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437|回复: 22

[【读书进行时】]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郑振煌译)摘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6 06: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最近几年,西方先驱如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1bler-Ross)和雷
蒙•慕帝(Raymond Moody)等人,对于死亡和临终的研究使我颇感欣慰。……慕帝对濒死经验的许多层面做科学研究,给予人类一个鲜活和坚强的希望:生命并不是在去世时就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这本《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它是我所有上师心法教授的精髓,是一本新的《中阴闻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书》(Tibetan Book of Life)。我希望它是一本手册、指南、参考书和神圣启示的本源。我认为唯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熟读这本书,书中许多层面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

  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
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6: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无常
  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分之下,一个神经兮兮的童话世界里,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假乌龟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

  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的生命就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才让我们惊醒过来。

  我们告诉自己,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却从来也找不出时间,即使是早上刚起床,就有一大堆事要做:打开窗子、铺床、冲澡、……责任竟然这么多,或者称为「不负责任」还比较妥当吧!

  印度圣人拉玛克里胥那(Ramakrishna)曾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你把追女人或赚钱这类让你分心的时间抽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几年内包管你开悟!」

  我很欢喜贝珠仁波切(PatrulRinpoche)这段开示:
  记得老母牛的榜样,
  它安于睡在谷仓里。
  你总得吃、睡、拉……
  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
  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


  肯尼斯•瑞林(Kenneth Ring)等人的著作里,提到濒死经验。许多从严重意外事件死里逃生的人,或濒死经验者,都叙述了「生命回顾」的经验。……各种见证突显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学习爱别人和获得知识」。

  纵使是佛陀也会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用来震撼天真、懒惰与自满的人,用来唤醒我
了悟一切无常,以及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佛陀临终前说:
  在一切足迹中,
  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一切正念禅中,
  念死最为尊贵


   你真正了解和体悟无常的真义吗?你已经将无常与每一个念头、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因而改变你的生活了吗?请你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是否每一刻都记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个人、每一样东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因此时时刻刻都能够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对于死亡和无常的认识,是否已经迫切到每一秒钟都在追求开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就算真正了解无常的真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敖对这本书的评价:

譬如说《西藏生死书》,这是西藏那些妖僧写的书,他这个书里面的大前提是什么?人死了以后有来生,因为有来生,所以达赖喇嘛十三世死了以后,他会在两年以后托生,在青海地方找到了现在达赖喇嘛十四世;因为有来生,所以才有《西藏生死书》,你看他这本书的时候,你要相信他的大前提,就是人有来生。可是对我说起来,为什么我要看这个书呢?我相信有来生,你那些证据都不重要了,如果我不相信有来生,你大前提我不承认,你这一本书的证据、推论都是胡扯的,所以这种书我告诉你们我不看。
参见:李敖有话说——西藏神权统治的黑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22: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zhang82于2008-12-16 21:53发表的 :
李敖对这本书的评价:

譬如说《西藏生死书》,这是西藏那些妖僧写的书,他这个书里面的大前提是什么?人死了以后有来生,因为有来生,所以达赖喇嘛十三世死了以后,他会在两年以后托生,在青海地方找到了现在达赖喇嘛十四世;因为有来生,所以才有《西藏生死书》,你看他这本书的时候,你要相信他的大前提,就是人有来生。可是对我说起来,为什么我要看这个书呢?我相信有来生,你那些证据都不重要了,如果我不相信有来生,你大前提我不承认,你这一本书的证据、推论都是胡扯的,所以这种书我告诉你们我不看。
参见:李敖有话说——西藏神权统治的黑暗


即使你不相信人有来生,读这本《西藏生死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有益的,它帮助我们增强爱的能力,减少烦恼。

而且说没有来生,并没有科学证明。相反,有很多迹象比如说濒死经验的科学研究说明并非死亡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4: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譬如说,濒死经验最重要的预示是:它彻底改变了曾有濒死经验者的生命。研究者注意到其影响和改变相当大: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也比较能接受死亡;增加对别人的关怀,更加肯定爱的重要性;追求物质的兴趣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当然,也比较能接受来世的信仰。

  真正接受我们的死亡,我们将发现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精神的教导和修行。而这种接受极可能带来另一个惊人的结果:真正的治疗。我听过许多类似的例子,有些人被诊断到了绝症的末期,只剩下几个月可活。当他们闭静潜修,真正面对自己和死亡的事实时,竟然治愈了。

  反省死亡,是为了在你的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通常这需要一段避静和深观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睁开眼睛,认清我们如何对待生命。

  观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厌离」感。你将产生的厌离感,既有忧伤也有喜悦:忧伤的是你知道过去的方式竟然一无是处,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它们时,你的视野将越来越广。这种喜悦可以产生强大的新力量、信心和永恒的启示,因为你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因为你已经真正从旧习气出头了,因为你已经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执著不仅是做不到,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西藏人说「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履践,如同医学研究必须兼顾理论与实务,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实际训练就在此时此地,就在「无常」的实验室中。改变发生的时候,我们学习以一种新的智慧来看待它们;虽然旧习依然发生,但我们本身却会有些不同。

  执著的乌云纷纷飘散,真正的慈悲心就像太阳发出光芒。

  如果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一切就是我们所谓的「空」,也就是说,一切都没有任何持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一切事物,如果能够看见它们的真正关系,必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这种非独立存在,我们称之为「空」。

  时常认知生命有如梦幻,减低执著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梦中保持积极的愿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也要知道:如果我们与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那么即使是我们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会对全宇宙产生影响。Guru喇嘛说过:在今日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都无法自己解决。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世界性的责任感。

  由于持续对「放下」观想和修行,将发现在我们自身当中,有无法称呼、描述或想象的「某种东西」,隐藏在一切变化和死亡之后。我们过去的生命,就好象是搭乘飞机通过乌云和乱流,突然间飞机往上爬升,进入清朗无边的天空。这种新出现的自由,启发和鼓舞了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本身就有浓厚的安详、喜悦和信心,这种感觉令我们异常惊奇,也让我们逐渐相信,我们确实拥有不可摧毁、不会死亡的「某种东西」。

  我们将逐渐察觉到我们自身就有密勒日巴所谓的「不死、恒常的心性」,宁静如晴空般的沉静。当这种新的觉醒开始变得清晰而持续的时候,就会发生《奥义书》(Upanishads)所说的「意识大回转」,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做了一次个人的、纯粹非概念的显露,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新的诞生,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复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心性


  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由于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面向的实存。

  我的上师蒋扬钦哲对我传示了心性的本质。第一次发生在我六、七岁时。我们在蒋扬钦哲的房间内,后面悬挂着他的前世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大画像。画中人物庄严而令人敬畏,当酥油灯闪烁不定地照在画像上时,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之前,我的上师做了极不寻常的事,他突然抱住我,把我举了起来,在我的脸颊上重重吻了一下。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心整个空掉了,我沉浸在浓浓的柔和、温暖、信心和力量之中。第二次的场合比较正式,发生在洛卓卡珠(Lhodrak Kharchu)的一个洞穴中,西藏佛教之父莲花生大士曾经在这个洞穴禅修过。我的上师把我找来,叫我坐在他面前,洞中只有我们师徒两人。他说:「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拿起铃和小手鼓,他就唱起上师启请文,从本初佛一直到他自己的上师。然后,他做了心性的传示。突然瞪着我,抛过来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是什么?」我整个人顿时被摄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在我们的传统中,介绍心性必须具足「三真」:真上师的加持、真学生的奉献,以及真传承的法门。身为学生的你,必须发现和不断滋养开放性、视野、愿心、热忱和恭敬心,才能改变你整个心的气氛,并让你接受心性的传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献」。否则,上师也许传示了,学生却认不出来。

  有一天,我有了最惊人的经验。周遭的一切物质现象全部消失了。惊奇和喜悦让我浑然忘我,但敦珠仁波切知道,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sem。凡夫心不停在改变,也始终受到外在因素、习气和制约行为的影响,上师们把sem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的底蕴,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它就隐藏在sem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西藏语称为我rigpa,是指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给予不同的面目和诠释,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称为「上帝」;……佛教徒则称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和平。在这个多疑的时代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境界似乎就像幻想或梦境一般,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佛陀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他从来不说他是神,他只知道他有佛性--开悟的种子,而且任何人也都有佛性。我常常说:「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的佛性那么好。」这是佛陀在菩提迦耶开悟时带给我们的好消息。他的讯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带给大家无穷的希望。透过修行,我们也可以开悟。

  即使我们也像佛陀一般具有佛性,我们却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试着观想这里有一只花瓶,瓶内的空间与瓶外的空间一模一样,却被脆弱的瓶壁所分隔了。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开悟时,就好象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它们合而为一:当下我们才发现,它们从未分离也并无二致,它们是永远相同的。

  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的蓝空。我们必须如此牢记: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佛性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的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说这种心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而已,因为佛性具有一种天空所不能拥有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

  虽然现代人对于心性的存在,几乎是全盘否认,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心性。这些启发性的时机,可能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曲子,或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

  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自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验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由于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致于无法接触到我们的内心生命。

  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及如法的训练下,体悟到心性,因而了解我们本身就有不死和永远清净的本性。这是世界所有神秘传统的诺言,而有无数的人实现了这种心性。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过分强调智力,所以我们就想象觉悟需要高度的聪明才智。事实上,许多聪明才智反而是障碍。有一句西藏谚语说:「如果你太聪明了,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

  体悟心性的经验,将带给你与生死讨价还价的大无畏。什么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呢?第一步是练习禅坐。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揭穿它的假面具,除尽习气和迷惑,让我们能够在因缘成熟时认清我们的真面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7 11: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shunu于2008-12-16 22:39发表的 :



即使你不相信人有来生,读这本《西藏生死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有益的,它帮助我们增强爱的能力,减少烦恼。

.......

既然兄台接受了由来生的假说。那就和上帝是存在一个道理。
我想说的是:“你站立在一个虚无的东西上来建立你的观点。那是危险的,这和空中楼阁无异。”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可以重复的实验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一连串的假说之上。学术严谨的!!
如果你想减少烦恼,理解生活。看看南怀谨先生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2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zhang82于2008-12-17 11:31发表的 :


既然兄台接受了由来生的假说。那就和上帝是存在一个道理。
我想说的是:“你站立在一个虚无的东西上来建立你的观点。那是危险的,这和空中楼阁无异。”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可以重复的实验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一连串的假说之上。学术严谨的!!
.......



学术上有演绎法。先提出假说,再加以证明。即使提出的假说一时还不能彻底证明,但是如果它能够合理地解释很多现象,它就是一个好的理论。相反,根据事实归纳常常是不完全的,因为有好多事实限于工具观察不到,归纳不到。

佛法实际上可以重复印证的。古往今来,很多(无数)的大师大士通过他们自身的修行经验,反复印证了许多一般人不能或不肯相信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05: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有透过禅修,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
旅程,因而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必须的定力和信心。禅修是通往觉悟之路。

修心

  禅坐就是无牵无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想要去拥有或执取的
欲望,没有紧张焦虑的奋斗,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接受也不拒
绝,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慢慢纾解束缚的气氛,把一切情绪和观
念,化为自然素朴的虚空。

禅坐的心要

  在佛陀的教法里,认为有三件事情大大区分了你的禅坐,仅仅带来暂时的放松、安详和
喜悦,(还是)可以成为你的觉悟以及别人觉悟的重大原因。这三件事情,我们称为「初善、中善、
后善」。

  初善来自于觉醒到我们和一切众生基本上都有佛性,为了体悟佛性,我们必须破除无
明,最后则灭苦。因此,每次我们在开始禅修之前,都要以这种觉醒为动机,以下列过去一
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发愿将我们的修行和生命,致力奉献于一切众生的觉悟: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愿一切众生都懂得快乐和快乐的原因;
  愿一切众生都脱离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愿一切众生都不离无痛苦的神圣快乐;
  愿一切众生心常平静,没有太多的执著和太多的怨恨,
  相信一切众生平等不二。
  中善是指我们进入修行核心的心态,它是由体悟心性所启发出来的,从这种心态产生不
执著的态度,不受任何概念的拘束,觉醒到一切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虚幻的、如梦
一般的。
  后善是指我们禅修结束时,回向一切功德,并真诚发愿:「愿修行所获得的一切功德,
回向给一切众生皆得觉悟;愿它如同一滴水,献给诸佛为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大海。」功德
是从你的修行中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你回向这种功德给众生长期、最终
的利益,愿他们觉悟。在比较立即的层次上,你回向功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每个人都能
完全免于匮乏和疾病,都能经验到整体的幸福和永恒的喜乐。在中阴教法中说,这是结束禅修的方式,可以确保你的修行功德绝不浪费。
  这三个神圣的原则--善巧的动机、让修行成功的不执著的态度和修行结束时的回向--能
够让你的禅修具启发性而又有力。伟大的西藏上师龙清巴(Longchenpa)赞叹它们是「真修行
的心、眼和生命力」。纽舒堪布说:「成就完全的觉悟,有了这些就够了,但少了这些就不
完全。」

姿势

  当我在教禅坐的时候,我经常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然后放松。」

  敦珠仁波切经常说,就像一个人在野外做了一整天的苦工回到家,一骨碌坐到火炉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一整天,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没有什么还要担忧的,也没有什么还未完成的,他可以完全放下一切牵挂,满足,自在。

   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不管狂风如何吹袭,不管乌云如何翻
滚,山还是泰然自若。这个姿势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持背部挺直,挺如箭,稳若山。如此,气(prana )才可以轻易流过身上的脉,心也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休息处所。

  在我的禅坐传统中,两眼必须睁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开始学打坐时,如果你容易受
外来的干扰,可以把眼睛闭一会儿,静静地往内看,将帮助你专心。往下看,沿着鼻端以四十五度看着前面。依据大圆满的特殊觉明(luminosity )法门,我们智慧能(wisdom-energy )的一切光都
住在心轮,心轮则透过「智慧脉」(wisdom channels )与眼睛相连接。眼睛是觉明的「门」,所以你要睁开眼睛,才不会阻塞这些智慧脉。

三种禅坐方法

  1.「观」呼吸
  把你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气上。每次呼气的时候,就是在放下和解除一切执著。只要把百分之廿五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够了,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宁静而开阔的放松。

  2.使用一个对象
任何能够让你产生特别灵感的自然物,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都可以。然而,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诸如佛像、基督像,特别是你上师的像,会更有威力。

  3.念咒
  我向学生推荐的咒是「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西藏人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ema Siddhi Hung),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咒,是一切佛陀、大师和证
悟者的咒。

                禅坐中的心

  我常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泥水:人们愈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显出来。

                微妙的平衡
  
  维持你的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著。


               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
  大海有波浪, 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将生起,但它们会往哪里去?回到大海。如果你不强烈反应, 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回归它的本性。
  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修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让间隙越来越明显

               经验
  在禅修和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习不执著好的经验,不嗔恨负面的经验。
 
               休息
  敦珠仁波切总是说,初学者的禅修时间应该要短,坐个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
  如果你以这个样子做许多次的短暂禅修,你的休息将常常让你的禅修变得更为真实,更有启发性;它们将从你的禅修过程中,除去笨拙、令人心烦的僵硬感、严肃感和不自然,带给你愈来愈多的专注和轻安。

               结合:动中禅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练习如何禅坐,而是禅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心境。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将这种宁静和专注的心境延伸
  禅宗名言:「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

               灵感
  使禅修变得非常喜悦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找些能够令你神采飞扬的音乐,用来开放你的心情和心智。你可以汇集过去曾经感动你的诗、箴言或教法,把它们放在身边,随时用来提升你的精神。你也可以找些能够激起神圣感的复制画,悬挂在房间的墙壁上。你可以倾听一位大师的开示录音带,或听听神圣的唱诵。
  大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泉源。为了让你的心静下来,你可以在破晓时分到公园散步,或观赏园中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以躺在地上,仰望天空,让你的心扩展到浩瀚的太虚,让外界的天空在你的心里
唤醒另一片天空。你可以站在溪边,让你的心与溪水的奔流融合在一起,与潺潺水声合而为一。你可以站在瀑布边,让它具有疗效的笑声净化你的心灵。你可以在沙滩上散步,让海风甜蜜地吹拂你的脸。你可以赞叹,并利用月光之美安静你的心。你可以坐在湖边或花园中,静静地呼吸,当月亮在无云的夜空庄严而缓缓升起时,让你的心静谧下来。
  随时发现美或优雅的足迹。随时保持清醒,对「默然所发出的消息」献上每一个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0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美国的大工业家和慈善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 )写道:
  二十六岁的时候,我接受了轮回的理论,(西方)宗教完全不提供这方面的看法。甚至
连工作都无法令我完全满足。如果我们不能把某一世所得到的经验在下一世运用,那么工作
就是白费的。当我发现到轮回时,……时间就不再是有限的。我不再是钟摆的奴隶,……我
愿意把长远生命观所给予的宁静与别人分享。
  一九八二年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几乎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轮回。
  我喜欢请人们问自己:为什么一些主要宗教都相信有来世?在人类历史上,为什
么有几十亿人,包括亚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圣人和天才都相信轮回,而且把它当作生命中一
个重要的部分呢?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

  我们没有去过西藏,并不代表西藏不存在。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那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

 轮回的若干可能「证据」

  任何人如果想认真研究轮回的可能性,我建议他们应该看看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
证。有过这种经验而后活下来的人,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继续有生命。
  还有,某些天才儿童惊人的音乐或数学天赋,不就可能是在其他世所发展出来的吗?例
如莫扎特,他在五岁时就编了舞曲,到了八岁就出版了奏鸣曲。

心的连续

  在佛教里,我们不相信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体
死后还存在。我们相信,让生命和生命之间相连系的,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最微细层面的
意识



  轮回背后的真理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业常常被西方人彻底误解为命运或宿命;我们最好把它视为是主宰宇宙的因果律。业的字面意思是「行动」,业既是潜藏于行动的力量,也是吾人行动所带来的结果。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最细微的动作,都孕育着它的后果
  莲花生大士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善心

  我们行为的结果,完全是看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定,绝非行为的大小程度。「灯光佛」(Light of the Lamp )的故事。
  因为业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和真实不虚的,所以每当我们伤害别人时,是在伤害自己;每当我们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Guru喇嘛说:如果你试着克服自私的动机――嗔怒等等――并发展对别人更多的慈悲,最后你将获得比本来还多的利益。愚痴的自私人总是为自己
着想,结果是负面的。聪明的自私人会想到别人、会尽力帮助别人,结果是他们也会得到利益

创造力

  业不是宿命的,业是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它是创造性的,因为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在我们的心的手中。
  由于一切都是无常、流动和互相倚赖的,我们的一切行动和思想都会改变未来。任何情
境,即使再绝望或再可怕,譬如末期疾病,都可以用来进化。任何罪恶或坏事,都可以用真
诚的忏悔和真实的修行来净化。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目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应着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每当我们遭
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巨祸,或把痛苦看成是任何形式的处罚,我们也
不会责怪自己或自怨自艾,而是把正在经历的痛苦,看成是过去业报的完成。甚至还要感谢一个业正要结束了。
 
责任

  在濒死经验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现象是「全景式的生命回顾」(panoramic life review)。有这种经验的人,不仅会巨细靡遗地回顾一辈子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后
果。事实上,他们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产生的全部影响,以及别人心中所生起的一
切感觉,不管是多么的恼人或震撼。
  如果我们为了这一世而牺牲掉所有来世,那就好象把一辈子的储蓄统统花在一次豪饮上,疯狂地忽视其后果。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业的法则,在心中唤起慈悲的善心,如果我们能够净化心灵,逐渐唤醒心性的智慧,那么我们将可以变成真正的人,最后证悟。

  西藏的转世

  通达业的法则和达到证悟的人,可以选择生生世世回到人间帮助别人。在西藏,认出这
种转世者或土库(Tulku )的传统,开始于十三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传统的真正目的,是要保障已经证悟的上师的智慧记忆不会丧失。
  转世者生命中最重要的特色是在训练过程中,他的本性--转世得自遗传的智慧记忆--觉醒了,这也是他的真实性的真正表征。譬如,Guru喇嘛承认他在幼年时,就可以不太费力地了解那些难以掌
握、而通常需要许多年工夫才能精通的佛教哲学。
  西方人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西藏有这么多的转世者,而他们大多数是伟大的上师、学者、
作家、神秘家和圣贤,对于佛法和社会都有杰出的贡献。我相信这种转世的过程不只限于西藏,也发生在一些国家一些时代中,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他们帮助人类前进。例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沙修女、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兰基罗。当西藏人一听到这些名字时,会立刻称他们是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1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23: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八卦:该仁波切于1994年在美国被控性骚扰,被骚扰的都是美国的女信徒。据说有人早在七十年代就遭到过他的性骚扰。最终结果是2000年庭外和解。
来点实在的:不要迷信、盲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tuma.wang于2008-12-18 23:49发表的 :
来点八卦:该仁波切于1994年在美国被控性骚扰,被骚扰的都是美国的女信徒。据说有人早在七十年代就遭到过他的性骚扰。最终结果是2000年庭外和解。
来点实在的:不要迷信、盲信!

依法不依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3: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中阴闻教得度》的英文书名是《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这本书自从一九二七年首度译成英文之后,就引起西方心理学家、作家和哲学家的广大兴趣,已经销售几百万本

中阴

  中阴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在生和死的过程中,解脱的机会持续不断,中阴教法则是让我们能够发现和认出这些机会,并充 分加以利用的重要工具。
  四种中阴:
  ·此生的「自然」中阴
  ·临终的「痛苦」中阴
  ·法性的「光明」中阴
  ·受生的「业力」中阴


不确定和机会

  如果你确实安住在那个间隔中,往内心观照,你将瞥见觉悟心的不死性质。如果在此生中,对这种间隔和过渡所能提供的转化机会能变得更敏感、更警觉的话,那么我们内在里就能对死亡时将发生的更强大、更不易控制的状况做更好的准备。

  即使是一位已得最高证悟的上师,也是在圆寂时才有终究解脱,这称为般涅磐 (parinirvana )。那就是为什么在西藏传统里,我们并不庆祝上师的生日;我们只庆祝他们的圆寂--最终觉悟的时刻。


其他实相

  死亡中阴所展开的过程,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因此它们也会在我们活着时,在心的许多层面显现出来。譬如,我们在睡梦中的细微意识,就很类似与死亡有关的三种中阴。

  ·入睡类似临终中阴。
  ·做梦类似受生中阴。
  ·在临终中阴和受生中阴之间,有一个很特别的明光境界,我称它为「法性中阴」。这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经验,但只有很少数人会注意到它。

  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所该做的,就是不分昼夜持续对心性觉察分明,因而直接使用睡梦的不同层面,来认识和熟悉临终中阴和死后中阴即将发生的事。禅定是白天的修行,睡梦瑜伽则是夜间的修行


  生死都在他们的手掌中

  当库努喇嘛(Kunu Lama)在描述中阴时,好象在指示如何去肯辛顿街,或中央公园,或香榭大道般的生动和正确,如同他就亲临其境一般。

  我们也是佛。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世的中阴修行,并且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心性,那么就可以发现中阴的知识。为所有中阴所做的整个准备就在此时此地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3: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心有一个层面是它的根本基础,称为「凡夫心的基础地」(the ground of the ordinary mind )。「业」就存放在里面,变成印记和习气。这些习气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来,并且继续不断地发生。由于经常重复,我们的倾向和习惯就变得越来越深,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它们还是持续增加和累积力量。这是它们决定我们的生活、死亡和轮回的方式。

业的景象

  一切众生如果有类似的业,他们四周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景象;他们所共有的这套认知称为「业的景象」(karmic vision)。你和我有基本的共]业(common karma),所以我们都是人。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别业(individual karma)

六道

  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的结果:骄傲、嫉妒、欲望、愚痴、贪婪、嗔恨。
  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别无其他。就像在目前未净化、未进化的认知状态里,我们只能觉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虫也许会把我们的一只手指看成整个山水。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真」。但伟大的佛法却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无数的世界——甚至有许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们的世界——而现代天文物理学家已经发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论。
  人身是殊胜的,具有我们不曾想过的潜力。如果错过这一生可以转化自己的机会,很可能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能重获人身。即使出生为人,那些有很大福气接触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难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记心中,表现在行动上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认知的门

  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完全取决于「业的景象」。同样是水,但认知的方式却不同,甚至相反。
  普通生命有「不净的、业的景象」;而开悟者则有「清净的景象」。
  当我们继续修行,就可以学到如何直接对治已经僵化的认知。我们对于世界、物质,乃至一切旧的观念,都被净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认知

无我的智慧

   「自我」可以界定为不断执著「我」和
「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而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自我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修行道上的自我

  如果你确实继续修行,并精进禅修,你将开始知道你被自我――虚假的希望和虚假的恐惧――骗得有多深。慢慢地,你开始知道希望和恐惧都是你的敌人,会破坏你内心的宁静;希望蒙骗你,让你徒劳无功,大失所望;恐惧则令你瘫痪在虚假身分的监牢里。你也开始看到自我如何全然控制着你的心。在禅定所打开的自由空间里,当你暂时从执著获得解脱时,你将瞥见真实自性是多么令人神清气爽,旷达廓然。体悟到自我的虚伪和罪祸时,就会产生内心的空灵感。


聪明的向导

  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你终将明白它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有多大,你将体悟最神圣和最聪明的事是爱惜别人,而非爱惜你自己。这种观念将治疗你的心,治疗你的脑,治疗你的精神。
  无我的原则并不是说原先有一个自我,然后佛教再来
扫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开始就没有自我。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称为「无我」。


三种智慧的工具

  一开始要反覆听闻修行的教法。在我们听闻教法的时候,它会不断地提醒我们本来就具有智慧的本性。
  在初学者的心里,存在着许多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真正以初学者的心来听,我们就可以确实开始听到。你听得越多,你听到的就会越多;你听到的越多,你的了解就会越深。
  透过第二种智慧的工具——思,就可以加深了解。
  智慧的第三个工具是禅修。透过禅修的过程把所得到的智慧付诸行动,并直接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所需上。

修行道上的疑问

  印度大盗的故事。
  一般肯接受而专心一意的学生,他们只是以不动摇的恭敬心修行一种教法,就能够证得解脱
  有时候我认为,比起贪念和执著,怀疑更会阻碍人
类的进化。
  要给怀疑时间,要给自己时间,以发现问题的答案,那不只是知识上或「哲学上」的答案,也是生活、真实、真诚和可行的答案。
  不要急着想解决你所有的怀疑和问题;诚如上师们所说的:「急事慢做。」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不可以过分的期待,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光是把日文学好或成为医生,就需要多年的时光:我们怎么能够期待在几个星期之内就获得一切答案呢?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会变得谦虚。西藏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抱有
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
」对于我的传统,我最欣赏的是它的脚踏实地和不尚空谈,它强调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2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shunu于2008-12-17 21:16发表的 :




学术上有演绎法。先提出假说,再加以证明。即使提出的假说一时还不能彻底证明,但是如果它能够合理地解释很多现象,它就是一个好的理论。相反,根据事实归纳常常是不完全的,因为有好多事实限于工具观察不到,归纳不到。
.......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已知现象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出模型。然后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预测(检验模型)。看一个东西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不是看你是不是做的是什么,主要看你的模型(规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预测)。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宗教的东西。我们且不管密宗修行的问题。我们看个例子,A和尚坐缸,尸体变成肉身菩萨了,B和尚坐缸变成一滩臭水。A,B都是一样的修行啊。但是结果不一样,你就会说:“他们的修行不一样。”B和尚的修行有问题。
这个例子说什么,说宗教里面很多东西不具重复性。说B的修行有问题,那是诡辩。
一个不具有重复性的模型,对实际生活不具有指导意义,不属于科学范畴。如果你对一个不具重复性的东西情有独钟。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唯心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07: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zhang82于2008-12-19 20:01发表的 :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已知现象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出模型。然后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预测(检验模型)。看一个东西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不是看你是不是做的是什么,主要看你的模型(规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预测)。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宗教的东西。我们且不管密宗修行的问题。我们看个例子,A和尚坐缸,尸体变成肉身菩萨了,B和尚坐缸变成一滩臭水。A,B都是一样的修行啊。但是结果不一样,你就会说:“他们的修行不一样。”B和尚的修行有问题。
这个例子说什么,说宗教里面很多东西不具重复性。说B的修行有问题,那是诡辩。
一个不具有重复性的模型,对实际生活不具有指导意义,不属于科学范畴。如果你对一个不具重复性的东西情有独钟。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唯心主义。

人是最复杂的,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不一样,自然很难重复。

即使学习科学,我们学习爱因斯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07: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08: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心要

牋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11: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有下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6 18:47 , Processed in 0.7919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