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08|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至尊宝和他的金庸情人们(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3 23: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xici.net/main.htm?url=/u1222235/d13494496.htm
在《大话西游》里时不时能见到金庸小说的影子,比如紫霞将水帘洞变成盘丝洞,就是来源于林朝英将活死人墓夺过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得到验证是在断龙石这个巧妙机关,也和活死人墓同出一辙。而更不用说七伤拳直接从倚天屠龙记里拷贝过来。这些表面的肤浅论证没有多少意思,不如谈谈爱情吧,我女朋友一直喜欢反复看这部电影并落泪,这篇文章照例是献给她的。


  我觉得《大话西游》是部好片子,但绝对没有好到可以反复看几十遍的程度。通常的好艺术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大多数都是这样,尽管在实际中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断了胳膊的维纳斯,反而比没有断的更“美”。但首先是胳膊以外的部分本身就是完美的,让人“完形”(格式塔心理)出对胳膊的想象来。另一个比较有风采的叫胜利女神,可惜断了头,大家对她却不那么关注了。另一种是一个拼凑的整体,这就看水平了,主要是能不能抓住灵魂,肢体反倒是其次了。这也许是受了立体派的影响吧。一些比较了得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就是这样,阿Q的宿命是一种文化遗传,他做事一靠本能,二靠群体心理,所以文章就展得很开,写他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却不写密切相关的情节;描写一些被未知的命运作弄的的《霸王别姬》核心就是,不是我的错,是天的错;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或者说我也有我的身不由己。


  如果说上面的小说或者电影写“人情”或者“世情”的话,那么《大话西游》,就玄妙的多,写的是“变情”,什么叫变情呢?可以说是“变化的情感”,又叫情变;或者叫“变态的情感”,也叫“畸恋”。以前有一个叫琼摇的阿姨,是个写变情的高手,写尽了人间的不能爱、不该爱、爱不能、爱不该,是以前的琼摇阿姨。呵呵。举个例子吧,贾宝玉,他来到人事间就是为了赚女人眼泪的。他和各色丫鬟发生关系、调情,是因为他情多累美人没办法。他和林带欲和学报柴的情感纠葛,是公子小姐间的爱情纠纷。他最后变成个冷酷无情的石头,是因为他用忍情。他不属于劳动人民,所以大家对他和丫鬟发生云雨的事情就不大管,你情我愿也是正常。他和林带欲和学报柴都是官宦人家,有个共同语言什么得也正常。他和秦钟等搞同性恋,也没有什么恶心人的地方。问题出在那里呢?《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不用为爱情专一这个神圣法则所约束。贾宝玉,中国文化中的阴柔男性,不象他爹那样扳起脸装假道学,自然会有人和他建立起“亲密关系”,他是阿Q的一个镜象。中国为什么能搞了这么多年(有几千年吧)的一夫多妻制度,是因为男女之间存在的最高理想就是两小无猜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建立在神性拥有上的爱情专一。


  但到了二十世纪,就不能这样了,文明了。双方的忠诚而不是两小无猜式的亲密爱怜成为现代婚姻恋爱的道德基础。但传统有时候也会提出疑问,谁能保证忠诚?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了几种怀疑,一是段正淳父子那种传统亲密关系的婚姻,将认识的mm都收了当夫人。一是乔峰式忠诚,结果痛苦一生。还有就是半忠诚半亲密的和尚(他们总被怀疑偷情)的玄慈父子,当和尚又和人发生关系,悔过后又当和尚,最后都被少林寺出门了。他们俩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家庭信仰和神信仰只能二者取其一。所以当和尚也叫出家。


  在《天龙八部》以前,金庸写过一个“射雕”三部曲,其实是他评判英雄的一个系列,但他偏不说出来,而是在后记里只谈爱情,可见老金头狡猾之处。他讲(大致),郭靖爱黄蓉是不怀疑的,他因为先前答应过当金刀驸马的事情,所以“在爱情和道德之间游移”。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作到,这是郭靖做人的原则。以前韩小莹跟他说过,你找几个老婆都没有事情,成吉思汗自己有一百个老婆也不止呢。但郭靖从来就没有准备和华筝建立亲密关系(也许因为华筝知道他的底细太多),只是空守契约。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可谓惊天地,两个人应该说是那种无猜甚至不容别人插进去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性关系。因此后天的种种道德约束显得苍白无力,但就因为这样,才要用各样的手段让他们不在一起。等他们再在一起的时候,故事就完了。但杨过这个南方人天生的骚情品格,这一点和韦小宝类似,情多就累美人起来,但他似乎只是要释放多余的荷尔蒙,从来不对那些对他动情的人有什么歉疚的情感。多情而又情深,的确要不得呀,要查查他有没有法兰西血统。张无忌感情是个被动的人,就是说等着别人来爱,爱没有了也不觉得太难受。他对别人的爱有些基督性质而没有男人性质。小昭和他分别他也没有想想去找回来。赵敏和他经历最多,他似乎觉得爱赵敏多些。好了,金庸的爱情大致就是这三类吧。





一些情节可能是被剪去了,或者根本难于自圆其说而略过去了。包括,紫霞去找她姐姐青霞要回了月光宝盒,这时候碰上了孙悟空两个人打了一架将紫霞打伤了,后来被牛魔王救了,紫霞象小龙女要嫁给公孙止那样准备嫁给牛魔王。孙悟空被观音发现了,收到净瓶里,月光宝盒在没有念咒语的情况下开动,将唐僧传到世界各地。因为至尊宝被赋予了三颗痣,所以变成了孙悟空(只是还没有形态,但照妖镜已经能辨认了,形态被存在观音的瓶子里),但实际上那写见过孙悟空的人都能发现他的原生形态(而不断指认他)。等他接受了死亡的事实后,就变成孙悟空了。还有一些人需要死而复生,比如西洋武士和他的情人紫霞(?),比如那几个强盗、菩提老祖变成了说书人,三藏他两个爹(一个是山贼,一个是状元,根据西游记),蜘蛛精和白晶晶成了卖豆腐的等三藏他爹回来。而这一切,只是孙悟空的一个梦。梦是荒诞的,无逻辑和非事件因果(而只是因果报应)的,只有这样解释才好。但只是在沉寂了几年后,在中国大陆,这部片子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究竟是什么最终将这部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的影片成为经典呢?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很重要的,就是想象力。中国的爱情剧和神仙剧大都是套路货,很少有推陈出新的能力,有时候看《聊斋》就觉得开头不错,越往后越俗了。而聊斋以后,就更少此类书籍了。大陆是搞不出来的,因为我们的空气太稀薄。但香港那边似乎对这部片子并不看好,就象我们对《卧虎藏龙》不看好一样,他们关于神怪片的读解似乎模式化了,就象我们认为武侠片就应该象某样某样。除了情节支离破碎,人物心理变化无常,我并不觉得这部片子什么地方好。呵呵。但无论什么样的内容,只要有一部分能打动人,其他说不清楚的地方就能够形成魅力,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体呀。而在所有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理解当中,情字在首位,这是中国乡土文化的根本。


和至尊宝有过情感纠葛的几个女子,被孙悟空抛弃的白晶晶、意图强奸他的春三十娘、牛夫人(小甜甜)、紫霞(青霞)、牛魔王的妹妹香香。关于至尊宝,我们知道他的前身(生前死后后身)是孙悟空,他临时扮演了至尊玉,就是祥林。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是他只说真话的心(那个椰子)。情节就围绕这些东东展开了。


原来《西游记》孙悟空不近女色,这次要在脂粉堆里打滚,就需要将孙悟空改造跟贾宝玉或者张无忌差不多,原来当山贼的时候至尊宝还算个男人,后来就剃去那些毛了,成了小白脸了。而这一切,是为了晶晶。白晶晶因为被孙悟空抛弃而耿耿于怀,这次来五岳山就想平复这段情感。她似乎对至尊宝有一种直觉上的判断,他就是孙悟空,因而似乎对他青眼相加。至尊宝知道有人“喜欢”他,自然努力去迎合。但白晶晶要的是孙悟空而不是转世的至尊宝,这是一层不能打通的阻隔。当至尊宝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情感替身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放弃。但白晶晶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在哪次悬崖上作爱未遂。和这段“替身”爱情伴随的是人妖大战,斧头帮和来犯的蜘蛛精白骨精斗法。而至尊宝只肯接受变身后的晶晶而不肯要白骨精反映了他追求“柏拉图”情感的一面。做为镜像人物的二当家则相反,他和白骨精接吻,和蜘蛛精体外受精,并最终赢得美人归,大团圆结局。


在第一集里面,至尊宝基本上是张无忌式的人物,我们也不难明白,蛛儿为什么喜欢曾阿牛不喜欢他了。


因为月光宝盒的缘故,至尊宝来到5百年前,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回去救娘子。这是一个好大的契约,让至尊宝压抑了接受美好现实的可能,他生活在过去(因果的过去和时间的未来。本来因果率是依赖时间的非可逆建立起来的,现在通过月光宝盒,将时空改变了)。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至尊宝是不肯接受既定的未来的(他要变成孙悟空),他做梦的时候对观音说,你找错人了。


在那个“芝麻开门”的门口,至尊宝深深体味的“被拒绝”的味道。这使得他是以“一条狗”的身份进入盘丝洞的,并在以后的行动中,以卑劣的行为完成高尚的动机(如果说在第一集中帮主还有那么一点威风的话)。在至尊宝和紫霞的爱情里充满了天错。首先是紫霞相信天命,她相信拔出剑的男人是他的爱人(这有些象石中剑),但她却亲手给这个人三颗痣使他终于不能爱她。在紫霞对至尊宝自始至终一相情愿的爱情里,至尊宝只是虚与委蛇的应付她,为了只是拿到月光宝盒。当紫霞去他的心里查看真情的时候,看到了“真话”,这使得她暂时放弃天命而离开他。只是她更相信“天命”因缘,相信男人的谎言,甚至有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应该说,她身上无疑寄托着对爱的某些理想化成分。但女人做到这份上,却没有多大意思。至尊宝和以前一样,当别人爱他的时候,他就会去迎合一下。结果发生了情变。他与5百年前的白晶晶结婚有点应付的意思,这使得白晶晶查看真心的时候,发现了紫霞爱无所爱的泪水和此时至尊宝的内心。


至尊宝死后明白自己必须接受孙悟空的身份,他又粉墨登场了,不过这次他又接受了一个大契约,而且还有了紧箍咒作为契约的保障(情动的时候会自动收缩,其中可能掺了些情花毒),使他不能再爱了。只是在最后一场了,夕阳武士在重复自己命运的时候,他完成了“替身之爱”,结果还被笑成狗。关于狗的记忆,似乎让轮回重生的紫霞想起了什么。


这种被契约束缚而无法自由的爱就象郭靖一样,但至尊宝四处拈花惹草的性格却象杨过。他本身也是来还老子的债的。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爱情,我们看到是反大团圆。有情人总不能在一起,至于为什么会有“情”,上述给了两个版本,女的是天明缘分或者被人拒绝,男的是被动接受情,并以各种复杂状态去回馈这份情。


爱人是辛苦的,被爱是幸福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这也许是拍给那些拒绝过或者被拒绝过的人看的,或者是拍给那些不能爱不敢爱的人看的。但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现在(有一份爱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有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要说,爱你一万年),爱就爱了,爱情没有什么因果缘由,(爱需要理由么)?这毕竟是一个穿着古代衣服的现代爱情故事。

西祠首发里也注明是转到这里来了。惭愧,都是5年前的东西,那时候还有心思写这些东西。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删除不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3: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话西游》是一部香港片,我的意思是说,它是一部混血片。我们很难说他是好的片或者烂片,就象很难说棕色人种是黑人还是白人,他们是混血。这源于香港特殊的文化构造,产出来的典型事物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有《大话西游》。
  在《大话西游》错综复杂的血统里,基本上可以找到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补》,《圣经*新约》,《神雕侠侣》,《终结者》(1、2)《低俗小说》(the pulp fiction),当然还有王家卫的一些内容。所以编剧技安和导演刘镇伟要打造一个瓶子,将这些混合物装进去,混合均匀,最后倒出一杯鸡尾酒。
  在有神话谱系的民族文化中,根据人对自然规律的不同心态,分为三界。第一界是神仙或者上帝,在天上;第二界是人,在地上;第三界是妖精鬼怪魔鬼,在地下或者洞里。上界代表着灵与秩序,下界代表欲望,人是这两界的造物。(这中分法很近于Freud的划分)。技安就要在着三界中找灵感了。
  关于这种划分,我还要说几句。人类早期关注自身的问题,我认为是生和性。这都是生物本性的,但是人类会赋予他们某种“规律”意义。使之走出单纯的生物。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懂的。一个种族要存在,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生存,一个是能生育繁衍后代。在人类心理投射中,神仙(天父)是永生无性的;人是有性有死的。魔鬼或鬼怪表现出对生与性的贪婪(超强能力),甚至是破坏人作为生和性的强大的前提。人在永生无性和生性欲望之间存在,形成道德这种东西来。道德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它对人的意义是双向的。
  按照这种简单规则划分一下《大话西游》。神仙包括:菩提老祖,观音,紫霞青霞,二郎神他们。人包括至尊宝等一干人。妖精包括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
  虽然在《月光宝盒》一开始,三十娘和白晶晶到五岳山的目的是为了吃人(唐僧肉)以获得长生不老,但是他们仿佛对至尊宝更感兴趣。还没有成为孙悟空的至尊宝象《西游记》中的唐僧一样,获得女妖精的青睐,要跟他发生关系。(并没有说明原因,但西游记中指明获得唐僧元阳也可长生)。和春三十娘急着用迷情大法体外受精相比,白晶晶因为心中有前情以至于无法和至尊宝结合。而春三十娘在和二当家发生关系后,认同“处女情结”,终于叫二当家是“相公”。
  和第二集相比,《月光宝盒》故事严谨一些,说的是至尊宝还没有成为孙悟空而是完全的人的历程,这是一个中国故事。我想先说一下某种中国神话故事的结构。有一些神话故事是长久不衰的,讲述爱情的。这有两大类,一类是妖精和人的故事,比如白蛇许仙聂小倩宁采臣;一类是神仙和人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七仙女董永。前者用在第一集,后者用在第二集。由于中国的“宗教”是家庭信仰(这个不太好解释,举个例子吧,西方人祭祀上帝或耶稣,中国祭祀祖先),一旦有性行为或性接触,成了一家人,就万事大吉。妖精也可获得“人”的资格。记不得《聊斋》里有多少个通过和书生发生性关系而获得“重生”做人的女鬼了。就是说,欲望在家庭内部是可以消化掉的。就是说,有了性接触,得了人气,二当家这样的丑男人也能左拥右抱。这和当初对妖精的性淫乱概念(好象只存在男妖精身上)是不一样的。而牛魔王也决不霸王硬上弓,而是举行拜天地仪式。关于这个问题,唐僧是用来点题的,他说,当妖精有了人的情感的时候,就是人妖了。妖精只有变成原形的时候,才表现出杀戮与求欲的特征。(蜘蛛精追杀至尊宝,白骨精要接吻来过阳气)。
  牛魔王的确是最凶的妖怪,他法力强大,有撒旦的形象(只是他没有文化,没法蛊惑人)。他使妖精们暴露出追求强力的一面。然而他也有滑稽的时候,是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但他终于被赋予反派角色,因为他用武力强迫紫霞和他建立家庭。他在第一集中和变成人的春三十娘和白晶晶打斗(似乎最后终于将他们打死)。第二集他的对手是一些法力弱的神仙。直到孙悟空的出现,强弱才发生转变。
  谈到神仙,影片每集开头先将神仙损一通。这包括罗里罗嗦的唐僧,易怒的更年期观音。但是直到菩提老祖,神仙特征才露出来。菩提老祖要救那些无辜的将被妖怪收拾的强盗。可是他法力有限,只能智取,最后连三角裤都脱了。等到敌我力量对比差异很大的时候,他可以出卖至尊宝。不好叫他神仙,他的这些招数和那些强盗差不多,是力量强弱对比的风标。然而他们似乎也有义气,但只是有限的义气。还是装死保命要紧。我称之为生存智慧。这构成《大话西游》最迷人的部分,是香港的特产。
  文章涉及到一些神话学和比较神话学,我承认知道的不多。我这些知识基本上是从鲁迅哪里来的,中国现在好象还没有神话学(也许我孤陋寡闻),我去图书馆看这方面的书也很少。倒是有日本人研究中国神话文学。比较神话学有一个叫坎贝尔的美国人,很厉害,但他的书我借了还没有开始看(是〈千面诸神〉)。一些划分标准是我自己想的,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
  中国神话研究,世面上的书,我看到有茅盾的一个小册子,还没有看。鲁迅的关于神话的论点也不多,〈中国小说史略〉开章就是(这是鲁迅一个很英明的写法,他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但是提及中国神话的反复性(《鲁迅全集》中《小说史略》附西安演讲),我认为他写的对极了。,我认为他写的对极了。这就是沿用旧模式,添上新内容。而中国人的浅层思维模式,又容易循环产生“新”神话。(我的表述方式出了问题)。
  神话是依附群体意识的,这一点容格和鲁迅的见解是一致的。只是当下是一个神话的时代,却不生产神话,也许就是所谓“黄金时代”吧。后世者美化这个时代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这个时代对自身认识的贫乏。
  文章涉及到一些神话学和比较神话学,我承认知道的不多。我这些知识基本上是从鲁迅哪里来的,中国现在好象还没有神话学(也许我孤陋寡闻),我去图书馆看这方面的书也很少。倒是有日本人研究中国神话文学。比较神话学有一个叫坎贝尔的美国人,很厉害,但他的书我借了还没有开始看(是〈千面诸神〉)。一些划分标准是我自己想的,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
  中国神话研究,世面上的书,我看到有茅盾的一个小册子,还没有看。鲁迅的关于神话的论点也不多,〈中国小说史略〉开章就是(这是鲁迅一个很英明的写法,他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但是提及中国神话的反复性(《鲁迅全集》中《小说史略》附西安演讲),我认为他写的对极了。,我认为他写的对极了。这就是沿用旧模式,添上新内容。而中国人的浅层思维模式,又容易循环产生“新”神话。(我的表述方式出了问题)。
  神话是依附群体意识的,这一点容格和鲁迅的见解是一致的。只是当下是一个神话的时代,却不生产神话,也许就是所谓“黄金时代”吧。后世者美化这个时代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这个时代对自身认识的贫乏。
  上篇我讨论的是在中原神话模式下的《大话西游》的某些特征。下面讲的是在西方基督神话下。
  《旧约》第一章《创世纪》,讲亚当和夏娃因为听了魔鬼(蛇)的教唆,偷吃禁果,而上帝早就有命令吃禁果者死(就是无性永生的意思)。然而终于没有死,他们被罚到地面上做人(有性有生)。这个罪——罚——契约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一样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佛教和基督教的原始模型都来自印度大陆。我们也注意到,《西游记》具有非中土“人间家庭本位”的一些特征。
  这样人类就具有了原罪(sin),原罪里念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根底。直到上帝派他儿子耶酥来人间,帮助人们赎罪。耶酥和上帝定的是天约,就是说,他命定要这样的。然后人们将他推到十字架上,他承担着人类的罪恶。他死后三天复生。后世认为他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称他是the one.
  两千年来,西方文明没有离开过基督文化。但是我知道的太少,幸好还看电影。就举几个例子。一般基督耶酥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小男孩,是无性永生型,一个是青年男子,是受诱惑受考验型,(一定要死一回)。前者比如《哈里波特》《终结者2》,后者比如《Matrix》。他们的特征就是,他们不断被告知,自己就是“那一个”。
  这些电影大都是商业片,谈不上对人类道德的探索。倒是一部马丁斯可西斯导演的〈基督的最后诱惑〉探讨了基督作为人和作为神的矛盾。(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而实际上,在《新约》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关于妓女的那场大辩论,是涉及道德问题和道德超越的。总之,如果不是简单的善恶对抗(这时的基督是小孩)而是冲破道德对人心的束缚(这时基督是青年男子),the one故事就应该具有“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的命题。
  当编剧和导演将the one的头衔给了孙悟空的时候,观音就反复提醒他,而终于他和三个强盗一起被处死了(新约是这样写的)。(在我讨论the one以前,我想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这样说,以五指山为界,前部分的齐天大圣是半人半妖(就象白蛇一样是受人爱戴的,或者象《失乐园》里的魔鬼是秩序的反叛者),后半部分是半人半神,力量没有多少,对佛法的领悟是增加的)。我上文提及,第一集至尊宝是完全的人,第二集(特别是后半部)孙悟空是完全的神。不存在半人。
  完全的人是怎么样的?在《大话西游》第一集里,至尊宝对将要加到自己命运上的“天约”是排斥的,他大声喊“对不起,找错人了”。白晶晶认为他是孙悟空转世而有情于他,他也积极反应,并且一直要回去找他娘子。他不想成为齐天大圣而是要当个普通人,这一点和紫霞是一样的。紫霞说,我已经不是神仙了。有了情,就是人了。
  人是怎么样的呢?他在能力(功利)上是弱者。在第一集中,勇敢而能力弱的至尊宝基本上是个弱者的智者,但不乏勇敢于磊落。但是在第二集里,至尊宝却用尽欺骗的手段,虽然他为了一个高尚目的(回去找娘子)。至尊宝是为数不多的发生“情变”的人。他喜欢了两个女孩子,而其他神仙妖怪,都是“从一而终”。(一些发生变化的妖精,比如蜘蛛精和香香,都是欲而转情,算不得情变)。这一点而言,中国家庭模式被破坏掉了,家庭与情感的冲突提出来,因而具有现代意义。
  也许因为这个现在也无法解决的原因,编剧导演要安排他死。尽管在其他the one模型中,被选定的拯救者都是勇敢者和责任承担者。他死了后复活,变成法力无边却无情的孙悟空,他是完全的神,是超越情感者。导演又适当的加进外神内人模式。这样导致一个疑问,至尊宝从天约逃避者转变成契约的主动承担者(他自己给自己戴上紧箍咒),转变是否具信服的力量?答案是否定的。
  累了,不想写了。
  由於字数上的限制,我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给略去了(只能贴7000字)。不过,上文我还是比较明白的,也许我没有点清楚。
  我的本意是想昭明《大话西游》内在结构上的冲突。我在分析中指出,西方“神话”有一种天约,就是什麽人生下来就注定有“拯救”行爲,这种模式来自耶酥,并不断被“圣徒”的景仰给强化。相比之下,中国神话的“契约”强调的是“人约”,人本性是自由的,只是这种自由被秩序者以暴力形式给“约定”,而这种“约定”也能转化爲个人契约,仿佛是“将功抵过”。我觉得《大话西游》将这两部分给糅合到一起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西游记》不谈人间爱情(我想这和明朝有关,《水浒传》也不谈爱情。《三国演义》也不谈爱情。)以爱情(中国的爱情是什麽样的呢?)的角度尝试改造《西游记》,我想,这是《大话西游》的一个卖点。然而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新约〉,都是一种宗教行爲的记录演变而来,宗教和爱情的矛盾如何克服?我觉得大话西游是不成功的。
  〈大话西游〉仍然营造了一种混乱的氛围。举第二集最後的例子。他们从菩提洞出来,看到“豆腐夫人”迎接状元郎的王宝钏寒窑模式。再往前走,有夕阳武士爲了爱情抛弃家庭。神话也许是试图展示世界而非给世界一个答案。
  结构模式划分到那一级?西方理论也许会沿用科学方法求最小点(原子模型)。比普罗普更细致划分的敍事分析也有。但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功能单元。就象划分到分子,化合式。作爲群体意识认知的基本单元。

惭愧,这次是神话学。呵呵。自我学习一下。我常扒拉出小学时候的作文,对自己那时候的自己震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07 , Processed in 0.1241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