需要和必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7 17: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应该学会宽容。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学会理解。自己能够接受女同性恋,但无法想象直面男同性恋者的感受。人呀,是个很复杂的动物,人际交往很多已经脱离繁衍后代的范畴,女同性恋抑或男同性恋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秘密,外人往往很难知晓。就我所知,如果女性早期曾经受到过性侵害,或者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异性的骚扰,成为女同性恋的几率大些。
  关于同性恋的话题,国内这方面的专著不多,手头正好有一本高燕宁主编的《同性恋健康干预》和一本《同性恋在中国》,有时间翻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0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jmtx2006于2008-12-27 23:16发表的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同性恋是被定义为精神病的,而现在则已从中划出。其实,首先把同性恋定义为心理问题这一做法本身就是需要受到检视的。事实上我看不出,除了不能生育进而若普遍化有可能导致种族的灭绝的话,同性恋和异性恋相比有什么不正常的。问题在于,同性恋者并不是在追求这种普遍化,他们寻求的其实是生存的权利和空间。
  注意,谁控制着对“正常”的定义,谁实际上控制者话语权,我们需要警惕话语权垄断所造成的对个体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粗暴干涉。这是一种不同于政治暴力的社会暴力。
  


您可以看看美国的情况,由于所谓美国保护的呼声较高:

“问题在于,同性恋者并不是在追求这种普遍化,他们寻求的其实是生存的权利和空间。”

同性恋团体动辄以被迫害作为争取自己权利的口号,
实质上美国这些同性恋团体已经是媒体上强势团体,
往往呼声远远大过其实际人群,
造成的现象是同性恋具备媒体霸权,
很多美国红脖子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很多传统观念的居民往往搬离开同性恋聚集居民区,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悄悄抵制着这些团体
这样美国很多地方同性恋强盛的经济就因为这种对立在损害当地的税收和工作机会

同时由于美国媒体上面为了所谓保护弱势团体往往过分强调同性恋权益
这对中东伊斯兰文明来说同性恋更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这对那些激进团体来动员对抗腐朽美国文化来说多了更多的理由,
换句话说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的媒体霸权对美国的外交和外贸都构成了消极的损害

美国的例子对全球其他地区来说不是很适当的例子,但是可以看到同性恋的媒体霸权和维权的强势做法往往伴随着帝国的没落和危机,美国已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08: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排除因为媒体过于宣传---尤其是国外影视剧的推波助澜----导致一些学子赶时髦,就如同我当初求学时候,不谈NBA,就不时髦一样,其实那些人连三分球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我始终鄙视同性恋,我赞成以冷脸来面对这些人,甚至祈盼有类似刑罚来处罚

其实一些同性恋混杂了双性恋,他们不过是心理有不健康因素的表象而已

喂过兔子的朋友也许有这方面的“发现”:如果你把两只同性的兔子长期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它们就会成为同性恋,环境使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heraldic于2008-12-28 08:56发表的 :
不排除因为媒体过于宣传---尤其是国外影视剧的推波助澜----导致一些学子赶时髦,就如同我当初求学时候,不谈NBA,就不时髦一样,其实那些人连三分球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我始终鄙视同性恋,我赞成以冷脸来面对这些人,甚至祈盼有类似刑罚来处罚

其实一些同性恋混杂了双性恋,他们不过是心理有不健康因素的表象而已
.......


兔子是草食动物,在生态链上地位不高,天生是警惕性高,精神压力大抱团容易增加生存机会,对应外敌还是有效的生存办法!

但是人不一样了,人是生物链顶端的最高级别的生物,天生是要有繁衍和承担家庭的职责的本能和责任,同性恋我看了从生活形态上看既不是躲避天敌,也不是生活所迫,完全是心理产物

社会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从经济和家庭伦理角度来说是合理的,因为这种生活方式不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也不能增加消费(一个孩子能拉动多少消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2: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要看当事人自己的态度。在中国对于同性恋的认可度虽然慢慢也在开化,但是毕竟与传统相去过远,如果说要立法在全国范围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恐怕几十年也未必能够。而大学生由于还未进入社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还没有完全凸显,加之部分社交范围狭窄也会对同性之间的情感产生错觉。

其实按理,同性恋问题部分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生理性因素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遇到相应的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咨询心理医师和药师,通过药物方法改变自身对于异性外信息素的感受。这样或许可以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同性恋,所以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不过我能体会到,他们也需要社会给与的一份尊严,同性恋不是病也不是什么,它只是一种性取向问题,你喜欢男生,他喜欢女生,社会应该保障这种权力,只要他不存在危害社会的行为,让大家不要对它觉得那么可怕,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它,不要美化它,让他以真实面目示人,世界是美好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
  假如我是同性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是真的,希望大家能对我跟平常人一样,hoh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3: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意味着物种延续的终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2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有个新闻讲有人专门组织同性恋卖淫的,说某大学教授也找过这帮人。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里,同性恋问题不在是原先的地下问题,现在个别晚间广播也大谈同性恋,还有专门的节目,同性恋问题已经是公开的问题了。具体的感受只有当事人知道,当然不是同性恋的人会很反感,我认为毕竟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是少数,大多数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发生了误导,从小学就应该加强教育,就像楼上说的,都搞同性恋 早晚人就灭绝了!到的同性恋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呢?没研究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2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是心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0:58 , Processed in 0.1431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