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57|回复: 12

[【隐师林】] 读摘: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0 06: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链接


这本小书是朱自清仙去之前所撰写的几篇文章的汇总。其中大多是文艺性的论文,其中《论逼真与如画》一篇最见朱先生的旧学功底。不过我所关心并不在文艺而是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启发上。因此只摘录几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朱先生说“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浏览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他们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这个诵读经典不一样。诵读经典是为了知识,为了教训,得认真、严肃,正襟危坐地读,不像诗文和小说可以马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车轮船上都成。”在这里朱先生提出了经典的教育意义,并且指出了怎样来阅读经典,其实如果能做到保持一颗怀有敬意的心,以什么样子和在哪里读并不重要了。这里让我关注的是,朱先生对经典的态度与在《经典常谈》中有了一些变化,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先生开篇谈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在这里我们看到朱先生介绍经典时使用了“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并赞同“教人见识经典一番”的说法,这种看法有可能是朱先生早期对待经典的态度,而在晚期明显地认识到了对经典的阅读并不是“不在实用”的。此外,在本文中,朱先生还强调了感觉在阅读中的作用“感觉的享乐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也好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象力,这个得长期的教养才成。然而就像教养很深的梁启超先生,有时也是让感觉领着走,足见感觉的力量之大。”这其实指出了直接诉诸听觉的声音对理解力帮助是很大的。

在《论朗诵诗》一文中,朱先生回忆了听闻一多先生朗诵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感受,然后谈到了对朗诵诗的认识:“似乎适于朗诵的诗或专供朗诵的诗,大多数是在朗诵里才能见出完整来的。这种朗诵的诗大多数只活在听觉里,群众听觉里;独自看起来或在沙龙里念起来,就觉得不是过火,就是散漫、平淡、没味儿。对的,看起来不是诗,至少不像诗,可是在集会的群众立朗诵出来,就确乎是诗。这是一种听的诗,是新诗的新诗。”“朗诵诗可不伺候谁,只是沉着痛快地说出大家要说的话,听的诗有话要说的一群人。”“不过朗诵的确得注重声调和表情,朗诵诗的确得是戏剧化的诗。”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在诗歌朗诵教学上不注重听觉再现的弊病。

在《中国文的三种型》一文中,“郭先生特别强调‘中国文学的音乐’,同意一般人的见解,以为欧化的白话文是‘哑巴文学’,他对中国文字的音乐性是确有所见的。”“古人作文不知道标点分段,所以只有在音节上求得句读和段落的分明。”在这里,文字的音乐性被提出来了。在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读懂字音,但并没有主意从音节上求得什么,而只是看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0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是读书笔记的话,并不应提出文章该怎样做这样的无趣话题。是在是文章摘引和分析好,所以有些忍不得要说。文章后半都讲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开始是泛讲听觉,后来是诵读的艺术效果,最后是文学的音乐性),唯第2段前半部分讲朱先生“经典”观念的转移。
为何如此经营结构,还望明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09: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bulunuo于2008-12-20 08:08发表的 :
如果只是读书笔记的话,并不应提出文章该怎样做这样的无趣话题。是在是文章摘引和分析好,所以有些忍不得要说。文章后半都讲声音在文学中的作用(开始是泛讲听觉,后来是诵读的艺术效果,最后是文学的音乐性),唯第2段前半部分讲朱先生“经典”观念的转移。
为何如此经营结构,还望明示。


在下只是就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做摘引而已,并非是想要经营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兄勿敏感,只是觉得文章好而已。
另,朱先生颇有代表性。据夏志清谈,朱先生当年在《中学生》发表了几篇引人入胜的教人读诗入门文章,获得名声。此可作为经典化的代表。以前,经典化的方法,是入史,到明清的时候,民间教育大发展,让小孩子背三百千千,便是经典的教育化。报纸作为媒介(公共媒体),是经典化的第3阶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1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bulunuo于2008-12-20 09:52发表的 :

另,朱先生颇有代表性。据夏志清谈,朱先生当年在《中学生》发表了几篇引人入胜的教人读诗入门文章,获得名声。此可作为经典化的代表。以前,经典化的方法,是入史,到明清的时候,民间教育大发展,让小孩子背三百千千,便是经典的教育化。报纸作为媒介(公共媒体),是经典化的第3阶段了。


谢谢兄台提供的资料,不知兄台能否再说得详细一些?先行谢过。

其实自知这点文字不成章法。只是跟自己的阅读和职业有关而已。我是教育语文的,看有学者撰文引《经典常谈》中相关的论述证明朱先生对经典的态度在于“了解”,我个人感觉有些不妥,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则可证朱先生并不是只强调经典的知识作用。所以就录了下来。

至于声音对文本的作用。其实有很多要说的,录的这些内容也许会派上一些用场。简单说,目前中小学教学在朗读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缺少了从声音去体会文章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1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经典及转移问题,也是我一些粗浅想法。且不说孔子一门教育(有些复杂,设计到诗教问题)。关于三百千千,可参见钱钟书的一篇白话文章,可能是在美军俱乐部讲话;也可参见宇文所安《中国文论》中通俗诗学(明代)部分。夏志清的话的来源,我记不太清了。
关于经典的挑战,可参考bloom的《西方正典》。
我个人理解,经典化过程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可重复过程。通常分成两类,一类是当时就很牛,比如鲁迅《故乡》,出现后就被肯定,肯定的诠释,然后很快进入课本(文选?)一直到现在。一类可以称为再“发现”吧,比如卡夫卡的作品,或者中国也有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小说,靠诠释而获得重视,这些诠释在较高文化人群中获得认同,然后扩散。
中国古代没有文学史,但有各式大量的文选(课本算一种吧),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化模式。
另读者不同,经典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方法也不一样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11: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读者不同,经典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方法也不一样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16: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bulunuo于2008-12-20 11:52发表的 :
关于经典及转移问题,也是我一些粗浅想法。且不说孔子一门教育(有些复杂,设计到诗教问题)。关于三百千千,可参见钱钟书的一篇白话文章,可能是在美军俱乐部讲话;也可参见宇文所安《中国文论》中通俗诗学(明代)部分。夏志清的话的来源,我记不太清了。
关于经典的挑战,可参考bloom的《西方正典》。
我个人理解,经典化过程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可重复过程。通常分成两类,一类是当时就很牛,比如鲁迅《故乡》,出现后就被肯定,肯定的诠释,然后很快进入课本(文选?)一直到现在。一类可以称为再“发现”吧,比如卡夫卡的作品,或者中国也有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小说,靠诠释而获得重视,这些诠释在较高文化人群中获得认同,然后扩散。
中国古代没有文学史,但有各式大量的文选(课本算一种吧),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化模式。
另读者不同,经典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方法也不一样呀。呵呵。



谢谢兄台的指引。

找了一下,夏志清的论述可能是在他的《人的文学》一书,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没有找到,只找到一篇“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也很有启发。钱钟书的论述还没有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2: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呀,宇文所安的是《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因为欧文的书在数典有全套汉译,所以没有写全。
钱的著作,我在《钱钟书散文》里看到, 叫《英译千家诗》,是引用《老残游记》说 启蒙读物为三百千千,应该是,三字经,百家姓,诗三百(诗经),千字文,千家诗。
我看书杂,思路也发散,所以提供的也许并无实效。只是这几个人的书都是相当的好,兄做参考也是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bulunuo于2008-12-20 22:00发表的 :
惭愧呀,宇文所安的是《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因为欧文的书在数典有全套汉译,所以没有写全。
钱的著作,我在《钱钟书散文》里看到, 叫《英译千家诗》,是引用《老残游记》说 启蒙读物为三百千千,应该是,三字经,百家姓,诗三百(诗经),千字文,千家诗。
我看书杂,思路也发散,所以提供的也许并无实效。只是这几个人的书都是相当的好,兄做参考也是好的。


感谢兄的指引,这就去找。看了看宇文所安的文章,很是了得,正在通过其他的途径求他的著作。谢谢兄的推荐。

钱老的这篇既然有题目,就好找,一并谢过了。

数典全套的汉译!我这就去找一下了。十分感谢兄台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1 0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宇文所安收录在《他山的石头记》里面的文章都不错,特别是研究方法上非常有创意。我又再看了这篇“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我个人感觉,可做参考。但胡适和郑振铎是54时期文学研究里面水平比较偏下的。特别是白话小说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当时已经受人诟病,现在看也不过如此。
从传统观点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比如钱老爹的那套是很不错的。鲁迅的《小说史略》也颇具风范。
因此,宇文的个案考察的时候,选择的例子是有些问题的。但由于解放后的中国文学史模式似乎沿用了这两个人的一些传统(也许更糟),所以还是有可反省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07: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bulunuo于2008-12-21 00:05发表的 :
宇文所安收录在《他山的石头记》里面的文章都不错,特别是研究方法上非常有创意。我又再看了这篇“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我个人感觉,可做参考。但胡适和郑振铎是54时期文学研究里面水平比较偏下的。特别是白话小说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当时已经受人诟病,现在看也不过如此。
从传统观点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比如钱老爹的那套是很不错的。鲁迅的《小说史略》也颇具风范。
因此,宇文的个案考察的时候,选择的例子是有些问题的。但由于解放后的中国文学史模式似乎沿用了这两个人的一些传统(也许更糟),所以还是有可反省之处。


谢谢兄台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8: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自清的散文读之爽快,可是朱自清的诗却总读不进去,这是为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10:26 , Processed in 0.2636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