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030|回复: 202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12月16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6 0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5年12月16日,中共派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会议

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左起:陆定一、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王若飞

1945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由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等7人组成的中共政协代表团,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期间和

《双十协定》签订以后,国民党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共解放区的进攻,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争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使国民党意识到全面内战尚未准备就绪,于是宣布召

开政协会议。
  27日,出席政协会议的中共代表,书面向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办法:(1)双方应下令所属部队,在全国范围内均暂住各地,停止一切军事冲突;(2)凡与避免内战有关之一切问

题如受降、解除敌军武装、解散伪军、停止利用敌伪军、恢复交通、运兵及解放区、收复区等问题,均应于军事冲突停止后,经和平协商办法解决;(3)在政治协商会议指导下,组

织全国各界内战考察团,分赴发生战事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随时将事实真相提出报告,并公布之。
  31日、国民党代表以复文回答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办法:( 1)停止国内各地一切军事冲突,并恢复铁路交通。(2)因国内军事冲突及交通阻塞等事,与我国对盟邦所负之受降及

遣送敌俘等义务有关,所有与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及其他与国内和平恢复有关事项,由政府派代表一人,中共派代表一人,同马歇尔将军从速商定办法,提请政府实施。(3)由国

民参政会推定公正人士五人。组织军事考察团分赴全国发生冲突区域考察军事状况、交通情形,以及其他与国内恢复和平有关事项,随时将事实真相提出报告并公布。

评论:两党难得一次和平共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7年12月16日,俄国签署停战协议

        
         停战协议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署,至此俄国的死亡人数为370万

  1917年12月16日,俄国脱离三国协约,单独与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国在白俄罗斯城市布列斯特- 立托夫斯克举行谈判,并签署了停战协议。根据停战协议的规定,俄国和德国必须立即停止互相间的敌对行动,并着手进行谈判以便最终达成一项和平条约。

  这项停战协议结束了俄国历史上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俄国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入了这场战争,结果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1月发动的革命获得成功。

  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把同德国的和平看做头等大事,这项停战协议对俄国无疑是一次胜利,但是俄国也要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德国很可能要求得到对那些在战争中被它占领的地区的控制权,其中包括波兰和乌克兰。三国协约中剩下的两个成员国法国和英国对失去他们的盟国而感到惊恐。

评论:终于从战争的泥潭中拔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逝世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回族,北京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

马连良幼年入喜连成科班,曾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学老生。11岁时同时学演老旦、丑

和小生戏,有时扮演龙套。15岁时变声后,学习重念剧目《审潘洪》、《十道本》、《胭脂

褶》、《盗宗卷》等,为其念白打下深厚功底。

17岁,马连良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21岁时初演

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时常登门求教于王

瑶卿。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他的演出剧目很多,

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

25岁,马连良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翌年与周信芳同

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

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

,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抗战胜利后,在

北平多次参加义演。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1948年冬

,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1952年8月,马连良建立了“马连良京剧团”。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

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

入。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

《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等

,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

马连良对待艺术认真严肃,刻意求精,他不仅唱念做打根基深厚,全面发展,且有很多独到

之处。他兼容并蓄众多前辈名家艺术之长,结合自身条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 发展成为

潇洒飘逸的"马派"表演风格,自20年代至6O年代盛行不衰。马连良先生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

唱段,如他在《借东风》、《甘露寺》、《淮河营》、《春秋笔》中的唱段,几乎是妇孺皆

知,广为传播。

1966年12月16日,马连良逝世,终年65岁。

评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访问苏联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对苏联进行访问。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向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

的基 本外交战略。
  毛泽东亲访苏联便是这种基本外交战略的集中体现。此行的使命是与苏联领导人商谈两

党两 国之间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了解苏联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商谈和签订有关

的条约 和协定。
  毛泽东率代表团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会见了斯大林,高度评价斯大林对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 的贡献,就中苏重要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交换意见。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条约有效期30年。
  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贷

款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毛泽东在临别演说中高度评价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与友谊。他赞扬苏联经济、文化及

其他 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认为这将成为中国建设的榜样。
  这次访问,对于增强中苏两党两国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论: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访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夏海源大地震二十三万人丧生(1920年)


1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海源地区突然发生剧烈地震,人们刚刚从梦中惊醒,便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于地下。大地在摇动,天色阴沉,有雷声、风声连续轰响,天际处有地光闪烁明

灭,野兽群集于荒野之上,哀鸣不已。
  这次大地震达8.5级。方圆300里的广大地区均遭波及。自泾州以西至会宁,海源以南至秦州,共60多个县区均能感觉得到。大明时分,余震不断,北风呼号,灰尘弥漫,4座城

市化为废墟,听不到任何人声。此次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达23万之多。由于地区广大,救护工作几乎没有,死、伤者达50多万人。


评论:为在宁夏海源大地震中死去的同胞表示哀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进行“狮鹫”反攻计划

                    
                  投入反击的德军为25万人

  1944年12月12日夜,德军西线的高级指挥员们突然被召集到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的总部。

  希特勒这次制定的“狮鹫”反攻计划大胆、狂妄而单纯:盟军不是靠海上补给维持前方作战吗,那就出一路奇兵,直捣比利时大港安特卫普,夺取盟军的主要海上供应基地,压迫断了粮草的盟军撤退,解除德国西部边疆的威胁,然后掉过头来专心对付俄国人。战后盟军将领评论说,希特勒的这个点选得惊人的准,因为艾森豪威尔当时就是这么看的:在安特卫普没有修复之前,盟军无力作任何大规模出击。

  要夺取安特卫普,就要突破盟军的防线,希特勒以他的习惯性思维,一眼就相中了一个老地方,这就是阿登高地。

  阿登高地自古为中欧战略要地,它在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由于这里多森林,又称阿登森林,纳粹德国曾利用过这块战略要地,1940年6月,从阿登森林中突然冲出的坦克大军突破了法军防线,断了安特卫普的盟军后路,从而造成了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投降。希特勒把阿登森林看成是德军的福地,这次又要从此杀出一路奇兵,直扑安特卫普。深秋以来,他就为“狮鹫计划”到处搜罗残兵余卒,居然拼凑了2000多辆新的或改装的坦克,集中了34个师的后力。戈林还答应凑出3000架飞机。

  在这种时候,盟军统帅部在做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做。西方军史学家在整理这个时期的盟军统帅部文件时,发现了一封令人难堪的信,信是艾森豪威尔写给蒙哥马利的,美国将军向英国元帅打赌说,在这个圣诞节前可以结束战争,为此还挺认真地订下了一笔小小的赎金。那时,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谁都没有想到,恰恰是在圣诞节前,盟军会遭到自敦刻尔克溃退以来的一场最大的危机。

  12月16日拂晓前,阿登反攻打响了。德军火炮齐鸣,V-1火箭吼叫着,拖着长长的尾焰,划着大大的弧线射向盟军的阵地。

  炮声把盟军从睡梦中惊醒了。他们睡眼朦胧地赶赴阵地时, 14个师的德国进攻部队已从晓雾弥漫的阿登森林中冲了出来。盟军的防线很快就崩溃了。

  指挥这次进攻的是德国陆军元帅穆德尔。他年仅44岁,和隆美尔一样,出身贫寒,不是军官团的出路,但却最善于在困境中作战,被希特勒称为“消防队员”。和以往“闪电战”一样,在他的攻击计划中,成败关键是突然和速度。和以往不一样的是,由于德军已没有什么后劲了,由突然和速度所形成的势头将无以持久,会逐渐演变为一场争夺道路的战斗,而在道路的交叉点上则会推演出最激烈的战斗。

  德军在阿登高地反攻的消息,直至当天下午才到达盟军统帅部。但盟军的几个首脑人物一时不明白德军的意图,猜测了很长时间也不得其要。到第二天黄昏时,他们才明白德军的突击方向是哪里。安特卫普!当他们悟到这点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突入比利时境内30多公里,到达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部附近。更严重的是,附近还有一个巨型油料库。好在临时卷入的零星部队和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才使德军的进展稍稍迟缓下来。

  正当盟军统帅部要调兵堵塞阿登森林方向的缺口时,本来已经混乱的后方,军事运输又乱了套。原来大量穿着美军服装的德国士兵潜入盟军后方,伪装成美国宪兵在公路交叉处值勤,给过往的美军车辆指示错误方向,并拦截美军人员,提出种种刁难问题,如答不上来即以间谍论处,就地枪毙。盟军统帅部发现了这个情况,大为愤怒,命令宪兵部队大力搜捕穿美国军服的德军士兵,一经抓获,立即枪毙。少量没有立即执行的也在审讯后处决了。

  在战场上处决敌军间谍是国际法所允许的,而处决战俘则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但在美军处决了德军间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士兵采取报复行动,充分放纵他们的兽行。在距马尔麦德不远的地方,84名在战斗中被俘的美军士兵被冲锋队员屠杀了,并陈尸旷野。有必要提及,战后对这一事件的审讯曾引起美国国会的轩然大波,使得参与了这一暴行的当事人只受到很轻的刑罚。

  希特勒吹嘘说,阿登森林反攻是成功的。牛吹得太早了。德军的反攻只突破了盟军防线的一段,在被突破地段的两端,仍是盟军固守的阵地,所以德军只能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沿着一个狭长的突破地带前进。而在这个狭长地带的前方,有一个叫巴斯托尼的小城,它是道路的交叉点,从这里,铁路和公路象辐条一样伸向四面八方。由于它在战线的后方,所以盟军没有在这里驻扎建制部队,只安排了些参谋人员。从现在起,这座不起眼的小城由于横亘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将成为双方不惜投入重兵争夺之地。

  德军先头部队司令冯-曼特菲尔声称,现在,在德国坦克和安特卫普之间,只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巴斯托尼。他命令冯-路德维希率所部3个师,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巴斯托尼。

  目标是没有一个战斗人员的空城。对准这个目标,德军和盟军展开了一场行军比赛。12月18日晨,德军距巴斯托尼24公里,到午夜时分,距离缩短到12公里。

  但美国人从来是赛跑的好手,他们从起跑就快了一步。美军第10装甲师先德军一步到达巴斯托尼。接着,美军101空降师也赶来了。他们是从180公里以外的法国境内出发的,大卡车开着灯,不间断地跑了24小时。

  盟军虽然早到了一步,但兵力就两个不足额的师。德军虽然迟到一步,但人数占了极大优势。他们围困了小城,于是守军得到这样一道射击命令:“向各个方向开火!”

  12月21日,德军边进攻边箍紧了包围圈,迫使美军一尺一尺地向后撤退。

  12月22日,守军似乎已退到底了。上午10时30分,路德维希向美军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立即投降,要么彻底毁灭。几小时过去了,美军司令麦克考里夫将军回信答复。这封信战后被列入吉尼斯纪录中的“世界短信之最”,它只有一个字:呸!

  这时,在南方,巴顿将军正率领第3军向巴斯托尼驰援。艾森豪威尔给他下了一道最简短的命令:快!但不管怎么快,第3 军也要在冰封的道路上行进160公里。在距巴斯托尼仅30公里的地方,第3军又遇上了罕见的暴风雪,美国兵被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严寒所阻滞。

  巴斯托尼已是弹尽粮绝,急需空投给养。但在大雾和冰雪中,运输机连起飞动作都不可能完成。

  12月23日的早晨,阴沉的天空还是见不到飞机的影子,被围困的士兵以为他们被遗忘了。

  天终于放晴了,自德军发动阿登攻势以来,这还是第一次。C-47型运输机投下了数百个降落伞,迫击炮弹、机枪子弹,防毒面具、医药用品、绷带、电池,急救血浆全有了。还有从空中飘落下来的圣诞礼物。空军想得挺周全。

  在这个圣诞节,他们将不能回家过年。但他们在漫天飞雪中的战斗阻止了希特勒的孤注一掷,使他没能送给德国人所允诺的那份特殊的圣诞礼物。

  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静得使人不安,这是总攻前特有的万籁俱寂。

  圣诞节到了。在这天的清晨,德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并终于敲开了巴斯托尼西部的美军防线。顺着这个撕开的口子,纳粹步兵往里涌,直到距市中心3公里处才被阻止住。

  巴斯托尼告急!巴顿率第3军全力以赴地往前赶。坦克甩开了步兵,从德军防线的一个缺口中穿插进去,现在距目的地只有十几公里了。

  德军现在难办了。他们既要阻止第3军,又要保持住攻城的势头,但两头都落了空。

  圣诞节的第二天,第3军的坦克开进巴斯托尼,与守军会合。到步兵也陆陆续续赶来之后,如此强大的守卫力量,不是德军所能撼动的,巴斯托尼终于缓过来了。

  希特勒呢?对他来说现在有个面子问题。他曾信誓旦旦地要打到安特卫普,没想到在距安特卫普港甚远的巴斯托尼就被阻止住了。他咽不下这口气,谁劝都不听,1945年1月3日,德军集中了9个师继续猛攻巴斯托尼,从而展开了阿登反攻中最激烈的战斗。但这时的巴斯托尼已得到巴顿第3军的增援,德军毫无进展。不仅如此,它突入了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再不撤则会被逐渐靠拢过来的盟军围歼。于是,在1945年1月16日,恰好发动阿登反攻一个月时,德军又回到了他们一个月前的出发阵地上。

  阿登攻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最后一次反攻,结果以死伤12万人告终。希特勒拼出家底奋力一搏,又输了个精光,“ 狮鹫计划”彻底报销了。

评论:德军困兽犹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成立



1899年12月16日,一群聚集在杜诺德(Du Nord)宾馆的房间里的球迷成立了一家体育俱乐

部-米兰足球和板球俱乐部。创始人是:阿尔弗雷德·爱德华兹。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发展

成为今天世界上最伟大的球队之一,有“魔鬼军团”之称的AC米兰队。

评论:受广大中国观众喜爱的意甲球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0: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12月16日,卢泰愚当选南朝鲜总统

卢泰愚,1932年生,庆尚北道达城郡人。先后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59年赴美受特种部队训练,历任旅长、总统警护室作战助理、师长、首都警备司令、保安司令、

内阁第二政务长等职。1979年12月,支持全斗焕发动军事政变。1983年起任1988年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席。1987年8月,任民主正义党总裁。1987年是日,通过直接选举当

选为南朝鲜总统。

评论:自朴正熙之后首位民选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45年12月16日,日本侵华罪魁近卫文磨自杀

               
           16日,发动对华战争的首犯前日本首相近
           卫文磨在东京获洼的荻外庄服氰酸钾自杀

  1945年12月16日晨,发动全面侵华及太平洋战争的罪魁近卫文磨为逃避人民的审判,在美军占领当局刚刚发出对他的逮捕令后服毒自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1891年10月12日,近卫出生在门庭仅次于天皇家的五摄家( 即藤原豪族的近卫、九条、鹰司、二条、一条等五家。摄家是具有担任摄政、“关白”资格的门弟)之首近卫家。

  近卫文磨作为藤原家庭的嫡流、近卫家250年来第一个由正妻所生的长子,自出世之日起即被视作掌上明珠,受宠无度。

  1917年,近卫从京都大学法学科毕业,同年经西园寺推荐入内务省工作。1919年1月,随西园寺参加巴黎和会。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义》、《战后欧美见闻录》等文章,阐述了对国际政治的看法。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既成的强国”与“要求打破现状的国家”间的战争,美英垄断殖民地的现状,“有悖于人类机会均等原则”,“德国想打破此种现状,诚为正当的要求”,“日本不能不给予深切的同情”, “领土狭小、原料缺乏的日本”,“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不能不象战前德国那样,做出打破现状之举”。他确信,日本“向外扩张,诚为顺乎自然之势”。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近卫就树立了侵略有理的思想基础,并用以指导一生的活动。

  1936年,冈田内阁因“二·二六事件”垮台,元老西园寺推荐近卫组阁,以稳定政局。但近卫对发动这一事件的皇道派军人持同情态度,对处理善后感到为难,结果以健康原因推辞。其后成立的广田内阁和林内阁,皆因无法控制局面短命而终。林内阁于1937年6月辞职后,组阁大任再次降到近卫头上。6月4日,第一次近卫内阁宣布成立。

  无论是元老重臣,还是军部、政党、财界、民间右翼势力,都对近卫登台一致表示拥护,尽管它们的想法不尽相同。的确,近卫有高尚的血统,46岁的美妙年华,曾因辞掉首相给人留下没有权力欲的良好印象,对整个统治阶级来说,他成了众望所归的人物。

  近卫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统治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共同要求,那就是大力推进对外扩张。他在组阁当天即表示,“属于‘非持有国’类型的我国必须确保我民族自身的生存权力,我国的大陆政策是建立在这个确保生存权利的必要之上的。”新内阁负有实现 “国际正义”的使命,而“实现国际正义的较好方法,是获得资源的自由,开拓销路的自由,为开发资源所需劳动力移动的自由”。无异一纸夺取殖民地的宣言。

  1937年7月7日,即近卫上台后的一个月又三天,驻华北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7月底,华北日军与前来增援的关东军、朝鲜日军攻占了京津地区,并继续向华北腹地进犯。8月13日,日军开辟上海战场。11月12日占领上海,旋即攻占京沪铁路沿线城市。12月13日占领南京,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遇难的中国军民超过30万人。次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一年多时间,日本即攻占了半个中国。

  但是,与日本法西斯预想相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到1 938年底,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在军事上未能灭亡中国,诱降阴谋也未见实效,近卫内阁在侵华对策上已一筹莫展,加之在与德国签订军事同盟上与陆军发生分歧,遂于193 9年1月实行总辞职。

  1940年7月22日,近卫再次登台组阁。

  第二次近卫内阁在强化国内法西斯体制上抛出的新花样,是开展所谓新体制运动,亦称“近卫新体制”。近卫声称,开展新体制运动是“为应付前所未有的内外动荡局势,建立强有力的举国政治体制”,使“一切政党、派别、经济团体和文化团体统统归依于公益优先的精神之下”,“官民协同”、“实践翼赞大政的臣道”。

  近卫新体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上是效仿希特勒的纳粹党,由近卫本人发起建立直接辅助天皇的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近卫已开始了筹建新党活动,组阁前的6月24日,又辞去枢密院议长,全力实施这一计划。到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的一个月左右,现存的各政党和团体,或自动解散,或被强制取缔。在“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口号下,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分子纷纷投入近卫的怀抱。10月12日,大政翼赞会宣布成立,近卫亲自兼任总裁,其他要职分别由宫廷贵族、军政官僚及法西斯分子头目担任,并在各都、道、府、县设立支部,由当地知事任支部长,将居民编入“邻组”组织,实行严密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1940年12月,近卫内阁通过《经济新体制纲要》,为实现“ 国民经济一体化”,加强国家的战时经济统制,设立钢铁统制会等产业统制机构,以保证战争物资的生产和调配。同时还设立全国金融协议会,颁布资金运用令,加强对金融业的统制。

  此外,近卫内阁制定《确立劳动新体制纲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的产业报国运动,建立各种产业、行业报国会,通过劳务统制,把全国人民驱赶到为战争服务的轨道。

  伪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德意三分天下”的迷梦,近卫内阁在加强中国占领区统治,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前提下,紧锣密鼓准备“南进”,夺取被英美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东南亚地区。为实现这一目的,经松冈外相斡旋,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次年4月又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企图通过外交手段压美英对日本的“南进”采取绥靖政策。但是随着德国入侵苏联,这一外交阴谋实际宣告破产。

  然而日本仍坚持“南进”计划,在1941年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再次确定“南进”政策,并“不辞与美英一战”。不过在策略上则仍做两手准备,即一面继续与美国谈判,谋求外交解决问题,一面制造“北进”假象,加紧备战,一旦谈判破裂,即行对美英开战。为此,1941年7月16日,近卫以内阁总辞职的方式,撤换了对贯彻这一方针不利的外相松冈洋右。

  继而成立的第三次近卫内阁,除更换了少数成员外,继续坚持政府的既定方针。9月6日,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以10月上旬为限,如日本的要求“仍无实现的希望,就决心立即对美、英、荷开战”。对“南进”和御前会议的决定,近卫始终是积极赞同者,但到10月上旬日美谈判仍无进展时,他感到对美开战尚无 “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与主张立即开战的东条发生对立,遂于10月16日向天皇提出辞呈。

  近卫辞职后,仍作为政府重臣参与制定重大国策,后来也提出过尽早结束战争之类的主张。但他最关心的是“保存国体”和防止“共产主义蔓延”。日本战败投降后,曾担任东久迩内阁国务相和币原内阁“内大臣府御用挂”职务。

评论:畏罪自杀,逃避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12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与路透社联网


1992年12月16日,中国最大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情电脑系统和路透社的综合数据网络,正式联通。上海证券交易所的A股和B股的牌价瞬间即可通过网络向全球传送。
  中午12时,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二楼会议厅设置的终端机,通过单向卫星接收到路透社的综合数据网络传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情报导。
  路透社东亚市场拓展经理黄夏慧说,路透社目前已为世界 170个城市提供了20万部终端机,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务包括:外汇、债券、股票、期货及能源价格。上海证券交易所

是中国首家联通路透社网络的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近两年来,已拥有全国各地会员171个,上市股票38种,上市股本44.36亿元人民币。

评论:A股也全球化了?!怪不得外国最近跳楼的人也多了,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出生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

,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

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

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

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

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

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

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

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

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

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

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

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

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

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

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

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评论:6部长篇小说均为传世名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斑竹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殷良弼逝世



殷良弼,号梦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无锡县东绛糜巷 桥人。8岁人私塾,l l岁

进小学读书。16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家乡任小学教员。民国元年(1912年)秋,

由亲戚资助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农校。民国3年秋,以同等学历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

学科。民国6年8月毕业,被学校选派赴日本留学,为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研究生。

  民国9年学成回国,留母校北京农专任教。民国12年,北京农专改为北京农业大学。他

继续在校任教,并为学校筹设苗圃,培养苗木自行造林,还在南口等地建成两个分场。翌年

任浙江省农业专门学校教员。民国14年赴福建厦门,任私立集美农林学校校长。

  民国17年任浙江省第四林场场长。民国20年,北京农大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他

回母校任教授,兼林场主任。为开拓学校林场,他主持修葺前清皇室遗产钓鱼台,布置庭园

,饲养动物,使之成为京西风景区。同时在钓鱼台内开辟陈列室、研究室、木树干馏室、榨

油室、松脂试验地。另外还接管了原教育部薛家山造林地,开辟薛家山分场,开垦学校北门

外荒地,建成河北苗圃。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的大片洋槐林,就是他亲手经营起来的。抗日

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大农学院迁到西安,并入改组后的西北联合大学;后西北联大农学院又

与陕西省武功县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他随校任教。民国36年

8月,他到浙江金华任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

   1949年8月,浙江金华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殷良弼调到华北大农学院任教。

  1950年该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创建北京农业大学时,他积极参加

组建工作,并就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主任19 52年筹建北京林学院,他任建院筹备小组副

组长。建成后任该院第一任教务长。他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为在我国xxx带引进栽培橡

胶林作出了贡献。1957年北京林学院成立函授部时,他参加筹备工作,并担任函授部主任。

教学之余,精心从事科学研究。他发明的木材热解的烧炭二重隔壁炭化法及烧制磨炭法等在

林区推广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撰有《中等林学大意》、《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

材及工程学》等著作。曾当选为中国林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林学会首

届理事会理事长和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1980 年曾联合林学界人士给中共中央写信,对

林业建设提出多项建议。垂暮之年,乃至患病期间,仍然关心祖国林业现代化建设。1982年

12月 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

评论:为林业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林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评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3年12月16日
罗荣桓元帅逝世

元帅罗荣桓
  1963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同志在北京逝世。
  罗荣桓,原名慎镇。1902年生。湖南衡山(今属衡东)人。1 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农民武装。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团、江西军区、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第一科政委,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中共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右)与林彪(中)、刘亚楼(左)在前线


评论:十大元帅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牙公约》签署(1970年)


   美国的倡议下,1970年12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国际航空法外交会议,讨论有关空中劫持飞机的问题,有76个国家参加。会议于12月16日签订了一项公约

,名为:《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
  公约的第一条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胁,或用任何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或(乙)是

从事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的人的同犯,即是犯有罪行。”这就是公约对于非法劫持航空器所下的定义。
  公约的第二条规定:“合缔约国承允对上述罪行给予严厉惩罚。”
  对于劫持飞机的罪犯的引渡问题是这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美国和苏联都主张应将劫机罪犯遣送给飞机登记国。然而,很多国家则认为劫机多数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因此,

不同意规定引渡。但是,与会国一致同意对劫机犯给予严惩。结果,《海牙公约》对引渡劫机罪犯的问题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明确的,公约规定了劫持飞机

是一种严重犯罪,对于劫机罪犯的处理办法是:要么引渡,要么按罪犯所在国的法律起诉判刑。
  截止到1971年底,《海牙公约》已有74个签字国。到1983年,《海牙公约》已有100多个缔约国。

评论:关于处罚和引渡劫机犯的公约,也称“海牙法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98年12月16日,美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美海军在海湾登上直升机

  1998年12月16日,就在离美国会众院开会表决是否弹劾克林顿不到20小时的时候,白宫突然对伊宣战。随着克林顿的一声令下,部署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战舰和轰炸机向伊拉克发射了二三百枚联合国武器核查。美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即刻从克林顿弹劾表决转移到萨达姆的生死存亡。

  美军此次代号为“沙漠之狐行动”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点钟开始,早已待命在海湾的美军军舰对伊拉克的“军事和安全” 基地和设施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发射了数以百计的用卫星制导的巡航导弹,美海军的EA-6B飞机向伊军的防空阵地发射了反雷达导弹,以摧毁对美空军可能构成的任何威胁。随后,美军轰炸机及英国战斗机从空军基地及航空母舰上起飞,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的轮番轰炸和袭击。袭击开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表示他已下令对伊拉克实施猛烈、持续的多轮空袭以惩罚萨达姆继续阻挠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

 美空袭开始时,伊拉克正是星期四凌晨一点,巴格达的大街空无一人。在美国警告将打击伊拉克不久,空袭警报声划破了巴格达安静的夜空,伊拉克电视台停止了正常节目,转而播放爱国歌曲及伊拉克军人手拿机关枪手榴弹演练的镜头。大约在零点49分,人们听到伊拉克防空炮火声,桔黄色探照灯把夜空照得很亮。在伊拉克时间星期四凌晨一点左右,美空袭开始。巴格达的枪炮声变得密集,外国记者所在的大楼玻璃被震得直响。有报道说,美国的导弹袭击至少已造成2人死亡和30 人受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一份声明中号召伊拉克人民“抗击真主的敌人、国家的敌人、人类的敌人”。

  美国这次对伊动武的直接原因是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在其给联合国的报告中认定巴格达没有遵守其上个月做出的与联合国全面工作的诺言,继续设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前一个月,克林顿在宣布暂时取消对伊空袭的命令时曾提出了5个条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接受核查。最近,美指责伊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表示对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违反其与联合国的协议已失去耐心。

  美国酝酿对伊动手已有多年,但这次决定动手也就是16日上午的事。午夜才从以色列飞抵华盛顿的克林顿没休息,一早就到白宫地下的“形势厅”与等候在那里的国防部长科恩、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等国安会成员研究伊拉克局势。当克林顿从“形势厅”走出时,有关空袭的计划和决定已经做出。克林顿当天除了起草电视讲话稿外,还和包括英国在内的美国主要盟国领袖进行了交谈磋商。近来一直游说国会不要弹劾克林顿的副总统戈尔电话通知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及曾领导指挥1991年海湾战争的布什对伊动手的决定。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忙于给许多国家的外长打电话说明情况。而在此之前,巴格达时间星期三上午,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就已开始撤离巴格达,他们乘坐联合国的专机飞往巴林。

  克林顿选择这个时间空袭伊拉克是否与众院周四弹劾表决有关,成为此间热门话题。为了消除国会的疑虑,克林顿派国防部长科恩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登到国会山向众院两党议员介绍这次军事行动的考虑。虽然议员们普遍支持克林顿下令袭击伊拉克的决定,但一些共和党议员仍公开质疑克林顿在面临弹劾前夕对伊动武的动机,经常批评克林顿对萨达姆太软弱的参院多数党领袖洛特今天表示,动武时间及克林顿的政策都让人有疑问。而众院多数党督导迪莱表示,有关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进行军事打击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他甚至说:“在对伊轰炸时为什么就不能搞弹劾表决?”不过一如美国政治传统,在战争期间,两党议员都会把党派斗争暂时放到一边,一致对外,大多数议员周三纷纷表示支持克林顿的对伊动武。

      
                 美军战斗机

评论:现代战争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出生
  贝多芬生平介绍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晚年失聪,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评论:伟大的音乐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64年12月16日,爱国名人邱逢甲出生  (1864—1912)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阏,又名仓海,出生于台湾苗栗县,后移居彰化县。其祖先属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系,清朝乾隆中叶,其曾祖父丘士俊自广东镇平(今蕉岭县)文福淡定村迁居台湾,在台中东势从事开垦。丘逢甲生性聪颖,14岁考取秀才,2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因不愿做官离职返台,开始教学生涯。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全岛一片恐慌。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先后上疏四次、血书五次以示愤慨和决心,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台抗京危”,并急召守军早日撤回,派员专程南下交割台湾。

  在清政府弃台并拒绝岛民内渡,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反对日本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他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人的抗日护台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向国内外发表讨日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尽显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崇高爱国情操和英雄气节。英勇的台湾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打了大小一百多仗,日军死伤三万两千多人,其中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向川能久亲王和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诚等在战争中毙命。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孤立无援,抗日军民弹尽粮绝、死伤严重,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终告失败。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文福淡定村。后新加坡有报载文评曰:志虽未酬,而义声震于天地,名节已堪千古。返回大陆后,在大力推行教育的同时,丘逢甲积极从事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活动,曾任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府教育部部长,赴南京参加筹建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参议院议员。

  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情真意切,悲壮感人。

  

  推行新学 教育救国

  丘逢甲少时即痛感民族、国家祸患重重和清政府腐败无能,26岁考中进士后弃官归台,认为“专意养士讲学,或为民间仗义兴笔,反有意义”,开始走上教育救国之路。抗日保台失败,他更是切身体会到“中国危机日迫,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

  丘逢甲深感“旧时括帖之学无裨实用”,认为“书院旧制,新知识灌输有所不尽”,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新学,“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培养“兴国有用之才”。他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选择和设置的课程丰富而实用,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到堂后,如有酗酒、嗜酒,不从教规者,即行辞退。”可见丘逢甲十分重视学生品行。智育方面引进西学,除设有经、史等课外,增设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外语(日、英文)等课程。此外,他注重体育,开设了“兵式体操”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丘逢甲大力改革教学方法,除中文教员外,还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章,关心国事。

  内渡回大陆后,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6年改办为镇平县立中学堂(今蕉岭中学前身),是我国最早创办师范者之一。1904年冬在蕉岭东山(县城城东)、员山(文福白湖村)创办创兆学堂各一所(创兆为在文福定居的丘氏二世祖名)。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劝办学校以百数”。丘逢甲致力办新学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声望的教育家。他曾被两广总督聘为学务处视学,被教育界同仁公推为广东省总教育会会长。“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 后来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平远人)、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大埔人)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丘逢甲推行新学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诗界革命之巨子

  丘逢甲6岁能诗,7岁能文,14岁时被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誉为“东宁才子”(东宁为台湾别名),从此诗名大震。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和《岭云海日楼诗抄》,前为内渡前作品,后为内渡后所作。雄迈激越、悲壮酣畅为其艺术风格。

  从台湾内渡后所作的1700多首诗以忧时济世之作最为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的创作特点。或抒发渴望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或针砭时弊、探究社会病根,或呼吁革新自救、励精图治,等等。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以外来词汇、方言俗语、新名词、新概念、新知识入诗,反映出社会变迁与语言变革的本质关系。其诗表现出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震动一时”。梁启超把丘逢甲和黄遵宪并称为“诗界革命之巨子”。柳亚子先生在《论诗六绝句》中评论说:“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 学界大多认为,充分显示近代“诗界革命”之实绩者,是诗作甚丰的丘逢甲。


评论:抗日英雄,爱国诗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0: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匡亚明  
  生平简介:
  (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 江苏省丹阳人。曾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学。1926年8月加入共青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
  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党的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1978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匡亚明是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第5、6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著作:
  《孔子评传》《求索集》《匡亚明教育文选》《中国思想家评传》





点评:著名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12:34 , Processed in 0.2252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